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摄影……………………………………………………………………………………………………………………. 1
1. 表达照片主题……………………………………………………………………………………………… 20
2. 取景……………………………………………………………………………………………………………. 20
2.1. 第1节 焦距…………………………………………………………………………………………. 20
2.1.1. 什么是焦距……………………………………………………………………………………. 20
2.1.1.1. 焦距主要就是用于决定我们的视角,即帮助我们确定取景的范围 20
2.1.1.2. 70-200 mm 200÷70≈2.86…………………………………………………………… 20
2.1.1.3. 这是一支约2.86倍的变焦镜头。去拧镜头的变焦环,您会发现取景器或者液晶屏的画面是有变化的 20
2.1.1.4. 50mm “mm”前只有一个数字,表示这是一支定焦镜头……………. 20
2.1.1.5. 焦距越短,拍摄的视野就越宽,取景范围就越广,画面中容纳的景物也就越多,但是每个景物在画面中占的面积就越小 20
2.1.2. 焦距与题材……………………………………………………………………………………. 20
2.1.2.1. 超广角…………………………………………………………………………………….. 20
2.1.2.1.1. 24mm以下的焦距………………………………………………………………. 20
2.1.2.2. 标准广角…………………………………………………………………………………. 20
2.1.2.2.1. 24~28mm是较为标准的广角焦距,主要用来拍摄风景……….. 20
2.1.2.3. 一般广角…………………………………………………………………………………. 20
2.1.2.3.1. 35mm被称为“大师的焦距”,也被称为“人文眼”。早年的时候35mm就是标准广角焦距 20
2.1.2.4. 标准镜头…………………………………………………………………………………. 20
2.1.2.4.1. 50mm左右是与135相机成像元件的对角线尺寸相近的焦距,这样的镜头被称为标准镜头 21
2.1.2.5. 人像镜头…………………………………………………………………………………. 21
2.1.2.5.1. 85mm焦距的镜头被称为人像镜头,能有很好的背景虚化效果,很好的画面裁切能力,还能保持和模特之间有适当的“交流”距离。其实很多焦距(55~135mm)都可以拍摄人像,当然,用85mm焦距拍摄人像,尤其是拍特写会很好看 21
2.1.2.6. 超广角变焦镜头………………………………………………………………………. 21
2.1.2.6.1. 超广角变焦镜头一般指的是从11mm、12mm、14mm、16mm、18mm这样的超广角焦距“起跳”,直到24mm、35mm这样的焦距截止 21
2.1.2.7. 标准变焦镜头………………………………………………………………………….. 21
2.1.2.7.1. 标准变焦镜头一般就是指从24mm或者28mm起跳,直到70mm、85mm、105mm、120mm截止的镜头。一般变焦不超过5倍 21
2.1.2.8. 长焦镜头…………………………………………………………………………………. 21
2.1.2.8.1. 200mm和300mm就是妥妥的长焦镜头了,可用于拍摄鸟类啊,荷花啊,运动物体啊,那种离得不是很远的就可以“打”得到了 21
2.1.2.9. 拍摄什么题材,就带上什么镜头。这就是焦距与题材关系的真正意义。 21
2.2. 第2节 透视………………………………………………………………………………………… 21
2.2.1. 什么是透视……………………………………………………………………………………. 21
2.2.1.1. 什么是透视呢?简单说就是“近大远小”…………………………………… 21
2.2.1.2. 同样是海边拍摄,同样是人物离得近,同样有一块海上大岩石,为什么画面效果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22
2.2.1.3. 当我们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时,我们往往会离拍摄的主体比较近。正是因为离得近,所以透视效果明显,近大远小明显。在画面中近的东西会变得更大,远的东西会变得更小。………………………………………………………………………………. 22
2.2.1.4. 相反,当我们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时,我们往往会离拍摄的主体比较远。正是因为离得远,所以透视效果不明显,近大远小不明显。在画面中近的东西会变得没那么大,远的东西也会变得没那么小,因此更趋近于真实的比例。… 22
2.2.1.5. 使用广角镜头拍摄往往离得近,所以透视效果明显;因为使用长焦镜头拍摄往往离得远,所以透视效果不明显。 22
2.2.2. 透视效果在人像照片中的体现……………………………………………………….. 22
2.2.2.1. 一般来说24mm或者35mm的焦距更加适合拍摄人物全身照。半身和特写拍摄这种常用的人像拍摄方式,更应该用50mm或者85mm这样的焦距拍摄。 22
2.2.2.2. 其实在平时拍摄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运用透视。比如大家在自拍的时候,为什么常会斜上45°俯拍呢?因为这个时候,眼睛离镜头近,近大;下巴离镜头远,远小。…………………………………………………………………………………………….. 22
2.2.3. 如何取景……………………………………………………………………………………….. 22
2.2.3.1. 取景范围…………………………………………………………………………………. 22
2.2.3.1.1. 所以到底应如何控制取景范围?即满足控制取景范围后,我们取景进画面的元素要尽量对主题有帮助,至少不能影响主题的表达。 22
2.2.3.2. 取景角度…………………………………………………………………………………. 22
2.2.3.2.1. 不同的取景角度可以带来不同的透视效果。采用不同的取景角度可能会帮助照片中的主体展现出不同的状态 23
2.2.3.3. 取景时机…………………………………………………………………………………. 23
2.2.3.3.1. 我们在拍摄风景或者人文照片的时候,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遇到一个好的场景,但是拍摄出来的画面显得空洞。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一个合适的元素,比如人,这个元素的出现就是“点睛之笔”……………………………… 23
2.3. 取景常见的7个问题…………………………………………………………………………… 23
2.3.1. 景色并不好看………………………………………………………………………………… 23
2.3.1.1. 天空好看,看地面…………………………………………………………………… 23
2.3.1.2. 当天空好看的时候——星空、银河、流星雨、日出、日落等景色,一定要找到好的地面景物作为衬托。这样才算是一幅完整的画面。 23
2.3.2. 主体处于不好的状态……………………………………………………………………… 23
2.3.2.1. 拍摄的画面有主体(人或物)的时候,我们拍摄时要特别关注主体是否在“最佳状态”。如果主体的状态不好时您拍了,这就是您拍摄的时机不对了。 23
2.3.3. 拍摄角度并不好…………………………………………………………………………….. 23
2.3.3.1. 一般来说,我们要采用稍微俯拍的角度去拍摄人物,这会让脸型显得更好看。但是在实际拍摄中,我还是希望大家随着经验的增加,根据不同的主题以及模特的特点选择较合适的拍摄角度…………………………………………………………. 23
2.3.4. 画面缺主体……………………………………………………………………………………. 23
2.3.4.1. 着眼点应是被突出的,是最“吸引眼球”,也是让人目光停留时间最长的点。好比让您的“眼球”可以“着陆”了 24
2.3.5. 取景范围不对………………………………………………………………………………… 24
2.3.5.1. 这张照片则存在取景范围太小的问题。猫咪整体都没取全,同时环境也没有交代。这种照片常见于新手的相册 24
2.3.6. 前景画蛇添足………………………………………………………………………………… 24
2.3.6.1. 在她前面摆了很多鸟笼,这样既烘托了氛围,也给画面增加了层次感。 24
2.3.7. 背景中有不该有的东西………………………………………………………………….. 24
2.3.7.1. 拍摄风景的时候捡捡垃圾,拍摄人像的时候躲躲背景中的人,这都是拍摄的常识,但是就是有人不注意。 24
2.4. 取景的摄影语言………………………………………………………………………………….. 24
2.4.1. 控制取景范围营造反差………………………………………………………………….. 24
2.4.1.1. 画面中这样的反差对比,自然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 24
2.4.1.2. 内容上的反差,也可以成为您要表达的真实内容…………………….. 24
2.4.1.3. 比如大场景、小人物,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取景手段……………… 24
2.4.2. 不寻常的视角………………………………………………………………………………… 24
2.4.2.1. 如果您拍得不够好,是因为您离得不够近……………………………….. 24
2.4.2.2. 获得代入感……………………………………………………………………………… 24
2.4.2.3. 使用焦距为35mm的镜头拍摄人文题材时,往往会离得近。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强的代入感,好像镜头会讲故事。 24
2.4.3. 让画面更有冲击力…………………………………………………………………………. 25
2.4.3.1. 当拍摄距离近的时候,画面会呈现强烈的透视效果。……………… 25
2.4.4. 善于利用前景………………………………………………………………………………… 25
2.4.4.1. 在拍摄风景照的时候,经常会在画面中加入近景。这样一来画面就有了层次——近景、中景、远景。 25
3. 曝光…………………………………………………………………………………………………………… 25
3.1. 第1节 “白加黑减”………………………………………………………………………………. 25
3.1.1. 影调………………………………………………………………………………………………. 25
3.1.1.1. 明亮的照片就是高调,昏暗的照片就是低调,不亮不暗的照片就是中间调。 25
3.1.1.2. 举个例子,比如拍摄雪景的时候,雪是白色的,白色在画面中本身就显得明亮。所以正确拍摄一张雪景,整个照片就会呈现高调,非常明亮。 25
3.1.1.3. 中间调就是指高调和低调中间的影调。如果非要有一个能让人信服的概念的话,就必须引入18%灰的概念。 25
3.1.1.4. 相机默认还原为中间亮度,就是18%的反射率,所以中间的亮度又被称为18%灰。 25
3.1.1.5. 虽然叫中间灰,但并不是说中间调的照片一定是灰蒙蒙的,蓝天、白云、绿草、林荫等的照片一般都是中间调的。看起来颜色鲜艳的照片往往都是中间调的。 25
3.1.2. 影调的量化……………………………………………………………………………………. 25
3.1.2.1. 其实在相机中有一个非常标准的量化体系——曝光补偿。………. 25
3.1.2.2. 曝光值是用来量化一张照片明暗程度的参数。简单地说,曝光值就是一张照片的亮度,就是曝光量 26
3.1.2.3. 大家请记住曝光补偿通常就是指照片亮度。这并不是很严谨,但是足够“简单粗暴”,就先这么记 26
3.1.3. 测光是怎么回事…………………………………………………………………………….. 26
3.1.3.1. 1.测光的作用是什么?…………………………………………………………….. 26
3.1.3.1.1. 测光就是指相机帮助您衡量您测光区域的亮度的功能………… 26
3.1.3.1.2. 我们在拍摄的时候,面对的场景的亮度往往都不一样。到底某个地方是比较亮的还是比较暗的,人只能知道大概,却不能精确。相机因为有测光功能,所以可以精确知道您测光的区域到底是什么亮度。…………………………….. 26
