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洞察人性》
原书名:《Understangding Human Nature》
作者名:[奥地利]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名:张晓晨
出版方: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6278

前言

对人性的研究是一个难题,首先它需要很多学科的知识,而不仅仅是类似心理学这样我们很多人认为显而易见的学科。其次它看起来有点主观,以至于人们似乎都认为自己不需要别人从旁指点,就能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掌握到相关知识,所以当其他人一提出跟自己的体验不相符的观点时,便会感到恼怒。

人的经历对认识人性有用——经历越丰富,越可能在彼此印证之下得出智慧。但前提是必须拥有一些初始的看待事物的正确智慧,如果自己的内心没有生出这些东西,那么经历反映的往往就只是一些自己想要的结果。

比如重复犯相同错误的人,即使愿意承认错误本身,也可能推卸责任,把问题归咎于自己的某些习惯比别人更难纠正,甚至怪罪于自己的原生家庭给他造成了什么不好的影响。

所以不同的经历很重要,但不是所有拥有丰富经历的人都更懂人性,你的内生智慧如何去解释经历一样很重要。

《自卑与超越》后,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心理学巨匠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又一本大作。

一、心灵的独立性

一个人的心灵是完全自主的吗?

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心灵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它是非自主的,比如我们最常听到的「原生家庭」的影响。持有这种观点的大都认为自己的负面因素往往跟身边所处环境有关,是被环境塑造的,比如自己从小缺爱,所以才导致了现在有很强的占有欲;自己从小被父亲棍棒教育,所以现在有暴力倾向等等。

《被讨厌的勇气》中,我们知道这些影响切实存在,但谁要说客观经历对人是决定性的,那就不是真的。因为这个世上有很多类似的客观环境,但受此影响的人却表现各异,并没有表现出某些绝对一致性的倾向。

事实上任何环境都无法绝对影响一个人的心灵走向。

两个人在童年有着同样的创伤,长大后也有可能形成截然相反的性格,以及对事情有完全各异的处理方式。比如有人把创伤记在心里,心中只有强者对弱者的霸凌;有人却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避免自己犯下同样的错误。

我们的心灵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心灵依然是独立的,解释权和塑造权完全是自己的。

二、偏好和追求

世上的所有人都没有一模一样的心灵。

有时候我们会疑惑,为什么人有那么多不同的个性?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停地追求权力,有些人就是变态地追求金钱,有些人就是明知道有丢命的风险还要追逐各类极限运动?而有些人会不停地以玩弄异性为乐?

人的偏好和个性,大抵都和之前曾要证明的事项有关。

一个家庭条件不怎么样的人,突然有了一个赚大钱的机会,他就更容易去冒更大的风险;一个曾被嘲笑胆小的孩子,就特别喜欢更刺激的运动,尤其是安全可控但别人不敢做的;一个从小没什么吸引力、外貌上从不被人关注的普通男性或普通女性,在有了钱和地位之后,就更容易以拥有更多异性伴侣来满足「证明自己」的需求。

富二代为什么更容易被一些新概念骗光钱?因为在老的领域里,他们无论做得多好,都会在父母的光环之下,永远被打下「XX的孩子」的印记,只有在新的领域,他们才有机会做第一个XX。

但大多数情况下,等待他们的永远是输完离场,因为他们有钱,又没经验,通常不会抱着小幅尝试的态度进入,而是想一口吃成胖子,那必定一踩就是把钱亏完的大坑——有人说,富二代如果只会吃喝玩乐,就不算败家子了,因为家产大都不会由于吃喝玩乐而被败完,怕就怕太有雄心壮志。

所以你看一个人他之前渴望过什么,渴望证明什么,往往他的个性和追求就会朝着那里发展。

比如有人开公司做事业,并不想成为某个身不由己的社会角色,付出太多其他人生代价给到事业上,牺牲很多其他生命体验。对TA们来说,更希望能照顾好自己想照顾的人,对TA们想产生社会价值的人产生社会价值,就足够了。

但是还有一些人,TA们就是想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哪怕钱不多也可以,只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商业领袖,这就是渴望的东西不同、曾经想证明的东西不同导致的。TA们需要通过事业上的成就去向TA在意的某个或某些人证明一些东西,在无人质疑之前,TA的追求都不会发生变化。

曾经有人问,叛逆是怎么形成的?叛逆通常是需求被压抑太久造成的,本质上就是一种对不顺从的「证明行为」。一个人想知道自己的自由意志究竟在不在,有没有用,不顺从会怎样——他就会表现为叛逆。

叛逆不代表就是故意想成为坏人,仅仅就是单纯地想跟你唱反调,想知道跟你不一样能有什么后果,以及自己能不能承担而已——弹簧被压得越紧,反弹倾向越大。

所以一个人的个性、偏好、追求,还是跟曾经想证明的东西有关。

三、扭曲现实的逃避方式

每个人心目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是被他自己主观扭曲后的成像,但我们往往会忽视这一点,以为我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我体验到的就是你体验到的,我想追求这个就以为你也想追求这个。

我们总以为我们的感官、大脑会帮助我们认识客观世界,但现实却并非如此,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都会出于获得奖励、逃避痛苦等目的而扭曲它。

