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并保留原文链接xjchenhao,谢谢!

经济学世界观

经济学研究什么

我们社会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号召和指令,但是摆在我们面前也有很多很多种选项,听从指令只是其中一个而已。

整个人类社会是由七十亿个独立的人组成的,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有很大的随机性,都很难预期。每一个人有意无意的各种行为加总在一起,就共同推进了这个社会向着某一个方向发展。

所有的社会学科都在试图研究这个社会,也在研究社会里的人,只不过立足的角度各不相同。比如:

  • 心理学家:从人的内在心理角度去研究人;
  • 历史学家:从人类历史上某些历史人物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的角度研究社会;
  • ……
  • 经济学也是一门社会学科,本质上也是想要研究社会研究人。不过经济学家做的特别的讨巧,它们把人类的行为简化了,在经济学家眼里人类的行为可以简化为: 人的选择

不断地做选择做选择做选择,人就是在不断的做选择中,这种选择的范围包含的特别广:

  • 对个人来说:今天早上吃什么、努力工作还是浑水摸鱼……
  • 对家庭来说:今天谁洗衣做饭……
  • 对社会来说:谁去当总统、谁去当警察……
  • 甚至小偷为什么透东西,都可以用来做研究。

一句话总结:经济学是研究个体如何配置有限的资源,以及这些不同的选择方案,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和影响。

IMG_0037.jpg

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区别

研究范围的角度:

  1. 前面讲了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做选择,这个范围包含的非常的大。
  2. 金融学研究是其中关于钱的选择。

数学角度:

  1. 金融学的研究都是围绕着数字、数学推理等。
  2. 而在经济学里,很多东西没法进行数学运算。

因为金融学随着多年的发展,体系已经非常庞大,因此金融学和经济学虽然相互交叉,但是是彼此独立的两门学科。

经济学的两个前提假设

  1. 资源是永远稀缺的
    • 这里的稀缺指的不是绝对稀缺,并不是说我们吃不上饭活不下去了这种,而是指相对于我们个人的意愿、需求、欲望而言,我们能拥有的东西是少的。
    • 能力不大野心不小、长得丑想的美,在经济学中是客观存在的
    • 稀缺是永远存在的,就意味着你永远无法拥有全部,那么你就必须要做出取舍。
  2. 人是理性的
    • 我们只要认真思考就能分辨出最优选择。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三维视角的,就像我们看世界地图一样。
宏观经济学是四维视角的,相当于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加了时间维度。

宏观经济学的出现其实只有 50 年的时间,经历的经济周期有限,其有效性存疑。而各国政府选择相信,通过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调控市场,因此它依然是有学习价值的。

但是这里就会存在一个 bug,就像是所有人一起玩模拟人生的游戏,有的人发现了一个 bug,每隔一段时间会在某个地方掉钱。这个游戏还公平吗?

经济学的历史观

过去

什么是生产力

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个人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够养活多少人的能力

  • 如果一个人生产出来的东西只能养活很少的人,这就叫生产力低下。
  • 生产力有一个最低限度,这就是要保证自己和孩子能够活下去,这样才能够保持物种的繁衍。

如果一个人生产出来的东西只能够养活自己或自己的附属,那么我们把这个最基本的生产力就看作是”1”。整个动物世界大概就是这么多生产力,人类的原始社会大概也是这么个生产力。

生产力的第一次跃迁

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农业社会是因为学会了两件事情:

  1. 种植植物
  2. 驯服动物

这就意味着一个人生产出来的东西不仅能够供自己吃,还能够给更多的人吃了,这就意味着人群中可以出现一些非农业人口了。

非农业的人口从最初的零开始,这个比例是在逐渐增加的,但是古代很长的时间里,这个比例从没超过10%。也就是说九个人种地能够养活的起一个”闲人”,这时的生产力大概估算一下应该是1.1倍左右。

内卷的农业社会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三国,再到唐宋元明清之间,农业的生产力是在不断增长的,比如我们历史课中学过的都江堰(农业灌溉的技术)、齐民要术(节气把控的技术),再到元明清之后从外面引入土豆、地瓜、玉米等高产作物。这就意味着同样种植一块地,能养活的人数就翻倍了。

