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为什么会失去警惕,掉入轻浮男人的欲望陷阱?
    image.png
    女性如何在爱情中超越男性原始的身体欲望,走出自己独立的精神之路?这是我们当下爱情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难关,也是让女性压力很大的问题。

    image.png
    女性在爱情中如何走出男性划定的身体价值?这个问题英国作家哈代一百多年前就注意到了,并把它写进了《苔丝》这本经典小说中。我们本章要谈的,正是这本经典小说中的这一经典问题。

    image.png
    如果农民德比真的有这么一个贵族血统,而且附近还有亲戚的话,那么他就能指望这家亲戚给自己一些接济,这样的机会是一般人得不到的。

    image.png
    于是德比回家就跟妻子说,想让他们的大女儿苔丝去德伯家认亲,请德伯家给苔丝安排一份工作,这样德比家就能增加一份稳定的收入。

    image.png
    人都希望能生活得幸福美好,但这种美好若不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里面就会有很多不可预测的东西,会潜伏许多危险,甚至可能会失控。这正是哈代在《苔丝》中首先要表达的思想,可以说,这本小说是从一场潜在的危机开始的

    image.png
    苔丝姑娘的性格既自尊又善良,她原来坚持自尊,有自己的生活选择,但这份自尊导致老马死去,由此她的想法完全转到善良这个方向,开始一心一意为全家人考虑,而不是为自己考虑。正是这种善良导致了苔丝一生的悲剧,但在起初,苔丝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因为她太年轻。

    image.png
    再比如,为什么嘴唇红的女人很有诱惑力?这说明她的血脉很通畅,很鲜活。所以女性都喜欢涂口红,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旺盛的生命力。

    image.png
    对于亚雷这样主动给予援助,对于他如此相邀结伴,苔丝在任何时候几乎都会加以拒绝,就像在这之前她已拒绝过好几次一样;此时此刻,道路冷僻这一因素也没有自然而然地使苔丝改变以前的态度。只是因为亚雷的建议是在一个特别的紧要关头提出来的——面对着这些对手,苔丝只要纵身跳上马背,她的愤怒和害怕立刻就能变成胜利

    image.png
    人性中有四种欲望:占有的欲望、权力的欲望、竞争的欲望、虚荣的欲望

    克莱尔为什么不能接纳苔丝的“失贞”,在新婚之夜断然离去?
    image.png
    在底层的生活里委曲求全很常见,但苔丝不一样,她的自尊心极强,她不愿屈从于金钱和权贵,一个月后坚决离开了亚雷家,步行返回父母家。这是整个小说出现的第一个亮点,苔丝跟别的姑娘就是不一样,她显示出现代女性的独立性。

    image.png
    糟糕的是,她回到家一个月后,发觉自己怀孕了。处境顿时恶化,她遭到了村庄里男女老少的嘲讽。更悲惨的是,孩子出生没几天就死掉了。短短几个月里,女性所有的厄运都向苔丝砸下来,使她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这个村庄无法再待下去,它是个伤心之地,也是个冰冷之地

    image.png
    人性分析的角度看,悲观主义的人有强大的定力,乐观主义的人反而比较脆弱,因为两种人的期待值不一样。

    image.png
    小说就是这样结束了苔丝和亚雷的关系,但苔丝没有料到,她在奶牛场很快遇到了另一个男人,这个男人给了她极大的幸福,又给了她痛彻心扉的痛苦。这个男人就是26岁的牧师之子克莱尔。

    image.png
    。除了长得美,克莱尔敏感地发现这姑娘身上还有一种气质,一种深藏的顽强,一种生命的灵性。克莱尔心里默默地爱上了苔丝,而他的爱与亚雷完全不一样,是发自内心的,他想得很深远。

    image.png
    男性对女性的爱可以分成三个层级:第一层是爱上她的“漂亮”。漂亮是看得见的,人所共知、人人喜欢的,连追求精神恋爱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都喜欢。

    image.png
    第二层是喜欢她的“美丽”。美丽和漂亮听起来差不多,实际上有质的差异。美丽的内涵比漂亮丰厚得多,除了外在的美,还有一种内在品质的光芒,让人感到她从内向外洋溢着美好。一个女性如果没有经历一定的人生淬炼,没有优良的人文修养,很难达到这种美丽的境界。第三层是爱上她的“好看”。什么叫好看?好看是一种感觉,更注重她的内质,即使她不漂亮,也让人感到特别美,“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种类型。“好看”超越了外貌和身体的逻辑,它是我们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灵感应,眼睛看不见的美,心看见了。

    image.png
    苔丝的人生故事来到这里,忽然一片明亮,合适的女人遇上了合适的男人,互相明白心意。

    image.png
    从克莱尔的剧烈反应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性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的思维路线:“不贞”的女人都是天性堕落,如果不能把一个完整的身体交给自己的丈夫,那就是本性的不洁。

    image.png
    克莱尔一旦知道苔丝不是一个处女,立刻将原因归结到苔丝本人和她的道德品质问题,而不是上层的堕落和下层的不幸。如果克莱尔能够看到当时英国社会普遍的不平等,看到底层人民的身不由己,看到贫苦农民的贫困处境,他就会从丰富的人类情感出发,理解苔丝的坎坷了。

