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类人更了解人
  • 另一类人更了解自然科学、社会治理(发展)科学、计算机科学等

更懂人其实是更了解人性,这类人解决的生产关系问题,生产关系问题是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就是解决观念冲突问题和利益分配问题,因为利益分配是生产关系的产物,而利益分配是解决下一步生产力的基础。

更了解自然科学、社会治理科学、计算机科学,我的思考是自然科学的一切人类活动发展的基础,认识自然,才有改造自然,这我们都学习过,为什么有社会治理科学,其实计算机科学我认为更像是一种更先进的锄头,具有很强的工具属性,应该是社会发展科学的一种,但为什么要说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科学就像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强调的国家层面的机制,先秦时期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就是非常巨大且先进的一种治理科学,一直沿用至今,事实证明这是维系和巩固我们这个民族比较好的一种政治制度,而这类社会科学投射到我们的课堂,可能就是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学、人力资源等等学科。

说到这里,发现上面的思考也有问题,了解科学的人就不是很了解人吗?反过来,了解人的人就不是很了解科学吗?好像不能这样想。

不过有一个想法有待验证,了解科学的人也了解人,这个情况应该存在的,但能不能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值得去关注,反过来又是怎么样呢?
任何工作,到最后,其实都是研究人的工作。

以前建筑设计公司,做项目管理和HR,几乎全是沟通协调类工作,避免不了要接触大量的人,尤其做项目管理,看现场,聊需求,谈合同&签合同,盯进度,交图,催回款等等,现在想想,真的是各有各的特点。

现在做求职服务,帮求职者提高求职效率与成功率,效率是成功率的一个保障,很难讲,没有效率,成功率会将会如何,每天面对各类求职者,特别有意思,喜欢琢磨人,也算是我的癖好吧。

对了,这个癖好,也就是来北京后才有的,是从琢磨自己开始的,记得,当时面试的时候,老板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说是这个高管,都是善于研究人的,事本身,不是他们要研究的了,这句话还是很有分量的,当时来北京,说实话,也是满怀梦想,大展宏图的,是不是我也得研究研究人呢?

你也可以今天比昨天更好

之前有一位朋友,喜欢读尼采的书,说什么,尼采是通过剖析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世界的,我觉得这事有点意思,那就照做了,比如我就反思自己,我的家庭是农村的,爸爸妈妈都是农民,出门,坐地铁也不会,唯一的妹妹,也没读过几天书,打小不爱读,家庭收入微薄,财富更是可怜,我为什么能一直读书,没有早早打工,初中的时候,和我一起上学的两个人,分别在初一、初二辍学,去打工, 一个现在开挖机,一个据说失联很多年了。

我发现,他们去打工,不是父母逼的;我读书,也不是爸妈逼我,为什么?

慢慢,想起小时候一些事,比如农民,每年都有收割麦子,忙农活的时候,小孩得去放牛,村里的孩子,超级喜欢,一群孩子,男男女女,村里大点的孩子,青春期,哎呀,开心的很,据说还有野战的;我就奇怪,为了不去放牛,装病,说牙疼,肚子疼,就是不爱放牛,尤其稍微懂事, 上了小学,就更不想了;后来为什么读本科,读硕士,也会自我剖析,我觉得吧,就是人可以没有“钱”途,但不能沦为庶人,要成为君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修身,养性;一开始觉得,这东西,平头老百姓,吸收不了,不是,复杂问题简单话,我的理解,谋道,就是不断求知,观察、思考、分析事物本源,修生养息,说白了就是把心静下来,做事情,能看得进去书,不要痴迷于淫欲,娱乐,也不要贪嘴,心里想早起,就可以做到,等等这些小事,都做到了,就是在向君子靠近,就已经开始修身了,对吧。

比如说,写作的过程就是自我反思,自我对话,了解自己心里想什么,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自己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是不是有些变态了?哈哈,相当于自己审批自己,久而久之,就会更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喜欢和什么样的人聊天,对什么样的女生有好感,颓废的时候,还会找个理由,心安理得;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也会想想今天都做了什么,知道自己晚上看手机,容易超时,干脆就把手机放在办公桌上,不带到床上,早点掐面火苗;害怕早上起不来,那就把手机放的远远地,闹铃响了,必须要起床,才能关掉,这下好了,起来,就不容易再睡着了,看着窗外的阳光,睡意全无,精神头十足,你看,这就是在修炼自己,不断打磨,不断去皮,就是修身吧。

从今天起做第二类人

啥是第二类人,意思呢,别急,慢慢给你解释。

前面写了《世界上有两类人》(一)这篇文章,把人分为两大类:

  • 一类就是更懂人的人,另一类是更懂自然科学、社会治理(发展)、计算机科学的人,了解人,是了解人性,主要解决生产关系问题,生产关系,就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解决关系,本质是疏导与化解观念冲突,分配利益,简单说就是,一个想团队,要想持续发展,得搞好合作,达成一致,不要有冲突,赚到钱了,还要分配好,患均而不患贫,这就要更懂人,管理者就往往擅长,解决这类问题;
  • 另外一类,则不一样,有兴趣探索的话,可以戳这里世界上有两类人 (一)

今天换个角度,聊两类人。

3 月份我开始做 VIP 服务,算上年度和季度的,目前有有 65 位,服务的基本方案,都差不多,在具体的实施进度上,因人而异,有意思的是,差不多可以一分为二,一半是做起事来,倾向于瞻前顾后,摇摆不定,一直拿不定注意,或者说,没有 All in到整个事情里面,因为害怕,害怕做不成,得给自己留后路,做起事情来,畏手畏脚,行动迟缓,坐等光阴流逝;另一半恰恰相反,先有个目标,就去试试看,不行再换个思路,再来一次,也不会想完全没有到来的事情,往往行动上迅速,不多想,不设限,在他们的脑海里,没有准备好了这一说,等我如何如何了,才怎样怎样,更多的是,现在就去行动,不了解,就去调查,不会调查,就学习如何调查,了解有哪些方法、途径。