可是所有这些发展,都只局限在了农业领域,只有农业社会缓慢提升了,其它的技术并没有革新式的发展,多出来的”闲人”没有地方去,只能再回到农业领域中,最终的结果就是人均耕地面积变得越来越小。

  • 在北宋之前,人均耕种面积超过十亩
  • 到了明末清初到时候,人均耕种面积下降到了不足三亩

我们会发现朝代更替也能作为佐证:

  • 每个朝代刚开始的时候,人都是最少的时候,人均耕地面积就大,因此每个人都能够安居乐业地种地、某生产、谋发展
  • 当朝代走到鼎盛繁荣的时期,人口持续增加,土地逐渐变得不够分,当人均面积到达一个临界点时,人们就会挣扎在吃饱和吃不饱之间徘徊。
  • 这个时候风险就出现了,一旦出现洪涝或是干旱,就必然会饿死人,就可能爆发农民起义。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末期都会伴随着自然灾害以及农民起义。
  • 在农民起义的爆发和镇压之间,旧的朝代崩盘,新的朝代开始。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是不需要经济学的,因为农业为主的社会里,商品经济是非常简单的,根本不复杂,也没有什么好研究的。

我们从历史中可以总结出两句话:

  1. 土地是财富的来源
  2. 人多地少才是农业社会永恒的矛盾。

    与生产力匹配的文化与思想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和思想。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有很多重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财富的来源变了”。

  • 在农业社会中,财富来源于土地上耕种,人不是关键、土地才是关键。
  • 进入到工业社会后,财富的来源变成了”人通过机器生产东西、然后再卖出去”,这个过程中至少涉及了三个环节:人、技术设备、市场。这三个环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过重要角色。

控制对土地的欲望

由于农业社会”人多地少”的主要矛盾,出现了一些配套的文化和思想。

  • 比如儒教,”忠君”就是要教化人民要忠于君主,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搞农民起义;”长幼尊卑”其实是一种资源的分配方式,如果放不够吃了按照长幼尊卑来分
  • 再比如道教的”辟谷”、佛教把”受苦”当作是一种修行,它们指导人们不要去争抢,从而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增加劳动力

在资本主义刚开始萌芽时,因为需要大量的人进工厂,英国颁布了叫做”强壮的流浪汉”的法令,意思是只要身体健壮的人,如果去流浪的话,被抓住就要被割耳朵,如果第三次抓住就要被判死刑。到1544年还出现过”任何人之间可以互相检举揭发,只要对方不工作我就可以去检举他,检举了就有权收对方作为自己的奴隶。再到1572年,又颁布了一个法令”如果年满14岁还流浪或者要饭,就要用烙铁在身上烙印子”。

提高技术水平

随着技术的提高,人们发现单纯的堆人力不如提升技术有效的多。这个时候法律就开始转变了,不再严厉要求人们去当工人了,而是开始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了,让新技术不要那么快被复制出去、让技术领先的优势保持住。

最初战争的目的是争抢土地、后来是争抢奴隶、再后来是抢夺各种原材料,最后变成了抢夺市场,比如”鸦片战争”就是典型的为了抢市场而打的战争。

所以就有了这句话: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即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了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
IMG_0238.jpg
因此同一时期就产生了经济学,经济学就是为了保证相应的经济制度这种上层建筑而产生的,它是有相应的历史目的的。

  • 经济学宣言自由的选择。
    • 用法律制度强迫流浪汉进工厂工作,数量毕竟是少数。
    • 用经济学的理论让人们自由地流动,让过去阶级低下的渔夫、农夫,能够自由地涌向城市,瓦解了那些把人困在土地上的政治制度。
  • 经济学宣言自由主义,宣言政府不要去干涉
    • 这时因为在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增长的很快,一个地区生产出来的东西可以供养很多的地区了,这时就要往外运。
    • 由于工业革命之前,各个地区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设置了层层关卡,比如每经过一个封建领主的地盘就要交一道钱、再比如以前只有办了暂住证才能在某个地方工作的制度等,这些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 通过经济学的宣言自由主义,帮助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进步意义。

