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Jo9YxwmB66t0Oh3TG0qZg

vivo|微小改变创造优秀体验(上) - 图1
vivo|微小改变创造优秀体验(上) - 图2
李岩
咖啡因重度患者
本文3601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


前言:从一种革命性的跳高技术聊起

说起跳高,我们在顶级比赛中见到的跳高往往是这样的:
vivo|微小改变创造优秀体验(上) - 图3▲背越式跳法
这种背越式跳法又被称为“福斯贝里跳”,由迪克·福斯贝里发明,被评为体育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重大革命。但其实福斯贝里刚开始学习跳高时,接触的是已过时的剪式跳法。虽然之后他中途尝试过跨越式跳法,但由于效果不理想又改回了剪式跳(下图)。
vivo|微小改变创造优秀体验(上) - 图4
▲剪式跳法
为了弥补剪式跳法过杆容易撞到背部的问题,他开始尝试在过杆时抬高臀部、压低肩膀,同时以弧线助跑接近横杆以获得更高的起跳速度[1]。由于每次调整都是稍加改动,因此开始时并没有人注意到他的跳法有多与众不同。但随着他对这种跳法不断进行调整和系统训练,很快他开始在赛场崭露头角,屡次跳出新的高度。之后他更是在1968年以2.24米的成绩打破了奥运会纪录,从而揭开了跳高史上新的一页,开创了背越式跳高的新时代。

无数微小的改变成就伟大产品

很多伟大产品的诞生就如福斯贝里跳法,我们说不出是哪一个具体的改进成就了它的伟大,但当我们留意到它时,却发现它处处透漏着与众不同。在BusinessInsider评选的本世纪初十款最重要电子产品中,iPhone高居榜首,iphone4相对于上一代的iPhone 3GS升级之处多达百项,从而使得它成为消费者即使卖肾也要拥有的手机。同样,网易云音乐的成功也不是出于某个单一功能或技术,而是个性化推荐、歌单、音乐评论、独特的界面设计、富有创意的营销等一系列微创新的结果。
vivo|微小改变创造优秀体验(上) - 图5
▲网易云音乐黑胶唱片界面(早期版本)
为用户创造伟大的产品同样也是vivo的重要使命,创造伟大产品受很多因素影响,作为一名互联网领域的设计工作者,我想从UX设计师的岗位职责,聊聊如何以微创新作为切入点来创造优秀用户体验。

1 什么是微创新

1.1 微创新是一种渐进延续性创新

对于创新的研究有很多,一种比较通用的分类方法是,从创新对产品的影响是渐进的还是突破的、创新的目的是延续产品在当前市场的地位还是颠覆当前市场,将创新划分为如下四种类型[2]。由于微创新对产品的改进是渐进的,又是以延续当前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为目的,因此是一种渐进延续性创新。
vivo|微小改变创造优秀体验(上) - 图6
▲四种不同的创新
正如Don Norman在《Incremental and Radical Innovation》这篇论文中指出的:“大多数成功的产品都经历过不断的渐进式创新,以提升效率或降低成本。这种形式虽没有那么激动人心,但其重要性不亚于突破式创新[3]。” 微创新强调在不改变核心功能或服务的基础上,使得产品相比先前版本提供更有吸引力或更有效率的服务。它虽然不会创造全新的市场,但却可以吸引更优质的客户或占领更大的市场。比如IQOO8的超声波指纹识别,不仅让指纹解锁区域更大、还提升了指纹的录入过程,是微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

1.2 微创新聚焦于有价值的“小”问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发现和定义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微创新强调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可以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并专注于解决少数重要的“小”问题,从而以较小的劳动成本创造更大收益[4]。比如,虽然“如何成为手机影像领域中的佼佼者”是一个复杂的命题,但我们却可以将这个命题拆分为:如何让拍照更稳、如何拍夜景更清晰、如何让逆光拍照更清晰等小问题来逐个解决。
vivo|微小改变创造优秀体验(上) - 图7
▲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小问题

1.3 微创新强调有意义的变化

跳入泳池中,你颤抖着抱怨水太凉了,过了一会儿却对朋友说:”快下来吧,水很舒服!

我们对没有变化的刺激敏感性会逐渐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感觉适应。韦伯定律指出,想要引起用户对刺激的感知,刺激的差别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
vivo|微小改变创造优秀体验(上) - 图8
▲刺激强度与心理量的关系

因此之所以强调微创新,其实重点不在于”微”,而在于创新,因为它在原有体验的基础上所带来的有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打破感知的差别阈限,让用户形成感知。以线性马达的震动体验为例,虽然它的重要性不如外观和屏幕,但由于它相比于传统转子马达带来了有差别有意义的变化,因此仍然能收获不少拥趸。

2 为什么设计师需要重视微创新

2.1 用户预期的提升使得创新成为必然

外部市场的变化使用户预期不断被提升,从而影响用户对本品体验的感知。以手机屏幕为例,2016年时主流手机屏占比70%左右,当用户购买iphone7时,并不会觉得其65.7%的屏占比会带来什么体验问题。

