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重塑心灵:NLP-一门使人成功快乐的学问》
英文名:《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
作者名:李中莹

前言

本书作者李中莹,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这是因为我们平时很少接触NLP。关于NLP这门学问,我们在大学几乎接触不到,被誉为“华人世界国际级的NLP大师”的李中莹老师,把自己发展出的大量独到而实用的思想和行为技巧,全部汇总在这本书中,进而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身边很多人,每天都传播负能量,他们不自信,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过好日子,也没什么运气获得高薪职位;他们爱抱怨,只要有人岔开了他正在说的话题,他们总是爱说,你怎么就是不听我讲;他们愁眉不展,弄不懂自己为什么不开心。

这本书就是要告诉发出这些声音的我们,不要怕,这其实都有解决的办法,上述每个人都避开不了的陷阱,其实只不过是我们的信念系统、沟通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出现了问题。

一、认识NLP及其来源

1.1 什么是NLP

我们接触一门新学问之前,需要首先弄清楚这门学问是什么?可以教会我们什么?当我们掌握后有哪些好处?

NLP,分别是神经、语法、程序英文单词第一个单词字母的缩写,大部分时候,我们又把神经意译为身心。因此,NLP即为“身心语法程序学”。

经过证明,凡事接触过NLP的人,通过它提供的某些技巧,便可以让自己本来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使我们在家庭、事业、与人相处和个人发展上,都比原来进步。

那NLP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功效呢?其实来源于它改变了我们的脑神经网络。我们知道,生而为人,总会有一些痛苦的情绪存在,即便是多年以后,某些情绪也依旧挥之不去。

例如,小时候被父亲毒打过的孩子,长大一想起这件事就会非常痛苦,甚至对父亲抱有怨恨的心态,以至于一看到自己的父亲,他就选择远离。

这种由于一次事故产生了让我们觉得痛苦的情绪,在我们的身边比比皆是。

比如,受了感情伤害的女生对异性极其厌恶,车祸的伤者对汽车的恐惧。不过好在这一切并非毫无办法,从NLP角度看这件事,既然这个孩子是因为小时候的一次经历产生出了这份情绪,当然也就可以从另一次经历中化解这份情绪。

我们可以找出这个孩子的大脑,是如何储存带有正面情绪的经历,然后引导孩子改变那段痛苦经历储蓄在他们大脑中的模式。那么,当同一个经历有了不同的神经元储存方式,我们大脑中的“自动选择更佳机制”就会在以后的回忆中,自动启动让我们觉得比较舒适的网络。

所有类似的负面情绪,来源其实都是潜意识中的保护机制,使我们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懂得保护自己。

1.2 什么是信念?

信念是我们自己认为世事应该是怎么样的,但并不能说真理便一定是这样。

我们来看一则故事,有一个朋友曾经在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一个村子的村长,后来有机会去到乡下旅行,他就觉得要去拜访村长才行。当他去到村长家里,两人正聊得起劲,这时候一个村民来找村长说事,村民进入屋子,呆了大概半小时,说完了自己的事,径直就出去了。整个过程中,看都没有看朋友一眼。村民完全把朋友当成了透明人,这在朋友眼里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理解的。

后来朋友才得知,那位村民表现出的是,对于事件本身,他没有这件事的信念:这是怎么一回事,我该怎么做?

可见,信念支配着我们的身体,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当我们坚持一个信念的时候,是会看不见听不见不符合这个信念的东西的。

1.3 证明信念的存在

我们知道了信念是存在的,那如何能够证明呢?

现在坐在电脑前打字的你,有没有想过台灯的灯泡突然爆炸,对着自己的窗玻璃突然被人砸开,甚至是屋顶突然掉下来。

我没这样说之前,你可能真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但你并不能否认这些事情不会发生。可是为什么你没有想过,甚至也没有丝毫的担心呢?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内心和这些事情有关的信念是:这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但是如果我们现在想想,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我们就觉得这件事是有可能发生的,那我们就会不自主地看一下台灯,窗户,甚至是直接站起来,离开这个房间,还会望一眼天花板。

为什么我们前后的行为差别这么大呢,因为我们的内心信念总是在无声无息地操控着我们——用什么方式去处理当下的情况。

比如,你的多年好友,从很远的地方来看你,看到你不开心,问你发生什么事情了。你告诉她你不开心,因为你的孩子不孝顺你。
我们想一下,作为多年的好友,听到这里,她会有什么反应呢?我们现在稍微改变一下,你不开心,是因为你妈妈不孝顺你,那她又会是什么反应呢?