不要迷信经济学

综上我们会发现,经济学是为了当时的历史环境所提出的。但是到了现在这种经济化高度自由的时代,还宣言说自由市场能够解决一切的话,这肯定是有目的的了。

  • 说这话的人要么是蠢,没看到新时代里社会发生了新的变化、或者没看到将要发生的变化,过去合理的不代表未来一直都合理。
  • 要么就是坏(收钱了)。

经济学上有个奥地利学派,它就是宣言什么都不要管,自由竞争就是最好的,然而奥地利学派早在19世纪结束没多久就被时代抛弃了。因为西方社会很快就发现了自由放任不去管就会有问题,早晚会出现经济危机。

现在一堆讲房地产的公众号、网络财经作者还在宣言奥地利学派,这种人说白了不是傻就是坏,没看清楚发展脉络或是给房地产做了狗腿子。

比如《激荡30年》中海尔的故事:

  • 张瑞敏刚到海尔当厂长,颁布的第一个制度是:严禁员工随地大小便。80年代员工的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公司缺少制度约束没有秩序、人们处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张瑞敏这种严格管教的制度起到了非常正面积极的作用,快速的发展壮大了起来。
  • 但是到了最近的十多年,公司开始掉队了,内观他们公司内部,竟然还在严重依赖这种规定员工吃饭要多久、上厕所要多久的严格制度,这在现在已经非常不适合了。

经济学本身在不同时期倡导的东西也是不同的,它也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的。它讲的没有一条是真理,这些都是跟现在社会变化而变化的。

如果此时开始疑惑”为什么要学经济学”,一定要警醒一下自己:

  • 咱们都是历史时代中的人物,我们是无法超脱于自己所处的时代的。
  • 对古人来说,当时的人如果不学儒家思想,他还能学什么呢?他学儒家思想学好了,至少还能去当个秀才,可以在当时社会里游刃有余。
  •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通过这一节,我们会了解到:

  1. 经济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是永恒的
  2. 经济学是有政治目的和政治属性的东西

现在

现代的经济制度是有漏洞的,有bug的。

生产力是逐步发展的过程

农业人口比例

从早期农业社会,社会农业人口占比是100%;到了封建社会中,农业人口下降到了90%;而到了工业社会时期,农业人口开始大幅下降。

比如美国,1910年,下降到了35%;1970年,下降到了5%;到现在只剩下1%了。这就意味着美国可以用1%的人口生产出所有的农产品,不仅可以供人类吃,还能够饲养大量的牲畜、甚至拿来出口。
IMG_0249.jpg

工业人口比例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除了农业人口的比例,工业人口的比例也是在持续下降的。从最初的50%左右,下降到了30%左右,再到20%左右,到目前只剩几下10%左右了。
IMG_0250.jpg

因为生产技术的提升,生产力提升了,通过生产技术的提升,就不需要这么多人了。

比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讲的“生产曲别针”的例子:

  • 在旧的作坊时代,全靠工人的手工生产,一个工人一天可以生产20个曲别针
  • 从旧时代转型到工厂分工之后,整个曲别针到生产变成了10个人的分工,那么一天10个人一天就可以制作48,000枚别针。
  • 此时还没有引入科技创新、引入机器生产,却已经让这个社会减少大量的曲别针工人了。

如果继续沿着这个预期:人类社会是一个生产力持续进步的社会,那么我们能够预期到:未来在每一个行业里,需要的人口比例都会不断的缩小,人力早晚是会走向过剩的。

大BUG: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按照现在经济学所创建的这种社会制度,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更确切的说是由市场中的供需决定的,那么人力只要有一点点的过剩,就会造成供大于求,就会把价格给压低。所以人力过剩会导致一部分人出现失业,从而再通过供需传导,让工资降低、或者让工资的增速降低,因为人在找工作的时候会互相竞争,从而使工资被压低。

