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并保留原文链接xjchenhao,谢谢!

产品能力有什么用

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个好产品经理的开端,体会各种人的情绪与潜意识;不被一个人基于角色化交流而说出的言辞所迷惑;看到人基于潜意识流露的真实选择。

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

  1. 感知层
    • 一个产品,你拿到它,它设计的美不美,质感怎么样。一个人,你看到他的第一眼,这个人的身材、相貌,说话什么口音,穿衣服怎么搭配,这个就是最外层的感知层。
    • 就像你只是打算购买一个产品,那你只要看到最表层就够了。如果你只是想谈个恋爱,并不打算和任何一个人的命运去深入勾连,那你看到最表层也就够了。
    • 但是如果你追求的是深度关系和长期关系,那你需要看到的就绝不仅仅是表面上已经呈现出来的结果。
  2. 角色框架层
    •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驯化。
    • 你在办公室和你的公司的同事交往,其实大家的相处首先就是角色的对接。我们谈什么内容,我们知道哪些东西,都会被你的角色所控制。
    • 如果你和别人在角色扮演里对接,你就会被牢牢地捆在设定的角色中。
    • 其实两个人只是角色的对接关系,是没有办法达到彼此的深入了解和深层关系的。
  3. 资源结构层
    • 它可能会包括了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每个人其实都是不一样的。
    • 如果是只能抓表面数据的产品经理,肯定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 就好像是说一个女生,如果她只能基于一个人的感知层、角色层进行交流,或者基于表面数据的存款和房车去对一个人进行判断,那这个人也是没有办法和别人建立深度关系的。
  4. 人的能力圈(结合第五层看)
  5. 他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内核)
    • 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 一个人为什么奔波、焦虑、不安,机关算尽,上窜下跳?其实是因为他的存在感还没有被满足。
    • 就像是生存在驱动动物奔波撕咬一样,对存在感的寻求,以及不安全感,也在驱动男人、女人思前想后、废寝忘食、找人找事找钱,去满足自己,去确认自己的存在感。
    • 如果你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你就会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能力圈,改变自己的资源,然后甚至改变自己外在的样子。
    •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感满足了,其实他的能力圈就不会再扩充了。就好像说好多女人结了婚就不化妆了,男人满足了就不奋斗了是一样的。

做产品的第一步:读懂用户情绪

如果把人想象成一部手机

  • 情绪就是底层的操作系统,有的人是iOS,有的人是安卓,大家版本号都还不太一样。
  • 你后天学习的知识技能,都是安装在底层操作系统上的,一个一个的App。
  • 我们都会有情绪冲动的时候。你陷入爱情了,你被愤怒、被恐惧控制了,就好像手机系统崩溃了,所有的App全废了。
  • 知识的调用需要时间和思考,情绪却是一瞬间的体验。

用户是无法像专业的产品经理那样,分层次说出他的体验的,他能展现的就是用户情绪。

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要学会读懂用户情绪。

满足是度量产品、人与人关系的刻度

是否被“满足”是导致“愉悦“和“不爽”的诱因。

  • 需求被满足,这种感觉叫“愉悦”。一种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这种感觉叫“爽”。
  • 而需求没有被满足,就是“不爽”。

做产品,是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本质就是用户是否通过你的服务得到了满足。

恐惧是动力亦是痛点

愉悦和满足感会支撑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投入一万个小时,从而使这个人成为天才。其实恐惧是另外一种动力。甚至比愉悦的动力更为强大,或者说更强劲。

人们会为了解决恐惧,毫不犹豫地花钱。

  • 中国的医疗和教育,是最大的市场,为什么?对生存的恐惧。
  • 为什么医美产品比普通化妆品贵那么多?对青春流逝的恐惧。
  • 听罗辑思维、用得到,为什么啊?认知焦虑,还是恐惧嘛。