    image.png
    那么毫无疑问,要是他真正赞成希腊人的这一观点,他也许就会认为,憎恶失身女子这种态度至少不是不可修改的,只要这女子的失身是因为受了别人的欺骗。想到这里克莱尔悔恨不已。”

    image.png
    故事到这里又出现了转机:克莱尔的内心拓展了,他完全接受了苔丝的一切,要回国找苔丝了。苔丝能不能接受他呢?这又是一个极大的悬念。

    女性如何在爱情中走出独立的精神之路?
    image.png
    克莱尔在巴西遇到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彻底改变了克莱尔。哈代为什么要这样写?就是要让克莱尔从跨文化的角度扩大生命体验,看到更多元的价值,改变他对苔丝的认识。

    image.png
    。一般的小说写到克莱尔回到英国找到苔丝,就差不多到了终局,有情人尽释前嫌,终成眷属。但经典小说的使命就是打破套路,粉碎媚俗的花好月圆。

    image.png
    哈代要写出的是,底层人民的苦痛会下沉到什么地步,写出绝望中的弱者会爆发出怎样的反抗,英国的法律体系对底层女性又是多么的冷酷无情。

    image.png
    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惊心动魄,释放出巨大的社会批判力,写出了毁灭苔丝幸福的终极原因——不合理的阶级社会。

    image.png
    克莱尔回到英国,震惊地发现苔丝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为了拯救陷入生活绝境的一家人,被迫又回到亚雷身边,用舍身饲虎的苦难为家人换取生存。对于苔丝来说,这是一个哀莫大于心死的过程:她的爸爸毫无征兆地死掉了。

    image.png
    在那样的时代,女性的善良被引导到自我牺牲,温良的品质反而给自己带来灾难。哈代在写苔丝的这个变化时,心里充满了怜悯。

    image.png
    克莱尔回到英国,发现苔丝住在一个不错的宅子里。苔丝一开门看到是克莱尔,极为震惊。克莱尔很激动,告诉苔丝他想和她重新在一起。苔丝的绝望可想而知:这时间是多么错乱啊!她千思百虑,一步步屈从于亚雷的时候,克莱尔正在星夜兼程赶回她身边。如果时间不是这么残酷,她和克莱尔将会开始多么幸福的生活!可一切都来不及了,自己已经变成这样,怎么可能还和克莱尔生活在一起?人生最大的绝望就是幸福就在眼前,却有一座雪山横在中间,心里滴血的苔丝对克莱尔说:“太晚了,太晚了!

    image.png
    苔丝说出一句痛彻肺腑的话:“他把我赢了回去。”这个“他”不是亚雷个人,而是整个男权社会,是两性之间自古以来的不平等。在这种不平等中,“丈夫”和“爱情”不是同义词,女性在这个不平等的性别游戏中,始终是输的一方,区别只在于输的方式不一样。

    image.png
    克莱尔听到苔丝的话,心里苦涩无比,他默默走向车站,不知该去哪里,只知道要离开。这时候,这部小说的最高潮到来了:就在克莱尔快走到车站时,苔丝忽然追了上来,她告诉克莱尔,自己把亚雷杀了。最直接的导火索是克莱尔离去后,苔丝痛苦地走上二楼,却被亚雷冷嘲热讽了一番。苔丝对他的仇恨瞬间被点燃,她极其清晰地看到,自己本来可以和克莱尔幸福地生活,就是因为这个浮荡的男人,她的一生全毁了

    image.png
    苔丝明白自己被抓住之后必死无疑,所以她向克莱尔做了这样的最后交代。

    image.png
    果然,在巨石阵度过一夜之后,苔丝被赶来的警察抓走了。小说的结局是,克莱尔和苔丝的妹妹丽莎露站在山坡上,望向监狱

    image.png
    1837年到1901年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执政的时期,禁欲主义盛行,面对一个“失身”的女子,社会主流不会考虑她遭受的欺骗和侮辱,不会反思社会深层的痼疾,只会指责苔丝这样的女子,诅咒她们是一切罪恶的来源。但哈代不一样,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家乡多塞特朴实的土地上度过,与普通百姓共同经历生活的风风雨雨,在日常中体会乡民的单纯、朴素,以及他们的无奈、无助。他把这些理解和感情都融入了苔丝这个女孩身上,给予她无限的同情。这种写法特别有历史价值,在文化上实现了一个超前的转型,它把男权视角转换为女性视角,特别是受苦受难的女性角度,为女性倾诉。所以这部小说出版之后,当时的英国上流社会接受不了

    image.png
    从爱情的角度看,哈代在《苔丝》里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男性爱一个女性的时候,如何超越“颜值”或“身体”的局限,看到更重要的内在精神;如何理解女性的处境、向往和价值;如何建立起与女性更深更广的共情。

    image.png
    历史常常这样,占据强者地位的人总把一切问题都归结到弱者身上。在两性之间,把女性妖魔化、荡妇化是屡见不鲜的男性集体偏见,哈代吁求的正是男性必须转变立场。这是一本很有勇气的书,我们今天之所以能接受两性平等,正是因为一百多年前有这样的书冲锋陷阵,为我们清除了精神上的障碍。

