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并保留原文链接xjchenhao,谢谢!

第一次受到医学界重视

二战进行到了最后一年,不论是武器弹药还是医疗资源都非常紧张。

美军前线的伤员不断增加,而野战医院里做手术止疼的吗啡已经用光了。经验丰富的医生知道,在没有麻醉和止疼药的情况下硬做手术,持续的疼痛会引发伤员休克或死亡。但有些手术又不能再拖了,否则伤员会直接死亡。

在得知下一批吗啡要几天之后才能到达后,亨利(Henry Beecher)医生决定冒险手术,让护士给伤员注射一针生理盐水,并且故意说是吗啡,结果这名伤员真的就在注射了生理盐水止疼剂后,顺利地完成了手术。后来,这位医生又在缺少吗啡的情况下给很多伤员都动了手术,都是靠把注射的生理盐水说成是吗啡做到的。

这种现象是他从医以来从未遇到过的,战后他回到了母校哈佛医学院,对这种现象做了深入研究。1955 年,他发表了论文《强大的安慰剂》(The Powerful Placebo)。从此,安慰剂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进入了医学领域。

药物的疗效来自三个方面

亨利医生研究对象是一些手术后遗症患者。手术后遗症其实很普遍,就是术后疼痛,有的时候这种疼痛会持续好几个月。

研究中,他通过两种方式给病人服用止疼剂,注射和口服。

  • 只不过有的小组是真的注射止疼剂,有的小组是注射生理盐水。
  • 口服也是这样,有的小组吃的是真的止疼片,有的小组吃的是淀粉裹着乳糖的安慰剂片。

经过在 1082 名病人身上进行的 8 年左右的分组实验,亨利医生最后认为,安慰剂效应在慢性疼痛、恶心、咳嗽、焦虑、感冒上的疗效是普遍存在的,并不是病人主观想象出来的,平均有效率是 35.2%

衡量药物有效性的安慰剂组

这期间的实验还发现,即便使用了吗啡止疼,不同人群对止疼效果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区别就在于,病人对安慰剂效应有没有强烈响应。如果有强烈响应的话,给他们注射吗啡后的止疼效果就会超过那些对安慰剂效应没有响应的人

亨利医生依照这个结论提出,不止是麻醉剂,衡量一切药物的有效性时,都必须设置一个安慰剂组,真正的药物疗效要用服用真药的那批人的疗效再减去安慰剂的疗效才行。

而安慰剂的疗效怎么测量呢?就是再设置一组连安慰剂也不服用的人,看他们自行恢复的效果如何。

也就是说,一款真实有效的药物的疗效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人体自行恢复的效果,第二个方面是来自安慰剂效应的效果,第三个方面才是来自药物成分的效果

今天,几乎全球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在以这个标准衡量药物和治疗方案。

安慰剂的生理基础

基础一:内啡肽

1975 年的时候,美国的科学家和苏格兰的科学家同时独立的发现了一种大脑中的物质,今天我们称之为“内啡肽”。这是一种氨基化合物,化学结构和吗啡类似,主要产生于脑垂体和丘脑下部。

而此前,人们对吗啡是很熟悉的。吗啡就是鸦片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除了具有很强的止疼作用,还会让人产生欣悦的感觉,过量服用还会抑制呼吸、导致死亡。所以,人脑可以自己分泌类似吗啡的物质,那不就是自己给自己止疼吗?由于它是内源性的,所以就叫它“内啡肽”。

那些容易自己分泌大量内啡肽的人,就是对安慰剂敏感的人。他们说不疼,是真的不疼,原因就是他们脑内分泌了更多的内啡肽,起到了止疼效果。

基础二:多巴胺

继内啡肽后,人们又发现了很多种大脑自己分泌的物质,这些物质负责传递特定信号,和重要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今天被统称为“神经递质”,一共 30 多种,包括内啡肽、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还有多巴胺等。