我们不难想象,前一种情况,朋友一定会给你安慰,后一种情况,她一定会觉得很反感。之所以会有两种不同的表现,是因为她的信念在起作用,朋友觉得孩子孝顺父母是应该的,因此就会给予相应的回应。相反,第二种情况,你就得不到好的回应。

我们的信念,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语言,行为甚至是人生。信念绝大部分存在于潜意识里,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信念会有意识层出现:当信念受到冒犯或者挑战时,当我们自觉地反省时。

二、关于信念

前面我们了解了什么是信念,以及如何证明信念的存在,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信念的相关知识。

2.1 信念形成途径

信念形成一共有四种途径:

  1. 我们本人的亲身经历;
    1. 比如当我们曾经被刀切过,我们就知道了刀可以伤人。
  2. 我们观察他人的经验;
    1. 比如小时候看到自己的哥哥姐姐因为做了某件错事,被父母罚站,然后我们就知道了,那些行为是不能够做的。
  3. 接受信任之人的灌输;
    1. 比如父母从小告诉我们,当他们不在家的时候,不能给陌生人开门,所以我们对待自己不熟悉的人,总是会有一种抗拒之心。
  4.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所做出来的总结;
    1. 比如,当同事拒绝我们的善意,想了很久,我们会得出,一定是因为他妒忌我们升职比他快。

我们说到的四种途径中,最后两点要尤为注意。我们从生下来,长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们的父母,长辈,老师,都会灌输给我们很多的信息。

一是直接语言灌输,二是行为灌输,就是我们看到父母,遇到一件事怎么去解决,或者是对一些事情怎么做出回应的过程中,我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信念。然而,他们灌输给我们的信念,大部分可能是好的,不过也有例外。

有一位母亲,她告诉自己的女儿,说一个男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上进心,女儿一直记得这句话,女儿长到了需要谈恋爱的年纪,她挑选的都是很有上进心的男子。

可是,最终两人还是分手了,就是因为那个男孩子一心就在事业上,没有给太多的时间在家庭。也是那一刻,那个女儿才知道,除了上进心之外,家庭观念也是择偶的时候应该考虑的关键因素。

我们再来看看第四种途径,很容易会导致不恰当的信念。

当我们刚入职新公司,我们向主管打招呼,主管似乎总是不想理我们,很多人就会想,他是不是不太喜欢我们,一连想了很多天,我们很容易还是这个结论。但这仅仅是自己思考而建立起来的信念,可能很主观片面。

久而久之,重复多次的结论慢慢就变成了真理。然后我们带着主管不喜欢自己的信念,很容易就把自己困在困境中,工作也就很难开展。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少部分的信念我们在接收时并没有好好理解和消化,在某些情况出现时,会发现有冲突的存在,即形成了障碍性信念。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小时候,每次放寒假想要出去玩的时候,父母都爱问一句,你书读完了吗?作业写好了吗?言下之意是,只有读完了书,做完了作业,才有玩的资格。

这句话背后的信念是,读书和玩耍是对立的。这点从表面上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玩耍带来开心,读书需要认真,所以,开心和认真也是对立了。

这一点仍旧没有问题,再进一步,开心意味着快乐,而认真是将来取得成功所必须的品质之一。现在与将来成功对立了。

所以就这样一步步地,我们培养出“认真与开心、成功与快乐都是对立的”信念,使我们每当做事时都严肃紧张,不能稍微放松。从而引起了健康、情绪、人际关系问题。

2.2 妨碍成长的信念

想象一下,现在你要出门旅游,你的目的地是北京,但同时你自己相信,走这条路永远也到不了北京,你的心情是不是会非常糟糕?与此相比,如果你每天都在辛苦地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忙碌,同时你也相信自己有过得好一点的资格,你的内心又当如何?