    精神的狭隘,扭曲了真挚的爱
    image.png
    这些人文艺术的东西表面看上去不实用,但它会给一个人的生命带来丰富的感受,给人性带来温馨的滋养,人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充满了生命的灵动。

    image.png
    十分难得的是,勃朗特三姐妹没有气馁,她们出去工作,去辛辛苦苦地当家庭教师,同时还坚持文学写作。1845年,三姐妹把自己写的诗歌汇集成一本书,自费印刷出版,结果总共只卖出去两本,还把仅有的积蓄都花光了。这看上去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对三姐妹的激励非常大。一个人的精神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探索。

    image.png
    勃朗特三姐妹的诗歌出版后,她们激情不减,1846年姐妹三人约定,每个人写一本长篇小说,结果不到一年,三个人都写出来了。夏洛蒂写出了《教师》,艾米莉写出了《呼啸山庄》,安妮写出了《艾格尼斯·格雷》。三部小说都寄给了出版商,艾米莉和安妮的作品被接受了,而夏洛蒂的《教师》被退了回来。夏洛蒂并不沮丧,第二年重新开始,写出了传世名作《简·爱》,并受到文学界的高度评价。

    image.png
    例如她的短诗《忆》:你冷吗,在地下,盖着厚厚的积雪远离人世。在寒冷阴郁的墓里?当你终于被隔绝一切的时间隔绝唯一的爱人啊,我岂能忘了爱你?如今我已孤单,但难道我的思念不再徘徊在北方的海岸和山岗,并歇息在遍地蕨叶和丛丛石楠把你高尚的心永远覆盖的地方?你在地下已冷,而十五个寒冬已从棕色的山岗上融成了阳春;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和哀痛,那长相依的灵魂已经够得上忠贞!我一生的幸福啊,都已和你合葬。可是,当黄金色的日子消逝,就连绝望也未能摧毁整个生活,于是我学会了对生活的珍惜、支持,靠其他来充实生活,而不靠欢乐。我禁止我青春的灵魂对你渴望。我抑制无用的激情迸发的泪滴,一旦在那神圣的痛苦中沉醉,叫我怎能在寻求这空虚的人世?艾米莉的这首诗值得细细地读,因为她写得不但深情,而且广阔,悲欣交集,凝结着对生命的爱与痛。

    焕然一新的凯瑟琳,为何让希斯克利夫绝望?
    image.png
    因为英国法律规定女性没有继承权。没有儿子,就会在男主人的那些亲戚里边,按照从近到远的血缘关系,找一个男性来继承财产。由于父亲一旦去世,女儿们是得不到他的财产的

    image.png
    因此在《傲慢与偏见》中,妈妈就很着急,千方百计想把5个女儿嫁出去。

    为什么青梅竹马的情感难以跨越成年化的台阶?
    image.png
    对于希斯克利夫来说,成长是件特别刺痛的事儿,时光很残酷,会一天天雕刻他,让他一点点呈现出奴仆的悲剧形象。

    image.png
    女管家耐莉看在眼里,马上去注意在场的凯瑟琳的反应。凯瑟琳似乎什么事儿也没发生,与大家谈笑风生。香味扑鼻的筵席一摆出来,凯瑟琳“满不在乎地开始切她面前的鹅翅膀,女管家耐莉为希斯克利夫感到痛心:‘好一个没有情义的孩子呀,’她想道:‘她的老朋友正在吃苦头,她却已经一下子想不起来啦。真想不到她会那么自私。

    image.png
    ”之后最伤情的瞬间出现:凯瑟琳“把满满一叉举到了嘴边,可是又放了下来;她的脸蛋儿红了,有两颗泪珠从眼眶里滚了下来。她仿佛失手把叉掉到了地板上。便急忙钻到台布底下隐藏她内心的感情”。耐莉一下子明白了:“她一整天都在活受罪,苦苦地想找一个脱身的机会,独个儿待着,或是去探望一下希斯克利夫。”

    image.png
    “有两颗泪珠从眼眶里滚了下来。”——凯瑟琳怎么会不明白呢,可是她无法抗拒时代为她锁定的命运,无法嫁给希斯克利夫。《呼啸山庄》这个部分写得非常细致,它要表达出女孩成长中决定性的变化。凯瑟琳已经不是那个无拘无束、开怀大笑的小姑娘,她变得复杂了,虽然对希斯克利夫的依恋没有变,但对生活的感觉变了,与世界的关系也变了。

    image.png
    她并不知道,“恋”和“爱”是密切相关,但又有本质的不同的两件事。这也是世上男女普遍的困惑,往往把“恋”当作了“爱”。“恋”是什么?“恋”是两条鱼顺流而下的快乐,是两只小鹿满山奔跑的自在,是两个孩子无拘无束的释放,用传统的话来说,是“两情相悦”。“爱”大不相同,爱是逆流而上,彼此汲取着奋斗的力量。爱是独一无二,互相在崎岖山道上体会对方的勇气,互相打开内心的温暖。用《诗经》里的诗句来说,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image.png
    因为依恋与深爱之间有千山万水,“爱”需要两个人一步步攀登,共同创造只属于两个人的生命时光。当一条荒道上只有两行脚印的时候,爱情的花朵才会在路边骄傲地开放。

    image.png
    回到自己真实内心世界的凯瑟琳是多么清醒啊!她知道自己属于荒原,不属于富人的天堂,但她生错了位置,她不能不按照自己的阶级出身门当户对地结婚。她不能“辱没了自己”,嫁给希斯克利夫,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做错了”。世界上有多少这样的女性,明明知道“做错了”,还是要走下去!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书写了女性最大的悲剧:心灵的方向和身体的方向南辕北辙,一个生命分裂成了两半。

    image.png
    读到这里,我们忽然明白,这个女管家耐莉,其实就是艾米莉的化身,她不停地追问着凯瑟琳,怜悯着希斯克利夫,痛惜着天下女性的命运,以北风般的呼啸,召唤更纯粹的爱!