但随着小米mix、三星S8等将屏占比提升至空前的85%以上[5],用户对屏幕体验的预期也被极大提升。这种外部市场的变化迫使手机厂商围绕屏占比展开了创新竞赛,并产生了诸如升降式摄像头、挖孔屏等创新方案,以求在屏占比上满足并突破用户预期。
vivo|微小改变创造优秀体验(上) - 图9▲vivo NEX升降式摄像头

2.2 微创新是对体验设计的内在要求

虽然设计不等同于创新,但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创作活动,设计与创新本就联系紧密。而且能被感知到的好设计往往意味着创新,想想你身边的案例是否是这样?也正因为如此,迪特拉姆斯Good Design十条标准的第一条便是创新。
Good design is innovative. ——Dieter Rams
强调微创新的另一个原因是,尽管创新性是优秀产品的重要标志,但创新作为一种技能又有其难度和复杂性。因此从细微处着眼,通过发现被忽视的问题、以及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来产出解决方案,相对来说难度更低,也更容易推动落地。

2.3 微创新通过超出预期来打动用户

用户体验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纯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很多时候并不由绝对的易用性水平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用户在使用产品前的既定预期。当实际体验<既定预期,用户弃用或投诉产品。当实际体验>既定预期,即超出预期时,用户才会产生惊喜感,从而对产品心动,进一步探索产品、甚至主动推荐产品。
image.png
image.png▲实际体验和既定预期的关系
以当年的mp3产品为例,当其它产品都是通过上下点击找歌时,ipod通过旋转转盘的交互使得找歌体验极大超出了用户预期。当其它产品也在提升找歌体验时,iPod shuffle却砍掉了找歌功能,通过随机播放让用户更好地享受听歌的乐趣,也成就了”史上最纯粹的播放器“的美名。

3、微创新的基本过程
3.1 微创新是从方案到意义的创新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强调,“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必须产生出新的经济价值”[6]。因此就产品创新而言,无论解决问题大还是小,创新必然同时涉及”方案“和“价值”两个方面。

按照执行过程的先后顺序,创新大体上可以分为“从方案到价值”和“从价值到方案“两种基本形式。前者是先提出一个创意方案、或发现一个被忽略的问题,然后再去思考它对用户来说价值是什么;后者则通过重新定义物品对于人的价值(如扬基蜡烛弱化了蜡烛的照明价值,将其定义为营造氛围的香氛蜡烛,实现了价值主张创新),再确定用何种方案承载这种价值。

由于“价值”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其一旦确定就很少去改变(扬基蜡烛创立几十年来都在坚持香氛蜡烛的定位),因此我们所接触到创新,包括本文强调的微创新大都是从方案到价值的创新。以今日头条app的诞生来说,张一鸣在一次采访中是这样的描述的:这个系统的诞生与人类第一次把显像管装在电视上的意义相同…它是第一个全网内容因每个人不同并且在变化着的产品[7]。”这便是一种从方案到意义的创新思维,即先有了推荐算法这种新的技术方案,然后再去思考它对用户来说能带来什么新的意义。
vivo|微小改变创造优秀体验(上) - 图12▲从方案到价值的创新过程

3.2 发现好的创意是微创新过程的关键

当一个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存活下来,那么它对用户来说便是有价值的,设计师的大部分工作不是去寻找意义,而是基于现有价值主张寻找更佳的解决方案。抖音自2018年开始就定位于“记录美好生活”的社区平台,但围绕着如何记录美好,其在美颜、滤镜、音乐等方面的微创新从未停止过。

基于已被确立的价值主张,微创新的具体执行过程可细分为发现创意、评估创意、构思方案、实施方案四个主要阶段。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便是如何发现创意、如何从众多创意中找到好创意。因此本文的下篇将会重点阐述如何产出创意以及如何筛选出好创意。
vivo|微小改变创造优秀体验(上) - 图13
▲微创新的基本过程

总结
创新对于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并非不言而喻,每个人对于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有着细微的、甚至是迥然不同的理解。因此本文的上篇对微创新这一概念进行了说明,并重点强调了其对设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希望能与读者就基本出发点达成共识。

如果你已认同创新对设计的意义,或者你已开始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尝试过创新,那么此时或许你更想了解:怎样才能有很多创意?怎样从众多创意中甄别出最好的那个进一步执行?别急,这些疑问我们将在《微创新 | 微小改变创造优秀体验(下)》一一解答,敬请大家期待。

参考文献
[1] 德鲁·博迪, 雅各布·戈登堡. 2014. 中信出版社. 微创新:5种微小改变创造伟大产品.
[2] Julia Kylliäinen. 2018. Key Innovation Management Models and Theories.
[3] Donald A. Norman, Roberto Verganti;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Innovation: Design Research vs. Technology and Meaning Change. Design Issues 2014; 30 (1): 78–96.
[4] 高凤麟.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 微设计:造物认知论.

[5] 数据来自PhoneArena的产品库屏占比数据.
[6] Schumpeter, J. (2017).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1st ed.). Routledge.
[7] 汪再兴,陈文希. 钛媒体. 2014. 【1984新一代】张一鸣,他的每一句话都在被挑错.

vivo|微小改变创造优秀体验(上) - 图14
vivo互联网中心UED团队微信公众平台
期待每一份注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