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爱弥儿(上卷)》
原作名:《Émile,ou De l’éducation》
作者名:[法]让·雅克·卢梭
译者名:李平沤
前言
《爱弥儿》这本书写于1757年,一出版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的许多国家。
卢梭提倡自然教育,倾向于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中,通过感官去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书中的许多理念和知识,现在被证明是错的,这恰恰说明,每个人的知识和观念都会受到时代的局限。我们如今坚信是对的东西有可能恰恰是错的,我们坚信是为孩子好,有可能得到的却偏偏是相反的结果。
这本书中有许多鲜活的案例,实操性很强的行动步骤,读起来生动有趣,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比如,在有孩子之前,假设自己有一个叫做爱弥儿的孩子,并设想自己会如何去培养他,这样,等到真正有孩子的时候,许多问题就不会手忙脚乱了。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跟着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明智之举。
一、带孩子的事情
1.1 孩子谁来带
凡是母亲愿意做的事,她将比另外一个人做得更好。这句话不是说,父亲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育儿重任扔给另一伴,自己出去逍遥快活,而是说父亲和母亲在孩子一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种位置是不可取代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孩子最好由父母亲自带。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孩子的父母处于事业上升期,或者父母自身就不够成熟等各种原因,在培养和照顾孩子的时候难免会力不从心。在这个时候,孩子的父母往往会借助外界的力量来帮忙照顾孩子,比如,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专业的保姆。
但是,让人放心的保姆并不好找,隔代亲属也并不总是能够让人放心。除此之外,如果一个孩子陆陆续续由几个人来培养,每换一次人,孩子就会暗中把他们加以比较。倘若培养孩子的人观念不一致,孩子就会困惑,不知道到底应该听谁的。
大人们自己都争执不休,讨论不出一个统一的结论,在小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就丧失了。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决定了孩子是否信任家长、配合家长,这会影响后续教育工作的效果。
如果孩子能够由父母亲自来带,并且夫妻双方的育儿观念一致,那么在培养孩子成长方面则会相对更顺利一些。
1.2 循序渐进
孩子的成长,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要慢慢来。
在城里长大的孩子经常会害怕动物,毫无威胁的小动物也会让孩子害怕。但是,经常和动物接触的孩子则不会这样,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孩子表面上害怕动物,实际上害怕的是他不认识的东西。一切不认识的东西都会引发孩子的恐惧心理,这种害怕,甚至到成年以后依然保留。不管是害怕没见过的动物还是其他别的东西,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着急,要慢慢来。
比如,很多孩子害怕面目狰狞的面具,最开始的时候,拿一个好看的面具给TA看,然后周围的人都看着面具笑,孩子也会跟着大家一起笑。渐渐地拿一些不那么好看甚至难看的面具给TA看,如果进度安排的比较好,就算最后给孩子看的是一个吓人的面具,他也不会害怕,甚至会像看到第一个面具一样笑起来。这样,以后就不用担心别人用面具吓唬孩子了。
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用来培养孩子对打雷声音的免疫能力。许多大人一听到打雷的声音就赶紧捂上孩子的耳朵,生怕吓到孩子,大人慌张的举动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让TA以为打雷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我们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放烟花和鞭炮,让TA不害怕这种突如其来的声响。家长在打雷的时候保持平静,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打雷没什么可怕的,慢慢地就不怎么怕打雷了。
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慢慢地就可以使孩子不那么害怕许多并没有危险的事情了。用这种习惯的方法让孩子保持冷静,以稳定的状态远离潜在的伤害,而不是在危险来临时只知道惊慌失措。
二、熊孩子闹腾
熊孩子闹腾是每一位家长都很头疼的事情,孩子哭闹起来特别让人心烦,打又舍不得打,说了孩子又听不懂,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2.1 孩子哭闹怎么办
