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全书名:捕捉儿童敏感期
作者名:孙瑞雪

前言

关于儿童敏感期的概念,最早来自于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她认为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儿童可以在某种特性的敏感期学习该特性,要比在其它时期学习该特性来得容易。

因此儿童敏感期理论提倡孩子在各个阶段的敏感期自由选择活动。这本书就是如何在儿童教育领域应用敏感期这一理念的实践经验。这本书收录了0到10岁的200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如果想要了解儿童敏感期的概念、现象,以及父母应该如何去做,那么这本书就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书。

这本书的作者孙瑞雪女士,是中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她就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并一手创办了爱和自由教育集团。以国内现有的教育情况为基础,引进了蒙台梭利,卢梭等经典教育学理论,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台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台梭利国际学校,帮助许多孩子更加科学的完成了0到6岁的学前教育。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教学经历,她先后编写了《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以及《完整的成长》三本书,其内容核心都是强调给孩子的爱要用科学的方式,在了解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爱、自由和选择。

如果父母意识到儿童不同阶段敏感期的存在,并采用正确的方式,就能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

作为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肯定经历过以下这些情况:刚出生的婴儿总喜欢做握紧和松开拳头的动作,他们还喜欢乐此不疲地把手塞进嘴里,也会因为你没有把某个物品放在固定的位置而大哭大闹。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进入了某个敏感期的标志。当孩子平稳度过了这一系列的敏感期之后,他就完成了向外认识世界、向内建立秩序的过程,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和与人交往的方式。相反,如果孩子的这些敏感期被打断或者破坏,那么很可能就会造成孩子某些心理方面的缺憾。

敏感期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读懂孩子的敏感期,并在不同的敏感期给孩子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帮助,以协助他平稳地度过这一阶段。

在这本书所提倡的蒙台梭利法中,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一共归纳了九种,分别是:

  1. 语言敏感期;
  2. 秩序敏感期;
  3. 感官敏感期;
  4.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5. 动作敏感期;
  6. 社会规范敏感期;
  7. 书写敏感期;
  8. 阅读敏感期;
  9. 文化敏感器。

一、感官敏感期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感官敏感期。感官是儿童接触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

在孩子三岁之前,会通过潜意识来认识周围事物;从三岁到六岁孩子会进一步运用感官来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在感官敏感期内,父母可以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用感官来感知周围事物,特别是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不侵犯到别人,都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去探索。

感官敏感期涉及到的感官有很多,我们就用两个最基本也是发生最早的感官敏感期来举例,就是口的敏感期和手的敏感期。这个阶段主要发生在0到两岁半期间。

说到口,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功能一定是吃。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口还肩负着认识世界和唤醒身体其他部分的职责。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家伙开始抓起什么都往嘴里放,并且还经常吃手,这个时候如果阻止孩子的话,可能会惹得她大哭大闹。而这样的行为被作者称为是口的敏感期。

孩子出生以后,因为需要靠母乳来喂养,所以口是连接它与这个世界的唯一通道,也是最先被开发出来的一个身体器官。而当他开始长出一点点小牙齿,开始啃咬更坚硬的东西的时候,他就在辨别软和硬的概念。

再大一点你就会发现她开始喜欢把手往嘴里放了。很多家长会觉得这样很不卫生,于是极力阻止孩子,这样会让孩子口的敏感期被破坏,进而导致这一敏感期之后带来一些问题。

比如咬人,就是孩子没有过度好口的敏感期的重要表现。作者建议在这个阶段家长不要阻止或斥责孩子,如果觉得乱咬东西不卫生,可以给孩子买专门的咀嚼棒,或者是比较硬一些的手指饼干给孩子咬,来帮助孩子度过口的敏感期,从而让她更好的开始认识这个世界。

聊完了口的敏感期,我们再来说一说手的敏感期。刚才我们提到孩子在口的敏感期时,会把手放入口中,这其实就是在唤醒身体的另一个部位——手。当我们发现孩子开始乱摸乱捏东西的时候,一方面表示口的敏感期已经过去,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手的敏感期到来了。

在这一阶段,孩子表现为,起初喜欢用整个手抓住某些东西,接下来就喜欢用几个指头捏一些比较软的食物或玩具,比如市面上有一种软绵绵的橡胶做成的玩具,特别受孩子欢迎,就是因为孩子在经历手的敏感期时,这个玩具正好可以满足孩子捏的感觉。