很多人在小时候的成长过程中,处处都受到了家人长辈的否定,久而久之,内心给自己的定位是——我没有资格成功,成功从来不属于自己。因此,就形成了类似这种妨碍成长的信念。

任何会使一个人减少活得更好的机会、减少有更好明天的可能性的信念,都是妨碍成长的信念。
**
妨碍成长的信念通常有以下六个种类:

  1. 使自己失去学习机会,因为不能有所提升的信念。
  2. 使自己留在原地、停滞不前的信念。
  3. 减少自己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限制本人能力发挥的信念。
  4. 把责任交给其他的人事物,因为自己无能为力。
  5. 把原因归结为一些不能够控制的因素,因为不能挑战或者改变。
  6. 维持自己一个“没有资格”的身份信息。

2.3 价值观

我们先来看看价值,价值是事情的意义和一个人能够在事情里得到的好处。即价值是我做与不做任何事的原因。正因为如此,要推动一个人的方法,必然是在价值观上下功夫。在职场,要留住某些员工,我们就可以根据他在乎一些什么样的价值,然后就在这些事情里增加这些价值。即我们要了解这名员工的价值观。

然而,任何一件事给我们的价值观都不会仅仅一个,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某些事情时,放弃一些比较低的价值,然后去保护一些较高的价值。在事与事之间,我们也会根据价值来进行取舍。

一个有着清晰价值观的人,在处理起事情和做出决定时便能爽快利落。
**
但会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就算我们在一件事情上,有了清晰的轻重排列,依旧也会有困扰我们的时候,这是因为在意识和潜意识里,价值排列常常是不同的。

当你去工作时,老是说自己是为了薪水,虽然后面你的薪水也长了,但是你还是不开心。经过引导,你才明白自己内心其实更多的是希望得到上级的肯定,并希望自己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因此,你在意识里认为这份工作最大的价值是钱,可是潜意识则把老板的肯定和学习的机会放在了更高的位置。

三、信念、价值观与规条

前面我们讲到了信念和价值的相关知识,我们现在来继续学习了解与之相关的最后一个知识点,那就是规条,以及这三者之间是什么联系,它们组成了一个什么系统?

3.1 规条

规条其实就是事情的做法。规条的存在,完全是为了事情中所体现的一些价值和实现的一些信念。

当我们做某一件事,觉得方法无效时,我们便要坚持信念与价值,或者坚持在规条之间做出选择。这就好比,当你现在选择的一条路,不能带你去到目的地时,你当然会重新选择一条路,也要坚持去到目的地。

可是大多数人不会这样,就算是自己的做法,明显没有什么效果,也依旧会坚持规条,即距离自己信念和价值越来越远,从而他们会感觉到困难,辛苦和压力。

比如我们做了一件坚持很久的事情,一个机缘巧合之下,最后发现坚持的事情,不会有结果,很多人会觉得时间都花进去了,现在再去另选他路,是得不偿失的事情,于是就继续重复着原来的事情,可是他的心里其实知道,这条路是错误的,很多情绪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规条可以有意识地谈论、思考、看见,而信念及价值则深藏于潜意识里。我们都习惯去意识思考,去分析问题,而潜藏在潜意识中的信念价值,则无法在意识思考中出现,而只能用感受去做无声抗议。

殊不知,坚持无效的规条而忽略了所追求的价值和所信奉的信念,会带给我们辛苦努力但总是徒劳无功的困扰。

3.2 信念系统

如果把我们上述讲到的信念看成是浅水处的一处房屋,这个房屋由一根柱子一根柱子支撑着,那么这个房屋就是信念,柱子就是价值。也就是说,价值是支持我们信念的东西。如果这个时候,房屋的位置需要做出一些改变,那毫无疑问,水里的柱子也一定发生了改变。即:当我们改变价值,信念也会随之改变。
**
说完了信念,价值观,规条,我们接下来说说信念系统。