在生命开始的时候,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处于静止状态的,这个时候孩子什么东西都想去摸一摸,什么东西都想去弄一弄,不要去妨碍TA,这是学习的必要过程。TA通过看、摸、听的办法,来认识世界,了解物体的冷热、轻重、软硬,判断它们的大小样子,感受它们的种种性质,这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必要途径。
当孩子觉得舒服的时候,TA就不声不响地享受,当TA觉得难过的时候就哭,借助别人的手来解除他们的痛苦。因为孩子体力太弱小,无法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家长就要找出TA的需要之后满足TA。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一直哭。
当一个孩子又哭又闹又伸手的时候,他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那个东西拿给他。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要理TA,要让孩子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就是不命令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孩子不是谁的主人,东西也是不听他的命令的。如果一个孩子想要TA看到的东西,或者是别人帮TA把东西拿过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孩子抱到东西那里去。
在孩子需要某种东西的时候尽快满足TA的需求,不要等到他哭。否则他就会发现,哭是一件非常好用的武器,并且把周围的人当作工具。一旦孩子把周围的人都看作工具,他们就会依赖并利用这些人去追求他们的欲望,以弥补自身的缺点,变得讨厌、蛮横、傲慢、捣乱和不服管教。
因为用别人的手去干活,动动嘴就可以了,简直太容易了。如果一个孩子长时间哭个不停,不是因为生病或者缺少什么东西,只是由于习惯或者执拗的脾气,这,是人惯的。
纠正这个习惯的办法,就是任TA去哭,谁也不喜欢做白费气力的事情,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在胡闹、任性、啼哭的时候,有一个办法是很有用的,用一个好看或者吸引人的东西去分散注意力,让TA忘了哭!当然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发现你是故意去分散TA注意力的。
身体活动更自由的孩子相对来说哭得更少一些,因为自己就能够做到的事,就不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了,也就不需要通过哭的方式来吸引成人的注意力了。多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尽早让他们养成习惯,把欲望限制在能力所及的范围,这样他们长大以后,尝到力不从心苦头的概率就小了很多。
2.2 尽早满足孩子
当小孩子开始说话时,他们哭的时候就要少一些了,这种进步是由于一种语言代替了另外一种语言。当一个孩子告诉你自己需要什么的时候,我们要立刻照着TA说的去做。等到TA哭了才开始行动的话,孩子会误以为哭这种语言比说话更有用。不要鼓励孩子用哭闹的手段来获取自身需求,如果孩子还要用哭的方式来进行索取的话,家长应该干脆地拒绝。
如果孩子想要某种东西,比如一个好玩的玩具,家长也正打算买来给孩子玩,那么孩子一开始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家长就立刻买过来给孩子,这样孩子就不会采用哭的手段来威胁大人给自己买玩具。如果孩子想要的东西家长从一开始就不打算给的话,就要保持自身立场坚定,不要一见到孩子哭就立马改变主意了,这只会让孩子变本加厉地使用哭闹的手段来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过分严格和过分放任这两种情况都是要避免的,如果放任孩子不管,会让孩子的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如果过分关心,一点苦都不让孩子受,那么孩子将来就会承受更大的痛苦。
一个习惯使役别人的孩子长大之后,发现原来可以随意支配的世界,如今重重地压在自己身上,就会变得懦弱和畏缩。因此,从小就培养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哭来达到目的,这样,孩子长大之后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2.3 学着忍受痛苦
在小孩子感受到痛苦的时候,他们不仅会告诉你自己哪里不舒服了,而且会配合哭来表达自己。有许多当家长的见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家长就开始惊慌失措。比如孩子跌倒了,有时候其实并没有很疼,但是家长一见到孩子跌倒了,就急急忙忙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心疼的不得了。
痛苦产生的原因是,一个人的能力与愿望不相匹配。
小孩子在许多方面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才能够实现自身的愿望,自身想要的东西却没有办法获得的时候,孩子就会感到痛苦。当孩子看到别人殷勤地去减轻自己的痛苦时,就会养成依赖别人和指使别人的习惯。然而,等孩子长大之后发现,社会上的人并不总是像家人一样关心纵容自己,就会更加痛苦。
人在受伤的时候,恐惧的心情在很多时候要比伤痛本身更让人感到痛苦。忍受痛苦是孩子们应该学习的第一件事情,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有跌倒过,一点伤都没受过就长大了,那反而是一件家长应该担心的事情。
逃出笼门的金丝雀是不会飞的,因为它从来没有飞过!