3.1.3.1.3. 测光是测光,曝光是曝光,测光和曝光模式(光圈优先、快门优先、手动曝光)没有直接关系,测光和对焦模式、对焦点选择模式更没有直接关系。 26
3.1.3.2. 2.测光模式的区别是什么?……………………………………………………… 26
3.1.3.2.1. 测光主要的模式为点测光和评价测光(也称矩阵测光、多重测光等,不用品牌的相机叫法不同)这两种,这也是较常用的两种。 26
3.1.3.2.2. 此外还有局部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等。这些其实几乎用不到。 26
3.1.3.2.3. 评价测光……………………………………………………………………………. 26
3.1.3.2.3.1. 这是佳能相机的叫法,尼康相机叫矩阵测光、索尼相机叫多重测光 26
3.1.3.2.3.2. 这种模式是对整个取景范围进行测光,衡量的是整张照片的亮度。 27
3.1.3.2.3.3. 比如您顺光拍摄风景照的时候,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其实用评价测光(矩阵测光、多重测光)就可以了。曝光补偿保持在0EV,拍摄出的就是一个色彩鲜艳的“世界”。……………………………………………………………… 27
3.1.3.2.4. 点测光……………………………………………………………………………….. 27
3.1.3.2.4.1. 点测光只对画面极小的部分(约1%~1.5%)进行测光….. 27
3.1.3.2.4.2. 适合用于测试特别复杂和极端的光线下(例如,逆光条件,舞台灯光条件等) 27
3.1.3.3. 3.如何开始测光?……………………………………………………………………. 27
3.1.3.3.1. 半按快门按钮就对焦………………………………………………………….. 27
3.1.3.3.2. 打开相机或者手机时,就已经开始测光了,而且一直在测光 27
3.1.4. 曝光补偿怎么用…………………………………………………………………………….. 27
3.1.4.1. 其实曝光补偿都是在一些特殊场景或者特殊情况下才需要调整的。比如您拍摄的取景范围本身比较白、比较亮,为了体现整体本来的亮度就要把照片拍亮,就要增加曝光补偿…………………………………………………………………………… 27
3.1.4.2. 那么当我们拍摄一片雪白的场景的时候,相机的测光系统不会认为该场景很白,而是错误地认为该场景很亮。如果您选择0EV的曝光补偿拍摄,那么势必会将该场景拍摄成不亮不暗的灰色场景。最终的结果就是曝光不够,环境不够白,欠曝了。 27
3.1.5. 如何控制曝光补偿…………………………………………………………………………. 27
3.1.5.1. 曝光补偿一般只能在P(程序曝光)、A(光圈优先)、S(快门优先)挡下调节,在M(手动)挡下虽然不能直接调节曝光补偿,却可以通过调节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来共同控制曝光值…………………………………………………………………………… 28
3.1.5.2. EV的选择……………………………………………………………………………….. 28
3.1.5.3. 对相机来说,曝光补偿的亮度差异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一般来说±1EV的曝光补偿已经非常能够左右画面的明暗了,别调节得太过。多拍摄体会,很快就会有经验了。…………………………………………………………………………………………….. 28
3.2. 第2节 控制曝光三要素及互易律………………………………………………………… 28
3.2.1. 控制曝光三要素…………………………………………………………………………….. 28
3.2.1.1. 这个曝光参数说的其实就是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 28
3.2.1.2. 一、光圈…………………………………………………………………………………. 28
3.2.1.2.1. 光圈面积越大,我们叫光圈越大,通过光的速率就越高,照片越容易拍明亮。但是有一点,光圈是用光圈值表示的。这个数值其实是焦距与光圈孔径的比值,所以孔径是放在了分母上。这样一来光圈越大,光圈值越小;光圈越小,光圈值其实越大。 28
3.2.1.2.2. 光圈值越小,光圈越大,照片越容易拍明亮;光圈值越大,光圈越小,照片越容易拍暗 28
3.2.1.2.3. 改变1挡光圈,亮度大慨增加一位或降低一半。……………….. 28
3.2.1.2.4. 光圈主要有两个作用………………………………………………………….. 28
3.2.1.2.4.1. 1.光圈决定了通光速率…………………………………………………. 28
3.2.1.2.4.2. 拍摄星空时,星光是非常微弱的。所以用更大的光圈往往可以给我们带来更璀璨的星空效果。拍摄星空用的镜头,一般都是需要有很大光圈的。水压不够,就全开水龙头。………………………………………………………………… 29
3.2.1.2.4.3. 2.光圈影响虚化效果…………………………………………………….. 29
3.2.1.2.4.4. 同等条件下,光圈越大越容易虚化。…………………………… 29
3.2.1.2.4.5. 3.小光圈能拍出星芒效果……………………………………………… 29
3.2.1.2.4.6. 4.大光圈可以让前景消失……………………………………………… 29
3.2.1.2.4.7. 5.小光圈可以检验镜头清洁度………………………………………. 29
3.2.1.2.4.8. 镜头是不是脏了可以使用小光圈对着白墙拍摄一张照片来检验。小光圈可以让传感器上的污物更加明显,以此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相机的传感器是不是脏了。 29
3.2.1.2.4.9. 6.大光圈可以拍出不同形状的光斑……………………………….. 29
3.2.1.3. 二、快门速度………………………………………………………………………….. 29
3.2.1.3.1. 快门速度就是指曝光时间。快门速度越高,曝光时间越短,相对来说曝光量越小。快门速度越低,曝光时间越长,相对来说曝光量越大。 29
3.2.1.3.2. 拍摄白天的室外场景,曝光时间都不会太长。1/1000秒……. 29
3.2.1.3.3. 但是夜晚,环境一暗,往往就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了,要不然画面就会漆黑一片。1/60秒 29
3.2.1.3.4. 一般来说:………………………………………………………………………… 29
3.2.1.3.4.1. 比1/4秒速度低的,就是很低的快门速度; 比1/60秒速度低的,就是慢门; 比1/250秒速度高的,就是高速快门; 比1/2000秒速度高的,就是很高的高速快门。………………………………………………………………………………. 29
3.2.1.4. 三、感光度……………………………………………………………………………… 30
3.2.1.4.1. 感光度就是指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感光度高的时候可能在很弱的光下拍摄的照片也能得到较亮的效果。 30
3.2.1.4.2. 一般常见的ISO值有50、100、200、400、800、1600、3200、6400、12800、25600、51200、102400……相邻两挡ISO值基本都是2倍的关系,也就是说ISO值每提高一挡,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就变为上一挡的2倍,每提高一挡感光度,达到同样照片影调的曝光量只需要之前的一半。 30
3.2.1.4.3. 在拍照时能选择较低的感光度(标准值)的时候,一般都建议选择低感光度 30
3.2.1.4.4. 感光度提高造成的画质下降主要表现为4个现象……………….. 30
3.2.1.4.4.1. 先出现的是“锐度下降”和“细节损失”,这时的画质还不算糟糕 30
3.2.1.4.4.2. 随后出现的就是“噪点增加”,大家对于高感光度画质差的主要印象就是噪点的大量增加,其实到这个时候,画质依然在可接受的范围 30
3.2.1.4.4.3. 最后出现的就是“色彩偏移”,我们会发现,在画面暗部区域有大量不明色块,这时候画面的锐度已经下降得非常严重 30
3.2.2. 互易律…………………………………………………………………………………………… 30
3.2.2.1. 在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的共同作用下,就可以决定曝光补偿。而这4个参数,相邻两挡之间曝光量都是2倍关系。 30
3.2.2.2. 显然,在相机的操作中,它们就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0
3.2.2.3. 举个例子,当场景光不变,光圈和感光度也不变,您把快门速度降低1挡——亮1挡,您的照片的曝光补偿也就跟着提高了1挡。如果这时其他参数都不变,您把光圈缩小1挡——暗1挡,您的照片的曝光补偿也会跟着降低1挡。 31
3.2.2.5. 那么什么是互易律呢?……………………………………………………………. 31
3.2.2.5.1. 就是,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这三者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参数,朝明亮或者昏暗方向一共调节n挡,这三者中的另外两个或者一个参数,朝相反的方向也一共调节n挡,那么最终曝光补偿,也就是您拍的照片亮度不变。 31
3.3. 第3节 曝光模式…………………………………………………………………………………. 31
3.3.1. 曝光模式,指的就是M(手动曝光)挡、A(光圈优先)挡、S(快门优先)挡,AUTO(自动曝光)挡以及P(程序曝光)挡。 31
3.3.2. M(手动曝光)挡………………………………………………………………………….. 31
3.3.2.1. 在日暮时分,环境亮度变化是很快的。如果想这么保持曝光补偿,就需要一直调快门速度,一直调,非常麻烦。这还是同一个场景的,只是光线逐渐变化。要是我们拿着相机不断换场景,那可能要调节得更频繁。………………. 31
3.3.2.1.1. 这么用M挡,简直太“愚蠢”了。在这个时候,我会选择使用光圈优先模式。 32
3.3.3. A挡光圈优先…………………………………………………………………………………. 32
3.3.3.1. 我本人绝大多数照片都是用A挡(佳能等一些品牌称为Av挡)拍摄的。在A挡下,您控制光圈大小,控制曝光补偿,快门速度由相机自己给出——快门速度是我们操控不了的………………………………………………………………………………. 32
3.3.3.2. 光圈优先模式依然可以让您完全控制曝光——因为您可以在这个模式下直接调节曝光补偿。 32
3.3.4. S挡快门优先…………………………………………………………………………………. 32
3.3.4.1. 快门优先模式就是您控制快门速度,您控制曝光补偿,光圈由相机自己给出。 32
3.3.4.2. 光圈优先模式是对光圈有要求,放弃快门速度的控制权;快门优先模式是对快门速度有要求,放弃光圈的控制权。 32
3.3.4.3. 快门优先模式适用于拍摄画面中有动态元素的场景。因为如果画面中没有动态的元素,那么您拍摄1秒和拍摄1分钟或许没区别。所以画面中有动态的元素,而且其“动”得还很明显的时候,我们考虑用快门优先模式。……………. 32
3.3.5. 又谈M挡手动曝光………………………………………………………………………… 32
3.3.5.1. 因为如果确实拍摄某些场景或题材用M挡会更加方便,那么我们自然要用M挡。比如拍摄以下场景需要用M挡。 32
3.3.5.2. 拍摄极黑的场景,P、S、A 3个挡位的曝光补偿最多也就到±5EV,一般也就是±3EV。但是有的东西黑极了,就需要减少曝光补偿不止5挡,所以索性就直接用M挡了。………………………………………………………………………………………… 32
3.3.5.3. 还有,拍摄亮度相对固定的东西,这类东西的亮度一般都不怎么变,记住一个固定参数,然后用M挡直接照搬参数就行了。比如拍十五的月亮,比如拍银河星空……………………………………………………………………………………………………. 33