如何找产品的接入点或者怎么改变自己的人生。其实就是四个字:直面恐惧

好销售和好产品经理的区别

一个好销售擅长的就是打破防御;
一个好产品经理,则是根本不让用户启动防御;
对用户防御的态度和敏感度,也是一个好销售和一个好产品经理的区别。

角色化是“面具”亦是“枷锁”

成为好学生、适应企业文化、当一个称职的父母……我们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扮演着不同“角色”,不论是个体还是集体,它体现出来的“角色”均是表面、非本性的。

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存处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交互,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去角色化”研究用户

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那么首先要学习的就是通过“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的用户,而不是用一堆“应该”来臆测用户的行为。

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那么首先要学习的就是通过“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的用户,而不是用一堆“应该”来
臆测用户的行为。

比如做一款好的教育软件,不仅要让老师这个“角色”满意(功能),更要让实际的“人”满意(体验)。

“自我”的人更可能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

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这两者,都会催生非常优秀、非常成功的人。

但自我的人更可能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自我的人可以把产品打磨成心中“完美”的样子;自律的人只能把产品打磨成大家都“基本满意”的样子。极致、专注、不畏冲突才能突破桎梏。

集体角色,集体人格

大家都是被集体塑造的“角色”

  • 你要成为好学生,好学生是个角色;你要成为好孩子,好孩子是个角色;好儿子是角色;好女儿也是角色。
  • 为什么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要的人,因为他给我们整个民族都写了角色说明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妇。两千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用孔子定义的角色和角色关系来安放自己,来处理我们的关系。
  • 在角色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些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壳是什么样子的,角色要求你成为什么样子。

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这群钻进了同质化壳里的人,就会呈现出来一种集体人格。

机会判断

点线面的战略选择

当你想做一个产品的时候,入手只能是一个点。但你要想清楚,它附着在哪个面上?这个面在和谁竞争,它能如何展开?这个面,是在哪个经济体上?这个经济体,是在快速崛起,还是沉沦?

为什么一个“点”没那么重要?因为任何一个“点”都附着在一条“线”上,每一个“点”其实都是一条“线”的截面。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作为一个CEO,你不应该天天对自己的团队和员工不满意。你应该去找外部势能,为你的组织赋能。

今天能跟着你干活的,都是你能得到的最好的员工。

每一个人,就只是一个当下的“点”,资源都很有限。一个“点”,你再抱怨,再压榨,也就只是一个“点”的资源而已。

人生的选择远比努力更重要

你的选择应该是一条“线”、一个“面”,甚至是一个“体”的收益。你个人的努力,只是在“点”、“线”、“面”、“体”的既定框架内,作为一个“点”的挣扎而已。

  • 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
  • 更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看上去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你每天都在想着未来,但其实这个面正在下沉。
  • 最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看上去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其实这个面附着的经济体正在下沉。

如果一个人一生只能收到点状努力的计时收益,从来没有享受过一次,线性周期的成果回报,这就叫穷人勤奋的一生。


打痛点,打痒点,抓爽点

做产品,核心是在打痛点,打痒点,抓爽点。

  • “痛点”是恐惧
  • “爽点”是即时满足
  • “痒点”是“虚拟自我”的满足

如果没有恐惧这条疯狗追着,没有爽点这种满足感来持续喂养,只靠一个App帮助用户实现自我,那可以不客气地说,这就是个不痛不痒的产品。

什么才是一个产品的入手点

痛点、爽点、痒点都是不错的点。这个就看产品经理自己对用户的哪个点感受最深、手感最准。

比如说,饿了要吃东西。但是“吃饱了”和“吃得很满足”,这是两个概念。

  • 吃个馒头能饱,但是仅仅是满足了功能需求,不能支持好产品的概念。
  • 酣畅淋漓地吃一顿海底捞火锅,大汗淋漓,感觉爆爽。这就抓住了爽点,这是好产品。
  • 怕吃火锅长胖,抓住这一点的恐惧,抓住痛点,也有产品空间可以做。

