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品德与个人魅力
- 自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这两百年来的作品中有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
- 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它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培养。
-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改变了。又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滑技巧。这种思想潮两大方向发展:一是注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二是鼓吹盲目积极乐观(PMA)。由此衍生的行为和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以及“预则立,不预则废”等等。但另一些确实显然是玩弄手段,甚至是欺骗性的。例如运用技巧赢得好感,假装对他人感兴趣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的。
- 因此,近50年来讨论成功术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有关如何树立社会形象的技巧和如何成功的捷径。但这种用“阿司匹林”和“创可贴”来治疗心灵痛苦的方法,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而不治本。有时似乎取得了暂时的效果,但是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不时又会重新浮现。
光有技巧还不够
- 我并非暗示个人魅力论所强调的因素不具效用,比如个人成长、沟通技巧方面的训练,积极思维和影响力方面的教育等,有时确实是成功的要素,但只居于次要,而非主要地位。或许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施展个人能力时,太过注重造就自己,却忽略了前人基础的支撑;也或许我们习惯坐享其成,遗忘了耕耘的必要。
- 即使我可以玩弄手段使他人投我所好,为我卖力,因我发奋,和我“惺惺相惜”,然而一旦我品德有缺陷——比如言不由衷、虚情假意,就无法获得长远的成功。因为言不由衷难免遭人怀疑,任何行事都会被视为别有用心,就算所谓的人际关系技巧也无济于事。任凭你巧舌如簧,动机纯良,只要没有或者缺乏信任感,就不要说什么永久的成功。只有心存善念,才能赋予人际关系技巧以生命。
- 只重技巧就仿佛考前临时抱佛脚,纵使有时顺利过关,甚至成绩还不错,但没有日积月累的付出,绝对无法学得精通。
- 归根到底,我们的本质要比言行更具说服力,这个道理人人都懂。有些人是我们绝对信任的,因为我们了解他们的品德,不论他们是否能说会道、擅长交际,我们就是信任他们,而且能够与之合作顺畅。
- 威廉姆·乔治·乔登( William George Jordan)曾说:人性可善可恶,冥冥中影响着我们的一生,而且总是如实反映出真正的自我,那是伪装不来的。
- 画虎画皮难画骨。
思维定势的力量
- 本书包含人类效能的许多原则,是基本而首要的,可通往成功与幸福,放之四海皆准,不过,我们必须先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以及如何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才能真正理解这七个习惯。
- 先前提到的品德成功论与个人魅力论就是两种典型的社会思维方式。
- “ Paradigm(思维方式)”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最初是一个科学名词,现在多用来指某种理论、模型、认知、假说或参考框架。但广义上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这种“看”和视觉无关,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它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未必与现实相符。它是一份地图,而非地域本身,是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及选择打造而成,我们会透过它来窥探万事万物。
- 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是依据思维方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从来都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
- 我们的态度与行为源自这种假定,对事物的看法决定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
- 解释思维定势的实验
- 观察下面三张图
- 尝试先看图1再看图2。
- 再尝试先看图3再看图2
- 这个实验还让我们体会到思维方式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以前我们总以为只有自己清楚而客观地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但这个实验却让我们开始认识到,别人的观点虽然有异,但也是清楚而客观的。“立场决定观点。”
- 这并不是说没有事实存在。在实验中,起初看到不同图像的人,在图2都看到了同样的白底黑线条,这是他们共同承认的事实。只不过每个人经验不同,诠释也不同,而一旦离开了诠释,事实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 观察下面三张图
我们越是认识到思维方式以及经验在我们身上的影响力,就越是能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负责,懂得审视它,在现实中检验它,并乐于聆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看法。
![](https://cdn.nlark.com/yuque/0/2020/jpeg/84825/1589091742739-2c6f7d94-4fb7-4ae9-b2e9-07d1b0b5d94c.jpeg?x-oss-process=image%2Fresize%2Cw_300#align=left&display=inline&height=300&margin=%5Bobject%20Object%5D&originHeight=300&originWidth=300&status=done&style=none&width=300)
<span data-role="maximize" class="lake-image-editor-maximize" style="display: none;"><span class="lake-icon lake-icon-full-screen"></span></span>
<div class="lake-image-mask"><p class="lake-image-mask-point" style="font-size: 27.084375000000023px;left: 139.725px;top: 155.41875px;" data-lake-id="e11dccce3b84fbaace4918afb508f4db">MMaiait</p><p class="lake-image-mask-point" style="font-size: 22.275000000000006px;left: 151.621875px;top: 182.25px;" data-lake-id="6d418198491dbced98257b23af3f923c">alansi</p><p class="lake-image-mask-point" style="font-size: 28.09686499999998px;left: 117.196875px;top: 209.08125px;" data-lake-id="bdf5ed72e4ea419c4abc3ab27c46af38">Aaneralri</p></div>