有些孩子非常讨厌社交,或许是成绩不够好,或许是跟其他孩子玩不到一块儿。但当你试图去了解真相的时候,他可能会告诉你他觉得自己某些地方长得比较丑,或者他认为自己比较胖等等,但最终这都有可能只是他为了逃避社交而夸大的因素,世界是被他的主观扭曲过的。

有些大学生一门心思考研,他就是认为研究生有更高的起点,一次考不上两次再考,两次不行三次……他天天收集自认为正面的证据,连自己也骗了。事实上或许他只是害怕工作,他觉得自己适应不了职场的人际关系和职场任务挑战,他想藏在校园里躲起来,能躲多久是多久。他眼中的世界也是被扭曲过的。

还有一些学生或是职场人,可能会故意不用功读书或不努力工作,至少不在同学和同事面前这么做,以便在结果不好的时候,以「懒惰」而非能力不足作为逃避失败的借口。当他们果然一直失败,越来越差的时候,他们不会觉得是因为自己的懒,而是会坚定「果然天赋决定一切」的信念,这也是被他们自己主观扭曲了的世界。

四、模仿强者

主观决定了世界,而主观很早就形成了,还不容易改变。这些主观包括上面扭曲世界的方式,还包括上面的渴望、偏好,与追求人生的方向。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看到在家庭里谁是强者,包括强者对家庭的贡献方式,以及强者的行为模式如何让弱者服从。这种观察力和青少年在学校里、成年人在工作中的观察能力并不二致。

所以孩子天生就会模仿强者的行为,以摆脱被支配的命运,追求权力,追求支配他人的快感。

如果一个家庭里的支配者是暴力型的,而其他成员都认可被暴力支配的模式,孩子就容易像镜子一样模仿这种行为。

这里的暴力指的不仅仅是力量暴力,还有唠叨、易怒、威胁,或者用一些极端手段迫使对方就范等行为。

于是孩子的初始心智就会是用尽一些办法必须在气势上占到上风,让对方放弃自己的自由意志,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人身上为快乐源泉。

这样的目标还往往跟「易怒」这样的特质联系在一起,因为愤怒也是能够使人害怕与之起冲突,从而放弃自己主张的一种手段,久而久之,愤怒就从一种被调用的工具,成为了他的一种性格特质。

那如果他接触的这位强者,是用无可争议的家庭贡献拿到的公认话语权呢?那么他就容易认为「只要多做有利于组织的事,谁的贡献最大,其他人自然心服口服」,于是当他想要获得权力的时候,自然就会想着用更大的贡献去让其他人让渡出自身的意愿和利益。

我们在未来当然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智,因为我们说过心灵是绝对自由的,但初始素材更好,就能让我们的心智更容易向着正向的方向发展。

五、不同性格的特点

一个人的性格是不是天生的?很多人经常说龙生龙凤生凤,一看爸妈性格是那样的,就说这孩子的性格也是那样果然是有原因的。其实这是没有理由的,因为若是这个孩子一出生就交给其他人抚养,就未必是这个结果。

性格完全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性格通常跟自己要维持某段时间的习惯有关,要看的是环境,没遗传什么事儿。

如果一个人以最大限度获得他人认同为最强烈的渴望,那么这个人就会呈现一种攻击性的性格,比如更虚荣、更有野心、更容易嫉妒、更贪婪、报复心更强等。

而如果一个人讨厌社交、讨厌与人合作、喜欢跟人保持距离,且表现得并不那么关心成功和成就,则一般属于非攻击性的性格,比如喜欢独来独往,遇事比较怯懦,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往往稍差一些,但他们往往就算有敌对情绪也不会在表面上表达得很尖锐。

你会发现,其实不管是攻击性还是非攻击性,都有一些我们普遍意义上的正面和负面的词汇,它们对一些事情有正面的帮助,对另一些事情有负面的影响,重点是如何在这两种性格里找到平衡。

如果一个人只有非攻击性性格,那么他就容易一事无成,会更消极,也更少跟社会建立关联。但如果一个人只有攻击性性格,他就会过得更不快乐,因为终其一生,他都注定不会有什么是自己真正满意的。

比如有个人工作非常努力上进,在自己部门里论业务绝对是第一,但去年错过了一次升职的机会,因为他属于那种攻击性性格占上风的。现在又有了,所以他需要在非攻击性方向平衡一下。因为工作进取是对的,有野心也是对的,但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想有什么结果就会有什么结果的,升职加薪也不仅仅取决于业务能力,背景、人际关系、运气等等也都很重要。所以一个人只需要做到拼命努力,然后坦然接受所有的结果,就可以了。

而且既然你这么进取,其实你的眼光和格局可以放大一些,你的工作只是你获得成就的某一个方面里的某一处着眼点而已,如果你一直盯着这里面,觉得它决定了你成就的一切,那你自然就会对此感到焦虑,对结果患得患失,情绪波动和起伏太大,从而再次影响到你的全局视野。

这就是所谓的平衡。

后记

人性是我们与身俱来的东西,擦不去、抹不掉,但可以被显意识所约束。更好地认识它,能够让我们看到自己之前行为上的不足,从而尽量不在人性上犯下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