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
作者名: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罗伯特·Z.阿利伯(Robert Z.Aliber)
译者名:朱隽,叶翔
出版方:中国金融出版社
ISBN:9787504974013

前言

作者的来头可不小,资深的国际货币问题专家,曾经构建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没错,就是那个二战后,帮助欧洲迅速崛起的马歇尔计划。

对于金融危机,离我们最近一次的应该是08年那次了。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逐渐蔓延到全世界。即便中国已经算是受影响较小的经济体了,但依然受到股市大跌、应届生找不到工作、房价短时间大跌等冲击,要知道,08年的房价大跌,是近些年唯一一次肉眼可见的房价下跌。

但关于金融危机,大部分人还是知道的太少太少,这样的后果,往往会放大自己的焦虑和恐慌心理。要不然,就是当危机真的来的时候,我们一无所知而惊慌失措。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去逐一回顾从1622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开始,人类社会每一次的大型金融危机。

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却存在着相同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感受到,金融危机并非突如其来,也并没有那么的不可预判。

在描述金融危机发展过程的众多模型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模型,叫做明斯基模型。在明斯基模型中,将经济泡沫从开始到最后,分为了五个时期:分别是displacement(替换期)、boom(繁荣期)、euphoria(亢奋期)、profit-taking(收割期)和panic(抛售期)。
回合开始
displacement(替换期)
boom(繁荣期)
euphoria(亢奋期)
profit-taking(收割期)
panic(抛售期)
回合结束
回合开始
displacement(替换期)
boom(繁荣期)
euphoria(亢奋期)
profit-taking(收割期)
panic(抛售期)
回合结束
100%疯狂、惊恐和崩溃 - 图1 [ ```

  1. ]()<br />[

  1. ]()<br />[

```

]()
几乎每一次金融危机,它们的套路都大差不差,基本都是沿着这5个周期来发展的。

一、早期的金融危机

1.1 神圣罗马帝国的货币重铸

最早的那次金融危机,也就是1622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导致危机爆发的原因在于大量出现的货币重铸现象,短时间内市场上同时出现了大量不同重量,不同成色,以及不同面值的货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钱突然多了起来。

市场上的钱突然多了起来,点燃了投机客的狂热情绪。投机客将谷物作为炒作的投机标的,在优质谷物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不少投机客用劣质谷物以次充好,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泡沫。到了1622年的2月,正当整个神圣罗马帝国都为谷物而疯狂的时候,泡沫突然破灭,发生了一场如噩梦般的金融危机。

这就是早期的金融危机,这样的情况一直伴随着最近400年的人类社会发展。

1.2 荷兰郁金香泡沫事件

在随后的1637年,便爆发了著名的荷兰郁金香泡沫事件。郁金香最早是从土耳其被引入西欧的,随着人们对郁金香的热爱之情逐渐上升,一些珍品被卖到了不同寻常的高价,富人们也将其作为自己财富实力的炫耀资本,竞相在花园中展示最新和最稀有的品种。

也正是这一时尚趋势,导致了「郁金香泡沫」的发生。到了1635年,人们购买郁金香已经不再是为了它的内在的价值,或者作为观赏的植物,而是期望它的价格能无限上涨,通过倒买倒卖来获利。

当时有一种叫Childer的郁金香品种,单株卖到了1615弗罗林,你要知道,那时候购买4头公牛或者一辆拖车,只需要花480弗罗林,而454公斤的奶酪也只需120弗罗林。

到了1636年,郁金香的价格继续上涨,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被卖到了4600弗罗林的价格,除此以外,购买者还需要额外支付一辆崭新的马车、两匹灰马和一套完整的马具。你看是不是都疯了。

但就如1622年的神圣罗马帝国金融危机那样,当人们意识到郁金香的真正价值远远低于其价格水平后,只要有人卖出郁金香,或者更大胆一些,做空郁金香的话,那么其他人就会迅速跟进,卖出的狂热将与此前的买进狂热一样强大,价格就会迅速地崩盘。

在1637年2月,郁金香终于被扒掉了「皇帝的新衣」,成千上万的投机者在这场万劫不复的大崩溃中倾家荡产。

1.3 英国南海泡沫

到了1720年,几乎在同一时间,英国和法国都爆发了超级金融危机,都是可以排进人类历史前10级别的。

在英国爆发的这场危机名为「南海泡沫」,当时的英国处于长期的经济繁荣状态中,私人资本和社会储蓄均不断扩张,由于金融市场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所以与大量的闲置资金相比,可供投资的机会明显短缺,市场上仅有寥寥的几只股票,拥有股票可以说是一种特权的象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南海公司于1711年成立,成立这家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英国政府恢复债务信用,因为当时英国为了和法国争夺欧洲霸主的地位,发行了巨额的国债,南海公司在成立后,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