</span>
</span>
</span>
图1
<span data-role="maximize" class="lake-image-editor-maximize" style="display: none;"><span class="lake-icon lake-icon-full-screen"></span></span>
<div class="lake-image-mask"></div>
</span>
</span>
</span>
图2
图3
思维转换的力量
- 或许从上面实验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应该是思维转换,即某人从另一角度看问题的顿悟感。第一印象的影响越深,顿悟的力量就越大,好比一瞬间万道光芒把内心照亮。
- “思维转换( Paradigm Shift)”一词由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在他的经典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中最先提出。库恩在书中阐释,科学研究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几乎都是首先打破传统,打破旧思维、旧模式才得以成功。
- 但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换都是积极的。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人们由强调品德转为强调个人魅力,这种转换反而让我们偏离了通向成功与幸福的轨道。
- 不论思维转换的结果是否积极,过程是否渐进,都会让我们的世界观发生改变,而且改变的力度惊人。不论思维方式是否正确,都会决定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并最终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
- 许多人在生死关头也会大彻大悟,重新审视生命中的优先次序,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人们突然接受一个新角色的时候,比如丈夫、妻子、父母、主管或领导。
- 如果我们只想让生活发生相对较小的变化,那么专注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即可,但是实质性的生活变化还是要靠思维的转换。
- 梭罗( Thoreau)曾经说过:“一棵邪恶的大树,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行为和态度就是枝叶,思维方式就是根基,抓住根本才能让生活出现实质性的进展。
身体力行
- 思维方式和性格息息相关。从人类这个角度而言,你的观念会从为人中体现出来。我们对待事物的方式和性格紧密相关。如果不把性格和视角上的改变结合起来,是难有成效的。
- 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换都是立即发生的
- 思维方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这构成了我们观察世界的窗口。而思维转换的力量也正是定式改变必需的力量,无论这种转变是立即发生的,还是经过计划缓慢进行的。
以原则为中心的思维定势
- 品德成功论植根于一个基本信念之上,那就是人类效能都需要原则作指引,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和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法则一样,都是毋庸置疑、不容忽视的自然法则。
- 有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建立思维方式或者绘制地图,然后借此观察自己的生活与人际关系。但是地图不等于地域本身,它只是一种“主观的事实”,是对某一地域的描述。
- 只有“灯塔”式指引人类成长和幸福的原则才是“客观的事实”,是地域本身。这一法则已经渗透到历史上所有的文明社会中,并成为家庭和机构繁荣持久的基础。
- 任何人只要对人类历史的盛衰兴替有深切了解,都会承认这些原则是颠扑不破、历久弥新的。国家社会的存亡与兴衰,往往就取决于是否能遵奉这些原则。
- 我所强调的这些原则,并非一些深奥玄妙的宗教哲理,也不属于任何特定的宗教或信仰。可以说世上各主要宗教、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几乎都涵盖了它们。这些不辩自明的真理,任何人都可以心领神会,就好像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不分种族肤色,人人具备。即使被社会流俗或个人否定而隐晦不彰,但它们依然存在。
- 比如“公平”的原则,平等与正义的理念便由此而来。虽然每个社会对何谓公平以及如何维护公平的看法都有很大差异,但基本上都承认该原则的确存在。
- “诚信”与“正直”的原则是人类相互信任的基础。有了信任,才有可能互助合作,实现个人与群体的持续成长。
- “服务”的原则,即贡献自我,以及“讲求品质”或“追求卓越”的原则。
- “潜能”原则是指人类可以不断成长、进步,释放潜能和施展才华。与此密切相关的是“成长”原则,即潜能得以释放,才华得以施展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耐心”、“教育”与“鼓励”等原则的配合。
- 区分原则
- 原则不同于实践。实践是特定的行为或活动,在某一情况下适用的实践未必能在另一种情况下适用。就好比父母不能将教育第一个孩子的方法照搬到第二个孩子身上。
- 实践是个别的、具体的,而原则是深刻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原则适用于任何个人、婚姻、家庭以及公私机构。如果我们把原则内化为习惯,就能够用不同的实践方法应对任何局面。
- 原则不是价值观。一群盗匪可以有相同的价值观,但却违背了良善的原则。如果说原则是地域,那么价值观就是地图。唯有尊重正确原则,才能认清真相。
- 原则是人类行为的指南针,历经考验,长盛不衰,不证自明。要抓住它们的本质,最简捷的方法就是设想一下反其道而行之的后果,不会有人以为可以靠欺骗、不公、卑鄙、无能、平庸或者堕落来换得持久的幸福与成功。
-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越符合这些原则或者自然法则,就越能正确而高效地生活。比起为改变态度和行为所做出的努力,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个人和人际关系效能的影响要大得多。
成长与改变的原则
- 个人魅力论之所以让大家趋之若鹜,就是因为它号称能够让人们跨过事物成长的自然过程,迅速而轻松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关系成果丰硕的圆满人生。这种华而不实、“暴发户”式的论调,无异于鼓励不劳而获,即便获得了所谓的成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个人魅力论给人一种错觉和幻象,妄图一步登天,这就好比目的地是芝加哥,手上拿的却是底特律的地图。
- “循序渐进”的原则
- 人的一生包含了许多成长和进步阶段,必须循序渐进,比如小孩要先学会翻身、坐立、爬行,然后才学会走路、跑步。每一步都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时间,不能跳过。
- 人类的成长历程莫不如此,无论是学钢琴还是与同事相处,无论是个人、家庭、婚姻还是社会,都要遵循这一原则。
- 我们通常能够在物质领域理解并接受“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精神领域、人际关系,甚至个人品德方面,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使理解了,也未必愿意接受或实践,结果妄图走捷径,想跳过关键步骤到达目的地的大有人在。
- 自然的成长过程不容违背、忽略或缩短,那只会让你平添失望和挫败感。
以上内容是我阅读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整理的笔记,阅读原书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