或者还可以做一个美美的网红餐厅,像雕爷做的薛蟠烤串。用户点一份干冰爆米花,吃一把,两个耳朵往外冒干冰的白气,人人都会拍张照然后发朋友圈,这是痒点。

吃顿饭,其实也可以有痛点、爽点、痒点这些不同的切入点来做产品的。

用户画像:羊群与草地

如果我有一片草地,我就在我的草地上养羊,所以我先要有第一只羊。

如果这一只羊能够在我的草地上活下来,玩得很好,那么我的草地就是没问题的,我就可以引入更多的羊。

羊多了,你就会发现头羊才是关键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只头羊可以管一大堆羊,你就不用管了,那些小羊就不用管了,头羊都会管。只要有头羊,羊群就可以聚集。

羊多了就会有狼,狼多了,我就把羊圈起来,然后向狼收费。

用户画像:大明、笨笨,小闲

  1. 大明
    • 对自己的需求非常了解、非常清晰。
    • 因为大明用户极其简单,他要干的事情就是两件:搜索自己要的、比价格。
    • 大明用户没有忠诚度,要的就是价格和效率。
  2. 笨笨
    • 就是我有大概的需求,但是还没有那么明确。
    • 如果说男人买衬衫是大明,那女人买裙子就是笨笨。
    • 女孩儿逛街的目的不是要有效率地、快速地找到自己要的东西,而是想东看看、西看看,看看有什么她不知道的,有什么她没见过的,看得多了就会忍不住买一样。
  3. 小闲
    • 特征是没有消费需求,我就是来打发时间的。
    • 一个人到这来是来打发时间的,如果你突然让他买东西,他会觉得他心理建设没做好,他没有这个预期。

结合“羊群与草地”、“大明、笨笨、小闲”两个用户画像

不管大明、笨笨和小闲其实都是羊,你想服务具体哪种羊,你就要按照大明羊、笨笨羊、小闲羊,三种不同羊的需求,来管理你的草地,制作你的产品。

所以具体到痛点、痒点、爽点,你得让大明羊、笨笨羊、小闲羊按照他的心理预期,来吃一口你的草,如果吃得开心就再也离不开了。

场景

入口不是场景,能触发情绪才是。

怎么理解“场景”?

要把“场”和“景”拆开理解

  • “场”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个场就是时间加空间。用户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停留和消费,如果一个人不能在某个空间去停留、消费,这个场就是不存在的。
  • “景”就是情景和互动。当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里,要有情景和互动让用户的情绪触发,并且裹挟用户的意见,这就是场景。

场景的核心是在空间加时间的点上触发别人的情绪

  • 其实人所有的理智和意识都是把人往回拉的,而所有的情绪是在推动人的行动。
  • 所以人会去做一个动作,会往前走,是被情绪推动的。

互联网商业其实就是三个核心词:产品、流量、转化率,也就是产品的比拼、流量的争夺、转化率的优化,这就是互联网商业竞争的全部。

触发用户情绪的场景才是真正的流量入口

痛点已经成了今天互联网的万金油概念了。但今天满街都是创业者和投资人,只靠抓一个痛点做产品,其实不容易。

这时咱们发现近两年有一个现象,各种网红产品层出不穷。比如网红奶茶、网红酸奶、网红曲奇、网红洗发水,它们的爆红是靠抓住痛点吗?

显然不是,网红产品们靠的是痒点。

系统能力

做产品是建设一套系统能力,提供并保障确定性,而效率则是这个系统能力的一个核心指标。

所有结果都是系统能力的产物

为什么一个“点”没那么重要?因为任何一个“点”都附着在一条“线”上,每一个“点”其实都是一条“线”的截面。

这也是为什么结婚教练建议以结婚为目的的相亲,第一次见面正常平淡即可,没有必要专门地表现自己,因为每个人的自然呈现都是系统能力的结果。

  • 一个人好的身材,其实是长期自律的结果;
  • 一个人得体而有美感的着装,其实是长期的审美陶冶的产物;
  • 一个人的神情和谈吐,其实是学识和性情的产物。

所以一个人很自然地展现的一切,是层层叠加、长期积累的系统能力的产物。

当你说你要做一个产品,你需要的是建设一套系统能力。 就好像你想拥有好的身材,就必须得有控制饮食和保持运动的系统能力一样。

用“做服务”替换掉“做产品”的想法

比如说我们生产一个打孔机,用户要的是这个吗?