所以,从小就让孩子明白,在能力与愿望不相匹配的时候,要么提升自身能力,要么降低自己愿望,要么就提升忍受痛苦的能力。
三、如果孩子做得不好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对方是诚实的,因为这样我们辨别信息真伪的成本就比较低。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真诚、大方、勇敢的,但是如果孩子撒谎、小气、胆小,家长该怎么办?
3.1 孩子说谎怎么办
谎言有两种,一种是关于过去所做的事情,另一种是将来承担的义务。
孩子撒谎一般是为了否认自己过去曾经做过的事情,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或者其他东西,因为害怕大人的责骂而将碎片藏起来并且装作不知道的样子,在大人问起的时候推脱责任。这个时候大人不要逼孩子承认错误,而是要让孩子明白,打碎东西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不仅小孩子会打碎东西,就连大人也不能百分百保证不打碎任何东西。
这个时候还可以进一步告诉孩子,因为东西的价值不同,所以同样是打碎东西,损失大小却不同,家长生气是因为心疼损失,而不是不疼爱孩子了。当孩子明白不同物品具有不同价值的时候,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把空酒瓶踢倒一点事情都没有,不小心把花瓶打碎却招来责骂了。
除了否认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之外,孩子还会撒谎说自己做了实际上并没做的事情。比如,许多孩子会骗家长自己做完了家庭作业,家长在检查作业的时候发现孩子骗了自己,就会发火。家长说了,作业完成了就可以出去玩了,但是相对于写作业来说玩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先玩了再说。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要给孩子设置截止期限,比如每天晚上八点准时检查作业,上午让孩子写作业,孩子撒谎说写完了然后疯玩了一上午,不要去管他,距离检查作业时间越来越近的时候,孩子的紧迫感就会越来越强烈,下午就偷偷把作业写了。
不要逼孩子做出关于未来的任何承诺,不管是承诺以后会做什么,或者坚决不再做什么。孩子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承诺时,心里想的是如何尽快摆脱眼前的困境,至于以后的事情,说不定转个身就忘记了。
不管是暑假寒假来临前满满当当的假日学习计划还是承诺以后改掉坏习惯,多半都是完不成的。大部分承诺,在承诺的时候都是真心实意的,后来做不到也是实打实的。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着做可执行性更高的计划,但不要逼孩子去做明知道他做不到的事情。
3.2 孩子小气怎么办
孩子真正大方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他拿给别人的东西,对他是没有用处的;另一种情况是,他知道这个东西别人拿走之后还会还给他的。
经常会有大人逗小孩子,向小孩子要某样东西,看孩子是否会舍得给出来,如果不给就说孩子小气,如果给了则夸奖一顿然后把东西还给孩子。这种情况进行的次数多了以后,孩子就会发现,大人向他索要东西之后是会还给他的,那么以后再有人要东西就会“大大方方”给出去。孩子给出去的时候其实心中是期待着你能够把东西再还回来的,这个“大方”并不是真正的大方。
所以,从一开始向孩子索要他手中的食物后,他递过来的时候就要毫不犹豫地当面吃掉,不要接过去做一个假装吃的动作又还回来了,要让孩子知道,给出去的东西是收不回来的。
要让孩子真大方就要给孩子充足的条件,孩子吃腻了饼干的时候,是会毫不吝啬地把饼干递给任何人的。拿另外一种食物和孩子进行交换,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舍弃手中的一部分可以换取到另外一种东西。
不要强迫孩子按照成人世界的规则行事,要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做出自己的选择;也不要告诉孩子,豪爽的人能够占到便宜,那样的话孩子从一开始就对付出抱有期望,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会失望。
富足是慷慨的基础,不要用道德的枷锁来要求孩子,孩子只是孩子,不是圣人。
家长若是大方的人,孩子多半不会小气,倘若只是为了面子,还是不要过于要求孩子的好。对小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话,只需要强调一点,那就是不要损害他人利益。
3.3 克服对黑暗的恐惧
怕黑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对于黑暗中隐藏的事物感到害怕,无论这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仅仅在脑海中幻想出来的;另一个原因是在黑暗中受过伤,有阴影。
帮助孩子克服对于黑暗的恐惧,最好从一开始就不要让孩子怕黑。许多家长比较心急,一下子就把孩子一个人扔到黑暗中,让孩子去感受黑暗,这样不仅会吓得孩子大哭,甚至会加剧孩子对黑暗的恐惧。