3.3.5.4. 天气晴朗时满月的亮度变化不会太大,就算是“超级月亮”亮度也差不多。相比相机曝光差异,连1挡都不够。所以我们大概可以记一个固定参数:光圈f/5.6或f/8、快门速度1/500秒、感光度ISO 200。………………………………… 33
3.3.5.5. 对于拍摄多张照片进行拼接,或者后期堆栈(叠加)合成照片,我们也要使用M挡,保证用同一个参数拍摄,这样才能成功合成照片。 33
3.4. 第4节 正确的曝光……………………………………………………………………………… 33
3.4.1. ⑴ 对整张照片的感觉。…………………………………………………………………. 33
3.4.2. ⑵ 画面的主要元素是不是曝光准确。……………………………………………. 33
3.4.4. ⑶ 在主体已经成为剪影时,背景色彩好看很重要。………………………. 35
3.4.5. 直方图…………………………………………………………………………………………… 35
3.4.5.1. 主观感受就是靠感觉。如果我们要严谨一些,还可以依据直方图。直方图是您后期调节照片的很好的参考。同时在前期拍摄时,我们也可以在电子取景时调出实时直方图,将其作为曝光的参考。………………………………………………. 35
3.4.5.2. 直方图是一种表现照片在不同明暗等级中的像素数量的图形化表现形式。 35
3.4.5.4. 这就叫直方图。在直方图中有两个坐标轴,一个从左至右,表现画面从暗到亮的趋势,左边暗,右边亮。另一个表示像素高低,从低到高表现像素的多少。 35
3.4.5.6. 如果您拍摄时发现直方图上有最左或者最右的“数据量”,就说明有极黑或者极白的区域了。这样的区域是后期调节不出细节的,所以又叫“死黑”或者“死白”。相比死黑来说,死白更容易出现。………………………………………………… 36
3.4.5.7. 到底什么样的直方图好呢?…………………………………………………….. 37
3.4.5.7.1. 一幅高调的作品,就应该在直方图右边有很多像素,右边曲线高一些。 37
3.4.5.7.2. 一幅低调的作品,就应该在直方图左边有很多像素,左边曲线高一些。 37
3.4.5.7.3. 一幅强反差的作品,就应该在直方图两边有很多像素,曲线为两边高、中间低。 37
3.4.5.7.4. 所以哪有什么好的直方图。是您想曝光成什么样子,直方图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只要曝光符合您拍摄的主题,就是一个好的直方图。照片的一切要符合拍摄者的意图!………………………………………………………………………………. 37
3.4.5.7.5. 在拍摄风光的时候,以直方图作为参考,可以帮我们尽量“向右曝光”——拍得过曝一些,并且不让画面显得死白。如果您拍摄的画面不显得死白,后期就可以完全调整回来…………………………………………………………………………… 37
3.4.5.7.6. 并且因为曝光量更大,会得到更高的信噪比,有更好的画质,能够体现出更多的细节 37
3.4.5.7.7. 我们可以尽量向右曝光——过曝一些,再在后期往回调整,这样不但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曝光效果,而且能得到画质更好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风光摄影师在这个时代说:“宁过勿欠!”……………………………………………….. 37
3.4.6. 大光比、强反差…………………………………………………………………………….. 37
3.4.6.1. 什么场景的拍摄对曝光来说是真难的话,就是大光比、强反差的场景了。简单地说,这样的场景就是亮的地方特别亮,暗的地方特别暗。我教给大家4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7
3.4.6.2. 第1招:白就白吧,黑就黑吧…………………………………………………. 38
3.4.6.2.1. 比如您逆光拍人像的时候,如果正常曝光,人脸一定是黑的。所以增加曝光补偿,让人脸显得正常。不过背景可能就显得死白了。白就白吧,没办法。 38
3.4.6.2.2. 所以只要您能保证拍摄的主题明确,死白或者死黑又如何? 38
3.4.6.2.3. 我就拍摄剪影好了。就算从影子里大家也能看出来他在拍摄水母。 38
3.4.6.3. 第2招:提亮暗部,压暗亮部…………………………………………………. 38
3.4.6.3.1. 前景是一片麦田,正常拍摄前景都是黑的,所以需要在曝光的同时给前景补光。我使用一盏LED补光灯,不断“扫”光。 扫的时候注意越近的地方扫得越少,因为光越远会越暗。这样将前景扫亮,并将光扫均匀。………………. 38
3.4.6.3.3. 我们继续说压暗亮部。对于压暗亮部,显然我们就没办法遮挡射向亮部区域的光源了,因为亮部区域很可能本身就是光源区域。 所以压暗亮部的方法就是阻碍亮部区域的光进到镜头里。其实方法也很简单,比如我们在拍摄日出、日落的时候,常常使用中灰渐变镜来对亮部区域进行减光。 39
3.4.6.3.4. 中灰渐变镜是一种方形的镜片,卡在镜头前的架子上使用。中灰渐变镜一半是有阻光作用的中灰镜,一半是透明的,过渡的区域是渐变色的。将中灰镜部分挡在画面中亮部区域上面,这样有阻光作用的部分就会在镜头前阻止部分光线进入镜头。 39
3.4.6.4. 第3招:HDR………………………………………………………………………….. 39
3.4.6.4.1. 所谓高动态范围(High-Dynamic-Range,HDR),说简单点儿就是高宽容度,白的地方不显得死白,黑的地方不显得死黑。这不就是解决大光比、强反差很好的方法嘛!………………………………………………………………………………….. 40
3.4.6.4.2. 过HDR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拍摄技巧,是靠软件实现的。原理很简单:一个场景,拍摄几张曝光情况不同的照片,把亮的、暗的部分都照顾到,都拍出细节;然后将这些照片合成为一张,亮部就用亮部细节保留得好的那张,暗部就用暗部细节保留得好的那张。 40
3.4.6.4.3. HDR尽量只针对风光场景使用吧。画面中不要有动的东西…. 40
3.4.6.5. 第4招:拉上拉链…………………………………………………………………… 40
3.4.6.5.1. 拉上拉链,说:“光线不好的时候我不拍。”……………………….. 40
3.4.6.6. 第5节 光线…………………………………………………………………………….. 40
3.4.6.6.1. 光线的特性………………………………………………………………………… 40
3.4.6.6.1.1. ⑴ 强度。光线的强度与光源的能量、距离以及传播介质有关。光线的强度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光线的明暗程度。 40
3.4.6.6.1.2. ⑵ 方向。光线的方向就是指光源的方向,但是在多光源或者漫反射的情况下就不太容易确定方向。 40
3.4.6.6.1.3. ⑶ 色温。色温主要表现在光线的颜色上。…………………… 40
3.4.6.6.2. 根据光线方向的不同可以将光线分为4种:顺光——光源在被摄主体正面;侧光——光源一般在被摄主体正面45°的位置;90°侧光——光源一般在被摄主体正面90°的位置,逆光——光源在被摄主体背面。……………………….. 40
3.4.6.6.3. 侧光一般用在人物摄影的造型上。相比顺光拍摄,侧光拍摄会将人物拍成“大白脸”,侧光能够让人物的面部呈现立体效果。 41
3.4.6.6.4. 90°侧光是用来强调明暗对比的特殊光线。被摄主体一面处于强光中,另一面则完全处于阴影中。90°侧光非常适合用来表现被摄主体表面的质感。 41
3.4.6.6.5. 白平衡……………………………………………………………………………….. 41
3.4.6.6.5.1. 白平衡的初始功能就是将在不同环境色温中的白色物体都还原成真的白色。 41
3.4.6.6.5.2. 白平衡是相机机内处理的结果,说白了就是相机“自己的后期”。所以如果您拍摄RAW格式的照片的话,可以在电脑中重新定义白平衡,重新调节,理论上是没有画质损失的(尽管实际可能有,但是画质损失程度也非常小,可忽略)。 41
3.4.6.6.5.3. 所以用“AWB+RAW”拍摄,是一个既方便、又保险的方式。 41
3.4.6.6.5.4. 相机有4种色温设定,K、场景模式、自定义白平衡、自动白平衡。我推荐大家使用自动白平衡。 41
3.5. 曝光常见的5个问题…………………………………………………………………………… 41
3.5.1. 1.过曝或者欠曝……………………………………………………………………………… 41
3.5.2. 2.超过宽容度范围………………………………………………………………………….. 41
3.5.2.1. 宽容度是指能正确容纳照片中亮度反差的范围。简单地说,就算曝光“正常了”但是因为画面中的亮度反差超过了相机宽容度的范围,也必然会出现死白、死黑或者两者都出现的情况。………………………………………………………………… 41
3.5.2.2. 如果您拍摄的画面出现死白,您就要问问自己,到底应不应该,到底能不能避免。如果您给自己的结论是不该出现死白,可以避免,那么就去避免——具体方法之前也讲过。如果是不应该出现死白,但是也不能避免,那就考虑考虑是不是别拍了。 42
3.5.3. 3.非得逆光…………………………………………………………………………………….. 42
3.5.3.1. 之前在光线部分讲过,逆光如果能够打出轮廓,其实是挺好看的。我们逆光拍摄的原因一定是要让画面更好看,而不是为了逆光而逆光。 42
3.5.4. 4.室外强光是“杀手”……………………………………………………………………….. 42
3.5.5. 5.色温太偏了…………………………………………………………………………………. 42
3.5.5.1. 有人拍摄时完全不注意白平衡,不注意拍摄时的色温,所以拍摄出的画面就会呈现“诡异”的色彩。 42
3.6. 曝光与情绪…………………………………………………………………………………………. 42
3.6.1. 1.通过影调来表达情绪…………………………………………………………………… 42
3.6.1.1. 当一张照片需要表达年轻、有活力、有希望等正面情绪的时候,其实我们可以稍稍增加一些曝光补偿。 42
3.6.1.2. 当一张照片需要表达凝重、迟暮、绝望、压抑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稍稍减少一些曝光补偿。 42
3.6.2. 2.明暗的反差…………………………………………………………………………………. 42
3.6.3. 3.色彩的渲染…………………………………………………………………………………. 42
3.6.4. 4.曝光的“累积”………………………………………………………………………………. 42
3.6.5. 星轨………………………………………………………………………………………………. 43
3.6.5.1. 其实星轨往往不是拍一张照片完成的。比如这张照片,我拍摄了近2个小时。每张照片曝光30秒,间隔1秒再拍摄一张。这时候一定要使用M挡,白平衡也要手动设定,关闭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得到120张照片(也可以更多)后,通过后期堆栈功能,将其合成在一起。 43
3.6.5.2. 星轨堆栈的原理就是曝光约120张曝光相同的照片,区别就是星星的位置不同。通过堆栈选取“最大值”,让每一张照片的星星都能在最后合成的照片中呈现出来,最终连成星轨。……………………………………………………………………….. 43
4. 虚实…………………………………………………………………………………………………………… 43
4.1. 第1节 对焦与景深……………………………………………………………………………… 43
4.1.1. 所以对焦仅做一件事,就是决定将哪里表现清楚。……………………….. 43
4.1.2. 1.焦平面是一个面,面上的内容都是清楚的…………………………………… 43
4.1.2.1. 下图所示的是一面祈福墙,墙上挂着的都是祈福牌。这些内容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平面的。那么我们对准中间的一个祈福牌对焦之后,处于同一平面的其他祈福牌自然都是清楚的。………………………………………………………………… 43
4.1.3. 2.因为存在景深……………………………………………………………………………… 43
4.1.3.2. 这张照片我对焦在离我最近的第二个盘子的寿司上,但是我们会发现第一个盘子的部分和整个第二个盘子的部分都是清晰的。 这段清晰范围就是景深范围。焦平面前面的叫前景深,后面的叫后景深。……………………………………. 44
