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传染:为什么疾病、金融危机和社会行为会流行?》
原书名:《The Rules of Contagion: Why Things Spread - and Why They Stop》
作者名:[英] 亚当·库哈尔斯基
译者名:谷晓阳,李曈,王兴伟,王雪萍
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21721980
源地址:蚂蚁私塾·蔡垒磊
前言
有个人组建了一家公司,专门帮助别人在网络上传播观念。他声称不管你想传播什么,只要经他操刀,就能精准切入到传播链,让所有人自愿分享,直至将观点传递给每一个人。
很神奇吧?这就是掌握了传播奥秘的人。
一、群体免疫
罗纳德·罗斯是一名医生,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了蚊子和传播疟疾之间的关联,他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在发现了疟疾的传播途径后,他开始研究如何通过减少传播者——蚊子的数量来阻断疟疾。
他发现,要控制疟疾的传播,并不需要将所有蚊子全部消灭,以他的调研情况,通过数学计算,即使他研究的地区有48000只蚊子,平均也只能导致1个人感染疟疾。此外,还有一个过程会有反向效果,即20%的疟疾病人会在一个月内康复。
罗斯把整个过程做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模型,然后找到了一个感染和康复的平衡点。
:::info 这意味着感染过程和康复过程中只要达到了某个平衡点,之后再往康复那边偏一点点,患病人数一定会下降为零,只是时间快慢的问题。 :::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模型,假如一个流感患者进入了一个由10000人组成的人群中,大概模拟的趋势是这样的:一开始只有一个病例,然后被感染的人越来越多,大概在50天后疫情会达到顶峰,但随着康复者越来越多,也就是免疫人群的增多,到第80天时,疫情彻底结束。
在这个模型里,假如每个人都被感染过,那么这10000人最终都会是「康复者」,可实际上不是,实际情况是在所有人都被感染前疫情就会结束。
因为随着康复者和传染者的比例发生变化,剩下的易感者被传染者接触到的几率也在发生变化,到了某个时刻,传染者几乎都接触不到易感者自己就痊愈了,于是剩下的易感者自然就不会被感染。当免疫人数多到可以阻断疾病的传播时,我们就说这个群体获得了「群体免疫」。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样还是得有很多人受到感染,如果是一些致命疾病,那么还是得有一部分人会死亡,正如我们正在经历的新冠。
但其实接种疫苗也是同样道理,我们一样可以用这个模型去计算出当全中国有多少比例的人接种了疫苗时,那么就算剩下的人因为体质原因无法接种,或者疏忽大意的原因没有接种,我们整体也能获得群体免疫,而不是所有人非得全部接种才能放心出行。
二、流行
罗斯的模型一开始是用于疟疾和传染疾病的,但后来发现这个模型具有普适性,或者说很多有传染性的事情都会遵循类似的曲线。
比如说一种观念的流行、一种衣服配色的流行、一本书、一篇文章的爆发式传播等等。以新观念为例,从早期传播者开始,扩散到越来越多的群体,而随着接受新观念的人越来越多,继续传播时要碰上从未听过这种观念的人就越来越难。尽管总的接受人数还在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也就是新增数量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最终到达几乎不增长。
整个曲线大致是这样:
而这条曲线要到达极速上升的爆点,则需要有一定比例的人数先被同化,比如20%~25%。这就是为什么明星很容易引起某种风潮,因为关注他们的人数多,影响力大,一群明星聚在一起做同样的事,就很容易让模仿他们的人数达到传染的爆点,于是立刻就流行起来了。
将这种现象的普适道理抽出来,就是初期传播者的基数越大,爆发流行的概率越大。比如微信公众号要写出一些高阅读的文章,总有人将这件事完全视作个人能力,但我们当然也要考虑初始的传播人数——小号和大号写出高阅读文章的难度当然不可放在一起比较。
金融产品的传染也有着类似的规律,比如近几年火热的比特币,比特币每次要进入狂暴拉升的大牛市期,就必须要有无数的媒体作为扩散方,因为这样才能让参与者达到流行的爆点。接着它就会自己流行开去,身边人传身边人,在极短的时间里出现大面积的购买行为。
三、R值
那传染力度有没有什么指标可以衡量?有的,叫R值。
所谓R值,指的是一个感染者预期平均可以导致的新发感染的人数。
如果R值小于1,那么每一位感染者将平均产生不足1起新发感染,于是新发病例肯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少;反之,如果R值大于1,那么新发感染病例就会不断增多,就有可能造成大流行。
有些疾病的R值比较低,比如流感,在易感人群里大概是13;再高一点也有,天花在完全易感人群中的R值有48;再顶级的就像寻麻疹,那就是另一个级别了,R值大概有20,也就是在完全易感人群中,1个寻麻疹病例平均能造成超过20起新发感染。
以上有个重点叫「完全易感人群」,像我们现在新生儿都要打天花疫苗,那么就几乎不存在完全易感人群了,于是就算有人得了天花,天花有再大的R值也都无法传播了。
所以要达到所谓的群体免疫,疫苗接种要达到多少比例?
