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大清十二帝》
作者名:李思平
出版方: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067620

前言

它讲述了清朝近300年统治中12位清朝帝王的生平事迹。围绕治与乱、生与死、得与失、情与爱的矛盾,真实地揭示了清朝历史和清朝列帝的内在联系,展示出大清王朝兴衰、成败、治乱、福祸的脉络,趣味性地透视了历史风云。

一、巩固皇权,缔造盛世

秉时御气暮春初,灵沼灵台艳裔舒。 似毯绿茵承步辇,含胎红杏倚玫除。 下空回雁无忧弋,画水文鳞底用渔。 满眼韶光如有待,东风着意为吹嘘。

这首乾隆皇帝的《三月初八幸圆明园》,溢满了乾隆作为盛世君主的踌躇满志。但盛世的缔造经历了几代君主的艰苦卓绝的奋斗。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女真酋长猛哥帖木儿后裔,用祖上留下来的13副甲胄起兵,率领八旗子弟,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部落,建立大金。以七大恨祭天,开始了对明朝的征讨,为清朝的建立艰苦创业。

具有丰富汉文化的皇太极继位后,不到10年,就统一了整个东北,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皇太极堪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

清世祖顺治帝6岁继位,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多尔衮统帅清军攻入三海关,迁都北京,经过几年的四处征剿,结束了南北动乱,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

顺治帝14岁亲政,他唯才是举,亲贤臣,远小人,整顿八旗内部,严惩贪官;恢复生产;实行「满汉一家」的政策。极大的巩固了皇权。康熙帝开启了康、雍、乾三朝百多年盛世巅峰,开始高度中央集权。

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永戍黑龙江、签订尼布楚条约、三征噶尔丹,西南少数民族改土归流、肃清了国内反清势力,稳固了边疆。尊儒重道,笼络人心,开科取士,三代君王把清王朝纳入正统王朝的地位,巩固了统治。从康熙八年到乾隆三十九年,是清朝最辉煌的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周边十多个国家俯首称臣,成为清朝的藩属。

江南汉族知识份子把南明王朝奉为正统,不愿与清王朝合作,《明史》案发生,康熙兴起文字狱,受牵连的读书人上千人,有70余人被处死,数十家惨遭灭门。

文字狱开创了文化禁锢的先河,对清人文化发展产生极恶劣的影响,抑制了社会的发展。

二、闭关自守,内忧外困

16世纪,欧洲人开始环球航行,探寻他们不知道的世界和知识。泱泱大清帝国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清初,郑成功占据台湾,清政府为切断他跟大陆的联系,实行了严密的海禁,下令封锁海域,限制沿海居民自由,中外之间的贸易往来受到极大影响。

英国以马戛尔尼为首的访华使团到达北京,向清政府提出在中国留居和贸易的要求,遭到乾隆帝严厉拒绝。嘉庆帝二十一年,英国再次派遣以阿美士德为首的使团来中国,遭到坚决的拒绝。

嘉庆帝的保守政策极为严峻。他害怕滋生事端,推行消极倒退的禁矿政策,不仅严禁对金银铜铅等金属矿的开采,就连日常生活必需的煤矿,也被禁止开采。只允许百姓在关内耕地,禁止流民到关外垦荒,限制对外通商。

嘉庆死守闭关锁国政策,虽然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但对中国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对西方的科技发展和工业革命一无所知,压制各地工矿业,使得清朝沿着衰微的道路走下去。

从嘉庆开始,清朝的吏治日益败坏,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繁,白莲教起义延续四十四年;还有江西天地会起义、天理教起义。英国决心要打开中国这个大市场,决定对中国实行炮舰政策,用大炮和军舰打开中国大门,中英关系日益紧张。

虎门销烟向英国帝国主义者展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对外侵略的坚强决心,道光帝并没有重视英国的企图,林则徐也错误判断了敌情,英国军舰从广东珠江口,毫无阻挡的一路北上,抵达南京,道光帝只得派钦差大臣与英国代表签订了《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一步。

太平军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死守祖法的清王朝不断受到沉重打击,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三、风云变幻,变革图强

咸丰皇帝死后,5岁的载淳同治帝被抬上了皇帝的宝座。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两宫皇太后掌握了实际权力,搞起了「垂帘听政」,大清国的最高权力,落在了两个妇人之手。

同治在位13年,前12年都是慈禧手中的傀儡和工具,他亲政不到两年,就突然得天花去世。慈禧把权力看做命根,为了再次垂帘听政,不顾大臣的诽议,拥立4岁的光绪帝。光绪帝16岁亲政,慈禧仍把大权牢牢掌握在手里。

光绪帝和太后两个集团为权力进行激烈的争夺。在甲午战争中,慈禧担心战争影响她的六十大寿庆典,不顾国家民族利益,一意主张妥协求和。爱国官僚积极支持光绪帝的主战态度,李鸿章极力破坏光绪帝的抗战和整顿军政,使得北洋水师在黄海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慈禧再次垂帘听政。

慈禧掌权的五十年里,大清王朝统治的中国大地上风云变幻,国家已是千疮百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庚子年,八国联军大举进犯北京,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虽然对外宣战,却又借机向侵略者妥协投降,签订了《辛丑条约》,镇压了反清抗击侵略者的义和团,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

当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以「救亡」为口号的维新变法运动在神州大地上出现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要求改革政治,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康有为等知识分子的「公车上书」成为维新变法的起点,他们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但被慈禧太后和保守派拼命反对,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又恢复到了原来的保守制度。

经过八国联军的浩劫,慈禧在内外压力下,承认自己有罪,许诺改变当前政治,推行新政。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广泛传播。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发表了「三民主义」,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武昌起义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帝制,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经过改造,成为新中国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公民。

大清王朝兴衰荣辱,令人荡气回肠。十二位皇帝离去的背影,让一个帝国历尽沧桑。

后记

「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把自己封闭起来,害怕新生事物的挑战,只会变得越来越衰弱。只有不断的创意改革,积极发展变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