我们把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统称为“信念系统”。信念系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意念行为的思想基础。可以这样说,信念系统操纵着我们人生里的每一件事,是我们做与不做一件事的基本决定因素。这个系统也是我们对事物作出判断的基础和依据。它使我们的大脑能自动地去思考和行动。

这个系统的存在,让我们无须每件事都重新学习而知道怎么去应付,而是运用过去的经验就可以有效率地处理当前的情况,这为我们节约了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刚出生时,我们多半是没有信念系统的。不管是信念、价值观和规条,都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经由我们的生活体验而产生的。因为永远都有新的生活体验,所以一个人的信念系统也从不停留在静止状态,而是处在不断地改变之中。

而我们所有人的内心困扰,都是来自一些信念、价值观或规条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是起源于两者内心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冲突。

3.3 托付心态

朋友说起了一件事,他本来有很安定的工作,自己也觉得拿到了铁饭碗,因为满足于这份保障,不再注意提升自己。但是,突然某一天,他就被告知要减薪,减福利,他这个时候,就找身边的人轮流抱怨,觉得自己不再被照顾了,也开心不起来。

毫无疑问,他的这种做法,就是一种托付心态。托付心态是把自己生活中成功和快乐的控制权托付给别人。
**
在爱情关系中,我们心态最为常见。那些热恋的情侣,经常都会说诸如:“没有你,我以后怎么办”“你是我的,你不能和别人说话,那样我会不开心”的话。

他们以为,爱上了一个人,便有权利要求那个人,照顾自己接下来人生中的成功快乐,也就慢慢把自己的快乐托付给别人。如果那个人按照自己的期待做了,他们就会露出笑脸;当那个人做了违反自己意愿的事情,就会歇斯底里地发脾气。结果两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最终很难走到一起。

不仅如此,这种心态还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中。

比如,朋友说了两句话,自己心里很难受,于是就责怪朋友一点儿也不在乎自己;又比如,老板在开会时,无意间说了一句,今年公司的效益不太好,大家要加油。于是自己就担心是不是马上就会裁员。这种种行为都是托付心态造成的。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呢?

其实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建立起来的价值不足。当自我价值不足,我们便需要外面的补足和别人的迁就。一旦得不到这些,负面情绪也就产生了。

3.4 自我价值

我们说到了,自我价值不足,我们就需要外界的补给,当我们得到这些补足时,我们就会失控。我们来看看自我价值相关知识。

自我价值包括自信,自爱,自尊三项素质。因此,自我价值的不足,就是自信,自爱,自尊不足,我们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那既然这样,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先来想象一下,你自己有两部车,这两部车,其中一部每个月可以为你赚一万元,另一部每个月可以为你赚五千块,现在两部车因为交通事故,都出现了问题。可是你的身上的余钱,就只够修理其中一部车,那会如何选择?

很多人都会选择修理一万元的那部。因为这部车,可以带给我们更大的价值,所以我们也就更加爱护一些。而自信,就是依赖自己有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当我们自己越有能力,我们也就越爱自己。

所以,先有自信,才会有自爱,有了足够的自爱,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尊。

四、自我价值不足的影响及弥补

上一部分我们说到了自信、自爱、自尊的相互关系,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三方面的不足的人,会表现出那些行为模式,以及我们怎么去弥补不足。

4.1 行为模式

自信、自爱、自尊这三项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基本核心,只有当我们有了足够的自信、自爱、自尊,才能发展出其他的心理素质来。

自我价值观不足,也就是自信、自爱、自尊不足,会表现出一些行为模式,在今天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