很简单,如果R值是5,也就是1个人会造成5个人的新感染,那么如果5个人里有4个人都接种了疫苗,也就是5个人里只有一个易感人群,那么1个人最多只能造成1个新增,也就是说只要疫苗的接种率能超过80%,这种传染病的问题就解决了。
同理,寻麻疹的R值是20,也就是1个人会造成20个人的新感染,那我必须至少要让其中的19个人都接种疫苗,也就是接种率要超过95%的话,寻麻疹问题就解决了。
R值的大小可以说决定了这个病的传染性,也决定了我们接种疫苗需要达到什么比例,那么这个R值是怎么来的?
R值跟以下4个因素有关:
- 传染期
- 传染的机会数
- 传染概率
- 易感性
这四个因素的消长和调整都会影响R值,比如你把一个传染源传染的存续时间拉长一倍,就等同于存续时间不变,接触人数增加一倍。
中国在控制新冠疫情的时候,就非常严格地从这4个因素入手,首先是尽量不出门,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将潜在的传染源暴露在能传染的范围的时长尽可能减少,同时将接触的人的数量也减少,如果有人不幸确诊甚至只是疑似,只要是跟他密切接触过的人一律先隔离再确认;然后是全民戴口罩,就算和传染源有接触过,也将传染概率大大降低了;再是全民免费疫苗,将易感人群的人数降低到一定程度,最终达到我们刚刚说的群体免疫。
四、行为传染
传染这件事无处不在,我们日常的行为也常常被身边人传染着,最常见的比如打哈欠,当一个熟人在旁边打了哈欠时,你也有更大概率会打一个哈欠。
这种传染跟大笑差不多,如果你因为一件事情大笑,也会让周围的人不自觉地嘴角上扬。与此同时,如果你正在大笑,你周围的人不为所动,你的笑就相对停得比较快,但如果你周围的人也一起大笑起来,就会更加引发你的笑,从而大家都会在大笑的氛围中停留更久。鉴于此,在一些轻情景喜剧中,经常就会放一些僵尸笑,尽管这听上去挺傻的,但数据证实它确实有用,哪怕在某些「觉得它傻」的人群里也会不自觉地起作用。
这些行为为什么会引发传染?因为人有安全感的需求。比如在一个团队会议中领导笑了,下面的员工都会不自觉地笑起来,有时哪怕并不是出于谄媚,领导和同事都笑了也会让一个有趣的笑话变得更好笑(除非它一点也不好笑)。
:::info 周围人都做了某件事,会对你「应该给出怎样的社交反应」造成挤压,从而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往被挤压的行为方向偏,但你会误以为自己完全出于自愿。 :::
所以如果你想戒烟,一个好的环境就是你周围的朋友都不吸烟了;你想变瘦,那么就把自己扔到一个全是瘦子的朋友圈里;你想上进,就去一个周围都是上进者的地方待着。当你想要融入他们时,就会不自觉地受他们日常行为的影响,于是你就容易慢慢靠近他们的形态。
当然以上例子都是好的方面,不好的方面同样如此。
比如我们常说的「责任分散」效应,当一个人在公共场合遇到紧急事件时,向一个人求助可能得到回应,但向很多人求助反而得不到反馈,因为群体会相互参照其他人的做法。
再比如有一个实验,让一群学生在一间教室里学习,向教室里慢慢释放假的烟雾。如果所有人都是学生,那么很快大家会一个接一个地逃离,但如果里面有绝对数量优势的工作人员假扮的学生继续埋头学习,那么其他学生哪怕觉得有点不太妥,也大概率会接着学习。
五、超级传播者
如果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不管是疾病也好,观念也罢,甚至是金融产品的涨跌,很多时候都是靠极少部分的超级传播者在起作用。
比如艾滋病的传播,当时法国就做了统计,大多数人一年内的性伴侣数都很少,比较固定,但少数人一个人一年就有几十个性伴侣,正是这少数人起到了艾滋病扩散和传播的大作用。
再比如比特币,比特币是去中心化的、全球的、体量很大的,普通人都难以影响它的价格,但伊隆·马斯克的态度就能极大地影响它的价格,因为伊隆·马斯克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
还有我们的社交媒体中,虽然很多人都在发布信息,但最终绝大部分人的信息并不会被几个人看到,人们能看到的大部分依然是由极少数超级传播者传递出来的信息。
正因如此,我们国家才特别关注公众人物们的形象和言行,一点点不妥可能就会封杀,因为我们国家的人特别多,公众人物都是超级传播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引发比其他国家大得多的后果。
就像浪的叠加,我们这里的浪叠得特别高,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公众人物的言行就不再是一传染100或者1000、10000,而是传染100万人、1000万人甚至上亿人。
因此我们国家的公众人物由于受众更多,收益相对更高,风险也相对更大。
附录
可考虑在阅读后思考以下五个问题,以便促进理解并加以实践,最终知行合一:
- 你如何看待新冠疫情中,英国等国家提出的「群体免疫」?
- 你认为一篇阅读高的爆文需要具备哪些因素?
- 很多国家不可能不知道R值,也不可能不知道R值四要素,那么它们为什么控制不好新冠疫情?是哪个或哪些环节控制不好?为什么控制不好?
- 你的哪些行为上被传染过?你认为被传染的背后,隐藏着你的什么本质需求?
- 说一个上文中没有提到的超级传播者决定了传染深度和广度的例子。
后记
不管你的目的是要将某事某物传染开去还是阻断它的传染链,你都需要深入了解传染的内在规律,计算R值,确认初始传播者的量,考虑传染概率和层数,找到超级传播者等等,才有可能更好地利用或截断传染的自驱动力量,达成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