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中人性对我们的巨大影响,个人将其称为“六分认知四分人性”,这里的人性,其实就是人的动物性,我发现很多人在关键时刻的一些决策都是受一些特定的行为心理所控制,传统经济学在研究金融经济时,都是假设参与者都为理性人,由此延伸出有效市场理论,但这跟我们所观察到的现实却截然不同,事实上是我们各种各样的心理偏差效应在影响着我们:
    有人被套不愿意割肉→处置心理效应
    人们会卖出盈利持仓保留亏损股→自豪与懊悔心理效应
    为何人们通常会卖出亏损的基金而不愿意卖出亏损的股票持仓→反处置效应
    人们在盈利后交易会更频繁→过度自信心理
    人们拿赚到的钱更易操作高风险股票→赌资效应
    人们会觉得自己持仓的股票会更好→禀赋效应
    人们在浅度被套后,会降低自己的盈利预期,更多考虑的是回本→保本出心理效应
    人们会将套利账户和中长线账户分开→心理会计效应
    为何人们在本金腰斩后更容易买入高风险股票→翻本心理效应
    为何人们喜欢将止盈设置在整数位置,比如盈利一倍、到50卖出、赚20%→整数锚点效应
    为何一只股票从10涨到50有些人不敢去买,而从10涨到200再跌回60,人们却更乐意去买呢→恐高锚点效应
    为何熊市人们更喜欢指责和谩骂→懊悔转移心理效应
    为何一旦人们在某个位置买入后盈利,当再次达到该位置,他们再次买入的概率会超过90%→自我激励心理效应
    人们为何通常很难买进那些曾经使自己被套的股票→蛇咬心理效应
    为何那些无关的事情也会影响我们的投资情绪,进而影响决策
    ……
    这样的心理效应还有很多,我们很多人并未意识到它的存在,而且无形中一直受其控制,很多时候一旦被情绪占领高地,主宰我们的就不是认知了,而是这根深蒂固的心理效应,一个被保本出心理效应禀赋住的投资者,是很难在回本后继续持有到原本的盈利预期的,一个被恐高效应心理控制的人,也很难有勇气在新高买入,即便这距离他的估值相差很远,一个本金腰斩的人,你也很难去控制住他迫切的回本心理-追求高风险,一个被某公司禀赋住的人,也很难听得进别人的反面评价,进而做出忽略、拉黑、弱化利空信息的行为,人们无形之中处处被这根深蒂固了心理效应所牵绊控制

    回复问题二:如果持有股票很久都没有盈利,是否该继续坚持信念
    对此,首先你要确定是否是买在低估,若买在高估,一个周期轮回下来,时间就要拉长很多,等待业绩消化高估值,这是一种类型
    其次持有时间有多长,如果持有三年以上,依然没有价值回归,按照格雷厄姆和巴芒的看法,可能就需要反思自己对企业的理解有没有出错,或者说是否已经进入一个自己理解不了的境况,需要判断在此期间,企业价值有无下降,或者业绩增长但估值下滑,三五年的低估,背后是否隐藏着持续的隐忧,或价值回归的催化剂被大幅抑制,回归周期无限期延长,超出了我们投资的格局类型,有时,企业在市场的长期低估比企业本身更难理解,前者是市场层面,后者为企业层面。
    无论如何,3-5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逻辑证明不了的东西,时间会帮我们证明,投资总会出错或出现意外的类型,这很正常,人生有限,也不能不考虑价值回归周期

    回复问题3:如果只是研究三四家企业,通过什么方法可将收益最大化。
    答:若只研究并了解三家企业,从风险分散角度来说,可根据理解程度分别布局对应的仓位,并在持有途中进行高低估轮换,减仓中途涨至高估的仓位,加仓至低估股票,这也是林奇经常使用的方法。
    第二种方法就是将低估的利润最大化
    简单赘述下,一个内在价值为100亿的企业,跌至90亿买入至价值回归,你能赚11%跌至50亿至回归,能赚100%,是前者的9倍,也即,内在价值跌44%,潜在收益就增加89%,跌至30亿,能赚230%,是其20倍,若跌至10亿,可赚900%,是其81倍,如果将其列为一个数学函数或曲线,会更直观。
    就像舍得,你100亿买,到600亿,能赚5倍,而400亿买只能赚50%,可能前者就比你早买一两年,收益上直接上差了10倍,就像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买片仔癀买的早的收益几十倍,买的晚的也就几倍,二者买入的时间也就相差几年时间,直接就差出10倍的收益,这在投资中已经算是相当大的差距了

    作者:吴伯庸
    链接:https://xueqiu.com/3146547267/222670174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