  • 其实用户不需要一台打孔机,用户需要的是墙上有一个洞。
  • 如果你定义自己在做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服务的话,你的逻辑就会变成:我需要提供怎样一种服务让用户的墙上有一个洞?
  • 如果你定义自己在做的是一个服务的话,逻辑就会变成:我需要提供怎样一种服务让用户的墙上有一个洞?这样就会发现不仅可以卖,还可以出租、还可以做上门服务等

如果大家总是在谈产品,会很容易以产品经理为中心,就想着要做一个产品来改变世界。但是如果出发点是提供一个服务,就会以用户获得和用户满足为中心来做设计。这两种方式的目的和实现途径完全不一样。

保证产品的“确定性”

如果不能保证确定性,用户是没有办法依赖你的,这就不可能有忠诚用户,所有的铁粉是对确定性有依赖。

我们都是有感觉的,人生如此不确定,所以当你看到有一个东西非常确定的时候,是让人留恋的。不确定的东西是没有办法让你投入时间或者持续依赖的。

为了保证确定性的稳定提供,你需要的系统能力都要包括哪些环节?你有足够的资本和能力来支撑所有的环节吗?

很多创业企业其实死在这里,你想提供取现服务,知道一台ATM机价格是20万,但是没有把它要用到的资金成本,以及它的多个岗位的运营成本和能力充分地计算在内。

用我们的话来讲叫“老鼠尾巴”,就是你抓了一个很小的东西,你以为这就是全貌,但往前走一走,你才发现好大的一块还在后面,这是你完全不能够覆盖的,这样去做产品其实是很危险的。

效率则是这个系统能力的一个核心指标

雷军说过:“互联网思维里最关键的是两个点:第一是用户体验,第二是效率。”他还说过:“小米真正的护城河就是效率,而小米真正要做的就是效率革命。”

当你决定要做一个产品,准备搭建自己的系统能力时,你先问自己一句“我应该从哪个点来建立我系统性的效率优势?” 因为没有效率优势,这个系统是一个没有竞争力的系统。

版本规划能力是产品经理的重要能力

判断一个产品经理是否厉害,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判断他设计的产品第一个版本有多简单、直接、切中要点,能不能直指人心。

为什么很多产品经理要把产品的第一个版本设计得那么复杂?

  • 因为他们不自信。他们对“我只要做强哪个点,用户就必然买账”没把握,而希望在一些附加的功能点上,寻找心理依靠。
  • 这种产品天生没劲,怎么可能意外爆发。

生死线是“壁垒”

生死线,这就是别人不敢玩、不敢拼的风险,就是壁垒。在生死线之外是安全区,安全区是没有壁垒的。

平原地带的竞争,一定是体量大的赢,先到的赢,不要命的赢。

用户体验

入口不是场景,能触发情绪才是。

用户体验的重要性

我们看到很多新的互联网公司、淘品牌,系统能力不如传统企业,但是可以从传统企业那里抢夺大量用户,靠的就是用户体验。

在体量差异这么大的情况下,用户体验能成为核心竞争力;同维度竞争的时候,用户体验更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我们讲厚积薄发,“厚积”是系统能力,“薄发”是表面的呈现,就是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的五个要素