4.1.3.3. 关于景深要记住以下几点。…………………………………………………….. 44
4.1.3.3.1. ⑴ 景深和光圈、焦距、拍摄距离有关。我们在后文会详细介绍。 ⑵ 前景深比后景深要浅(短),前面的容易“虚”,后面的不容易虚。 ⑶ 随着拍摄距离、焦距、光圈等参数的变化,后景深变化特别快,前景深变化慢。 ⑷ 景深范围如果小的话,“实”的区域就小,这被我们称为浅景深。景深范围大的话,实的区域就大,这被我们称为深景深。…………………………………………………………. 44
4.1.4. 自动对焦为什么有时候对不上焦呢?…………………………………………….. 44
4.1.4.1. 1.超过了对焦范围……………………………………………………………………. 45
4.1.4.2. 2.对焦在了一个无反差的地方………………………………………………….. 45
4.1.4.2.1. 如果您对着一个纯色区域自动对焦,往往是对不上焦的。因为没有识别度啊,对上焦是一片纯色,没对上焦也是一片纯色,相机无从判断是否对上焦了,自然就对不上焦。……………………………………………………………………….. 45
4.1.4.2.2. 引申一下,在光线很不好、黑乎乎的地方自动对焦也是很难实现对焦的。简单理解就是那一片纯黑色…… 45
4.1.4.3. 3.对焦系统不够强……………………………………………………………………. 45
4.1.4.4. 4.目标物体移动过快………………………………………………………………… 45
4.1.5. 对焦模式一般分为MF、AF-S、AF-C。……………………………………………. 45
4.1.5.1. MF就是手动对焦,该什么时候用它呢?………………………………… 45
4.1.5.1.1. ⑴ 相机只能手动对焦。比如徕卡M等,不会使用自动对焦的转接环。 ⑵ 非要对焦在无反差的地方(比如说拍白墙)或者很暗的环境。 ⑶ 对于高速无规则运动的物体,手动对焦可能成功率更高一些。 ⑷ 拍摄微距题材时,因为自动对焦往往会对不到您想要的位置,所以您可以手动对焦。 ⑸ 其他自动对焦无法使用的时候。…………………………………………………………………………………………. 45
4.1.5.2. 自动对焦AF…………………………………………………………………………….. 45
4.1.5.2.1. 单次自动对焦(AF-S)……………………………………………………….. 45
4.1.5.2.1.1. 拍摄不动或者不怎么动的物体的时候…………………………… 45
4.1.5.2.2. 连续自动对焦(AF-C)……………………………………………………….. 46
4.1.5.2.2.1. 拍摄运动的物体的时候,这个模式比较好用。…………….. 46
4.1.6. 对焦点选择模式…………………………………………………………………………….. 46
4.1.6.1. 单点对焦…………………………………………………………………………………. 46
4.1.6.2. 区域对焦…………………………………………………………………………………. 46
4.1.6.2.1. 单点对焦以及区域对焦在AF-S下使用………………………………… 46
4.1.6.3. 扩展对焦…………………………………………………………………………………. 46
4.1.6.3.1. 扩展对焦在AF-C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46
4.2. 第2节 通过景深实现虚化…………………………………………………………………… 46
4.2.1. 背景远,相机近,光圈大,焦距长………………………………………………… 46
4.2.2. 想要实现浅景深就要用“大光圈+长焦+对焦距离近”这三者来搞定。如果我们要使背景不虚化,远近景物都清晰,自然就要用“小光圈+广角+对焦距离远”了。 46
4.2.3. 所以比如拍摄风景,一般来说我建议用小光圈(f/8、f/11就可以了),然后根据您的取景范围选择焦距。取景范围大,选择广角。取景范围小,拍摄远处,该用长焦就用长焦。……………………………………………………………………………………… 46
4.2.4. 我们拍摄风景时,记住用小光圈,对焦在您认为最重要的元素上,基本上就可以实现远近景都清晰了。 46
4.3. 第3节 快门控制虚实………………………………………………………………………….. 46
4.3.1. 利用高速快门“凝固”瞬间……………………………………………………………….. 46
4.3.2. 闪光同步速度与高速闪光同步……………………………………………………….. 47
4.3.2.1. 高速闪光同步差不多能实现一直到1/8000秒都能同步闪光的高级功能。它的原理很简单:在高速快门的时候,您的画面不是被快门分阶段开启了吗?就是每开启一次,闪光灯就闪一次。这样配合下来,各个位置就都被“闪”过了。 47
4.3.3. 慢速快门记录时间…………………………………………………………………………. 47
4.3.3.1. 高速快门记录的是某一个时间点,而慢速快门记录的则是某一个时间段。设想一下,一张照片里记录下一连串瞬间也是很浪漫的事。慢速快门可以将画面中物体动态记录下来,这是一个由点到线的过程。………………………………… 47
4.3.3.2. 同样,慢门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动作。………………………………………. 47
4.3.4. 前帘闪光同步与后帘闪光同步……………………………………………………….. 47
4.3.4.1. 后帘闪光同步就是:我们使用闪光灯时,配合慢门曝光可以拍摄出非常有动感的画面。比如下图。 47
4.3.4.2. 前帘闪光同步就是:前帘开启之后(也是曝光的开始),就闪光,然后闪光完之后等曝光时间一到,后帘关闭(曝光结束)。 47
4.4. 虚实常见的6个问题…………………………………………………………………………… 47
4.4.1. 1.没对上焦…………………………………………………………………………………….. 47
4.4.2. 2.对焦错了…………………………………………………………………………………….. 47
4.4.3. 3.余弦误差…………………………………………………………………………………….. 47
4.4.4. 4.景深太深或者太浅………………………………………………………………………. 47
4.4.4.1. 比如这只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猴子的照片,周围的环境其实比较简单、干净。那么没必要用大光圈拍摄。用大光圈拍摄最终的结果就是,虽然猴子的眼睛拍清楚了,但是连耳朵都开始虚化了。………………………………………………….. 48
4.4.5. 5.手抖造成的虚……………………………………………………………………………… 48
4.4.5.1. 这里要说到安全快门速度。说白了,对老手来说,最低的快门速度应该是您使用的焦距的倒数。 简单地说:您用200mm焦距的长焦镜头,快门速度至少要1/200秒才能保证拍摄的照片可能不模糊。要是新手,最低的快门速度就可能是焦距的2倍的倒数。 也就是如果用200mm的焦距,那么可能至少要1/400秒的快门速度才行。…………………………………………………………………………………………. 48
4.4.5.2. 6.没有“凝固”画面主体…………………………………………………………….. 48
4.4.5.3. 所以拍摄星空而不是星轨时,我们有一个“500原则”。这个原则很简单。用500除以等效焦距,就是您能曝光的最长时间。比如我使用全画幅相机配20mm超广角镜头,等效焦距就是实际焦距——20mm,500÷20=25。那么我最长曝光的时间就是25秒。只要不超过25秒的曝光时间,星星就不会拖影。 48
4.4.5.4.1. 16mm,f/4,30秒,ISO 3200………………………………………………….. 49
4.4.6. 虚实营造氛围………………………………………………………………………………… 49
5. 构图…………………………………………………………………………………………………………… 49
5.1. 第1节 构图法…………………………………………………………………………………….. 49
5.1.1. 居中法构图……………………………………………………………………………………. 49
5.1.2. 三分法构图……………………………………………………………………………………. 50
5.1.3. 重复法…………………………………………………………………………………………… 50
5.1.3.1. 对于这样的画面,我们很难定义到底哪朵是主体,我们会认为这一大片都是主体。这就对了。 单调地重复一个物体,使之占据整个画面并且没有明显杂乱的其他物体出现,同样可以起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50
5.1.4. 引导线法……………………………………………………………………………………….. 50
5.1.4.1. 画面中的主要线条汇聚到一点时,会容易被人眼捕捉到。有了这个结论,在适当的条件下,我们可以依靠线条对视线的汇聚作用来突出拍摄主体。 50
5.1.5. 三角构图法……………………………………………………………………………………. 50
5.1.6. 框架构图法……………………………………………………………………………………. 50
5.2. 第2节 摄影构图的一些常识……………………………………………………………….. 50
5.2.1. 横构图和竖构图…………………………………………………………………………….. 50
5.2.2. 拍摄有流水的风景时,若存在有高低落差的流水,显然竖构图就是首选。 50
5.2.3. 其实对横构图来说,其会给人一种稳定和宽阔的感觉。那么拍摄大场景风光,包括大场景街拍、人文题材都适合使用横构图。 50
5.2.4. 如果是平坦的流水,那么显然使用横构图更好。但是左图这样的高低落差,只有竖构图能最好地表现。 50
5.2.5. 构图的基本常识…………………………………………………………………………….. 50
5.2.5.1. 1.点…………………………………………………………………………………………. 50
5.2.5.1.1. 点在画面中心会受力均衡,所以显得呆板。点在画面上方会显得上浮。点在画面下方会显得下沉。 51
5.2.5.1.2. 所以在拍摄会飞的元素时,我们可以考虑将其放在画面的上半部分。而对于拍摄人,在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让大家“飘”在天上。 51
5.2.5.2. 2.线条……………………………………………………………………………………… 51
5.2.5.2.1. 横向的线条会让画面显得开阔。………………………………………… 51
5.2.5.2.2. 曲线会让画面显得柔和以及绵延。…………………………………….. 51
5.2.5.3. 3.形状……………………………………………………………………………………… 51
5.3. 构图失败的7个常见问题……………………………………………………………………. 51
5.3.1. 1.太小的主体居中………………………………………………………………………….. 51
5.3.2. 2.水平线、地平线居中…………………………………………………………………… 51
5.3.3. 3.该水平的线不水平………………………………………………………………………. 51
5.3.4. 4.前面空间小、后面空间大……………………………………………………………. 51
5.3.5. 5.把人拍得太矮……………………………………………………………………………… 51
5.3.5.1. 拍摄人物肖像照的时候,如果是半身像或者全身像,记住,人的脑袋千万别放在中线上,更不能放在中线以下。要不然会显得人非常矮。 51
5.3.6. 6.“切人”的位置不对……………………………………………………………………….. 51
5.3.6.1. 画面中有水平线的时候,切人的问题也存在。我们应尽量避免水平线、地平线或者画面中背景的明显线条切头和切脖子。 51
5.3.7. 7.脑袋上“长树”………………………………………………………………………………. 51
5.3.7.1. 对于这一点,在拍摄的时候多多注意就可以了。找找拍摄角度,或者等待合适的拍摄时机,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52
5.4. 摄影,记录了某一个触动我们的瞬间………………………………………………….. 52
5.5. 做一个善良的人去记录这个世界一切的美丽与丑恶,一切的真实,用摄影去传达爱与善良 52

