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边界
    乔治·戴德
    53个想法

    ◆ 卷首

    与他人相距太近,我们会认为不舒服,而太远,我们又觉得不够友善。

    ◆ 前言

    跟以前看到有一本书类似,我们不必对每一件发生的事负责,但是我们需要对这件事的反应负责
    >事实上,没有人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我们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由自己负责的,所以也应对我们每天遇到的事件做出的反应负责。

    事实上,没有人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我们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由自己负责的,所以也应对我们每天遇到的事件做出的反应负责。

    本书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详细了解了心理学上“边界”的概念,并探究了其真正含义。

    第二部分,我们才步入正题,探索在让我们感到不堪重负的日常情景中,心理学上“边界”的概念

    ◆ PART 1 所谓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有了这些对“边界”的理解和认识,一旦遇到困境,我们就能够区分什么是“我的问题”,什么是“你的问题”,而不会产生内疚感。这一差别就是“边界”理论的核心内容,有时候,我称之为“边界焦点”。

    以上这些案例有什么共同点?案例的主角都认为,其他人“让”他们做了不想做的事,产生了不希望有的感觉。

    不确定的结果无论你面临什么样的境况(即便是最极端的),你是唯一能够控制你自己生活的人。

    >> 换言之,我们做了某件事后,总是希望别人做出我们所预期的那种反应。如果别人没有这样做,我们就会责备自己或他人,结果导致双方的矛盾。

    >> 最重要的是,我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而你也为你自己的感受负责。更直白地说,接受者能不能接受不在于给予者的心意,而在于接受者的思想、感觉、期望和接受程度。

    >> 但是,如果你不接受我给你的任何影响,那么我对你说的话就会被遗忘,而我也不会继续做,这样,你就已经明白了“我”与“你”的边界,并且你会尊重这一“边界”。

    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能控制别人的反应。

    你们中的一个人一定认为自己是可以让别人产生特定的感觉、情绪的,但他人的感受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是由他们自己的体验、需求以及能够影响他们反应的任何其他事物决定的。

    虽然他人能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力的强弱却不是他们能够决定的。

    要声明一点,我并不是在说影响力。每次和别人谈到有趣或令人悲伤的事时,我们都希望他们能跟我们一起笑或者哭,换言之,我们希望他们与我们有同样的感受。尽管我们努力尝试,但最终,只有对方认可了我们所说的事,我们试图对他人产生的影响才能成功施行,不然也不会出现不奏效的玩笑和被误解的善意了。

    ◆ 第2章 生活中90%的问题,都是自我边界不清导致的

    洞悉了在对别人的言行做出反应之前,自己头脑中的变化,你就能够控制自己的言行,避免做出冲动的反应——冲动反应才是“问题”出现的缘由。

    ◆ 第3章 恐惧,是我们不言放弃的动力

    不可预见性+没有控制权(无论是真正的还是你所认为的)=压力

    ◆ PART 2 在边界中发现自我的力量

    无论是什么类型人际关系,经双方一致同意的跨越个人“边界”的行为都会让两个人变得亲密无间。然而,如果不是经过双方同意去跨越“边界”,就会让我们产生不快的情绪,因此,即便受到了邀请,在踏入他人的个人区域时,你也要小心“陷阱”。

    即便那意见对我们有攻击性,例如“你真是个白痴”这种话,你可以将它当成一个不同的观点,不必将它放在心上。这可能不那么容易,但如果你告诉自己,这只是对方的观点,而且他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那你就可以不将它放在心上了。

    与他人意见不同时,我们更倾向于维护自己的观点。但是,欣赏他人的不同和独特之处会让你更明白,你为什么会被他们所吸引,因此,虽然你与他人意见不一致,但你能够发现你们之中的“共享部分”,就表现出了你对他人的尊重。

    ◆ 第7章 常见的“越界”行为

    >> 然而,我们都喜欢控制别人。

    >> 如果没有听到想听的答案,你就会和他们争论,以提醒他们。如果这不是控制,那什么才是呢?

    再声明一次,提到别人的问题,我们的感觉都是很敏锐的,而对自己的问题,我们就不那么敏锐了。当然,这里还有一点区别:我们这样做,没有恶意,就可以换一种更好的名称,称之为提醒他们,控制都是别人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对方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你自己就要承担这话对你产生的影响,并控制好自己因那种影响产生的感受,这就好了。无须责备他人,只要为自己承担责任即可。

    >> 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越深,对他们的期待就越高,因为我们了解他们,知道他们会怎么反应。如果我们的期待没有成真,我们不仅会感到失望——如果我们期待的是他人的某种行为,那么他们行为的不可预见性还会让我们感到不安。我们对结果太过期待,以致已经忘记了彼此的“边界”,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的底线和他人的底线。要记住,我们不能“让”他人对我们的行为做出某种反应——因此我们不能够准确预知事情的结果,或不能对结果有准确的预期。

    >> 建议与赠予人类最糟糕的缺点就是提建议。——阿尔·帕西诺(演员)《魔鬼代言人》(1997年,美国电影)

    如果施舍他人,请无条件施舍,不然你就要明确提出条件,而且他人也要接受。你施舍的“边界”,也适应同样的原则:你冒了风险。一旦捐赠了什么东西,那么那件东西就成了他人的财产,怎样去用就是他的问题。再有什么条件,你就跨越了你自己拥有的和他人所拥有的这条边界。

    如果你付出了什么,无论是建议还是真实的物品,就像是你卖掉了它们一样,你不再对它们有所有权。这是给予的本质。作为回报,你收获的是分享你的好运的温暖感觉。你不能要求征税——如果你想要,那就写一首歌吧。在无偿赠予和有条件、有代价地进行赠予之间画一条清楚的边界。