一个自我价值观不足的人,不是刻意地炫耀自己的力量,就是努力地企图减少别人的力量。
**
在行为模式上,主要分为三类。

  1. 故意做一些事使人以为他力量很大,或者找一些以为代表力量的东西企图使自己的力量分数增加
    1. 这种自我价值不足的人,主要表现在,他们什么都满口答应,然后不知所终,喜欢自我吹嘘,夸大事实,顺口承诺,嘴巴大气量小,满口不在乎,喜欢炫耀财富、胆量、地位、人脉关系,喜欢追求品牌和名贵的物质享受。
    2. 如果是在青少年,他们喜欢打架斗殴,惹是生非,故意做一些破坏规则的事,做一些其他人不敢做的事。
  2. 喜欢不劳而获或以小换大地增加自己的力量
    1. 主要表现在,他们会贪小便宜,公物私用,斤斤计较,喜欢赌博,甚至他们会利用朋友,借钱不还,自私自利。
  3. 做些伤害、破坏、诋毁别人的行为,以为可以把别人拉低下来,保持跟自己一样的水平
    1. 主要表现在,他们喜欢开一些使人狼狈出丑的玩笑,喜欢作弄人,搬弄是非,背后说人坏话,揭人隐私。他们会肆意批评否定别人,不愿意给别人以肯定,也不接受别人做得比自己更好。

4.2 自我价值的建立

了解了关于自我价值的一些知识,很想很多人会好奇,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已经成年的我们,提升我们的自尊自爱自尊?

答案是肯定的,主要有三个方法:

  1. 言出必行,言出必准;
  2. 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3. 接受自己、肯定自己。

我们接下来分别来看。

顾名思义,言出必行,言出必准,就是我们答应别人的事,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我们说的也要完全跟自己内心的认知感觉一致。

就算自己控制不了,最后没有完成,那也仍旧是属于自己的责任。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迟到,就去怪交通。而对于我们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们可以选择不做出承诺。身边的很多人,在一些重要的场合,遇到了一些不重要的人,他们为了尽快脱身,就答应别人所说的任何请求。又或者是因为心软,冲动地去承诺。结果呢,因为最终能力的问题,没有完成,就会觉得不好意思,内心无力,难过后悔,甚至内疚了。

如果能够做到第一点,你的内心就不会有这种情绪,最终就会觉得自己,站立得很稳,也很有力量的感觉。而那些因为知道你答应过的事情,一定算数,就会对你很放心很信任,也会更加的尊重你。

言出必行,言出必准的人,能够与所处的环境中的人物,有最好的关系,所以内心的力量很大。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点,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我们处在这个阶段,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想做的事情有很多,也有特别多的抱负,但也就更加容易在一件事情没有按照预期那样发展时,觉得很失败,立刻重新找新的出路。结果过了很多年,还是一事无成,带着这种无力感就过了一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正是因为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所以我们要善于区分,那些我们可以不为,或者是必须做的事情。

有以下几个标准:
1.只要是符合“你好,我好,世界好”的事,不妨去做,总错不了。

2.自身的“建设性”,也就是事情能够产生累积的正面效果,每重复一次,自己的成长、学习、未来的成功快乐也便多一分。

举个例子,你的朋友是一位导游,突然因为那天有事,需要你帮忙带班一天;还有也是在同一个时刻,还有另外一位朋友,约你同一个时间去喝啤酒。你该如何取舍呢?

其实分析一下就知道,帮朋友带班,你不仅帮了朋友的忙,还能使自己的英文有进步,也能让自己以后在面对外国朋友时表现得更加得体。去喝啤酒,最多也就开心一场。当然选择帮朋友带班。

3.量力而为,按自己的能力去决定做什么,做多少。
前面说到了建立自我价值的两种方法。再来看第三点:我们需要接受自己,肯定自己。顾名思义,接受自己就是不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人,也很容易否定别人,甚至是妒忌别人,对别人的成就看不过眼;他们总是找机会去证明自己不够好,否定自己的成绩。

久而久之, 不接受自我的最典型说法就是“我必须不满意今天的成就,才可以在明天有更大的成就”。这其实是一种很奇妙的逻辑,为什么不是“充分满意今天的成就,才可以在明天有更大的成就”?