摄影 - 图1

1. 表达照片主题

2. 取景

2.1. 第1节 焦距

2.1.1. 什么是焦距

2.1.1.1. 焦距主要就是用于决定我们的视角,即帮助我们确定取景的范围

2.1.1.2. 70-200 mm 200÷70≈2.86

2.1.1.3. 这是一支约2.86倍的变焦镜头。去拧镜头的变焦环,您会发现取景器或者液晶屏的画面是有变化的

2.1.1.4. 50mm “mm”前只有一个数字,表示这是一支定焦镜头

2.1.1.5. 焦距越短,拍摄的视野就越宽,取景范围就越广,画面中容纳的景物也就越多,但是每个景物在画面中占的面积就越小

2.1.2. 焦距与题材

2.1.2.1. 超广角

2.1.2.1.1. 24mm以下的焦距

2.1.2.2. 标准广角

2.1.2.2.1. 24~28mm是较为标准的广角焦距,主要用来拍摄风景

2.1.2.3. 一般广角

2.1.2.3.1. 35mm被称为“大师的焦距”,也被称为“人文眼”。早年的时候35mm就是标准广角焦距

2.1.2.4. 标准镜头

2.1.2.4.1. 50mm左右是与135相机成像元件的对角线尺寸相近的焦距,这样的镜头被称为标准镜头

2.1.2.5. 人像镜头

2.1.2.5.1. 85mm焦距的镜头被称为人像镜头,能有很好的背景虚化效果,很好的画面裁切能力,还能保持和模特之间有适当的“交流”距离。其实很多焦距(55~135mm)都可以拍摄人像,当然,用85mm焦距拍摄人像,尤其是拍特写会很好看

2.1.2.6. 超广角变焦镜头

2.1.2.6.1. 超广角变焦镜头一般指的是从11mm、12mm、14mm、16mm、18mm这样的超广角焦距“起跳”,直到24mm、35mm这样的焦距截止

2.1.2.7. 标准变焦镜头

2.1.2.7.1. 标准变焦镜头一般就是指从24mm或者28mm起跳,直到70mm、85mm、105mm、120mm截止的镜头。一般变焦不超过5倍

2.1.2.8. 长焦镜头

2.1.2.8.1. 200mm和300mm就是妥妥的长焦镜头了,可用于拍摄鸟类啊,荷花啊,运动物体啊,那种离得不是很远的就可以“打”得到了

2.1.2.9. 拍摄什么题材,就带上什么镜头。这就是焦距与题材关系的真正意义。

2.2. 第2节 透视

2.2.1. 什么是透视

2.2.1.1. 什么是透视呢?简单说就是“近大远小”

2.2.1.2. 同样是海边拍摄,同样是人物离得近,同样有一块海上大岩石,为什么画面效果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2.2.1.3. 当我们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时,我们往往会离拍摄的主体比较近。正是因为离得近,所以透视效果明显,近大远小明显。在画面中近的东西会变得更大,远的东西会变得更小。

2.2.1.4. 相反,当我们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时,我们往往会离拍摄的主体比较远。正是因为离得远,所以透视效果不明显,近大远小不明显。在画面中近的东西会变得没那么大,远的东西也会变得没那么小,因此更趋近于真实的比例。

2.2.1.5. 使用广角镜头拍摄往往离得近,所以透视效果明显;因为使用长焦镜头拍摄往往离得远,所以透视效果不明显。

2.2.2. 透视效果在人像照片中的体现

2.2.2.1. 一般来说24mm或者35mm的焦距更加适合拍摄人物全身照。半身和特写拍摄这种常用的人像拍摄方式,更应该用50mm或者85mm这样的焦距拍摄。

2.2.2.2. 其实在平时拍摄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运用透视。比如大家在自拍的时候,为什么常会斜上45°俯拍呢?因为这个时候,眼睛离镜头近,近大;下巴离镜头远,远小。

2.2.3. 如何取景

2.2.3.1. 取景范围

2.2.3.1.1. 所以到底应如何控制取景范围?即满足控制取景范围后,我们取景进画面的元素要尽量对主题有帮助,至少不能影响主题的表达。

2.2.3.2. 取景角度

2.2.3.2.1. 不同的取景角度可以带来不同的透视效果。采用不同的取景角度可能会帮助照片中的主体展现出不同的状态

2.2.3.3. 取景时机

2.2.3.3.1. 我们在拍摄风景或者人文照片的时候,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遇到一个好的场景,但是拍摄出来的画面显得空洞。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一个合适的元素,比如人,这个元素的出现就是“点睛之笔”

2.3. 取景常见的7个问题

2.3.1. 景色并不好看

2.3.1.1. 天空好看,看地面

2.3.1.2. 当天空好看的时候——星空、银河、流星雨、日出、日落等景色,一定要找到好的地面景物作为衬托。这样才算是一幅完整的画面。

2.3.2. 主体处于不好的状态

2.3.2.1. 拍摄的画面有主体(人或物)的时候,我们拍摄时要特别关注主体是否在“最佳状态”。如果主体的状态不好时您拍了,这就是您拍摄的时机不对了。

2.3.3. 拍摄角度并不好

2.3.3.1. 一般来说,我们要采用稍微俯拍的角度去拍摄人物,这会让脸型显得更好看。但是在实际拍摄中,我还是希望大家随着经验的增加,根据不同的主题以及模特的特点选择较合适的拍摄角度

2.3.4. 画面缺主体

2.3.4.1. 着眼点应是被突出的,是最“吸引眼球”,也是让人目光停留时间最长的点。好比让您的“眼球”可以“着陆”了

2.3.5. 取景范围不对

2.3.5.1. 这张照片则存在取景范围太小的问题。猫咪整体都没取全,同时环境也没有交代。这种照片常见于新手的相册

2.3.6. 前景画蛇添足

2.3.6.1. 在她前面摆了很多鸟笼,这样既烘托了氛围,也给画面增加了层次感。

2.3.7. 背景中有不该有的东西

2.3.7.1. 拍摄风景的时候捡捡垃圾,拍摄人像的时候躲躲背景中的人,这都是拍摄的常识,但是就是有人不注意。

2.4. 取景的摄影语言

2.4.1. 控制取景范围营造反差

2.4.1.1. 画面中这样的反差对比,自然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

2.4.1.2. 内容上的反差,也可以成为您要表达的真实内容

2.4.1.3. 比如大场景、小人物,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取景手段

2.4.2. 不寻常的视角

2.4.2.1. 如果您拍得不够好,是因为您离得不够近

2.4.2.2. 获得代入感

2.4.2.3. 使用焦距为35mm的镜头拍摄人文题材时,往往会离得近。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强的代入感,好像镜头会讲故事。

2.4.3. 让画面更有冲击力

2.4.3.1. 当拍摄距离近的时候,画面会呈现强烈的透视效果。

2.4.4. 善于利用前景

2.4.4.1. 在拍摄风景照的时候,经常会在画面中加入近景。这样一来画面就有了层次——近景、中景、远景。

3. 曝光

3.1. 第1节 “白加黑减”

3.1.1. 影调

3.1.1.1. 明亮的照片就是高调,昏暗的照片就是低调,不亮不暗的照片就是中间调。

3.1.1.2. 举个例子,比如拍摄雪景的时候,雪是白色的,白色在画面中本身就显得明亮。所以正确拍摄一张雪景,整个照片就会呈现高调,非常明亮。

3.1.1.3. 中间调就是指高调和低调中间的影调。如果非要有一个能让人信服的概念的话,就必须引入18%灰的概念。

3.1.1.4. 相机默认还原为中间亮度,就是18%的反射率,所以中间的亮度又被称为18%灰。

3.1.1.5. 虽然叫中间灰,但并不是说中间调的照片一定是灰蒙蒙的,蓝天、白云、绿草、林荫等的照片一般都是中间调的。看起来颜色鲜艳的照片往往都是中间调的。

3.1.2. 影调的量化

3.1.2.1. 其实在相机中有一个非常标准的量化体系——曝光补偿。

3.1.2.2. 曝光值是用来量化一张照片明暗程度的参数。简单地说,曝光值就是一张照片的亮度,就是曝光量

3.1.2.3. 大家请记住曝光补偿通常就是指照片亮度。这并不是很严谨,但是足够“简单粗暴”,就先这么记

3.1.3. 测光是怎么回事

3.1.3.1. 1.测光的作用是什么?