让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黑暗中做游戏,比如,尝试着组织一群小孩子在一个空房间中,规定好路线,并且设置小障碍,障碍物的设置要保证不会伤到孩子。关灯之后让孩子沿着之前规定的路线完成任务,打开灯之后检查障碍物的位置就可以知道孩子在黑暗中的举动是否稳重,孩子们在嘻嘻哈哈中就锻炼了在黑暗中观察事物和判断方位的能力。
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孩子就会觉得黑暗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以后再遇到一个人在黑暗中的时候,对于未知事物的想象也是基于往日游戏的欢乐,而不是虚幻出来的各种妖魔鬼怪。同时,由于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在黑暗中的感受能力得到了锻炼,并且对于黑暗也没有抵触心理,所以再遇到黑暗的时候,孩子就不怎么害怕了。
四、决定权归谁?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许多矛盾,实质上是一场关于决定权的争夺活动。发生矛盾的时候,决定权到底应该归谁?
4.1 不要事事都顺着孩子
孩子在和大人相处时,会通过试探的方式,寻找大人的容忍边界,如果事事都顺着孩子的心意来,孩子就会觉得大人的容忍是没有边界的,大吵大闹,任性妄为也就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比如,睡觉时间到了,孩子不仅不睡觉,而且还在旁边大吵大闹,闹得你也睡不好,这时候不要管他,让他自己玩闹去,当他发现自己做的都是无用功的时候,有可能会变本加厉地吵闹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也有可能发现他的威胁闹腾一点作用都没有,自己就偃旗息鼓了。
如果孩子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行为过火了,而你觉得需要惩罚一下孩子,让TA明白TA正在做令人讨厌的事情,将孩子关在一个有玩具的房间里不要搭理他,他玩累了就自己乖乖睡觉去了,不过,这种手段,要慎用。
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是顺从孩子的心意,还是逼迫孩子服从家长的意志,这是大多数家长经常纠结的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采用强迫的外力迫使孩子们进行某些行动,而是要让孩子产生某种欲望,推动孩子去主动行动。
比如,孩子不按时吃饭,很多家长会围着孩子团团转,逼着孩子吃饭,孩子也讨厌,大人也头疼。但是,如果你不管他,等到孩子饿了的时候,他自己就会到处找吃的,不用大人管也会吃东西的。
所以,家长不希望把孩子惯出一身毛病的话,就不要事事都顺着孩子的心意,而是要告诉孩子,他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应该这么做,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他做出了选择,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4.2 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孩子叛逆,其实是在和家长争夺掌控权。不要把所有的权力都掌控在自己手中,适当让渡一部分权力给孩子,给他一种任何事情都是由他在作主的感觉。实际上由于孩子不懂的东西太多了,而且力量比较弱小,所以你可以调度他周围的事物,实际上依然是你在做主。
孩子认为他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实际上那正是你希望他做的,所以他的一言一行,其实早就在你的预料之中了。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仅不会想方设法的逃脱讨厌的管束,反而会尽最大可能利用好周围的一切,为自己谋取当下的幸福。这个时候,家长会看到,孩子为了不要别人的指点就能够掌控周围的事物,会想出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方法来,也就是所谓的创造力。
长此以往,孩子会发现,你并不是存心为难他,他也没有什么要向你隐瞒的,所以就没有动机要花心思去欺骗你,也就愿意跟你讲真话谈心事。你不要告诉孩子他应该学什么东西,应该由他自己决定希望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家长应该做的是让孩子了解那些东西,并且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愿望。
如果你希望孩子学的东西是合适的,那么就花点心思,找一个机会让这些东西对孩子产生显著的用处;如果这些东西是不适合的,那么抛弃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把决定权交给孩子,意味着放弃华而不实的教育。比如,当和孩子研究到太阳的运行以及测定方位的方法的时候,孩子问研究这些有什么用?你当然可以给孩子讲旅行、商业、风俗、历法、天文、农业等诸多学问,以便孩子对于所有学问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和进行深入学习的愿望。
但是,实际情况是,当你把话说完的时候,除了展示自身知识渊博之外,孩子可能一个概念都没有听懂,又因为害怕你生气,所以不敢开口问,只能假装听懂了。
只有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够调动他所有的积极性。