把今天之前所做到的都去掉,你明天就必须从头来过!对自己到今天为止所做到的充分地接受、感到满意,然后带着那份满足、感恩、喜悦的心情和成就感,明天就可以有动力和自信去发展得更好更多,这才是正确的姿态。

五、沟通和情绪

5.1 沟通的前提

我们很容易遇到这样的一种的情况,一对夫妻吵架,在几天后都没有和好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倾向于找一个敬重的人做和事佬,来调和双方的矛盾。只不过,这种处理的办法往往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充当和事佬的那个人,享受的敬重感也会慢慢消失。

其实,两个人之间的沟通问题,只有两个人可以真正地解决。第三者的出现,只能把问题延后,其中的原因没有处理好,问题便会继续出现。

其实,只有带有坦白、诚恳、关怀的心,什么都可以谈。当然,谈的时候,要注意下面一些前提条件。有效的表达自己的信息,建立和谐气氛,给人一些空间,学会倾听。

而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仅仅只是满足于听文字及其意思,更重要的倾听是:

  1. 对方语言文字背后的信念、价值观、规条和对方对自己“身份”的定位;
    1. 如果有什么问题、争吵、真正的原因总是在这里找到。
  2. 对方说话时的语言语调和身体语言;
    1. 这些显示出了对方内心的状态,或者是他当下的情绪感受。一个人的嘴巴可以说出很多好听的话,但是语言语调和身体语言真实地显露他内心真正的立场。

5.2 决定沟通效果的因素

我们经常会在一个公众场合听到情侣相互抱怨,我说的一点都没有错,为什么你就是不听呢?

其实很多沟通不成功的人,都会强调自己说得怎么对,只是对方听不入耳而已。可是,沟通了没有一个好的效果,也就失去了沟通的意义。沟通从来都是两个人的事情,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在你说话的时候,转头就走,或者是你说了半天,他压根就没有听你说,那这样的沟通,还有意义么?

如果你的家人生了重病,医生从手术室出来,告诉你手术很成功,但是病人就是没有活过来。这个时候,你一定会觉得,手术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救人,现在病人不在了,手术的意义也就没有了。

沟通方式没有对与错之分,而沟通效果则有好与坏之别。

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多年前曾经发表过一份研究心得,他认为沟通来源的7%是说话用字的内容,38%是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粗细、快慢及各种语气,最后的55%则是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头与躯体的姿势,手势等。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发言一方所发出的信息极多,但是他本人意识到的是极少的部分,绝大部分都是他不自觉,即由他的潜意识控制之下决定的。

当我们不开心,或者是完全处于一个混吃等死的状态中,你的语音语调会是什么样的?如果此时,你的朋友在公司升了职,兴高采烈地来告诉你好消息,想要邀请你一起去吃饭,他的语调因为开心而高了很多,这时候和你的语调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区别,你心里一定会有所抗拒。

因此,语音语调的配合十分重要,尤其是你想要给对方一个在情绪上有共鸣的感觉时,注意语言语调的配合会最快地产生效果。

5.3 情绪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知道情绪是什么,可是当我们问到这个问题时,很多人又答不上来。中国文化中,有不少关于情绪的描述,但是多把情绪看作超越人、控制人的东西,这对如何管理情绪没有多大帮助,所以,真正研究情绪与人的关系,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人怎样管理和运用情绪以使人生更成功快乐的工作,中外都欠缺。

那么,情绪究竟是什么?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

它的真正来源是,人们内心的一套信念系统,而那些外来的事物,不过是诱因而已,内在的信念系统才是决定因素。

举个例子,有一名学生去听老师讲课,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然后是休息时间。休息过后,学生刚坐下,老师就因为一些很小的,没有意义的事情,去指责学生,接着对学生大发脾气,甚至开始开骂。这时候,学生心里有一腔怒火,其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可是如果学生在休息时,正好接到了一个电话,有人告诉他,他的老师其实是刚从精神病院跑出来。这时,这名学生看到老师正在走过来,马上就结束了通话。再次看到老师表现出的上述行为,这时候学生心理的情绪不再是怒火,而更多的是恐惧和担心了。

完全一样的行为却引起了完全不同的情绪反应,证明事情本身并不决定情绪。

后记

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和谐系统的建立,可以改变同类事物的想法和做法,从而化解内心冲突;通过制造机会不断肯定自我,可以提高自我价值,自尊、自信、自爱。可见,我们每个人都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这并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