  1. 战略层
    • 我们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
    • 我们的用户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他们为什么会依赖我们?
    • 你能存在,不是因为你厉害,而是别人需要你,别人能持续依赖你。真正厉害的人,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2. 能力圈层
    • 我们要做到哪些事,具体要提供什么样的确定性。
    • 我们不做哪些事,对这些事坚决不碰。
    • 能力圈是变化的。如果有清晰的战略,能力圈就会朝着战略的方向变化、拓展;如果没有清晰的战略,能力圈的变化就是偶发和随机的。
  3. 资源结构层
    • 认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4. 角色框架层
    • 用于网站是框架,用于人世间是角色。
    • 框架就是框定每个页面需要有多少元素,它们的链接关系、调用规则分别是什么。你打开任何一个网页,你在感知层感知到的一切内容、功能,都是在这个框架内被框定的。
    • 你和一个空姐在飞机上说话,或者和一个银行职员在银行里说话,她的反馈方式很大程度是她的角色框定的。
  5. 感知层
    • 颜色、声音、嗅觉……
    • 感知层很重要,就好像俊男美女,修饰得体的人永远容易赢得第一好感一样。

画用户体验地图,建立用户视角

为了避免管理员视角,很多初级产品经理都是用管理员视角在设计产品,有什么产品罗列什么,而不是考虑用户要什么。

要通过用户体验地图,让自己以用户视角来思考,用户能不能一步一步实现目标,这个过程是困难还是容易?
这是“用户画像:羊群和草地”中第一只“羊”怎么能够在你的“草地”上活下来,而且玩得很开心的过程。画出它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体验,这就是用户体验地图。

  1. 一个画像完整的人物角色
    • 需要对“第一只羊”有完整地了解。
    • 比如:亚健康、需要自我调理的人,智能手机用户。
  2. 清晰描述用户的目标和预期
    • 他为什么来到你的草地上?他要什么?比如,用户买钻孔机,但是他的目标不是拥有钻孔机,而是需要在墙上打个洞。
    • 比如吃饭,用户目标是吃饱?还是想要营造气氛?还是想获得一次交流机会?搞清楚用户的目标和预期到底是什么。
  3. 服务触点
    • 用户从接触你的服务,到实现他的目标之间,会跟你在产品上有哪些接触,你需要在这些地方服务用户。
    • 比如得到里有课程、有电子书、有锦囊这些都是触点
  4. 用户使用路径
    • 使用路径与服务触点的关系是什么?
    • 用户在宜家逛的过程是使用路径;在宜家里向工作人员咨询,到盒子前拿免费的资料是服务触点。
    • 首页没找到想要的东西,去搜索,也是使用路径
  5. 用户情绪曲线
    • 场景是要触发情绪的。在整个过程中,用户的情绪是如何变化的?
    • 把这个用户从接触你的服务开始,到达成自己的目标为止(或者放弃为止),整个流程画一个坐标图,横轴是用户的使用路径与触点;纵轴是用户情绪。
    • 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一条用户在与你的服务互动过程中的情绪波动曲线了。

一个好产品,是从一个好故事开始的

很多公司强调数据转化率,但是数据只是水管里流的水,是一个常态,是一个结果。

  • 我们真正要解决的是“源头”,用户研究,重要的不是零散地收集数据,拿数据证明自己的对错,而是建立一个有代表性的故事。
  • 一个好产品是从第一批用户被真正被满足开始的。我们充分认识这些用户,能够完全用他的语言说话,你需要了解他的故事。