相应的,为了回报南海公司的支持,英国政府对该公司实行了永久性的退税政策,其经营的酒、醋和烟草等商品均可以享受这一政策,并获得了对南美洲贸易的垄断权。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南海公司拥有了南美洲贸易的垄断权,就相当于拥有了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

到了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央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加上南美贸易障碍的扫除,使得公众对南海公司产生了强烈的股价上扬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的上升。

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债务,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其中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

快速飙涨的股价,让投资者对南海公司的股票趋之若鹜,其中包括了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甚至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继续狂飙。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英国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漩涡,人们完全丧失了理智,根本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只相信那些发起人说的,他们的公司如何能获取巨大利润,人们都惟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一时间股票价格暴涨,平均涨幅超过5倍。

牛顿在事后不得不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过来。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从7月份开始,首先是外国投资者抛售南海股票,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镑,12月份跌到124英镑。「南海泡沫」由此破灭。

1720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许多财主、富商损失惨重,有的直接一贫如洗,还欠下了大量的负债。

1.4 法国密西西比泡沫

与英国「南海泡沫」同时发生的,则是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从1719年5月开始,法国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价格连续上升了13个月,股票价格从500里弗尔涨到一万多里弗尔,涨幅超过了20倍,然后从1720年5月开始崩溃,连续下跌13个月,跌幅达到95%。

在1754年到1763年间,欧洲爆发了著名的七年战争,当时主要的欧洲强国均参加了这场战争。在战争过后,由于票据融通链的出现,导致了货币量的快速扩张,投机资金在英国市场上疯狂的炒作白糖等商品,而在荷兰市场上则是让东印度公司的股票价格暴涨,最终让这两个国家都出现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在此后的近200年时间里,由于战争、总统变更、利率变化等原因,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爆发了大大小小的数十次金融危机。

二、美国大萧条

时间来到1929年,美国迎来了一次载入史册的超级金融危机,这就是著名的大萧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由债务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纽约也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经济的突飞猛进,带来了股市的一片牛气,民众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大家可以从《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电影中去感受当时的美国社会的繁荣与奢华,入市炒股成为全民投机行为。

到了1928年,股市几近疯狂。

  • 在地铁上,人们纷纷指责地铁公司,没有在车厢里安装电传打字电报机,这让人们在乘车途中炒股。
  • 在工厂,所有的车间都安放有大黑板,并配备了专人,每隔一小时就用粉笔写上交易所的最新行情。
  • 在牧场,牛仔们通过高音喇叭收听电台的消息,实时了解行情。
  • 在出租车上,司机和乘客热情地讨论股票行情。
  • 在街上,擦皮鞋的小童向顾客介绍当天的热门股。

大家有没有感觉这种现象在我们中国,06~07年还有15年股市的上涨,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呢?