3.1.3.1.1. 测光就是指相机帮助您衡量您测光区域的亮度的功能

3.1.3.1.2. 我们在拍摄的时候,面对的场景的亮度往往都不一样。到底某个地方是比较亮的还是比较暗的,人只能知道大概,却不能精确。相机因为有测光功能,所以可以精确知道您测光的区域到底是什么亮度。

3.1.3.1.3. 测光是测光,曝光是曝光,测光和曝光模式(光圈优先、快门优先、手动曝光)没有直接关系,测光和对焦模式、对焦点选择模式更没有直接关系。

3.1.3.2. 2.测光模式的区别是什么?

3.1.3.2.1. 测光主要的模式为点测光和评价测光(也称矩阵测光、多重测光等,不用品牌的相机叫法不同)这两种,这也是较常用的两种。

3.1.3.2.2. 此外还有局部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等。这些其实几乎用不到。

3.1.3.2.3. 评价测光

3.1.3.2.3.1. 这是佳能相机的叫法,尼康相机叫矩阵测光、索尼相机叫多重测光

3.1.3.2.3.2. 这种模式是对整个取景范围进行测光,衡量的是整张照片的亮度。

3.1.3.2.3.3. 比如您顺光拍摄风景照的时候,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其实用评价测光(矩阵测光、多重测光)就可以了。曝光补偿保持在0EV,拍摄出的就是一个色彩鲜艳的“世界”。

3.1.3.2.4. 点测光

3.1.3.2.4.1. 点测光只对画面极小的部分(约1%~1.5%)进行测光

3.1.3.2.4.2. 适合用于测试特别复杂和极端的光线下(例如,逆光条件,舞台灯光条件等)

3.1.3.3. 3.如何开始测光?

3.1.3.3.1. 半按快门按钮就对焦

3.1.3.3.2. 打开相机或者手机时,就已经开始测光了,而且一直在测光

3.1.4. 曝光补偿怎么用

3.1.4.1. 其实曝光补偿都是在一些特殊场景或者特殊情况下才需要调整的。比如您拍摄的取景范围本身比较白、比较亮,为了体现整体本来的亮度就要把照片拍亮,就要增加曝光补偿

3.1.4.2. 那么当我们拍摄一片雪白的场景的时候,相机的测光系统不会认为该场景很白,而是错误地认为该场景很亮。如果您选择0EV的曝光补偿拍摄,那么势必会将该场景拍摄成不亮不暗的灰色场景。最终的结果就是曝光不够,环境不够白,欠曝了。

3.1.5. 如何控制曝光补偿

3.1.5.1. 曝光补偿一般只能在P(程序曝光)、A(光圈优先)、S(快门优先)挡下调节,在M(手动)挡下虽然不能直接调节曝光补偿,却可以通过调节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来共同控制曝光值

3.1.5.2. EV的选择

3.1.5.3. 对相机来说,曝光补偿的亮度差异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一般来说±1EV的曝光补偿已经非常能够左右画面的明暗了,别调节得太过。多拍摄体会,很快就会有经验了。

3.2. 第2节 控制曝光三要素及互易律

3.2.1. 控制曝光三要素

3.2.1.1. 这个曝光参数说的其实就是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

3.2.1.2. 一、光圈

3.2.1.2.1. 光圈面积越大,我们叫光圈越大,通过光的速率就越高,照片越容易拍明亮。但是有一点,光圈是用光圈值表示的。这个数值其实是焦距与光圈孔径的比值,所以孔径是放在了分母上。这样一来光圈越大,光圈值越小;光圈越小,光圈值其实越大。

3.2.1.2.2. 光圈值越小,光圈越大,照片越容易拍明亮;光圈值越大,光圈越小,照片越容易拍暗

3.2.1.2.3. 改变1挡光圈,亮度大慨增加一位或降低一半。

3.2.1.2.4. 光圈主要有两个作用

3.2.1.2.4.1. 1.光圈决定了通光速率

3.2.1.2.4.2. 拍摄星空时,星光是非常微弱的。所以用更大的光圈往往可以给我们带来更璀璨的星空效果。拍摄星空用的镜头,一般都是需要有很大光圈的。水压不够,就全开水龙头。

3.2.1.2.4.3. 2.光圈影响虚化效果

3.2.1.2.4.4. 同等条件下,光圈越大越容易虚化。

3.2.1.2.4.5. 3.小光圈能拍出星芒效果

3.2.1.2.4.6. 4.大光圈可以让前景消失

3.2.1.2.4.7. 5.小光圈可以检验镜头清洁度

3.2.1.2.4.8. 镜头是不是脏了可以使用小光圈对着白墙拍摄一张照片来检验。小光圈可以让传感器上的污物更加明显,以此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相机的传感器是不是脏了。

3.2.1.2.4.9. 6.大光圈可以拍出不同形状的光斑

3.2.1.3. 二、快门速度

3.2.1.3.1. 快门速度就是指曝光时间。快门速度越高,曝光时间越短,相对来说曝光量越小。快门速度越低,曝光时间越长,相对来说曝光量越大。

3.2.1.3.2. 拍摄白天的室外场景,曝光时间都不会太长。1/1000秒

3.2.1.3.3. 但是夜晚,环境一暗,往往就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了,要不然画面就会漆黑一片。1/60秒

3.2.1.3.4. 一般来说:

3.2.1.3.4.1. 比1/4秒速度低的,就是很低的快门速度;
比1/60秒速度低的,就是慢门;
比1/250秒速度高的,就是高速快门;
比1/2000秒速度高的,就是很高的高速快门。

3.2.1.4. 三、感光度

3.2.1.4.1. 感光度就是指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感光度高的时候可能在很弱的光下拍摄的照片也能得到较亮的效果。

3.2.1.4.2. 一般常见的ISO值有50、100、200、400、800、1600、3200、6400、12800、25600、51200、102400……相邻两挡ISO值基本都是2倍的关系,也就是说ISO值每提高一挡,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就变为上一挡的2倍,每提高一挡感光度,达到同样照片影调的曝光量只需要之前的一半。

3.2.1.4.3. 在拍照时能选择较低的感光度(标准值)的时候,一般都建议选择低感光度

3.2.1.4.4. 感光度提高造成的画质下降主要表现为4个现象

3.2.1.4.4.1. 先出现的是“锐度下降”和“细节损失”,这时的画质还不算糟糕

3.2.1.4.4.2. 随后出现的就是“噪点增加”,大家对于高感光度画质差的主要印象就是噪点的大量增加,其实到这个时候,画质依然在可接受的范围

3.2.1.4.4.3. 最后出现的就是“色彩偏移”,我们会发现,在画面暗部区域有大量不明色块,这时候画面的锐度已经下降得非常严重

3.2.2. 互易律

3.2.2.1. 在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的共同作用下,就可以决定曝光补偿。而这4个参数,相邻两挡之间曝光量都是2倍关系。

3.2.2.2. 显然,在相机的操作中,它们就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3.2.2.3. 举个例子,当场景光不变,光圈和感光度也不变,您把快门速度降低1挡——亮1挡,您的照片的曝光补偿也就跟着提高了1挡。如果这时其他参数都不变,您把光圈缩小1挡——暗1挡,您的照片的曝光补偿也会跟着降低1挡。

3.2.2.4.

摄影 - 图2

3.2.2.5. 那么什么是互易律呢?