多巴胺是奖励系统分泌的重要物质。后续研究还发现,多巴胺除了能让人感觉快乐之外,还对肌肉的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分泌多巴胺的系统受损,就会出现肢体异常的震颤、失去平衡能力、身体僵直等症状。帕金森症就是这个系统出问题之后的表现。今天,帕金森症的治疗方法就是服用左旋多巴,外源性的补充一些多巴胺。

当你信任一家医院,信任穿白大褂的医生时,你的大脑就会对疗效抱有更高的期待,就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于是那些可以在多巴胺活跃时有所改善的病症就都会取得更好的疗效,尤其对慢性病来说更是如此。

基础三:免疫系统

我们知道,除了受伤、出生时基因缺陷之外,绝大部分身体疾病追到根上都和免疫系统工作失误有关。

  • 比如,炎症反应就是一把双刃剑。当出现了伤口或者被病毒、细菌入侵后,免疫系统为了修复受损部位会动用各种措施,大量免疫细胞以平时几百倍的速度加速增殖,然后迅速赶往事发地点。
  • 有的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指导细胞不按病毒的要求制造病毒所需的蛋白质;有的免疫细胞自己就是一个杀手,把受损细胞和里面的病毒直接杀死。在宏观上看,乱成一团的部位就是红肿、发热,有明显的疼痛感。
  • 如果这样杀成乱麻的状态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就有利于恢复;但如果免疫细胞杀红了眼,就可能连正常细胞也一起杀,而且还停不下来,那就是免疫风暴。新冠病毒的重症很多就是免疫风暴造成的。

如果免疫系统正常工作,即便不额外服药,很多病自愈的效果就能更好。于是,只要安慰剂可以直接影响免疫系统,就能产生真实有效的疗效,而且这种疗效还是针对多种疾病的。

实验证明,中枢系统中各种神经递质对免疫系统有着复杂的影响。总的来说,那些心情更好,生活得更快乐,压力更小的人就是会更健康,因为免疫系统差不多就决定了一个人整体的健康状况。

  • 可以说,对医生更信任,对病情有更好的期待,其实真的有利于治疗。
  • 不只是疼痛,在感冒、焦虑、细菌感染、肿瘤,甚至绝大部分疾病里,对生活更有希望、对疗效更有期待的人,都会比完全放弃的人有更好的疗效。

反安慰剂效应

一旦你理解了安慰剂效应,就会想到另外一种反作用,今天被称为“反安慰剂效应”。简单地说,只要你一直担忧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副作用真的就会加倍的显现出来

2017 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篇论文对他汀导致的肌肉疼痛做了研究:

  • 一万名心脑血管患者,实验组服用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吃糖片。当然,他们是不知道自己吃了什么的。最后收集到的副作用主要就是肌肉疼。两组的比例一个是 2.03%,另外一个是 2.00%,差别只有 1.5%。
  • 实验的第二阶段,研究人员让第一阶段吃他汀的人继续吃,但这次告诉他们真相:你们吃的就是他汀。而对照组什么都不吃。经过一段时间再统计,结果这一次,第一组知道自己吃的是他汀的人,报告自己肌肉疼的比例显著扩大到了高于第二组 26%。从 1.5% 到 26% 的差距,这就是反安慰剂效应。
  •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药物的研发也发现了类似的不是副作用的副作用。比如,既能治疗前列腺炎也能生发的非那雄胺,副作用里有导致勃起功能障碍一项。如果提前告知患者有这个副作用,那疗程结束后,报告自己勃起出问题的人比例甚至高达 44%;而不告诉的话,报告这个问题的比例就只有 15% 了,一下子差了 2 倍。

而且在后续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还发现,安慰剂效应需要的语言引导比较多,而且大都要服药以后才会展现出来,而反安慰剂效应会在患者连药都没吃的情况下,那种药物的副作用就已经开始显现了

所以,对普通人来说,少听信一些乱七八糟的养生诀窍。仅仅做到这一条,就会让你生病去医院后比其他患者恢复得更好、更快。


以上内容整理自得到app中卓克老师的《科技参考2》,订阅专栏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