手的敏感期和口的敏感期一样,都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手的敏感期被作者称为是更智能的一种方式,因为大多时候孩子不是感受某件东西,而是进化到像大脑一样可以辨别某些东西。比如在这一阶段,孩子会想通过手尝试很多高难度的操作,例如自己吃饭、系鞋带、端东西等。

在这一时期,如果父母害怕麻烦或者没有耐心总是代劳的话,那么就会破坏这一敏感期。从而导致孩子很可能在长大后,动手能力和手脚协调性不够好。

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小的时候多相信孩子的能力,稍微付出点耐心,让他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来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那么孩子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就这样被培养出来了。

感官敏感期的存在,主要是唤醒孩子用身体来认识世界。当这一阶段平稳过度,身体被唤醒之后,孩子的成长就会进入到下一阶段的敏感期:语言敏感期。

二、语言敏感期

当孩子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牙牙学语的声音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当不同的声音传进孩子的耳朵时,这些声音是以混合的方式出现的。

虽然孩子这时还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还不能分辨这些都是什么声音,但他知道哪些声音是自己感兴趣的,比如语言、音乐等。渐渐的,他们能辨别出不同的声音了,他们知道那个上下闭合的嘴唇里可以发出他们喜欢的声音。

这时他会将头转向说话的人,眼睛紧紧盯住说话人的嘴唇,这就是敏感期的力量,这种力量比任何教育手段都要高明。所以父母要利用好孩子的这段敏感期,让他们多听、多看。对孩子说话时要让他看到你的嘴唇,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容易学会说话。同时父母还应该经常和孩子说话,并注意发音的准确性,以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

孩子最早的语言表现是模仿一个词或者一应一答,并重复进行。当一岁多的孩子发现一个词语和一个外物能配上对时,他会重复进行这种配对。

比如,“妈妈!”“哎!”“妈妈!”“哎!”在这一叫一答中孩子享受着语言带来的喜悦,这是儿童语言敏感的早期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很快发现一句话能表达一个意思,这个发现又使他开始重复说一句话或模仿他人说话,以使语言在不断重复使用中被内化。

因此,这时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头语言,要说文明的、规范的和准确的口语。而当家长改变了随意的说话方式,这种改变不仅使语言本身更加地简明、准确,同时还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渐渐的,当孩子发现语言可以变成一种力量时,在成人看来就成为了骂人的话。这个时候,与其说是儿童对丑的语言敏感,不如说是成人自己对儿童的这类语言敏感。

当儿童发现语言还可以表达力量,实际上是对语言能力的进一步的发展。很多骂人的语言被儿童使用,就是因为成人反应强烈,证实了语言的力量性。但如果成人对此没有反应,儿童就不感兴趣了。

三、动作敏感期

动作敏感期从孩子0岁开始出现,并且一直会持续到6岁左右。它主要包括两部分:

  • 一部分是大肌肉的运动,比如走、跑、跳、肢体运动等;
  • 另一部分则是小肌肉的运动,比如手眼协调活动等。

先来说说大肌肉的运动,以走的敏感期为例,这一敏感期大概从孩子7个月开始出现,起先孩子会拒绝坐,并要不断让妈妈拉着双手跳。一段时间后,他开始走,但看上去更像是在跑。虽然还不会走但他喜欢到处走,所以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

慢慢的,他开始喜欢爬楼梯,并且喜欢哪里不平走哪里。他们喜欢在楼梯上爬上爬下。首先他会用手判断上下楼梯之间的空间距离,然后再试着用脚来判断。这时成人总会担心危险,并觉得用手摸地不卫生,所及经常会阻止,从而破坏了这一敏感期的正常发展。进而导致大多数孩子的这一敏感期常常滞后到2岁半甚至3岁才出现。

学走路的时候是孩子最活泼好动的时候,这时成人应该放弃自己的走路节奏和生活节奏,尽量去配合孩子,让孩子充分运动。因为孩子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如果能获得很好的运动,将有助于他左右脑的均衡发展。尤其是小肌肉运动,更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说到小肌肉运动,我们就着重来聊聊手部运动。