3.2.2.5.1. 就是,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这三者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参数,朝明亮或者昏暗方向一共调节n挡,这三者中的另外两个或者一个参数,朝相反的方向也一共调节n挡,那么最终曝光补偿,也就是您拍的照片亮度不变。

3.3. 第3节 曝光模式

3.3.1. 曝光模式,指的就是M(手动曝光)挡、A(光圈优先)挡、S(快门优先)挡,AUTO(自动曝光)挡以及P(程序曝光)挡。

3.3.2. M(手动曝光)挡

3.3.2.1. 在日暮时分,环境亮度变化是很快的。如果想这么保持曝光补偿,就需要一直调快门速度,一直调,非常麻烦。这还是同一个场景的,只是光线逐渐变化。要是我们拿着相机不断换场景,那可能要调节得更频繁。

3.3.2.1.1. 这么用M挡,简直太“愚蠢”了。在这个时候,我会选择使用光圈优先模式。

3.3.3. A挡光圈优先

3.3.3.1. 我本人绝大多数照片都是用A挡(佳能等一些品牌称为Av挡)拍摄的。在A挡下,您控制光圈大小,控制曝光补偿,快门速度由相机自己给出——快门速度是我们操控不了的

3.3.3.2. 光圈优先模式依然可以让您完全控制曝光——因为您可以在这个模式下直接调节曝光补偿。

3.3.4. S挡快门优先

3.3.4.1. 快门优先模式就是您控制快门速度,您控制曝光补偿,光圈由相机自己给出。

3.3.4.2. 光圈优先模式是对光圈有要求,放弃快门速度的控制权;快门优先模式是对快门速度有要求,放弃光圈的控制权。

3.3.4.3. 快门优先模式适用于拍摄画面中有动态元素的场景。因为如果画面中没有动态的元素,那么您拍摄1秒和拍摄1分钟或许没区别。所以画面中有动态的元素,而且其“动”得还很明显的时候,我们考虑用快门优先模式。

3.3.5. 又谈M挡手动曝光

3.3.5.1. 因为如果确实拍摄某些场景或题材用M挡会更加方便,那么我们自然要用M挡。比如拍摄以下场景需要用M挡。

3.3.5.2. 拍摄极黑的场景,P、S、A 3个挡位的曝光补偿最多也就到±5EV,一般也就是±3EV。但是有的东西黑极了,就需要减少曝光补偿不止5挡,所以索性就直接用M挡了。

3.3.5.3. 还有,拍摄亮度相对固定的东西,这类东西的亮度一般都不怎么变,记住一个固定参数,然后用M挡直接照搬参数就行了。比如拍十五的月亮,比如拍银河星空……

3.3.5.4. 天气晴朗时满月的亮度变化不会太大,就算是“超级月亮”亮度也差不多。相比相机曝光差异,连1挡都不够。所以我们大概可以记一个固定参数:光圈f/5.6或f/8、快门速度1/500秒、感光度ISO 200。

3.3.5.5. 对于拍摄多张照片进行拼接,或者后期堆栈(叠加)合成照片,我们也要使用M挡,保证用同一个参数拍摄,这样才能成功合成照片。

3.4. 第4节 正确的曝光

3.4.1. ⑴ 对整张照片的感觉。

3.4.2. ⑵ 画面的主要元素是不是曝光准确。

3.4.3.

摄影 - 图3

3.4.4. ⑶ 在主体已经成为剪影时,背景色彩好看很重要。

3.4.5. 直方图

3.4.5.1. 主观感受就是靠感觉。如果我们要严谨一些,还可以依据直方图。直方图是您后期调节照片的很好的参考。同时在前期拍摄时,我们也可以在电子取景时调出实时直方图,将其作为曝光的参考。

3.4.5.2. 直方图是一种表现照片在不同明暗等级中的像素数量的图形化表现形式。

3.4.5.3.

摄影 - 图4

3.4.5.4. 这就叫直方图。在直方图中有两个坐标轴,一个从左至右,表现画面从暗到亮的趋势,左边暗,右边亮。另一个表示像素高低,从低到高表现像素的多少。

3.4.5.5.

摄影 - 图5

3.4.5.5.1.

摄影 - 图6

3.4.5.6. 如果您拍摄时发现直方图上有最左或者最右的“数据量”,就说明有极黑或者极白的区域了。这样的区域是后期调节不出细节的,所以又叫“死黑”或者“死白”。相比死黑来说,死白更容易出现。

3.4.5.7. 到底什么样的直方图好呢?

3.4.5.7.1. 一幅高调的作品,就应该在直方图右边有很多像素,右边曲线高一些。

3.4.5.7.2. 一幅低调的作品,就应该在直方图左边有很多像素,左边曲线高一些。

3.4.5.7.3. 一幅强反差的作品,就应该在直方图两边有很多像素,曲线为两边高、中间低。

3.4.5.7.4. 所以哪有什么好的直方图。是您想曝光成什么样子,直方图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只要曝光符合您拍摄的主题,就是一个好的直方图。照片的一切要符合拍摄者的意图!

3.4.5.7.5. 在拍摄风光的时候,以直方图作为参考,可以帮我们尽量“向右曝光”——拍得过曝一些,并且不让画面显得死白。如果您拍摄的画面不显得死白,后期就可以完全调整回来

3.4.5.7.6. 并且因为曝光量更大,会得到更高的信噪比,有更好的画质,能够体现出更多的细节

3.4.5.7.7. 我们可以尽量向右曝光——过曝一些,再在后期往回调整,这样不但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曝光效果,而且能得到画质更好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风光摄影师在这个时代说:“宁过勿欠!”

3.4.6. 大光比、强反差

3.4.6.1. 什么场景的拍摄对曝光来说是真难的话,就是大光比、强反差的场景了。简单地说,这样的场景就是亮的地方特别亮,暗的地方特别暗。我教给大家4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4.6.2. 第1招:白就白吧,黑就黑吧

3.4.6.2.1. 比如您逆光拍人像的时候,如果正常曝光,人脸一定是黑的。所以增加曝光补偿,让人脸显得正常。不过背景可能就显得死白了。白就白吧,没办法。

3.4.6.2.2. 所以只要您能保证拍摄的主题明确,死白或者死黑又如何?

3.4.6.2.3. 我就拍摄剪影好了。就算从影子里大家也能看出来他在拍摄水母。

3.4.6.2.4.

摄影 - 图7

3.4.6.3. 第2招:提亮暗部,压暗亮部

3.4.6.3.1. 前景是一片麦田,正常拍摄前景都是黑的,所以需要在曝光的同时给前景补光。我使用一盏LED补光灯,不断“扫”光。
扫的时候注意越近的地方扫得越少,因为光越远会越暗。这样将前景扫亮,并将光扫均匀。

3.4.6.3.2.

摄影 - 图8

3.4.6.3.3. 我们继续说压暗亮部。对于压暗亮部,显然我们就没办法遮挡射向亮部区域的光源了,因为亮部区域很可能本身就是光源区域。
所以压暗亮部的方法就是阻碍亮部区域的光进到镜头里。其实方法也很简单,比如我们在拍摄日出、日落的时候,常常使用中灰渐变镜来对亮部区域进行减光。

3.4.6.3.4. 中灰渐变镜是一种方形的镜片,卡在镜头前的架子上使用。中灰渐变镜一半是有阻光作用的中灰镜,一半是透明的,过渡的区域是渐变色的。将中灰镜部分挡在画面中亮部区域上面,这样有阻光作用的部分就会在镜头前阻止部分光线进入镜头。

3.4.6.4. 第3招:HDR

3.4.6.4.1. 所谓高动态范围(High-Dynamic-Range,HDR),说简单点儿就是高宽容度,白的地方不显得死白,黑的地方不显得死黑。这不就是解决大光比、强反差很好的方法嘛!

3.4.6.4.2. 过HDR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拍摄技巧,是靠软件实现的。原理很简单:一个场景,拍摄几张曝光情况不同的照片,把亮的、暗的部分都照顾到,都拍出细节;然后将这些照片合成为一张,亮部就用亮部细节保留得好的那张,暗部就用暗部细节保留得好的那张。

3.4.6.4.3. HDR尽量只针对风光场景使用吧。画面中不要有动的东西

3.4.6.5. 第4招:拉上拉链

3.4.6.5.1. 拉上拉链,说:“光线不好的时候我不拍。”

3.4.6.6. 第5节 光线

3.4.6.6.1. 光线的特性

3.4.6.6.1.1. ⑴ 强度。光线的强度与光源的能量、距离以及传播介质有关。光线的强度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光线的明暗程度。

3.4.6.6.1.2. ⑵ 方向。光线的方向就是指光源的方向,但是在多光源或者漫反射的情况下就不太容易确定方向。

3.4.6.6.1.3. ⑶ 色温。色温主要表现在光线的颜色上。

3.4.6.6.2. 根据光线方向的不同可以将光线分为4种:顺光——光源在被摄主体正面;侧光——光源一般在被摄主体正面45°的位置;90°侧光——光源一般在被摄主体正面90°的位置,逆光——光源在被摄主体背面。

3.4.6.6.3. 侧光一般用在人物摄影的造型上。相比顺光拍摄,侧光拍摄会将人物拍成“大白脸”,侧光能够让人物的面部呈现立体效果。

3.4.6.6.4. 90°侧光是用来强调明暗对比的特殊光线。被摄主体一面处于强光中,另一面则完全处于阴影中。90°侧光非常适合用来表现被摄主体表面的质感。

3.4.6.6.5. 白平衡

3.4.6.6.5.1. 白平衡的初始功能就是将在不同环境色温中的白色物体都还原成真的白色。

3.4.6.6.5.2. 白平衡是相机机内处理的结果,说白了就是相机“自己的后期”。所以如果您拍摄RAW格式的照片的话,可以在电脑中重新定义白平衡,重新调节,理论上是没有画质损失的(尽管实际可能有,但是画质损失程度也非常小,可忽略)。

3.4.6.6.5.3. 所以用“AWB+RAW”拍摄,是一个既方便、又保险的方式。

3.4.6.6.5.4. 相机有4种色温设定,K、场景模式、自定义白平衡、自动白平衡。我推荐大家使用自动白平衡。

3.5. 曝光常见的5个问题

3.5.1. 1.过曝或者欠曝

3.5.2. 2.超过宽容度范围

3.5.2.1. 宽容度是指能正确容纳照片中亮度反差的范围。简单地说,就算曝光“正常了”但是因为画面中的亮度反差超过了相机宽容度的范围,也必然会出现死白、死黑或者两者都出现的情况。

3.5.2.2. 如果您拍摄的画面出现死白,您就要问问自己,到底应不应该,到底能不能避免。如果您给自己的结论是不该出现死白,可以避免,那么就去避免——具体方法之前也讲过。如果是不应该出现死白,但是也不能避免,那就考虑考虑是不是别拍了。

3.5.3. 3.非得逆光

3.5.3.1. 之前在光线部分讲过,逆光如果能够打出轮廓,其实是挺好看的。我们逆光拍摄的原因一定是要让画面更好看,而不是为了逆光而逆光。

3.5.4. 4.室外强光是“杀手”

3.5.5. 5.色温太偏了

3.5.5.1. 有人拍摄时完全不注意白平衡,不注意拍摄时的色温,所以拍摄出的画面就会呈现“诡异”的色彩。

3.6. 曝光与情绪

3.6.1. 1.通过影调来表达情绪

3.6.1.1. 当一张照片需要表达年轻、有活力、有希望等正面情绪的时候,其实我们可以稍稍增加一些曝光补偿。

3.6.1.2. 当一张照片需要表达凝重、迟暮、绝望、压抑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稍稍减少一些曝光补偿。

3.6.2. 2.明暗的反差

3.6.3. 3.色彩的渲染

3.6.4. 4.曝光的“累积”

3.6.5. 星轨

3.6.5.1. 其实星轨往往不是拍一张照片完成的。比如这张照片,我拍摄了近2个小时。每张照片曝光30秒,间隔1秒再拍摄一张。这时候一定要使用M挡,白平衡也要手动设定,关闭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得到120张照片(也可以更多)后,通过后期堆栈功能,将其合成在一起。

3.6.5.2. 星轨堆栈的原理就是曝光约120张曝光相同的照片,区别就是星星的位置不同。通过堆栈选取“最大值”,让每一张照片的星星都能在最后合成的照片中呈现出来,最终连成星轨。

4. 虚实

4.1. 第1节 对焦与景深

4.1.1. 所以对焦仅做一件事,就是决定将哪里表现清楚。

4.1.2. 1.焦平面是一个面,面上的内容都是清楚的

4.1.2.1. 下图所示的是一面祈福墙,墙上挂着的都是祈福牌。这些内容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平面的。那么我们对准中间的一个祈福牌对焦之后,处于同一平面的其他祈福牌自然都是清楚的。

4.1.3. 2.因为存在景深

4.1.3.1.