    大美人凯蒂为什么变成了“结婚困难户”?
    image.png
    了解了毛姆的写作历史,再来看他的长篇小说《面纱》,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小说。这个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和我们中国人有关系,这是以中国为背景创作的一个长篇小说,这在毛姆的小说里面是独一无二的。之所以写了这个小说,是因为1920年毛姆来到了中国,先到香港,然后到上海,随后沿着长江一口气到了四川,到了成都,然后又去了中国北方,游遍了北京城。这短短一年的中国之行对他的文化冲击很大,长城、茶馆、南方稻田、北方麦苗、大烟、竹林、官员、绅士、传教士、乞丐……难忘的经历,让他写出了三部作品:一部话剧、一部游记、还有一部就是长篇小说《面纱》

    image.png
    《面纱》一开始,就写出了凯蒂的艰难,她已经25岁,21岁的妹妹已经订婚,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姐姐未嫁,妹妹只能等待。凯蒂的婚事迫在眉睫,但那个适当的结婚对象还未出现。这种压力不但来自个人的处境,也来自人类社会的普遍特性。

    image.png
    《面纱》的情节写到这里,毛姆写出了人的一种处境,这种处境潜藏着突变的强大能量,因为身处绝境的人太渴望出路,任何意想不到的变化都是可能的。问题会扭曲人生的目光,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人们会用最快捷的方式改变处境,化解压力。这时候,人们会忽略一个深重的生活教训:爱情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它是人类最真实的情感。在这个精神化的选择面前,只有爱和不爱两种存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它。

    image.png
    25岁的凯蒂,终于到了无路可走的境地,而就在这时,一个男人出乎意料地出现了,这就是细菌学家瓦尔特。他毫无征兆地向凯蒂求婚,凯蒂爽快地答应了他。

    image.png
    凯蒂心里藏着没有实现的爱情期待,瓦尔特知道自己娶了一个肤浅的女人,但他无以言表地爱上了她。他们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无爱的婚姻,大多会爆发出一次浪漫的出轨
    image.png
    无爱的婚姻,大多会爆发出一次浪漫的出轨

    image.png
    从这两个人的初期交往,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爱情出发点差异极大。凯蒂追求的是“乐中之爱”,期望两个人在一起特别欢乐,一言一行都充满情趣。而瓦尔特实践的是“命中之爱”,并不看重两个人的谈笑风生,而是用朴素的生命本色去表达爱。

    image.png
    爱情的逻辑就是这样:如果为了解决眼前的人生难题去结婚,必然会带来更大的悲剧。

    image.png
    如果他能更随意一点,他们就会更亲近些。”瓦尔特始终像一个冷静的看护者、照顾者,没有浪漫和温柔。女性是十分需要赞美和呵护的,而瓦尔特的举动让凯蒂觉得,她自己的婚姻非常缺乏爱的温度

    image.png
    常好,一看就是一个非常强壮有力的男人。唐森一看到凯蒂立刻就被她迷上了,他主动展开进攻,凯蒂和他一下子就好上了。这毫不奇怪,对于凯蒂来说,她是个没有实现爱情的女人,心底有一座熔岩滚滚的小火山,一旦遇到唐森,大火顿时喷出了岩层。这种燃烧的感觉她觉得特别好,正如书中所写:“25岁的少妇和25岁的姑娘,有着天壤之别。结婚之前她是个玫瑰花的花骨朵,花瓣边缘已经萎缩发黄;而后一夜之间,这朵玫瑰花盛开了,她清亮透彻的眼睛似乎更加柔情似水,她的肌肤令人叹为观止。你不能把她比喻为桃子,或者鲜花。而恰恰应该反过来,她又像个18岁的姑娘了,她的魅力前所未有。”

    image.png
    凯蒂竭力做到不痛不痒,就像竖琴师的手轻盈地抚过琴弦。唐森被搞得一头雾水,而她大笑不止。”这是凯蒂整个生命中最欢乐的一段时光,假如没有这段恋情,她的人生是不是更悲剧?这是一个需要走出道德去考虑的问题。

    image.png
    瓦尔特面对要和他离婚的凯蒂说了一段惊心动魄的话:“我知道你愚蠢、轻浮、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

    image.png
    对瓦尔特来说,凯蒂的出轨完全打碎了他对于生活的控制,让他心如死灰。幻灭感促使他向香港殖民当局申请去中国南方,去一个叫湄潭府的地方。这个地方发生了霍乱,到处死人,他要到那个地方去研究病情,救死扶伤。这表面上听起来很英勇,是悬壶济世的人道主义。但其实埋藏着一个非常冷酷的打算:他要带着凯蒂一起去,两个人很可能都会死去,也可能是死去一个,一切都是未知数。瓦尔特不怕死,他甚至希望自己死去,让凯蒂活下来,希望用这样一种残酷性获得生命的结局。

    image.png
    《面纱》的情节就是这样来到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爱与恨骤然转变成生与死的赌局,无爱的婚姻,就是这样冰凉无底。