从孩子2岁开始,他们最常见的活动就是剪、贴、涂等工作,这是孩子开始真正有意识地使用工具,同时也是大多数孩子建构专注品格的好机会。

无论在教室里还是家里,只要有充分的材料,孩子们都非常乐意剪、贴、涂。他们从刚开始的手的使用,到手的功能逐渐完善,最后变成了一种艺术的创造。再这期间,建议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所需的材料,并尽量不要打扰专心工作的孩子。因为这是孩子训练小手肌肉和手眼协调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如果孩子开始对地上的小虫子、树上凸起的小树皮、衣服上的小图案产生了兴趣,总是用眼睛盯着它们或用手去抠, 这代表着宝宝进入了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这个时期一般出现在孩子大约1.5-4岁这个阶段。

当孩子捡起一根头发丝,或者对着泥土里的蚯蚓发呆时,大人千万不要粗暴地打断他,因为这个时期是孩子锻炼观察能力以及培养关注细节的能力的最佳时期。

父母这时可以让宝宝尽情观察这些小东西,也可以多找一些小的东西来吸引宝宝的注意,以锻炼宝宝的观察能力,促进其智力发育。

五、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塑造孩子人格品质的重要阶段。儿童的秩序敏感期从出生几个月一直持续到6岁,呈螺旋状发展。

起初孩子会表现为要求外在的有序,也就是说家里的东西一定要按照顺序摆放。

例如有人经常习惯性的把钥匙随手放在进门的玄关桌子上,孩子已经习惯了,如果突然有一天钥匙被放在了饭桌上,那么孩子可能就感觉不适应了,她会主动将钥匙重新放在玄关桌子上。

作者将这样的行为称为归位,也是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初期的典型表现。因为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因此在这个时期,孩子有时会因为秩序被破坏而大哭大闹,但是一旦秩序被恢复,孩子会马上安静下来。

大约在1.5-3岁这个阶段,孩子会进入到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的时期,自我意识也开始萌芽。儿童自我意识一旦觉醒,就开始用抗拒和拒绝别人的方式有意识地练习使用自己的意志,喜欢说“不”。

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面对家长的话,不管喜不喜欢、同不同意,都说:“不,我就不!”甚至有些孩子,当妈妈叫他吃饭时,他会坚决地说:“不,我就不!”但当谁都不劝他时,自己反倒会自动爬上饭桌去吃饭。

随着孩子自我的逐渐形成,他会将这一秩序上升到意识层面,开始为了维护秩序而变得执拗和不妥协。

比如,爸爸和妈妈开车接孩子放学,妈妈抱着孩子,这时爸爸顺手把车门打开,孩子忽然大哭起来,:“让妈妈开车门。”爸爸赶紧把车门关上,妈妈重新打开了车门,可孩子就是不上车,在妈妈怀抱里挣扎着:“不要现在打开车门,要妈妈刚才打开车门!”爸爸妈妈只有无奈地等着,直到她情绪稳定了,才上车回家。

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父母最为苦恼的时期,因为执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让人感到无奈。但尊重孩子这一生命现象是首要的,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放慢自己的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当事情已经发生时,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陪伴孩子,允许孩子把情绪哭出来,让孩子慢慢接受已发生的事实。

当进入到秩序敏感期的延伸阶段时,孩子的秩序概念也从外在事物的有序内化为内在的规则秩序。主要表现为需要按照规则来做事。

比如,你告诉他不允许拿别人的玩具,他默认了,这是一个规则。如果别的小朋友违反了规则,他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良情绪。

无论是孩子的内在秩序还是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变成了成人,孩子会产生惧怕的感觉。因为这种无秩序的环境会使他丧失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六、社会规范敏感期

社会规范敏感期会促进孩子社会性的成长。在社会规范敏感期的早期,孩子会首先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和追求完美敏感期。说到自我意识敏感期,这里我们来举个例子。

比如,有些孩子在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时,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也不愿意让别人看他们的书。就算是自己不想玩的,不愿意看的也绝不让别的孩子动。

谁一拿,他立刻就说:“这是我的”。或者,有的小朋友在户外玩耍时,见到别的小朋友玩东西,就要跑过去不由分说地抢过来,还振振有词地说“我的。”然后强行据为己有。

很多家长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其实并不是这样。

作者在这里为我们澄清了自私和自我的概念:

  • 自私指的是在利益上发生冲突时,选择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
  • 而自我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孩子在这一时期表现出的霸道、自私,其实并没有想要伤害别人,而是在维护自己,这正是自我意识的构建。让孩子有了自己和外界的区别,从而产生了界限。