在疯狂的投机热潮刺激下,纽约股市一涨再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看到了股市暴涨中的风险,于1929年春天宣布要通过紧缩利率,想要抑制股价暴涨,这一举措使得市场价格稍有降低。

然而,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行动,损害了很多超级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根本利益,美国最有名的证券市场经纪人,著名大银行总裁,金融家,纽约证券交易所总裁,最富有革新精神的经济学家等重量级人物,他们团结一致与联邦储备委员对抗,反对抑制股价。

在巨大的压力下,联邦储备委员会妥协了,市场重新活跃起来。在夏季的三个月里,股价的涨幅超过了以往所有年份。联邦发起人有限公司利用贷款投机的狂热,让成立时只有500美元资产的公司,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急剧膨胀为10亿美元。那段时间,连业绩最差的公司的股票涨幅也高达数倍。每当股价高涨、投机达到疯狂之时,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异常脆弱,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起市场恐慌。

1929年9月3日,股指到达了顶峰,第二天股价开始震荡不已,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午餐会上,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投资顾问,他的名字叫罗杰·巴布森发布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认为股市的崩盘将会到来。

在不长的交易时间里,有200万股股票易手,美国钢铁公司、电报电话公司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的股票纷纷下跌,这一后来被称之为「巴布森突变」的征兆开始动摇股民们的信心。

股市下跌的信息很快反馈到总统胡佛那里。胡佛在向新闻界发布的讲话中说:「美国商业基础良好,生产和分配并未失去以往的平衡。」伊利诺洲际银行总裁也附和说:「眼下美国的经济形势平稳,投资者大可不必有恐惧感。」然而对于神经已经十分敏感的股民,这番话已经难以发挥镇静作用了。股市经过昙花一现的短暂上扬后,开始急剧下滑,全球经济大萧条的1929大崩溃,由此拉开了序幕。

1929年10月的最后十天,黑色梦魇侵蚀全美。

1929年10月21日,为了稳住股市,政府要求征收「保证金」,股民们开始认识到,若真收「保证金」,他们的储蓄、房产等一切将要失去。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市即遭大笔抛售,全天抛售量高达600多万股,以致在收盘1小时40分钟后,股市行情自动记录器才记录完最后一笔交易。

1929年10月24日,这一天是股市灾难的开始,史称「黑色星期四」。早晨刚刚开市,股价就如决堤之水轰然下泄,人们纷纷卖出股票,全天换手1289万股。虽然当天中午多位银行家和财团老板决定出资托市,暂时稳住了股票价格,不过这只是暂时的稳定。

1929年10月25日,胡佛总统发表文告说:「美国的基本企业,即商品的生产与分配,是立足于健全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力图以此刺激新一轮投资。然而,过了一个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费了。

1929年10月28日,史称「黑色星期一」。当天,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9点,道琼斯指数狂泻38.33点,日跌幅达13%,这一天,已经没有人再出面救市。

1929年10月29日,是世界投机史上不可忽略的日子,它被认为是对纽约证券交易所,股民,乃至美国经济历史上最黑暗、最具毁灭性打击的一天。

一个交易日之中有1640万股票易手,价格几乎是垂直下跌,整个交易大厅,卖主像一只只无头苍蝇在大厅里撞来撞去,期望能够找到买主。一名交易员将这一天形容为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1929年到1933年,虽然其间股市有所反弹,但反弹的力度一浪低于一浪,股票的平均价格下降了75%,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各种股票的市值下降了450亿美元,道·琼斯指数最低时跌至41点。

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在这场股灾中,几乎所有人面临破产,数以千记的人跳楼自杀。大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顷刻间倾家荡产,从此负债累累,直到1947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5000万人失业,无数人流离失所,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生产停滞,百业凋零。

在1929年的「大萧条」金融危机后,不仅美国经济元气大伤,欧洲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波及。1931年5月,奥地利发生危机,6月德国发生危机,9月英国发生危机,甚至在12月蔓延到了亚洲,日本也发生了危机。

三、日本泡沫时代

经过近40年的休养生息后,美国及世界经济重新进入到繁荣周期中,却在1973年由于欧佩克对原油的提价,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市场上大量欧洲美元的泛滥,引发了投机者对股票,不动产信托凭证,写字楼,船舶,乃至是波音747飞机的疯狂投机,最终在1975年又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金融危机。