    瓦尔特为什么临终时说“死的却是狗”?
    image.png
    他拼命地拯救霍乱病人,内心里却是在亲吻死亡,迫切希望自己在肉体上归于沉寂。

    image.png
    除了说真话,她别无选择。“我不知道。”她说道。

    image.png
    瓦尔特吃吃地笑了,笑声像幽灵一样诡异。凯蒂不禁浑身颤抖。这一段是整个《面纱》的核心,两个人的形象在这里发生了决定性的逆转。作为一个有医学知识的人,瓦尔特完全清楚,凯蒂不可能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若是宽恕,若是有爱,瓦尔特可以回避这个问题,让生活的创痛就此结束,让新来的小生命打开崭新的生活。这当然非常艰涩,需要告别既往,需要重新组织自己的生存方式。

    image.png
    而此刻的凯蒂其实可以给瓦尔特一个出路,她可以轻轻地说出一个“是”字改变一切,“她几乎已经看到了瓦尔特狂喜的眼神和朝她张开的手臂”。瓦尔特多么需要凯蒂的这个谎言,需要依靠这个谎言打开心结,需要这个自我欺骗来编制“生活依然完美”的幻景。但此时的凯蒂已经转换了世界观,来到湄潭府之后,她经常漫步河边,心头流动着与赫拉克利特一样的心情,“河水十分平静,但还是能察觉到水在流动,远远望去,给人一种逝者如斯的悲凉感受。一切都在流走,过去之后可曾找寻到它们留存的痕迹?凯蒂觉得人类也和这河中的水滴一样,永不停歇地流走,彼此摩肩接踵却又相隔万里,大家融成一股无名的潮流,直至汇入大海。既然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短暂易逝,没有什么能够长久留存,而人们却常常为了区区小事互不相让,两败俱伤,那不是太可悲了吗?”

    image.png
    瓦尔特的希望之火悄然熄灭了。他非常渴望凯蒂能欺骗自己一下,因为欺骗也是一种爱。他此时是一个彻底的弱者,卑微地企望凯蒂给自己一个幻觉。

    image.png
    瓦尔特说得十分清晰:“死的却是狗。”

    image.png
    “死的却是狗。”——这句话太深刻了,太重要了,概括了瓦尔特和凯蒂走过来的所有痛苦。什么是“死的却是狗”?瓦尔特引用的是英国古典诗歌里面的一句话,诗歌中写道,一个善良的人养了一条流浪狗,他希望给这条狗全部的爱,却没想到这条狗恶恨恨地把主人咬伤了。伤势很重。大家都觉得这个善良的人要死了,但最后的结局是狗死了,人活下来了。瓦尔特临终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是不是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悲剧性?

    image.png
    狗和人的角色是可以转换的,一开始是凯蒂伤害了他,凯蒂像一条狗咬伤了他。但后来瓦尔特变成了狗,下决心把她带到这样一个流行霍乱的地方,让两个人拥抱死亡。凯蒂在这个死地获得了新生,而瓦尔特却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眼中的凯蒂还是一个罪人,他要拽着凯蒂一同下地狱。他们之间的角色发生了一个颠覆性的变化,瓦尔特的心中没有流动的水流,他每天踏进同一条河,他将自己拴在过去的沉重中,仿若拴在怨恨之链上的狗。他死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明白自己一切都错了。

    image.png
    生需要一天天撩去挡在眼前的各种面纱,面纱阻挡我们认识世界,也阻挡我们去真正地理解自己。幸福是撩开,苦难也是撩开,但只有撩开之后,我们才有真正的生活。

    “走出”,一个伤感而开阔的女性探索历程
    image.png
    “所有的女孩对自己的价值都看得很重。信仰伊斯兰教的女孩是不能嫁给比自己地位低的男人的,一旦这种事发生,她就会让自己的家族蒙羞,且受到责难。但男孩就能娶比他地位低的女孩,而这种婚姻对他来说还是好事。

    两个拒绝中产阶级格式化的年轻人如何相遇?
    image.png
    结婚这么一件幸福的事情,在耶茨笔下,变成了男人最后的狂欢,男女之间表面的浪漫下,冷冷的都是孤独。

    image.png
    耶茨是一位先知型的作家,他在20世纪50年代,就敏锐地看到了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巨大的问题:中产阶级生存方式的千篇一律,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无聊,以及少数探索者的孤独与焦虑。

    image.png
    《革命之路》中有这样一段对纽约白领阶层的描写,书里这么写道:“那些男人多么的渺小,多么整齐划一,而且严肃得多么可笑。他们都留着夹杂着灰发的小平头,身上穿着绊扣领,脚步匆忙。他们源源不绝地涌现在车站里、在大街上,直到一小时后他们才会停下来。到时,等候着他们的办公大楼会把他们一个个吞噬进去,包裹起来。