但是另一边,资本的收入并不会有这种互相竞争,因为资本是不断呈现出一种聚集状态、聚拢趋势的。他们是不会存在互相压价的,甚至出现资本之间互相抱团抬价。

结果就是每一年里资本只要多收那么一点点的钱、工资都少收那么一点点,随着时间累积的结果就是贫富差距一定会越来越大。

所以,资本和工资的增速不同,是现在经济学中,最大的漏洞。

招商银行历年储蓄情况佐证“贫富差距”

IMG_0251.jpg

因为很多人办理了很多张卡,所以富裕的人肯定是少统计了,且大大少于真实情况。但是从相对数据来看,随着年份推移,贫富差距的趋势是在变大的。

小BUG:洗脑需求、控制供给

它指的是利用供求规律,通过资本聚拢到某一个特定的领域上,抬高某些特定东西的价格,从而获得超额的利润。

比如现在的奢侈品行业,现在全世界的奢侈品都属于三家奢侈品集团,这就比较集中地实现了垄断供给,然后就可以把价格抬到超额利润的水平。

前面的例子我们看的还比较明白,还有一些套路,外行是很难看明白的,比如微信消费的手续费。

  • 我们每通过微信向商家付一笔钱,微信就从中抽取一笔手续费。这个手续费其实比信用卡狠多了,信用卡是真的帮我们垫付了资金,而使用微信消费的时候,微信等于是空手套白狼。
  • 微信官方,还有很多人被洗脑说,这是我们用人家系统的使用费,但是这个使用费是否合理呢?
    • 我们向微信支付的手续费大部分是”千六”,也就是转一千块钱它收六块走。
    • 作为对比,证券交易所的信息系统比微信支付复杂的多,它要实时地计算出每时每刻股票成交的量、成交的价格来确定最新的价格。这个信息处理量和难度都是非常高的,在这种情况下它的交易费用也只收”万一”的手续费而已。
  • 在股票交易中手续费被称为交易磨损,手续费高低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股市中交易费到”千六”的水平,就不用做交易了,磨损太大了。

比微信还霸道的是苹果公司App Store30%抽佣。

“控制供给”就像是”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的道理。

未来

经济学家的解释

对于上述“洗脑需求、控制供给”的现象,全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们对此也有一些观点。大概有三种解释。

  • 第一种观点是否认。
    • 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数据统计得出,在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里,人们的工资水平一直在上升。
    • 但这种说法没有意义,总不能社会进步了,还让打工人都活在1840年吧,工资上升那不是应该的吗?我们现在讨论的是贫富差距的扩大。
  • 第二种观点是凯恩斯主义,即大政府主义。
    •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国家应该出手管理,而且国家也有能力。
    • 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多借点钱,然后亲自花钱去雇人修桥修路,摆脱经济危机。
  • 第三种观点是芝加哥学派的货币主义。
    •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凯恩斯主义开始失效后,货币主义接棒了凯恩斯学派,成为当前的主流思想。
    • 货币主义主张,国家啥都不要管,只负责印钱就好了,只要钱印得多,一切问题就都解决。
    • 所以到目前为止,美国依然是以货币主义思想为主流,只要一出危机就印钱。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在一年内印的钱,是建国232年以来印钱总数的一倍。到了2012年,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建国236年里总共就印了那么多钱,两年就翻倍了。到了2020年,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美国建国244年里总共印了那么多的钱,几个月就翻倍了。
    • 这就是经济学中的芝加哥学派货币主义。

是否相信“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决定不同结果

如果相信,可能出现转机

  • 不论是凯恩斯主义学派或是货币主义学派,没有直接解决问题,只不过在拖延时间。
  • 只要社会上有很多失业和闲散人口,工资就会非常便宜,由此人的欲望就会衍生出各种新的需求。比如雇个闲人陪你唠嗑。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早晚会有更多新产业出现,就业和经济秩序最终都会恢复。
  • 所以凯恩斯主义通过政府调控,货币学派通过印钱,各自获得缓冲时间。两者本质都是在拖,因为相信人的欲望会不断增加,产生出更多需求,从而创造出新工作岗位。

ps:如果你不相信,就意味着随着时间推移,漏洞会越来越大,最终这套体系会垮。所以在上节里,我猜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可能都不长久,因为我并不相信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我觉得拖时间没有用。

