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设计的三个维度、九个考量点 - 图1
    姚姚姚阿姚

    天天是好天 天天要开心

    本文 4178 字,阅读时间约 16 分钟~

    前言

    评论区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可以拉近用户间的关系,也能增强用户与产品的联系。那么好的评论区该如何设计?本篇文章将通过三个维度、九个考量点对评论区的设计进行拆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评论区设计的三个维度、九个考量点 - 图2

    ▲评论区设计的三个维度 & 十个考量点

    一、从产品维度定义评论区类别

    当拿到构建评论区的需求时,别着急出方案,先看看自己的产品是什么类型、适合什么样的评论区;公众号的评论是被作者选择性地 “晒” 出,生鲜超市类 app 的评论区是只能看不能回——产品类型不同、其评论区类别也不一样,这里有三种评论区类型供大家选择:

    评论区设计的三个维度、九个考量点 - 图3

    ▲从产品维度看评论类别

    1.1 单向评论区 **

    单向评论偏向于让用户发表自己的观点,重点在评论内容本身的浏览上,用户与用户之间不可互动。如应用商店、外卖 app 的内容详情页中,评论内容是用户后续行为——下载应用、下单外卖的影响因子之一;

    1.2 双向评论区 **

    双向评论多应用于作者与用户之间的留言互动中。如公众号的文章留言区,用户发表观点、作者可选择性地进行回复。双向评论更强调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整个评论区(留言区)的互动性不强;

    1.3 多向评论区 **

    多向评论区顾名思义,用户可以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这在社交 app 上、新闻资讯 app 等较为常见;

    设计师需要根据自己的产品特性,在设计之前,先来选取最适合的评论区类型。

    二、“看评论” 时的五个设计考量点

    在确定了评论区类别之后,就可以去设计用户 “看评论” 的体验了;这里可以通过以下五个考量点来分析:

    1)“用户看到了什么” ——关系着评论区内容元素、展示形式、排序方式的呈现;

    2) “用户怎么看到的”——同正文与评论区间跳转方式、以及一级二级评论的跳转方式有关。

    评论区设计的三个维度、九个考量点 - 图4

    ▲“看评论” 时的五个设计考量点

    2.1 “看评论” 之内容元素 **

    评论区内容元素主要分为两部分,评论区入口 + 信息展示:

    • 评论区入口——通常是评论 icon、评论量数字、“评论 “二字说明,设计师按照产品的调性直接设计即可;
    • 评论区信息展示——分为说明类信息(e.g. 评论内容)和互动类信息(e.g. 点赞、回复);设计时需注意各类信息展示的位置,以确保信息看起来动线流畅、用户操作起来移动距离最小。

    评论区设计的三个维度、九个考量点 - 图5

    ▲“看评论”· 评论区内容元素之信息展示

    2.2 “看评论” 之评论展示形式**

    app 评论区常用的大致有四类展示形式——主题式、平铺式、盖楼式、引用式,这些 “XX 式” 是什么意思,又适合在什么场景下用呢?

    • 主题式:
      如下图,用户对正文内容发表的一级评论在上,他人的回复则折叠在下方;因为一级评论通常以热度的形式排列,所以 “主题式” 可使优质评论获得更多的曝光,更容易吸引其他用户查看、并参与讨论中去;

    评论区设计的三个维度、九个考量点 - 图6

    ▲“看评论”· 评论区展示形式之 “主题式”

    • 平铺式:
      对于 “平铺式” 的展示形式来说,评论和评论回复都处于同一个层级上,视觉上没有明显的层级区分;
      以朋友圈为例,在熟人社交圈子中,大家评论回复的层级是相同的,朋友圈的用户可以通过时间的先后顺序直接浏览;旧版某乎的精选评论页也为 “平铺式结构”,当用户对某条精选评论感兴趣、进去详情页浏览时,只要从上往上依次阅读即可;

    评论区设计的三个维度、九个考量点 - 图7

    ▲“看评论”· 评论区展示形式之 “平铺式”

    • 盖楼式:
      如同字面意思,评论区用户之前的互动内容像在盖楼一样,一层一层向下堆砌。应用盖楼式展示形式的典型例子就是某易新闻——用户可以按照楼层依次向下浏览,虽然看得时候比较清晰,但因 “盖楼式” 的结构比较复杂、所占面积较大,在移动端上屏效会相对较低,可能影响用户的阅读效率;