    遇见真爱之前,生活都是一场场游戏
    image.png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image.png
    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叫托马斯,是一个医术精湛的脑神经外科医生。他“是一个十足的单身汉胚子”,前前后后共有200多个情人。

    image.png
    他要尽力为自已创造一种没有任何女人提着箱子走进来的生活,那就是他的房里只有一张床的原因。”他从不留情人过夜,他告诉情人们:“只要有外人在身边他就不能入睡,半夜之后都得用车把她们送回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经历了一场失败的婚姻,内心中有着对女性的深深恐惧。

    image.png
    在西方小说中,邂逅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场景,男女之间的邂逅能不能转化成一种爱情。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逻辑是不一样的。东方爱情故事往往比较含蓄,从相识到表白是一场长途跋涉,试探和揣测徘徊反复,生命力大半消耗在等待对方的确定上,男女间的很多情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断了线。

    image.png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一样,这部小说非常强调爱情的一个原理:“人类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测定我们的决策孰好孰坏,原因就是,在一个给定的情境中,我们只能作一个决定。我们没有被赐予第二次、第三次或第四次生命来比较各种各样的决断。”

    image.png
    托马斯与特丽莎,两个人都沦陷到这种“非如此不可”中。他们在旅店外面坐了一个小时,就分开了。一个星期以后,特丽莎忍不住一个人奔到了布拉格,找到了托马斯。开门的那一瞬间,“托马斯把她揽在怀里,还不到一分钟,他们便做起爱来”。

    image.png
    真实的爱情,是生命的自我发现,这时整个世界都变了一种温度。米兰·昆德拉在这本书里写到,男人差不多都属于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抒情性的”,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求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存在于他们一如既往的主观梦想之中”。

    image.png
    第二种是“叙事性的”,狂热地想占有女性世界无穷的姿色,多多益善。他们“对女人不带任何主观的理想”,对一切女人都感兴趣,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失望。

    image.png
    他在心里为自己构筑了一道高墙,任何女人都不得进入,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与女性对话,而灵魂却要保持孤独。只有遇上特丽莎之后,他的心理高墙不由自主地坍塌了,他发现了“他与其他女人的冒险活动完全不存在的那一点,那是推动他一次次征服之外的某种东西”。

    强权的利刃,如何更换万物的头部?
    image.png
    托马斯并不了解特丽莎的这些过去,更体察不到“她的灵魂——那悲伤、怯懦、自我封闭的心灵——隐藏在身体内的底层,羞于显露自己”。

    image.png
    能与特丽莎走到一起。人类生活中多少人迈不过这道坎,让爱情变成“门当户对”的狭窄通道。阶层平衡的爱情适合风平浪静的时代,纸做的小船也能随风远航。然而历史的飓风一旦到来,爱情之船的龙骨立刻受到考验。当原有的社会架构倾斜坍塌的时候,多少“爱情”瞬间消失,而托马斯和特丽莎却在大浪淘沙中展现出熠熠闪光的本色。

    image.png
    在艰难中长大的特丽莎,此时展现出岩石般的承重力,她无形中实现了精神内部的转换,从一个被托马斯拯救的卑微女人转化为民族命运的承担者。她在小说中的分量从“轻”变成了“重”,新的生命价值正在伸开枝叶。

    青年的爱情像植物,一滴雨水就能打开
    image.png
    《霍乱时期的爱情》出版于1985年,这本书在马尔克斯的小说里面比较特别,它的时间线索很清晰,完全是一维向前的线性结构,没有《枯枝败叶》《百年孤独》那种循环和穿插,阅读压力小,叙事风格少了些魔幻主义,多了些现实主义。

    image.png
    这里面的痛苦,用费尔米娜的话来说,就是“年轻的时候,上一代说你不懂爱情,所以不能决定自己的感情。老了的时候,年轻人又说你们太老了,已经不应该再谈爱情了”。费尔米娜这番话,说出了生命里极具悲剧性的感受。这让人想起思想家卢梭的话:“人生而自由,但无处不带着枷锁。”

    image.png
    《霍乱时期的爱情》不同,这本小说把生命的暮年写成了爱情的黄金时段,青春复活了,年轻时代所有的顾忌都抛弃在河水中,只有爱情的旗帜高高飘扬。这就把卢梭的话反过来了,可以说是“人生而带着枷锁,但无处不存在着自由”。

    image.png
    阿里萨“激动得浑身战栗”,又说了一遍:“请收下吧,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这一句太重要,若是有点儿身份的中年男子,恐怕就不知所措,甚至自尊地默默退去了。唯有不知深浅的男孩,才像初生牛犊一样一直向前。女孩子喜欢的就是这样的不舍不放,撒腿就撤还算什么真爱呢?

    image.png
    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里,大侦探波洛说过一句名言:“女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被人爱。”马尔克斯的爸爸,真是太懂这句话,后来果然和钟情的姑娘结了婚。

