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想当然地认为对方就应该这样?
许多沟通不畅的情况,都是源自“我以为”的念想。既然“我以为”是沟通误区的开始,那么,什么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呢?答案就是——你的沟通,要有“共情”。
所谓共情,即不以自己的主观思维看待事情,不能对别人全盘否定或抗拒,而是要学着理解别人的所思所想,要能接纳和包容别人。当有些事情没有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进行时,不要抱怨和愤怒,而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会产生那种想法?”
“我是为你好”是世上最大的谎言
“不要为我好,只要对我好。”
事实上,那些真正对你好的人,往往很少说“我是为你好”这句话,他们会让你知道自己是完全自由的,是值得尊重的。他们不会对你指手画脚、强加干涉,而是肯花心思站在你的角度,了解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然后以你能够接受的方式,恰到好处地善意提醒,并始终做你坚强的后盾。
一见如故?都是谈出来的
思考一下:面对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你是怎样进行沟通的?
先找到共同点,再解决冲突点
先找到共同点,再解决冲突点
对此,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否定’的反应,就是最不容易突破的障碍。当一个人说‘不’的时候,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会叫嚣着,让他坚持到底。即使事后他意识到自己的‘不’并非正确的;然而,他必须服从自己的自尊!既然已经说出口,那就必须坚持下去。因此,在谈话之初,记得一定要先让对方采取肯定的态度,这是至关重要的。”
说服是通过谈话使双方达成一致,并且形成一个切切实实的结果。当和别人持有不同观点时,先认同对方观点的合理性,将话题引导到使对方愉悦的方向,减少和消除破坏性的冲突。等到对方的态度不再抵触之后,再巧妙地用“但是”“不过”这样的转折说出自己的想法,最终共商和谐。
有态度的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态度的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与人沟通时,我们大都也经历过这样的情形:当双方情绪激动地唇枪舌剑时,如果一方先沉默下来,不管对方怎么冲击和叫嚣,沉默的人保持不言不语,那么对方的气势就会逐渐消减下来,甚至开始变得气急败坏、坐立不安,从而败下阵来。而实际上,这就是沉默的“犀利”之处。
正因如此,许多说服高手经常会利用沉默来打造自己的气势,先从心理上镇住对方,从气势上打击对手,利用沉默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这里的沉默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言不发,而是尽量避免就对方提出的引导性的、不利的问题发表意见。比如,对方提出一个建议,不必及时给予回答,保持着沉默,或是转移话题。再比如,假装不理解对方提出的技术性问题;假装听不明白对方对于某些问题的阐述和分析等。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旦你保持了沉默,对方就会根据话语的进展和现场的气氛来分析你沉默的原因:是在思考建议的可行性,还是完全不赞同这个建议?同时,你的沉默会让对方感到焦急和不自在,开始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打破僵局。这样一来,对方在心理上就处于了劣势。
一句“我理解”,就是最好的安慰
一句“我理解”,就是最好的安慰
寻求一个双方都接受的折中方案
寻求一个双方都接受的折中方案
折中的幅度不能太大,不能一下子把所有利润让掉。人性都是贪婪的,一旦你这样做,对方就会不停地提出要求。你可以分几次逐步折中,即使你只做出了很小的让步,只要时机得当,就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
不要主动提出折中方案,最好鼓励或引导对方提供折中方案,让对方获得成就感。折中的理由要充分,讲清楚其中的前因后果,让对方感受到你是出自诚意才这样做。
学习创建共赢思维
《孟子·离娄上》有曰:“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人心如何获得?在沟通中就是一个“利”字。在这里,“利”强调的是从沟通对象的角度出发,想法满足对方的利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