    评论区设计的三个维度、九个考量点 - 图8

    ▲“看评论”· 评论区展示形式之 “盖楼式”

    • 引用式:
      从名称上大家可以理解,用户 B 回复用户 A 时,B 的回复内容下方会显示 A 的评论内容。“引用式”的好处时便于读者理解,但劣势同 “盖楼式” 一样,移动端使用该样式会影响用户的浏览效率,在 PC 端上会更为适用;

    评论区设计的三个维度、九个考量点 - 图9

    ▲“看评论”· 评论区展示形式之 “引用式”

    主题式、平铺式、盖楼式、引用式.. 展示形式虽然多样,大家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的需要来选取合适的展示形式。

    2.3“看评论” 之评论排序方式**

    不仅评论区的展示形式有四种,评论内容的展示顺序也有四种排序方式:

    • ** 评论按时间正序排列:**
      按时间正序排列意为内容按照发布的时间由旧至新排列,其排列方式符合用户阅读时的逻辑顺序,用户可以通过时间线将大家的讨论内容串联起来,方便阅读、减轻了认知负担;

    • ** 评论按时间倒序排列:**
      与评论正序排列相反,倒序排列会将新评论在上、旧评论在下,更适用于强调内容时效性的场景中;

    • ** 评论按热门程度排列:**
      大家常看到的 “精选评论” 便是按照热门程度排列的——后台会计算出各条评论的“热度值”,衡量维度通常有评论的点赞数、回复数、或负反馈数等等。为了避免马太效应,热门程度的排列公式中通常也引入“时间衰退因子”,这对强调时效性的资讯 app 来说比较重要;

    • ** 评论按混合式排列 **:
      混合式排列方式简单理解可为上方评论 “按热度”——展示精选评论,下方评论 “按时间”——展示最新评论;这样排序使得用户既可以感受到热评的趣味性、专业性,也更有意愿来参与大家的讨论。

    ——看完了这些,你的产品评论区适合什么样的排序方式呢?

    **2.4“看评论” 之正文、评论区的查看方式分析

    讲完了用户 “在评论区看到了什么”,那我们就再来讲讲用户 “怎么看去看评论”。首先是正文与评论区间的跳转,通常会用以下四种方式来实现:

    评论区设计的三个维度、九个考量点 - 图10

    ▲“看评论”· 正文、评论区的跳转方式

    • **锚点定位、跳转至评论区 **:
      这种是比较常见的交互形式——点击评论 icon 后,通过页面的锚点定位直接跳转至评论区;待用户浏览完评论区内容之后,用户可再次点击评论 icon 返回至正文位置;

    • ** 上滑页面,评论区跟随在正文后:**
      很多资讯 app 的评论区都跟随在正文尾部,在浏览完正文后,用户通过上滑页面便可以看到评论。对于用户的行为路径来说,这种方式是符合用户先阅读、后查看讨论、参与讨论的逻辑,但为了营收与数据,正文、评论区之间会夹杂了相关推荐与广告,会对用户的正常浏览造成一定的干扰;

    • ** 手势滑动、进入下一级页面查看评论:**

    以某讯新闻为例,用户可以左滑直接进入评论页浏览;手势交互的好处是便于用户操作,但也具有一些的小 “缺点”,如滑动进入下一级页面的操作是否符合用户认知、滑动手势是否在所有场景下都会适用等; **评论内容以弹层形式呈现 **:*

    在用户点击评论 icon 后,评论区以弹层的形式弹出——这是大多数视频类 app 常选用的,也是本次 vivo 浏览器评论区优化所采取的跳转形式。从手机屏幕的空间利用上,“正文内容” 处于二维的 x、y 轴上,评论区以弹层的形式在 z 轴空间里交互,提高了手机屏效;从用户操作上来说,弹层的使用提高了操作效率,同时因弹层交互的普适性,用户的学习成本也较低;从内容的底层逻辑上来讲,评论属于资讯详情的一部分,用户通过弹层来进行资讯的延伸阅读,这种分层交互也符合详情页浏览的逻辑结构。

    评论区设计的三个维度、九个考量点 - 图11

    ▲“看评论”· 评论区以弹层形式呈现

    2.5“看评论” 之评论、回复 间的跳转方式分析**

    对于 “用户怎么看评论”,除了 “怎么查看评论区”,也还有 “怎么查看评论与回复”;后者的查看方式整理后大概有下图三种:

    • 在原位置直接展开更多 “回复”:以美版某乎为例,其优势是操作成本、浏览成本都很小,弊端则是会影响到用户阅读下一条评论(屏幕滑动距离更长);
    • 在下一级页面里再展示完整的 “回复”;
    • 以弹层的形式来进行 “回复” 的完整呈现。

    评论区设计的三个维度、九个考量点 - 图12

    ▲“看评论”· 评论区展示形式之评论、回复间的跳转方式

    根据以上五小考量点,大家可以根据自家的评论区特点及现状,选取合适的方式方法去做用户看评论的设计体验。

    三、“评论互动” 时的三个设计考量点

    当完成了 “看评论” 的设计分析,那下一步就需要进行评论区互动时的设计分析啦。大家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来考量:功能支持、手势操作、评论输入 “功能支持” 以大家各自的支持产品功能为准,本文就不再赘述;这里就为大家简单讲解一下后两点的分析。

    3.1 “评论互动” 之手势操作分析 **

    下面是对在不同类型的产品中,用户进行单击、双击、长按、滑动等手势操作反馈的整理:

    • **单击评论区内容 **:

    不同类型的产品,单击评论区内容的操作反馈会有所不同。如社交类 app,除了 “评论”,也有“转发” 等其他与之同等重要的功能,所以点击该类型产品的评论区内容时,会弹出 “更多功能” 弹层以让用户选择功能的使用;对于新闻资讯类 app,评论区是用户交流想法的地方,所以当用户点击评论内容,弹出输入框和键盘会更符合当下的用户预期,便于用户的操作使用;

    • **双击评论区内容 **:

    在社交 appIG 中,双击点赞的交互手势在产品的各个模块是通用的,用户自然而然就会有评论区 “双击可赞“的认知。然而其他产品中,“双击赞” 可能并不具有通用性。如果大家要在自己产品中选用双击手势的交互,可能要注意引导用户学习噢~

    评论区设计的三个维度、九个考量点 - 图13

    ▲“评论互动”· 手势操作分析之 “单双击评论”

    • **长按评论区内容**:**

    通常情况下,长按是去使用评论区的更多功能。如下图,用户长按评论区,可以进行复制、分享、负反馈、翻译等操作,以满足用户在评论区的期望型功能的使用;

    评论区设计的三个维度、九个考量点 - 图14

    ▲“评论互动”· 手势操作分析之 “长按评论”

    3.2 “评论互动” 之评论输入分析 **

    发评论路径分为了输入的 “前、中、后 “三阶段,大家设计时需注意以下三点:

    评论区设计的三个维度、九个考量点 - 图15

    ▲“评论互动”· 评论输入之三阶段

    • **输入前告知**:**

    评论框里的默认文案可以起到引导用户评论、提示评论用语等的作用。如 “说点什么吧”,可以促使用户去发表看法;如 “有爱评论,说点儿好听的~”,可以侧面提示用户要文明评论等。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产品调性、设计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文案风格;

    • **输入时协同**:**
      评论输入时,设计师需要考虑到不同场景下用户的评论诉求,提供合适的功能以提升用户的操作效率、使用体验。如团购 app 发评论时,输入框会提供 “环境”、“服务”、“菜品” 等标签,既降低了用户评论过程中的难度,也使得评论多维度、更丰富。
      同时,评论输入时大家也要注意异常场景下的防错设计,比方说误操作、键盘收起时,用户的编辑记录要帮他留下来喔;

    • **输入后反馈**:**
      发送评论后,产品需要给予用户明确的反馈结果,常见的有 Toast 反馈、评论区跳转定位等。大家注意啦,做评论区跳转定位时要给文本背景一个颜色变化的提示噢,避免用户在茫茫字海中迷失~


    总结

    以上内容就是评论区设计时需要掌握的对产品类别、看评论、评论互动三大维度、总计九个设计考量点的阐述。设计师们可以酌情参考文章内容,通过在各个考量点的打磨、创新、组合,打造适合自家产品的 “最佳评论区设计”。


    vivo 互联网中心 UED 团队微信公众平台

    期待每一份注视的力量

    编辑|姚馨怡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MDIzOTgxMg==&mid=2247490103&idx=1&sn=9944532bc3c14afd26c4dec7961f7090&scene=21&token=1183595956&lang=zh_CN#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