    爱情不怕阻隔,却沦陷于一瞬相逢的陌生
    image.png
    马尔克斯写的这个情节,完全不用想象力,这就是他爸爸当年的浪漫故事啊!两个年轻人就是这样,用前辈没有使用过的现代通信手段,继续着他们的古老爱情。这不仅看上去很美,而且证明了一个道理:艰险的处境,往往是爱情的助燃剂,让恋人爆发出百分百的能量,冲破阻挡热恋的重重险阻。

    image.png
    此时的费尔米娜比任何时候都复杂,而她在自己最迷乱的时候,做出了人生的最重要选择。乌尔比诺很有钱,钱仿佛可以打通生存的所有坎坷,费尔米娜感觉看见了“一个一切都已安排妥当,完全没有突变的世界在她面前展现”。她知道,“做个有钱人有许多好处,当然也有许多坏处。但普天下有一半人梦寐以求的是尽可能永远做个有钱人”。

    image.png
    妙!
    这一天来得太晚,足足晚了52年,乌尔比诺猝然离世了。这是小说中写得十分精彩的场面:乌尔比诺家里养着的一只鹦鹉突然飞跑了,几天之后好不容易看到它又飞了回来,停在树上。乌尔比诺医生搬来梯子搭在树上,用力往上爬,想把它抓下来,结果梯子一倾斜,乌尔比诺医生摔死了。这只鹦鹉是一个象征,它是一个不受控制的动物,它要飞翔,代表着大自然,也象征着自由。乌尔比诺医生想抓住它,控制它,但是失败了。

    image.png
    这一天来得太晚,足足晚了52年,乌尔比诺猝然离世了。这是小说中写得十分精彩的场面:乌尔比诺家里养着的一只鹦鹉突然飞跑了,几天之后好不容易看到它又飞了回来,停在树上。乌尔比诺医生搬来梯子搭在树上,用力往上爬,想把它抓下来,结果梯子一倾斜,乌尔比诺医生摔死了。这只鹦鹉是一个象征,它是一个不受控制的动物,它要飞翔,代表着大自然,也象征着自由。乌尔比诺医生想抓住它,控制它,但是失败了。

    image.png
    这部小说里有一句很深刻的话:“人不是从娘胎里出来就一成不变的,相反,生活会逼迫他一次又一次地脱胎换骨。”现代人的生命充满了变化,谁能用一种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观念去理解?那只是弱者的幻觉。

    即使徒劳也要爱
    image.png
    在任何社会中,男性都应该具备两种品质:像农夫一样质朴坚毅,有春种秋收的恒心;像水手一样自由,能在无垠的世界中探索前行。爱情之中的男性,最能体现内在的生命品质,真爱做的是真假选择,而不是利害权衡。

    为什么福楼拜说“我的身体里住着两个人”?
    image.png
    19世纪50年代,欧洲和美国相继出版了两部特别重要的作品:一部是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大白鲸》,另一部就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image.png
    《大白鲸》迸发着人类面对自然的空前征服感和攫取欲,代表着人类凭借着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庞大力量,将人的野心不可遏制地投向大自然。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聚焦于女性的内心情感,激荡着女性对世界一切新鲜事物不可控制的欲念,还有女性情感深处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新感觉。

    image.png
    尤其是大工厂、大机器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力量,推动从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的工商业社会。人生活在这个时代就会有一点矛盾,如果只从物质生产、从社会生活的活跃度来看,可能觉得还不错,但是从精神方面看,明显感觉到人的沉沦,信仰、感情都商业化了,整个社会生活散发着金钱的气息。

    image.png
    福楼拜写了5年多,于1857年出版。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讲的是一个名叫艾玛的女子,她是个乡村姑娘,出生在一个富裕农民的家庭。姑娘的家里有点钱,财富造成了她的父母对她的生活安排跟一般农家姑娘不一样。

    image.png
    “他俩生活上愈是亲近,内心里愈是疏远,无形间有了一种隔阂。包法利的谈话就像人行道一样平坦,人云亦云的见解好比过往的行人,连衣服也悉如原样,听的人既不会动情,也不会发笑,更不会浮想联翩

    image.png
    他说自己当初住在鲁昂的时候,从来也没发过兴去看一场巴黎来的角儿的演出。他不会游泳,不会击剑,也不会使枪,有一次艾玛问他小说里碰到的一个骑马术语,他也说不上来。”而艾玛本人在教会学校学过很多东西,跳舞、绘画、弹琴,爱好广泛,富有情趣。

    image.png
    这就有问题了,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结婚,双方肯定是要做一些加减法,对方是什么人,跟他或她的共同点在哪里?自己的哪些特点是可以保留的,哪些准备让对方适应你,让对方改变;又有哪些是自己必须放弃的,以此来获得与对方的同步。如果你要做的减法十分难舍,是自己内心热爱的东西,那就很痛苦了。艾玛显然不愿意把自己降格,因为她觉得丈夫如此落后于时代,自己不能用下沉来跟丈夫对齐。

    image.png
    此刻艾玛心里压抑的小火山陡然爆发了,仿佛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生活的粗俗和不耐,她心里一下子对法国来的这个贵族充满了向往,同时爱屋及乌,也从此一心向往着巴黎式的繁华。“巴黎!这巴黎到底是个什么样儿?多么了不起的名字!

    image.png
    女性的欲望一旦被激发,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艾玛这位内心渴望非常强烈的女人,在工商时代的变迁中爆发出超越传统女性生活的精神需求,她的命运会如何?读者被带到巨大的疑问中。