4.3 歪曲的道理
大人总觉得小孩子不懂事,喜欢给孩子讲道理,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明理的人。这个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实施效果却并不总是让人满意的。
一方面,大人们期望孩子能够成为博士,而不仅仅是一个孩子,这对于孩子来说,要求太高,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另一方面,大人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需要选对时机,在愉快的氛围中给孩子讲道理更容易被接受。
人的大脑倾向于遗忘不愉快的事情,这种自我保护机制也就造成了孩子的健忘。
家长最喜欢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开始讲道理,但是这个时候多半孩子通过家长的脸色和周围的氛围已经能够感知到自身犯错了,心中忐忑不安,根本就听不进大道理,即使勉强听进去了,也会因为紧张很快就忘记了。更糟糕的是,在不愉快的氛围中讲道理,只会让孩子更加讨厌道理。
如果你刚刚对一个小孩进行了一番教育,现在你让这个孩子重新讲一遍他自己对于道理的理解,不要在孩子讲的时候打断他,更不要进行引导,让孩子把他心中所想原原本本讲出来,你马上就能够惊奇地发现你所讲的道理被歪曲成了什么样子。
单纯地给孩子讲道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检验孩子对于道理的理解,看孩子是否真正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你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让他去感受这个世界。
4.4 权利意识的培养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只强调孩子的责任,却从来不告诉孩子拥有什么权利。我们总是跟孩子说,见到长辈要问好;把自己的玩具给来做客的小朋友玩……很多时候甚至违背孩子的意愿,强行要求孩子跟不喜欢的人打招呼,眼睁睁看着别的小朋友拿走心爱的玩具,我们要求了孩子太多,却忘记告诉孩子有权选择拒绝。
在培养孩子的权利意识时,可以首先培养孩子的财产观念。当然,仅仅告诉孩子他有哪些衣服、玩具是不够的,因为这些东西属于馈赠,孩子对于馈赠这种社会风俗还不太能够理解。
不妨带领孩子种一盆豆苗或者其他的小植物,让孩子准备土壤和花盆,每天浇水,看着植物一点一点长大,告诉孩子,这是属于你的。孩子会感到十分高兴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投入了时间,劳动和注意力……
相对于别人的馈赠来说,凝聚了孩子心血的劳动成果更能够帮助孩子理解权利和归属的含义。如果孩子辛苦养育的小植物不小心被别人拔了或者损害了,这个时候可以带领孩子去找损害植物的人进行赔偿,比如要一颗种子或者换一盆花草等方式,培养孩子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
责任和权利,都是孩子本该拥有的,这两种意识都要从小培养。
五、尊重孩子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鲜少有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但是,拔苗助长的效果并不理想,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成长规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才是合格的家长应该做的事情。
5.1 不要期望孩子是神童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同时也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神童。孩子说话俏皮和活泼天真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也经常被家长当作特异的表现,而这些现象最能说明的恰巧就是孩子毕竟是个孩子。
许多大人经常会说:“现在的小孩子越来越聪明了,好多我们不会的东西,小孩子都能玩得很好。”每一个时代的小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那是属于时代的特殊印记。
生活在信息时代,拥有信息检索能力和掌握大量信息是基本的生存能力。然而,信息和能力是不一样的,知道如何做菜和做出美味可口的佳肴并不等同。搜索引擎能够提供海量食谱,但是同一个菜谱,不同的人绝对会做出来不同的味道。
借助于搜索引擎和各种媒体,现在的孩子能够更快速高效地获取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信息,但是如何理解获取到的信息,就因人而异了。虽然搜索引擎功能如此强大,孩子们依然需要进行记忆和背诵来锻炼记忆能力,强大的记忆力有助于增强理解能力;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孩子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在脑子里储存一堆信息,孩子的脑子如果仅仅用来当作硬盘,简直太浪费了。