这之后,最著名的金融危机就是1985~1989年间的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日本是离我们国家最近邻的一个发达国家,而日本这20年所走过的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

1984年,日本开始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同时也开启了高杠杆之路,利率自由化和放松管制,是这次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却也直接导致了房地产贷款规模的激增。

1985年美国、日本等五个国家签订了 「广场协议」,一致同意各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这一协议使日本开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手段来减少商品出口。

在广场协议的影响下,日元加速升值。在1985年11月,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一个月内从239:1变成了222:1。

资本市场的疯狂,导致人们开始对地产进行狂热投资。由此,日本房产陷入泡沫,最明显的是,从1984年,也就是泡沫经济开始的前一年到1990年,房价从40万日元/平米,上涨到了190万日元/平米。短短六七年时间,房价翻了近五倍。而东京地价更甚,从1984年的146万/平米,上涨到了1990年的916万/平米,算下来翻了六倍有余。

日本泡沫时代的不动产界流传着一句话:如果天皇肯卖皇居,我们可以拿整个加州跟他换。

面对楼市和股市的狂热,政府并非没有看到其中的问题。1987年,日本政府要求金融机构严控房地产贷款量,要求房地产贷款增长速度,不能超过总体贷款增长速度,同时提高房地产税收,持有不到两年的土地交易被苛以重税。

然而,这些举措对房市并没有产生任何正面影响。土地管控措施,非但没能遏制地价飞涨,反而因为对土地限制过多,从而导致供给不足,地价不降反升。

在货币市场上,日本开始大幅度收缩。短短1年内,日本央行连续3次提高贴现利率,连续5次加息,然而过于着急的货币政策,反而成为股市崩盘的导火索。

1991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迎来了破裂前的最后疯狂。当时,东京住宅均价超过200万日元/平米,日本中产家庭,不吃不喝40年,才能买得起100平米的房子。

随后,股市首先崩盘,金融市场牵连房产市场,房地产企业倒闭,银行因为不良贷款率暴增而倒闭,普通国民住房转眼之间成了负资产。

随着泡沫破裂,日本家庭的土地资产规模急剧缩水,财富效应随之消失。个人消费开始不振,从而影响到了GDP。而依赖日本消费者贡献主要利润的企业也受影响,其利润显著下跌,导致员工工资下降,资本支出减少。

时至今日,日本股市现在已经被海外投资者占领,在日企收取海外子公司的分红和利润时,日本企业分红也在流往海外。20年来,日本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价格跌幅达到65%。随着房价暴跌,国民财富持续缩水,损失高达150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3年的GDP总和。日本经济更是萎靡不振,20年间,日本年均GDP增速只有0.75%。

「失落的二十年」,指的就是日本经济萎靡不振的这段时间。真的是太值得我们去反思。

四、墨西哥金融危机

在日本危机后的4年,也就是1994~1995年间,墨西哥爆发了一场货币贬值引发的大规模金融危机。

在1994年12月19日的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对外宣布,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从而引起了金融市场的巨大恐慌,投资者疯狂抛售比索,抢购美元,造成比索汇率急剧下跌。在12月20日至22日三天时间内,墨西哥比索兑换美元的汇价暴跌42.17%,外汇储备锐减超过40亿美元。

墨西哥吸收的外资,有70%左右是投机性的短期证券投资,资本外流对于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应声下跌,到1995年3月3日,墨西哥股市IPC指数跌至1500点,比1994年金融危机前最高点2881.17点累计下跌47.94%,幅度超过了比索贬值的幅度。

为了稳定墨西哥金融市场,墨西哥政府经过多方协商,推出了紧急经济拯救计划,包括尽快将经常项目赤字压缩到可以正常支付的水平,迅速恢复正常的经济活动和就业,将通货膨胀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向国际金融机构申请紧急贷款援助等。

为了帮助墨西哥政府渡过难关,减少外国投资者的损失,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决定提供巨额贷款,支持墨西哥经济拯救计划,以稳定汇率、股市和投资者的信心。

直到以美国为主的5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援助逐步到位,墨西哥的金融动荡才于1995年上半年趋于平息。

五、亚洲金融危机

随后,就是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了。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就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连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