    艾玛:我是人世间的一种例外,人生是我不幸厕身其间的偶然
    image.png
    艾玛和莱昂还没达到奋不顾身的情感高峰,他们若是走到一起,一定需要坚定的爱情勇气和超越世俗的价值自信,而这正是他们所缺乏的。他们追求的诗意大部分来自小说,来自诗歌,来自音乐,来自戏剧——一句话,都来自别人的创造,而不是来源于自己的生命沧桑,来自他们人生冷暖的积淀。这样的感情容易开始,但难于成长,他们还太年轻,可以穿行在五彩的花丛中,但一旦遇上生活的复杂,他们就一片茫然。

    image.png
    这就是没有方向的感情啊!任何真诚的爱,都需要双方对未来清晰的追求,需要打造属于两个人的新生命空间的激情。而艾玛和莱昂的渴望都来自生活的缺失,他们都不喜欢现实芸芸众生的活法,但真正的生活在哪里呢?他们都期待对方给自己答案,而她和他的心中是否有阳光灿烂的答案呢?彼此看到的,都是苍茫。

    image.png
    。艾玛与夏尔·包法利走的是先结婚的路,随后是艾玛毫无爱情的荒凉感,荒凉中她越过了道德的界限,爱上了莱昂

    image.png
    。她需要一场彻底的婚外恋,释放自己汹涌的情感需求,释放之后也许她会达到内心的平衡,也许她会激发出更猛烈的激情——这一切有待分解,而关键的时刻,莱昂却逃离了!

    image.png
    女性最可怕的遭遇,是在情感的最大空白处出现一个风月老手

    image.png
    薄情的人谈恋爱不需要什么本钱,只需要长着眼睛的嘴巴。

    image.png
    这个罗尔多夫,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他在夏尔·包法利的诊所里第一次看见艾玛,就看出她的寂寞:“他一路颠颠跑跑地去出诊,撇下她一个人在家里补袜子。她有多无聊!她一准巴不得住在城里,每天晚上跳波尔卡!可怜的小娘们儿!她渴望爱情,就像案板上的鲤鱼渴望水。

    女性的命运:被遥远的巴黎召唤,被沉重的现实埋葬
    image.png
    此时的两个人,已不是当初。分别三年,莱昂早已不再青涩,他在巴黎长了见识,也见惯了各种逢场作戏打情卖俏,心里减去了无数的单纯稚气,积累了世俗社会杂芜的欲望,整个生活化为一场寻欢,充满机会主义的娱乐性。当他在剧场包厢里看到艾玛的第一眼,脑子里腾起的念头犹如一个鱼钩,调动着激情:“他寻思,是该横下心来占有她了。再说,常跟那些爱闹着玩的女伴厮混,他已不复是那副怯生生的模样了,……面对这个小医生的妻子,他觉得挺自在,料定对方准会对自己着迷。”

    image.png
    读者看到小说的结局,不得不发问:艾玛为什么不爱夏尔·包法利呢?从传统的眼光看,这个男人本分、勤劳、爱家、护妻,只不过是缺一点儿艺术和浪漫气质。他不谙风情,缺乏才华,资质平平。但在19世纪的法国小城,这样的男人比比皆是啊!善良是他们最大的公约数,婚姻的基础难道不是道德的温暖吗?

    image.png
    艾玛悲切地死去了,她至死也没有明白,她的悲剧就在于:她对巴黎的沉迷是消费性的,巴黎之美,核心是她的生产性。工业与商业、无数的专业分工、知识的传播与进化、文化的不断创新……这座现代城市,聚集了文明的最新发展,瑰丽的消费后面,是日新月异的人类创新。艾玛喜爱巴黎,但她只是看到她繁华的表面,而没有真正以自己艰辛的劳动,融入到巴黎伟大的创造中。她所有的浪漫,都建立在夏尔·包法利的收入上,这种愿望与劳动的分离,使她无法真正拥有这个不断打开的新世界,她只能画出一个虚幻的梦,在梦中与罗尔多夫、与莱昂“浪漫”相遇

    image.png
    她的身体已经离开了传统女性生活的藩篱,但心灵并没有找到现代女性的独立之路。在宏大的社会转型时代,多少女性面临这个困境啊!

    自序:为什么我们还要相信爱情?
    image.png
    真正的爱情从来不会降临到一个不懂爱情的人身上,反过来说,我们要去追求爱情,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富有爱的感情的人,是一个懂得爱情的人。

    image.png
    但是,这仅仅是爱情的第一步,更难的还在下一步:相遇之后有了爱,怎么去保持它、更新它、发展它,怎么让爱情贯穿你的一生?这正是我们爱情文学课分享的重点。《诗经》里写爱情,有一句极深切的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是我们在爱情生活里屡见不鲜的一种伤痛。相爱开始的时候都那么美好,却很难长久保鲜。为什么会“鲜克有终”呢?为什么后来就会出现那么多问题,甚至解体呢?莎士比亚戏剧中有很多女性角色都追求爱情,追求幸福婚姻,但有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婚礼之后,这些女人却都变得平淡无奇,说不出什么有生命灵趣的话了。

    image.png
    婚礼之后,女人身陷油盐柴米的繁忙,爱情顿时无影无踪。中国的一份情感婚姻调查发现,如今的离婚有74%是由女性提出来的,而离婚的理由大部分来自生活琐事。

    image.png
    一个人的爱情在生活中被压垮,这是一个特别常见的现象。原因千种万种,最根本的一条,是人们精神的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