如果我们只关注数据,而不关注用户故事,那么我们很容易做出的决策是导更多的羊进来。这批被导进来的用户肯定会有问题。

服务蓝图

服务蓝图的要点

服务蓝图要做一眼、一条路、三个点。

  • 一眼
    • 就是产品要第一时间让用户“一眼”看到自己的目标。
    • 比如,Keep会问用户,你的目标是什么?减脂、增肌还是塑形?健身本身不是目标。
  • 一条路
    • 就是产品要有一个清晰的路径,让用户能够知道如何使用你的服务,用来达到或者接近自己的目标。
    • 用户无法走下去,就是服务流程的崩溃点。
    • 比如,我打开我朋友设计的一体App(健身app),看了一堆视频,却不知道该跟着哪个视频做多长时间可以缓解我的后背疼痛,最后我什么都没选,关掉了App,这就是一个服务崩溃点。
  • 三个点是什么?峰值,终值和忍耐底线。
    • 忍耐底线。
      • 比如,吃饭时每个桌子配一个服务员,用户体验当然非常棒,然而对于餐馆来说代价是成本过高。那么多少张桌子配一个服务员合适呢?这就需要找到用户的忍耐底线在哪里。
      • PC时代用户等待一个页面打开的忍耐底线平均数是7秒,等了7秒还没打开,基本上99%的用户就会离开。
      • 所以,对成本的控制是本分,但是不能挑战用户的忍耐底线
    • 峰值和终值,人们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核心因素(峰终定律)决定:
      • 第一个是体验最高峰的时候,无论是正向的最高峰还是负向的最高峰,一定是能记得住的。
      • 第二个是结束时的感觉。
      • 体验一个事物或产品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有在峰值与终值时的体验,而整个过程中每个点好与不好,时间长短,对记忆或者感受都没那么大影响。

服务蓝图和用户体验地图的关系

我们有了用户视角的用户体验地图概念之后,需要对应做服务蓝图,来安排我们的资源,以及配置每个接触点的角色,用来完成服务。

但是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在所有点都达到用户预期。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在服务蓝图上配置你的资源来制造用户体验,使用户拥有一个美好的峰值和令人回味的终值,并且全程不突破用户的底线。

用户激励设计

首先,人会上瘾,是对确定性满足感的依赖。

其实,上瘾机制的设计,就是对用户激励机制的设计。

激励用户,你需要考虑如何用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来交替地持续激励他。设计你的激励系统,设置一系列用户的受激励点给用户成就感,定义他的获得能力,并降低门槛。

好的产品能让用户在感知层面就用的爽,不需要用户思考就能在产品中获得满足感,即上瘾设计。感知层,它是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名字是你的文化资产

名字是主观的,因此它有情感温度,有文化偏见,有文化资产。

  • 一个强大的名字是带有强烈情感的,对我们有咒语般的作用。比如,你听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的名字,就好像中了一个微笑咒。听到一个你非常讨厌的人的名字,就好像中了一个白眼咒
  • 当你要起一个名字的时候,你要知道你是在寻找一句咒语。通过这个咒语,你和你的同伴一起召唤你的产品,把它从无到有召唤到这个世界上。

一个好的名字和口号,可以让你的产品在用户之间口口相传,所以我们在设计时一定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替消费者设计一句他要说的话。

它们像刻在石头上一样的话,每个人说的都是同一句,比如“怕上火就喝王老吉”,这就是口碑。

ps:如果把物理改叫“大自然的秘密”,化学改叫“炼金术”,马上就能让人产生兴趣。

创新模式

“产品”的定义

产品大神俞军对产品经理的定义是这样的:产品经理是以创造用户价值为工具,打破旧的利益平衡,建立对己方有利的新利益链,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他没有说做产品,而说的是创造用户价值。用户价值是一个工具,产品经理用这个工具打破旧的利益平衡,建立对己方有利的新利益链、新平衡。

所有的产品开发与使用都是一个利益链和利益平衡,就好像一条河的流动,是水追求平衡的结果。你要开一条新河,把这条河的水引到自己的河里去,就需要打破这条河旧有的水位系统。

创新是小企业唯一的活路

俞军的用户价值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我觉得这个公式很好地解释了两个问题:

  • 为什么在存量市场中竞争先发优势那么重要?
  • 为什么BAT打创业者非常容易?