摄影 - 图9

4.1.3.2. 这张照片我对焦在离我最近的第二个盘子的寿司上,但是我们会发现第一个盘子的部分和整个第二个盘子的部分都是清晰的。
这段清晰范围就是景深范围。焦平面前面的叫前景深,后面的叫后景深。

4.1.3.3. 关于景深要记住以下几点。

4.1.3.3.1. ⑴ 景深和光圈、焦距、拍摄距离有关。我们在后文会详细介绍。⑵ 前景深比后景深要浅(短),前面的容易“虚”,后面的不容易虚。⑶ 随着拍摄距离、焦距、光圈等参数的变化,后景深变化特别快,前景深变化慢。⑷ 景深范围如果小的话,“实”的区域就小,这被我们称为浅景深。景深范围大的话,实的区域就大,这被我们称为深景深。

4.1.4. 自动对焦为什么有时候对不上焦呢?

4.1.4.1. 1.超过了对焦范围

4.1.4.2. 2.对焦在了一个无反差的地方

4.1.4.2.1. 如果您对着一个纯色区域自动对焦,往往是对不上焦的。因为没有识别度啊,对上焦是一片纯色,没对上焦也是一片纯色,相机无从判断是否对上焦了,自然就对不上焦。

4.1.4.2.2. 引申一下,在光线很不好、黑乎乎的地方自动对焦也是很难实现对焦的。简单理解就是那一片纯黑色……

4.1.4.3. 3.对焦系统不够强

4.1.4.4. 4.目标物体移动过快

4.1.5. 对焦模式一般分为MF、AF-S、AF-C。

4.1.5.1. MF就是手动对焦,该什么时候用它呢?

4.1.5.1.1. ⑴ 相机只能手动对焦。比如徕卡M等,不会使用自动对焦的转接环。⑵ 非要对焦在无反差的地方(比如说拍白墙)或者很暗的环境。⑶ 对于高速无规则运动的物体,手动对焦可能成功率更高一些。⑷ 拍摄微距题材时,因为自动对焦往往会对不到您想要的位置,所以您可以手动对焦。⑸ 其他自动对焦无法使用的时候。

4.1.5.2. 自动对焦AF

4.1.5.2.1. 单次自动对焦(AF-S)

4.1.5.2.1.1. 拍摄不动或者不怎么动的物体的时候

4.1.5.2.2. 连续自动对焦(AF-C)

4.1.5.2.2.1. 拍摄运动的物体的时候,这个模式比较好用。

4.1.6. 对焦点选择模式

4.1.6.1. 单点对焦

4.1.6.2. 区域对焦

4.1.6.2.1. 单点对焦以及区域对焦在AF-S下使用

4.1.6.3. 扩展对焦

4.1.6.3.1. 扩展对焦在AF-C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4.2. 第2节 通过景深实现虚化

4.2.1. 背景远,相机近,光圈大,焦距长

4.2.2. 想要实现浅景深就要用“大光圈+长焦+对焦距离近”这三者来搞定。如果我们要使背景不虚化,远近景物都清晰,自然就要用“小光圈+广角+对焦距离远”了。

4.2.3. 所以比如拍摄风景,一般来说我建议用小光圈(f/8、f/11就可以了),然后根据您的取景范围选择焦距。取景范围大,选择广角。取景范围小,拍摄远处,该用长焦就用长焦。

4.2.4. 我们拍摄风景时,记住用小光圈,对焦在您认为最重要的元素上,基本上就可以实现远近景都清晰了。

4.3. 第3节 快门控制虚实

4.3.1. 利用高速快门“凝固”瞬间

4.3.2. 闪光同步速度与高速闪光同步

4.3.2.1. 高速闪光同步差不多能实现一直到1/8000秒都能同步闪光的高级功能。它的原理很简单:在高速快门的时候,您的画面不是被快门分阶段开启了吗?就是每开启一次,闪光灯就闪一次。这样配合下来,各个位置就都被“闪”过了。

4.3.3. 慢速快门记录时间

4.3.3.1. 高速快门记录的是某一个时间点,而慢速快门记录的则是某一个时间段。设想一下,一张照片里记录下一连串瞬间也是很浪漫的事。慢速快门可以将画面中物体动态记录下来,这是一个由点到线的过程。

4.3.3.2. 同样,慢门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动作。

4.3.4. 前帘闪光同步与后帘闪光同步

4.3.4.1. 后帘闪光同步就是:我们使用闪光灯时,配合慢门曝光可以拍摄出非常有动感的画面。比如下图。

4.3.4.2. 前帘闪光同步就是:前帘开启之后(也是曝光的开始),就闪光,然后闪光完之后等曝光时间一到,后帘关闭(曝光结束)。

4.4. 虚实常见的6个问题

4.4.1. 1.没对上焦

4.4.2. 2.对焦错了

4.4.3. 3.余弦误差

4.4.4. 4.景深太深或者太浅

4.4.4.1. 比如这只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猴子的照片,周围的环境其实比较简单、干净。那么没必要用大光圈拍摄。用大光圈拍摄最终的结果就是,虽然猴子的眼睛拍清楚了,但是连耳朵都开始虚化了。

4.4.5. 5.手抖造成的虚

4.4.5.1. 这里要说到安全快门速度。说白了,对老手来说,最低的快门速度应该是您使用的焦距的倒数。
简单地说:您用200mm焦距的长焦镜头,快门速度至少要1/200秒才能保证拍摄的照片可能不模糊。要是新手,最低的快门速度就可能是焦距的2倍的倒数。
也就是如果用200mm的焦距,那么可能至少要1/400秒的快门速度才行。

4.4.5.2. 6.没有“凝固”画面主体

4.4.5.3. 所以拍摄星空而不是星轨时,我们有一个“500原则”。这个原则很简单。用500除以等效焦距,就是您能曝光的最长时间。比如我使用全画幅相机配20mm超广角镜头,等效焦距就是实际焦距——20mm,500÷20=25。那么我最长曝光的时间就是25秒。只要不超过25秒的曝光时间,星星就不会拖影。

4.4.5.4.

摄影 - 图10

4.4.5.4.1. 16mm,f/4,30秒,ISO 3200

4.4.6. 虚实营造氛围

5. 构图

5.1. 第1节 构图法

5.1.1. 居中法构图

5.1.2. 三分法构图

5.1.3. 重复法

5.1.3.1. 对于这样的画面,我们很难定义到底哪朵是主体,我们会认为这一大片都是主体。这就对了。
单调地重复一个物体,使之占据整个画面并且没有明显杂乱的其他物体出现,同样可以起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5.1.4. 引导线法

5.1.4.1. 画面中的主要线条汇聚到一点时,会容易被人眼捕捉到。有了这个结论,在适当的条件下,我们可以依靠线条对视线的汇聚作用来突出拍摄主体。

5.1.5. 三角构图法

5.1.6. 框架构图法

5.2. 第2节 摄影构图的一些常识

5.2.1. 横构图和竖构图

5.2.2. 拍摄有流水的风景时,若存在有高低落差的流水,显然竖构图就是首选。

5.2.3. 其实对横构图来说,其会给人一种稳定和宽阔的感觉。那么拍摄大场景风光,包括大场景街拍、人文题材都适合使用横构图。

5.2.4. 如果是平坦的流水,那么显然使用横构图更好。但是左图这样的高低落差,只有竖构图能最好地表现。

5.2.5. 构图的基本常识

5.2.5.1. 1.点

5.2.5.1.1. 点在画面中心会受力均衡,所以显得呆板。点在画面上方会显得上浮。点在画面下方会显得下沉。

5.2.5.1.2. 所以在拍摄会飞的元素时,我们可以考虑将其放在画面的上半部分。而对于拍摄人,在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让大家“飘”在天上。

5.2.5.2. 2.线条

5.2.5.2.1. 横向的线条会让画面显得开阔。

5.2.5.2.2. 曲线会让画面显得柔和以及绵延。

5.2.5.3. 3.形状

5.3. 构图失败的7个常见问题

5.3.1. 1.太小的主体居中

5.3.2. 2.水平线、地平线居中

5.3.3. 3.该水平的线不水平

5.3.4. 4.前面空间小、后面空间大

5.3.5. 5.把人拍得太矮

5.3.5.1. 拍摄人物肖像照的时候,如果是半身像或者全身像,记住,人的脑袋千万别放在中线上,更不能放在中线以下。要不然会显得人非常矮。

5.3.6. 6.“切人”的位置不对

5.3.6.1. 画面中有水平线的时候,切人的问题也存在。我们应尽量避免水平线、地平线或者画面中背景的明显线条切头和切脖子。

5.3.7. 7.脑袋上“长树”

5.3.7.1. 对于这一点,在拍摄的时候多多注意就可以了。找找拍摄角度,或者等待合适的拍摄时机,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5.4. 摄影,记录了某一个触动我们的瞬间

5.5. 做一个善良的人去记录这个世界一切的美丽与丑恶,一切的真实,用摄影去传达爱与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