作者提出当孩子能够顺利度过这一敏感期时,就会发展出两个优秀的品格,专注和独立。

道理其实很简单,人天生都喜欢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当我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就会特别专注,孩子也是一样。在这一敏感期,如果没有被打扰,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那么就会对周围的环境和人产生信任和依赖。

长期培养这种专注的品格,孩子便形成了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看待整个世界的习惯,独立性也就随之而来了。但如果这一阶段被破坏了,孩子的自我意识不够强烈,他就会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

说到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我们依然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在孩子2岁的时候,有一天,你将一个苹果切开或者将一块饼掰开给了孩子,这时他突然大哭起来,并且把饼和苹果扔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你可能会想,这孩子太贪婪了,他为什么要那么大一个?那么大他是吃不了的。

但是对一个2岁的孩子来说,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苹果才叫苹果,一块完整的饼才能叫做饼。这正是孩子追求完美敏感期的典型表现。在这时孩子的世界里,完整的东西才是完美的。

比如,中午加餐时,老师给小朋友分发威化饼干。二岁半的毛毛看着他盘子里的威化饼突然大哭起来:“我不要这个,我不要这个!”老师定神一看,原来那块威化残缺了一个小角,于是老师赶忙给她换了一个完整的,孩子这才平静下来。

可能对此大人会容易心烦,因为完美的东西毕竟不多。但如果家长理解了孩子细腻、追求完美的心,把孩子的要求当做关乎成长、关乎品质形成的一次机会,尽可能用心去体察孩子的每一次不满,那么我们就能理解孩子,并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

当孩子逐渐长大,进入幼儿园之后,开始逐渐脱离自我中心,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认识家庭以外的世界,开始有了兴趣。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立生活规范、日常礼仪,让他能够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在这段期间,我们最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逻辑思维敏感期和人际关系敏感期。

这两个敏感期几乎是同时开始的,时间大多是在三岁到四岁之间,并且都会延续到5到6岁。

在3到4岁的时候,逻辑思维敏感期主要表现为打破砂锅问到底。

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妈妈,为什么我要喝咳嗽糖浆啊?”“因为你咳嗽了,需要一些药来帮你恢复健康。”“我为什么会咳嗽啊?”“因为你没有听话,没有按时穿衣服呀。”“我为什么没有按时穿衣服呢?”“因为你一直跑着玩啊!”“我为什么跑着玩呢?”

对问题追根究底地问是孩子在逻辑敏感时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分分钟开启10万个为什么的模式,很多家长都招架不住。

等孩子结束了问各种奇葩问题这个阶段后,便进一步在五到六岁期间开始了逻辑敏感期的延伸,也就是数学逻辑敏感期,这个时候的孩子习惯比大小,通过比大小来建立逻辑概念。

作者在书中解释说,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于很多事物都还没有具体的概念,但是他们正在用比大小的方法来逐步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敏感期,家长应该多给孩子一点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那些看似无脑实则蕴含逻辑性的问题,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逻辑性的敏感期。

说完了逻辑思维敏感期,我们再一起来探讨一下人际交往敏感期,人际交往的敏感期,起初是一对一的交往,通常这个过程是通过物品交换来实现的。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小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总喜欢和小伙伴交换物品呢?

比如说交换零食里面的卡片,小玩具等等,当我们通过交换获得了自己喜欢的物品时,我们和对方也就很容易成为好朋友,这就是人际交往的初期表现形式。

接下来孩子会进入到人际交往敏感期的延伸期。大概是在5到6岁左右,这个时候孩子的交往对象也从一对一发展成了3到4个人的群体性交往。

比如,班级里的三个小女生经常一起玩,她们喜欢一起给娃娃洗澡,一起做手工,甚至吃饭都要坐在一起。作者说这三个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到3到4人的多人社交敏感期,因为有共同的话题和爱好,这会让孩子们很自然地聚在一起。

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们的社交性就开始更加向成人靠近,孩子至此离社会就越来越近了。在这一时期,孩子会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社交概念,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性。

作者建议在这个时期,父母不要过多的告诉孩子交换物品的价值是否对等,以及什么样的小朋友不能跟他一起玩等言论,而是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家长们可以适当的引导,但是不要帮孩子做决定,以免导致孩子日后出现社交障碍和没有主见的情况。