由此可知:

  1. 同维度竞争,先发优势是很高的门槛。
    • 小企业对大企业就得仰攻,那么用户替换成本极高。
    • 小企业提供的局部优化,加上用户替换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没有奇招,用同样的产品,小企业仰攻大企业基本上没有赢的机会。
  2. 同维度竞争,体量第一。
    • 就像是两个人拼拳脚,大个子打小个子。
    • 一个产品,你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别人先做了,你可以比原来的产品优化20%~40%的体验,怎么办?看体量,如果对方体量远大于你,就放弃。

没有创新的产品,根本不应该去做

我们为什么要做产品?为了帮别人、帮自己。

如果市场上已经有了同类产品,用户已经用得很好,如果你还做一样的产品,这不是为了用户,只是因为你不服或者心存侥幸。

用户为什么还需要你?这个产品真的能帮助你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吗?很难。

未来己来,只是分布不均

我们需要的某种能力要素,它可能己经产生并成熟了,只是它正在另外的某个领域被使用着。

就看这个己经存在的未来,它会不会撞到你眼睛里,让你起心动念。这就是灵感的瞬间。

新产品新要素

新产品一定要有新要素,否则没有竞争力。

两种新要素

  • 第一种,在现有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科技等新要素,提升用户体验,或者改变成本结构。
  • 第二种,用整个社会经济升级、产业升级所产生的其他领域新要素,变革内在的商业逻辑。也许用户的前端体验,依然是那个产品、那个服务,但公司背后的商业运作,已经成为了完全不同的新物种。

案例:亚朵快速扩张的原因

因为它的流量模式、融资渠道、收入来源都发生了变化,使它与传统酒店业有了完全不同的腾挪空间和借力点。

别人只能收房费,但它至少有三种利润来源:房费、商品的展示费、电商的利润。所以亚朵才会在过去几年,呈现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扩张态势。

新要素一:找到实体空间的好位置
亚朵之所以能开得这么快,是亚朵酒店管理公司与当地一个个房东一起合能的结果。合能就是把能力合起来,彼此赋能。

  • 酒店该开成什么样?人该怎么管?如何利用互联网炒作知名度?优化转化率达到用户?这些事情都是亚朵的专业。
  • 房东的核心能力就是落地的能力,找到地段好、租金合适的房子,而且能够处理所有属于当地的消防、招聘员工等问题。

新要素二:把“消费者”变成“投消者”
亚朵推出了众筹酒店的模式,把筹备中的酒店项目作为一个项目融资,在众筹平台上发起众筹。投资人可以出资1万元到10万元不等,参与新亚朵酒店的股权融资,并获得经营分红。

这种“投消者”模式成了亚朵品牌扩张中最重要的盟友。

  • 第一,亚朵使用了众筹这个新要素,不但让一批有能力搞定房子和关系的房东,不会因为没有2000万启动资金而被阻止开酒店。
  • 第二,通过众筹让上万人成为投资参与亚朵建设的小股东,这群人是亚朵真实的铁粉、死忠粉、带路粉。

新要素三:IP酒店
IP就是情感触发,就是场景,就是流量。

  • 比如利用吴晓波的品牌场景和《吴晓波频道》已经建设的社群流量,优化入住转化率。
  • 现在亚朵·吴酒店已经开了两家,北京、杭州各一家,前一段热炒的杭州网易严选酒店也是亚朵做的。