    >> 你对他人的看法,你认为是评价了他人,这是误解,实际上,它是人们了解你的钥匙,而这一点你经常忽视。

    >> 当你对别人做出评价的时候,你评价的其实并不是他人,而是你自己。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们给他人贴标签的时候,这标签就代表着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我们对他们的看法和期待。记住我们的边界在哪儿,我们就能够提醒自己,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反映的是自己的看法,而与我们评价的人无关,这会让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更加小心。

    ◆ 第8章 独立思考的能力,决定你能走多远

    >> 在情绪受到挑战的情况下,比如说亲人去世了,这种悲痛令人无法忍受,人们只能选择自我排解来缓解悲伤。类似这样的状况可能让人很沮丧,也可以让人重新鼓起勇气和力量。另外一种选择就是从目前的状况中创造一种积极的事物,例如捐献死者的身体器官,给予别人生存的机会。如果我们自己决定怎样去做出反应,那我们就能够把握局势,而不是被状况所累

    ◆ 第9章 如何诚实地表达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表示很赞同,可能我们会因此越界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纠纷,就要首先尊重他人对问题的所有权,并捍卫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权利,这包括他们犯错的权利(尽管这样做代价巨大),所以,让他们自己去做必须要做的事。

    >> 我认为,要解决这个纠纷,就要首先尊重他人对问题的所有权,并捍卫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权利,这包括他们犯错的权利(尽管这样做代价巨大),所以,让他们自己去做必须要做的事。

    >> 如果你尊重他们的所有权,并认为那是他们的问题,那你就可以站在一旁观望、倾听,并最终做出这样的决定:这都是你的问题,我让你自己解决。最重要的是,做这个决定你不需要插手,并让自己感受到紧张的压力,而且如果你的“良好建议”并没有什么成效,你也不必要为没解决问题而焦虑担心。因为这不是你的问题,你自然也想不到什么好的解决方案。

    然而,现在我懂得了“边界”这一策略的威力,它能让你说你想说的话,与此同时也免除了你的责任。它让你表达你的怀疑,与此同时也展现你对他人能力的信任。

    ◆ 第10章 亲密关系中的边界:最好的关系,是亲密有间

    这个阴影部分也代表着我们这段关系开始的理由,无论是合作伙伴关系或加入某个俱乐部。

    你还没意识到这一点,你就做了接送的工作,而没有享用过他接送你,在这个过程里,你跟他的关系拉得更近了,但如果你们闹翻了呢?

    我们增加了已知的伤害,这个圆就不再完整。

    这种类似的状况又让我们回到了以上的问题:这是我的问题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去面对,去处理;如果不是,那么做出下一步行动之前,首先要确定你是不是真的想要参与进去。

    如前所述,将一个外在的问题视作自己的,就意味着你现在有了一个无法掌控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属于其他人的,你只是选择了参与进去而已。

    >> 因此,我建议你,如果有人有事征求你的意见时,你就应先问问自己:“这是我的问题吗?我真的想要回答吗?”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你决定要不要提意见的第一步。

    >> 我很认真地提醒你,将其他人的问题视作你自己的问题时,你要仔细思考再做决定,这是参与一件事的第一步。即便你决定将问题视作自己的,你也要考虑该怎样说、怎样做。你会发现自己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惑,“问题怎么变成了这样?”你经常想不起来,那个给你造成压力的事物是怎样在未经你同意的情况下干扰到你的。这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做出该做还是不该做的决定,做出决定以后,你也没有认真思考该怎样说、怎样做。

    有人向你求助的时候,你先问自己“这个问题属于我吗?”,这听起来很不近人情,但是,却能够让你摆脱复杂的人际关系。

    ◆ 第11章 友谊及亲子关系中的边界:太远孤独、太近伤害

    当我将“边界焦点”的思想适用于特定的情景时,我是以如下的想法为前提的:问题一般出在“区域”共享中。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问题如果跨过了“共享区域”的“边界”,结果就是不可预测的,就像不同的药物混在一起使用一样。认识并尊重“边界”,能够让你停止侵犯他人的行为,因此也创造了可预见性的事态,这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认识并尊重“边界”,本身不能解决所有冲突,但是这能够为各种问题画上各自的“边界”,因此,也为我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这正是我们找到解决方案的第一步

    认识并尊重“边界”还能让争吵中的双方为自己的感受画上一条“边界”,让他们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而不会因多种相互冲突的问题而感到不知所措。

    如果你此时给孩子提了建议和意见,不要期望他们会按你说的做。

    ◆ 第12章 边界模糊,让人不舒服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如果你真的那么无能,那为什么别人还要来注意你,对你做出评价,经常提到你呢?这听起来很不合逻辑,不是吗?

    区别对待思想和情绪

    ◆ 第14章 在“我的时间”里平复与疗愈

    回家之前做体力活动,也是避免回家发生冲突的好办法,而冲突也是因为“压力”堆积而发起的——这种压力是一天的劳作所积累起来的情绪能量所带来的。通过体力活动释放出压力,就能让你不对家庭成员发脾气。

    我们吸入的氧气越多,身体产生的能量也越多。这也许可以解释,举重运动员举重时,总是先“深吸一口气”,再“默念到10”,这样做,既增加了身体能量,又能减少紧张感。由于你吸入了更多氧气,你体内的氧含量就提高了,因此数到10时,你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去做应做的事。

    养成每天做几次腹式呼吸的习惯——例如,每次坐在办公桌前时,去倒水喝时,或是坐下来准备用餐时——这样能让你释放累积起来了的肾上腺素,帮你摆脱它的影响,而不会让你因为肾上腺素累积得越来越多而产生紧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