七、书写敏感期

我们先来聊聊书写敏感期。大约从3.5岁开始,孩子开始对识字、拼读、认识符号等感兴趣。这说明孩子正式进入了书写敏感期。

在识字方面,作者建议采用和生活结合的方法。

比如,在家具、电器、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上写上物品的名称。外面大街上,所有商店的门口、商店的商品也都有名称。这样当孩子识字的敏感期到来时,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很多字和词,而且这些字和词从一开始就是在生活中掌握的,所以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的结果。

在书写敏感期,孩子还会画直线、画圆圈,或画不规则的直线。虽然这些都不是字,但是孩子却在为写字打基础。同时,孩子还会喜欢乱写乱画,认为涂鸦就是写字。他们会天天在纸上涂画,一笔一笔都很认真。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写字,而且写得很好,即使父母看不出来他到底写了些什么。

在孩子迷上写字这会儿,他们就会开始变得很专注,以前总想往外跑,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现在却可以“安安静静”地在椅子上坐上半个小时甚至更久。

书写的敏感期到来时,书写就像从孩子的生命深处走出来一样,深深吸引着孩子。不断促使孩子高度专注和持续不断地写。

八、阅读敏感期

阅读敏感期是指孩子对阅读、看书产生浓厚兴趣的时期,一般在4.5-5.5岁这一阶段,并紧随书写敏感期出现。阅读敏感期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个时期,将有助于让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当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阅读的兴趣往往还影响阅读的效果。因为有兴趣读书的孩子与无兴趣读书的孩子,其阅读效果必定会出现很大差距。因此,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比如,可以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识字水平,给他们选择合适的书籍。另外,可以给孩子读各种各样的书,比如写实的或科幻的童话书,百科全书等,但必须是大师们写的,逻辑严谨,语言优美,内容适合儿童心灵发展。

九、文化敏感期

儿童对文化学习的兴趣在3岁左右开始萌芽,所以在孩子将要步入3岁时,父母就得做好准备迎接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了。到了6-9岁,儿童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会更加强烈,他们渐渐进入到对社会产物的探索和认知。

孩子从4岁开始,对数字、文字、艺术、科学都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不再像3岁的孩童那样盲目地询问为什么。

而是会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想法。因此蒙台梭利说,这个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这个阶段也正是儿童的文化敏感期。

这里我们就以家长们比较关注的绘画敏感期和音乐敏感期为例。

绘画敏感期一般大约出现在4-5岁之间,整个敏感期持续一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其实在幼儿2岁时就开始画线状团,3岁左右开始有了运笔意识,画的形状成了不规则的梨形、圆形以及其他的简单形状。这个时期孩子会不断要求大人重新画,因为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又重新开始自己画。

此时的孩子,一般都是从宏观角度来观察事物,能画出一个事物的基本轮廓,但没有多少细节内容。接着他开始把握细节,对微妙的神态也有了感觉,他们的画也变得生动奇妙。

音乐敏感期是螺旋发展的,虽然孩子在还很小的时候,就会随着节奏明显的音乐,快乐地摆动屁股或跟着节奏拍拍小手,或跺跺自己的小脚。但大约在孩子4岁时,才是发展到真正意义的音乐敏感期。

在这个敏感期中,有一个好的音乐环境非常重要,这个环境包括音乐本身、音乐设备,以及共同感受音乐的人。

我们知道很多家长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逼迫孩子练习各种乐器,孩子对此无比痛苦。但如果在音乐敏感期到来的时候,顺气自然地发掘孩子的音乐天赋,并和孩子共同感受音乐的魅力,这时不需用家长逼,孩子就会自己去练习。即便他们最终没有学习什么乐器,但依旧可以为孩子培养出良好的乐感和音乐鉴赏力。

因为孩子的文化敏感性,使得他们有强烈的愿望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把握住孩子的文化敏感期,进行合理的教育,并给予适当的刺激,才能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因此,父母要为孩子建立一个有利于发挥其文化敏感期优势的环境。父母可以给孩子多提供一些丰富的文化资讯,多带孩子出去见见世面,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本土文化,然后再慢慢地向世界文化延伸,以此来丰富孩子的人文知识。

后记

总的来说,敏感期对于孩子和父母都是意义非凡的,如果能够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那么就会对他日后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对于0到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到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6到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

但现实是在学习的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六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疼爱,又得不到长大后成人所给予的充分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