考研的时候,担心考不上,找工作更难,怎么办;本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担心没有竞争力,考研的话,又没准备,准备晚了,或者考不上,可惜,叹息;刚开始写简历,还没有投递,担心自己学历不行,就不敢投;写好了简历,投递公司的时候,一看是要求实习几个月,哎呀,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做到,万一学校开学了,没时间怎么办;有家公司给了 offer,催着入职,但是心仪的公司,还在面试中,其实不想接那个 offer,但是害怕找不到更好的,又不敢拒绝,可是心仪公司,又不知道怎么样,难办……

照这个逻辑,我可能会想,要是我创业失败了,年龄大了,被社会抛弃怎么办,反过来,可能也会想,要成功了,身体跨了,企业怎么办,或者说,没有经验,找不到合伙人,合伙人中途退出,又怎么办……

这都是患得患失,想要,就不敢去取,去取,又木决心,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上面的人,做个分类,第一类人,脑海里有立场、感受、意见;第二类人有目标、方法、行动。而我们真正要做的,应该是第二类人,暂时先放下,稚嫩的立场、忽略自己的那点感受、少一些意见,多一点建设性的方法,定一个可行的小目标,去行动吧,美好人生,一定会来的,不信就去试试!

一个不会设计的咨询师不是一个好的产品人,做正确的事,用心做。——邦帮的小小哥

举例说说,经济学当中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指导人们做决策的。

我有一个服务是给求职者提供1V1简历精修服务,应届生的话一份299元。

就拿校招来说吧,比如像互联网领域,7月10 号左右,提前批开始了,这个时候大多数人不敢投递,因为没有准备好,怕被刷,影响正式秋招,此时,常常会有两类求职者:

两类求职者

张三:知其利害 目标明确 下手果断

  • 7月初花299元购买简历服务
  • 先确定目标行业、公司及岗位,梳理工作内容,找亮点,完成撰写
  • 秋招开始,投递小厂,练练手,攒经验,后进军心仪企业
  • 只要不是硬性条件不够,几乎不会因为简历内容和排版被刷掉,进展相对顺利

李四:不明利害 目标泛泛 犹豫不决

  • 秋招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投递发现效果不如预期;
  • 往往因为简历原因,白白浪费掉几家还不错的公司;
  • 看身边的同学和学历背景旗鼓相当,应聘同一岗位的人,陆陆续续有结果,自己慌了,开始找问题:
    • 简历出了问题还是投递时机不对
    • 没有岗位了,前面的人已经占了?
    • 公司招聘计划有变化?或者要的很少,但应聘者非常多,迟迟没有反馈?
    • 学历背景问题?
    • 实习经历太少?
    • 学习成绩一般,无奖学金?没有担任班干部?没有参加项目比赛?
    • 简历内容撰写的不怎么样?
    • 能力没有亮点,干不过大多数应聘者?
    • 目标不明确,属于乱投?匹配度更低?
    • ………………
  • 琢磨一会,心仪企业也都投了,眼看效果不佳,时间不多了,马上到国庆了,不行需要找人看看了
  • 于是乎,可能找老师、朋友、同学或机构,帮忙分析问题
  • 最终可能也会花200 块,改改简历,让职场人帮忙分析问题

他们的行为背后是什么

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多见,背后的是人性弱点的体现,还有无视他人经验教训的后果。比如:

  1. 不撞南墙不回头,撞疼了,才发现,转过来,跟不上了;
  2. 有些苦,要亲自吃,有些弯路,也要自己走,但代价往往高出很多倍;
  3.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是更有见识的人;
  4. 听不进建议的人,往往很难做到谦逊,心态自然就不会开放,思想观念往往更陈旧;
  5. 人类自始至终都是短视,老话说:“脚跟前头看路,咋能不撞墙!”“盯着笔头划线,永远也画不直!”
    1. 但是仍然有少数人在少数情况下,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2. 而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麻痹大意,临阵磨枪。
  6. 校园里的竞争是增量竞争,从找工作开始,便是零和博弈,张三拿到了a 公司的 offer,意味着别人就落空了,而且接下来的竞争,几乎都是零和博弈。
  7. 因为6,所以很多事,便是不可逆,不能重新来了,这就格外显得当下有多重要了。

他们的边际收益

有些人觉得似乎没什么区别,但是其实区别很大,因为两个人的成本和收益完全不一样。

成本 收益
张三 货币成本:299 元
时间成本:能抓住更多的时长
机会成本:白白损失的机会很少
因为准备充分,抓住了更多面试机会,得以积累实践经验,更有利于面试胜出,最最重要的是他们有时间
李四 货币成本:299 元
时间成本:真正有效求职时间非常少,核心时间被浪费了
机会成本:白白损失了很多机会,越到后期,市场越没有机会给我们
因为准备不充分,前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虽然投递了,但没有实际反馈,且不可以重复投递,此时回过来再提升,可曾知道,大多数公司已经开始一段时间,简历收到不少,自己只能赶在尾巴,岗位少,进度慢,等待被捞,且之前因为没有更多面试经验,面试能力也没有多大提升

所以,如果把时间拉长到未来的 5 年 10 年,随着经验积累,张三在后期,还会获得更多的优质机会,边际收益基本上是稳定增长。

李四就不乐观了。

而对于商品提供者来说,从张三和李四身上,获得财务回报是一样的。

所以,终于深刻地理解了多年前的一个段子,不敢担风险贷款买房,就只能给别人还房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