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随着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内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从10月23日到28日,香港恒生指数连续暴跌,一度跌破9000点大关。

到了11月中旬,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1月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才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但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

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在1997年就想攻击香港的国家炒家,就有著名的索罗斯,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到6600多点。随后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

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终于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

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

直到1999年,这轮规模巨大的金融危机才正式宣告结束。

六、金融危机的核心演绎模式

回过头来,纵观这400多年间发生的大大小小上百次金融危机,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在表现形式、炒作的投机品方面有所不同,但其中核心的演绎模式却是一致的。

一个金融危机的模板,通常是由货币扩张引发的,货币扩张使得资产价格上扬,引起投机者的狂热情绪,随之而来的是价格暴涨,从而吸引到大量社会资金的加入,进一步将价格炒到顶点后,后来由于某些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事件,导致最终的崩盘。

在整个这个过程中,政府一般都是无力的,无论是在价格暴涨的时候,他们希望平抑市场,还是暴跌的时候,他们希望救助市场,都基本上无法起到改变趋势的作用。

就像2015年时候的A股股灾,5月份大盘涨到了4000点以上,监管层多次提示风险,也无法让市场向下回头,而到了6月份连续暴跌的时候,即便出台各种政策也没有让市场止跌。

一切金融危机,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当经济繁荣那一刻,危机的种子就已埋下,或者说,纵观人类的金融史,繁荣和危机总是如影随形。

经济发展之初,货币的扩张,起到对经济的支撑作用,随之而来,信用的扩张将脱离经济基础,人们获取贷款从事投机性活动,催生泡沫的形成。当泡沫越滚越大,价格虚高,基本面支撑不足时,任何一点的风吹草动,都将带来泡沫的破灭,引起信用紧缩,进而带来人们心理的恐慌,金融危机如千军万马势如破竹般横扫人类的经济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金德尔伯格认为,信贷扩张是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核心原因,而新的资金提供机构,替代传统的资金提供机构,则会导致信贷扩张现象的发生。

而自从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普及以来,我们的资金提供机构,正好出现了这样的替代过程,新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正在逐渐替代着传统的银行,成为年轻人新的资金提供机构。

尤其是像花呗、借呗,乃至各种网贷和校园贷等,也确实起到了信贷扩张的效果,不说和60、70后比,即便是相比80后,现在90后的储蓄率也明显降低,而负债率却显著提高了,这会不会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呢?

当然,金德尔伯格也在书中写到了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征兆,主要有这么三个:

  1. 一家压力过大的银行或企业倒闭。
  2. 某人试图以不诚实的手段,如欺诈或挪用资金,来逃避压力行为的暴露。
  3. 主要投机性资产的价格下跌,往往表现为单一投机性资产的价格下跌。

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上,应该还没有出现上述征兆,但我们也要时刻小心着,一旦危机来临,千万要懂得保护好自己。

后记

那么,如果金融危机真的来临,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要是真的爆发了全面性的金融危机,没有人是可以完全幸免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的降低损失。

具体措施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考虑:

  1. 配置一些黄金资产。因为当金融危机大面积暴发时,货币会大幅度贬值,而黄金则具有保值的功能,所以可以将手上的货币现金用来购买黄金现货。
  2. 抛售投资性房地产。在金融危机中,由于房地产的杠杆属性,往往都是泡沫破裂的重灾区,所以尽量在金融危机前,将投资性房地产抛售,留下自住的一套即可。
  3. 全球资产配置。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相比资产配置的种类多样性,地域的多元化更为重要的,可以尝试多配置一些远离危机中心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