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要孩子们去注意他们根本不理解的问题,比如他们将来的利益,别人的尊敬,未来的幸福等。这些问题远远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对于缺乏远见的孩子来说,过早谈论一些虚幻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
硬要可怜的孩子们去研究这些,往往就会使他们把心思用到跟他们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去。如果孩子们还不懂你所讲的字眼,如果他们没有获得真正的观念,他们就不会有真正的记忆 。
不要期望孩子成为什么都知道的小博士,也不要硬跟孩子讲超出他理解能力范围的东西。记忆和理解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
5.2 重视身体的感觉
有些孩子喜欢动,有些孩子喜欢静。习惯静的孩子,体液流动均匀,应该保护身体不受空气变化的影响,穿得暖暖的;习惯动的孩子,身体不停地受热受寒,应当经常穿得单薄一点,以便于习惯空气温度的变化。
宽松的校服一直以来是被吐槽的对象,但是校服依然在宽松款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宽松的衣服一方面活动起来更方便,另一方面不够吸引人注意,可以避免孩子在衣服上花费太多的注意力。贫富差距可以体现在穿着打扮上,但是要让孩子明白TA的价值不是由一件衣服而定的。当然,校服的设计还是将便于活动放在第一位的。
身体越来越强壮的同时,人也越来越聪明。因为随着孩子的身体日益强壮,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能去的地方越来越远。肢体的灵敏和眼界的开阔进一步刺激孩子去进行分析和对比,思考越来越深入。斯巴达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开始并不是教育孩子去看书,而是教孩子去打架,不仅在战争中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连吵架也比雅典人厉害。
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不要把学生训练成为一个机器,饿了不敢吃东西,高兴了不敢笑,伤心了不敢哭,别人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事事处处都听别人的指挥。
如果一个孩子,你让他吃东西他就吃,不让他吃就不吃,仅仅是听命于外界,就会渐渐忽视自己身体的真实需要。要让孩子养成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懂得对世界上的事情进行分析,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按照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别人的思想生活。
5.3 和孩子一起做游戏
良好的身体发育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如何让孩子明白体育锻炼对于他来说是大有裨益的事情?孩子知道了体育锻炼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如何坚持下去就需要家长花点小心思,带领孩子活动活动筋骨了。
你可以尝试带两块点心和孩子一起散步,一边散步一边吃点心,吃完就回去。你也可以带三块点心,当孩子很快吃完他的那一块以后,伸手向你要的时候,不给他。找两个或者几个孩子赛跑,把点心放在一块石头上作为终点目标,然后让小孩子进行等路程赛跑,看谁跑的最快,赢了就可以吃到点心。孩子知道为了吃到点心就需要努力跑得比别人快,参与到竞争中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身体素质。
在此基础上,将路线划分为距离不等的长度,让孩子自己挑选线路,并且把挑选的时间计入跑步总时间中。孩子一开始会觉得不公平,但是由于具有选择路线的自由,所以,为了能够寻找到最佳路线,就会尝试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测量距离,次数多了以后,对于距离的判断也就越来越精准。
通过这种做游戏的方式,孩子不仅活动了身体,舒展了筋骨,而且其对于周围环境的分析,对于距离的判断,做出决策的能力等多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不要采用单纯说教的方式逼迫孩子去进行体育锻炼,因为孩子根本就看不到今天去跑500米对他有什么好处,更不用说坚持下去了。体育锻炼的项目有很多,家长只要能够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让孩子自发进行体育锻炼,就都是好的方法。当孩子发现运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时,就能够自觉去进行体育锻炼。
后记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不仅仅是低质量的陪伴。孩子的成长和人类的成长一样是一个过程,现在我们坚持的教育观念有可能明天被证明恰恰就是错误的,打破原有认知框架,不断刷新认知才能够和孩子一起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