是否相信“资源是稀缺的”决定不同结果

如果追根溯源,那么所有的资源都是能源。

  • 食物来自农作物,农作物来自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其实就是对太阳能的利用。
  • 穿的衣服来自化工,也是能源。交通要用汽油,也是能源。
  • 如果交通解决了,那么房子也不会稀缺,所以居住也是能源问题。
  • 所以结论变成了,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来自能源。

如果人类的科技有了突破,掌握了更厉害的使用能源的方式,那么稀缺可能就不复存在。

  • 我们回顾农业社会,人类能掌控的能源,主要来自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对能源的掌控效率比较低,所以生产力也比较弱。
  • 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掌握了石化能源,生产力有了大幅的提升。
  • 未来,如果人类在核聚变技术上有所突破,能够掌握无限的清洁能源,那么生产力又将进一步指数级地增长,就像曾经的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样。如果资源不稀缺了,那钱还有什么用呢?如果钱没了,经济学又有什么用呢?

经济学道德观


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

我们把经济学当成什么?是认知世界的工具,还是改造世界的手段?我们学经济学的目的,是认识这个世界,还是改善这个世界?

两种不同的功能,把经济学分成了两面,一面叫实证经济学,另一面叫规范经济学。

一、实证经济学

  • 主要研究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主要的功能是解释经济现象以及做经济预测。这种解释和预测,有可能判断正确,也有可能判断错误。
  • 比如
    • 这句话:“国际贸易的存在,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降低了失业率。”
    • 跟它相反的一句话是:“国际贸易的存在转移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导致了更多的失业。”
    • 这两句话都是在说这个世界是什么,有什么规律,这种描述就是实证描述。但是,两句话完全相反,说明至少有一句是错的,甚至有可能两句都错。
  • 至于怎么判断对错,我们可以用数据检验。经济学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探索这个世界经济活动的运转规律,最终能探索出来的结论,都是实证表述。

二、规范经济学

  • 规范经济学说的是这个世界应该变成什么样。规范表述里面凝聚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各种价值观,它非常主观。比如下面几句话:
    • 为了减轻职场性别歧视,应该给予男性同样的孕产假。
    • 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应该坚决杜绝超长加班,每周工作时间超出55 个小时应视为严重违法。
  • 所有涉及好不好、应不应该的描述,都属于规范表述。你可能支持或者反对,这取决于你内心的主观意愿。
  • 所以,实证经济学主要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去解释和预测而规范经济学则是以主人翁心态,去主观判断,这个世界怎样才能变得更好。

如何看待规范/实证经济学

第一,当我们学会区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后,还要进一步意识到,实证经济学只试图找到客观规律,它的答案有可能有对错,跟立场无关。而规范经济学则是没有对错的,只有立场。

  • 举例来说,张三经济学家说“公积金制度引起房价上涨”这句话只陈述了现象,是实证经济学。这句话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是没有立场的。
  • 再举例,李四经济学家说政府应该提高最低工资,或者政府应降低工资。这句话是说世界应该怎么样,属于规范经济学,所以这句话是没有对错的,只有立场。

当你听到经济学家在做这种规范性表述的时候,你就要意识到,他一定是站在了某一种立场之上。这就是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

第二,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并不是抵触的,你可以同时兼有。

  • 在这方面李嘉图就做得非常好。李嘉图是历史上非常知名的经济学家,他信奉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但从事股票交易行业,做完全不创造价值的事,还赚得盆满钵满,成了大富翁。
  • 这个人预测士地租金会持续上涨,超过普通老百姓涨工资的速度,出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他买入了大量的不动产,自己当了地主。
  • 但另外,他认为这种事情是不对的,于是就号召要限制地主利益,这很明显又是一种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观点。

所以,大家看李嘉图的例子,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并不矛盾,它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我们可以同时拥有。我们对这个世界,既可以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也可以静待花开,其间也并不妨碍自己赚钱。


以上是本人学习珍大户《认知世界的经济学》整理的的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