亚朵的计划是未来10%的酒店是IP酒店,因为地段自带流量,IP也自带流量。

新要素四:场景电商
亚朵的空间定义不仅是休息空间,也不仅是基于用户体验地图优化的峰终体验,而且还是用户在不同的地方体验各种生活新产品、所见即所得的电商空间。

你在亚朵酒店体验到的东西,例如枕头、床垫、洗发水都是可以买的。

  • 在讲服务蓝图的时候,我说过亚朵在它的床垫上比较下功夫。
  • 2016年,亚朵床垫卖了3万张,即使对于一个天猫店来说,这都是一个不小的量。

商业模式的三级火箭

什么是三级火箭

  • 第一级,搭建高频头部流量;
    • 预装在盗版系统里的“搜狗输入法”
    • 低廉的小米手机
    • 罗振宇的免费脱口秀
  • 第二级,沉淀用户的商业场景;
    • 搜狗利用“输入法“这个大流量工具,推浏览器和搜索。
    • 小米的一系列零售场景, 小米商城、米家、小米之家、小米小店。
    • 得到app
  • 第三级,完成商业闭环。
    • 搜狗再用浏览器和搜索这两个模式的商业变现。
    • 小米的“保密”的高利润产品
    • 得到付费课程

三级火箭的必要条件,不然就是玩火

第一,第一级火箭一定要高频应用。三级递推一定是高频推低频,没有低频推高频的。
第二,通过第一级火箭获得大量用户之后,要快速展开一个能够沉淀用户的商业场景。
第三,操盘三级火箭的人,一定是个势能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人。

  • 首先,要有强大的融资能力,你需要用免费来支撑一个庞大的用户服务系统,还要保障用户满意,这是一笔很大的钱。
  • 其次,当一级火箭铺开头部流量,他需要快速张开,短时间聚拢资源的能力是要有一定的势能积累才能做到的。

第四,操盘三级火箭的人,一定是个狠人。
因为你的一级火箭就是抢流量的,就是把别人河里的水都抢到自己的水渠里,成就自己的河流生态。这得多少人恨你。

企业的“价值网”

企业依附于价值网,同时也被价值网束缚

真正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是市场价值网,而非管理者;真正主导企业发展进程的是机构以外的力量,而非机构内部的管理者。管理者只是扮演一个象征性的角色。
企业真正的管理者,就是识别自己赖以生存的价值网。这个管理者应该建立一个组织,与这个价值网进行资源对接。

  • 一个好的组织结构,它的每一个组织部门,都是为了和某一个社会价值网的分支进行对接而设计的。
  • 一个失败的企业的组织结构,是管理者按照自己需求设置的。

价值网的三大要素

  1. 客户
    • 客户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但也可能是我们最主要的创新盲区。
    • 所以资源分配流程其实不是管理者定义的,而是来自价值网中的客户需求与对手挤压。并不是有技术、有人才就什么都能做。
  2. 对手
    • 在江湖里做企业,很多时候对手对你的刺激是直接刺激。
    • 生物学说共同进化,两个人与其说是相互竞争,不妨说是跟竞争对手构成一个网,我恨你,你恨我,互相作为参照物,谁也离不开谁,眼里全是竞争对手。
  3. 投资人
    • 因为资本所要求的增长是个魔咒。
    • 股市是一个很丑陋的游戏,增长是一个魔咒,所有企业都丧失在里边,只有10%的企业能够维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而只有2%的企业长期超过市场绩效。
    • 在资本的增长压力下,大公司很难进入小市场。

产品世界观

怎么判断一个产品的水平

可以用以下三个层次做对照:

  1. 中观套路,是学习招数,就是套路。用户画像、痛点和痒点、整体流程图、用户体验地图和服务蓝图都是套路。
  2. 微观体感,是成为高手。要成为能够自我决策的好手,我们就需要产品经理能力的第二个维度:微观体感。
  3. 宏观能力:打大仗,就是打大仗的能力。在这套课里的点线面体、创新模式都是宏观能力。

可以套用武侠小说中的武功等级:

  • 三脚猫(业余选手)
  • 登堂入室(掌握了中观套路)
  • 如火纯青(有丰富的微观体验)
  • 登峰造极(具备一定的宏观能力)
  • 出神入化(具备完整的宏观能力)

赚钱和值钱是两回事

对于程序员来说,学习和创造是值钱的事,而接外包是赚钱的事。如果时间都投入到赚钱的事上,那么就是等着被后浪拍沙滩。

当然学习和创造不是目的,它是“厚积薄发”的前两个字。就像京东虽然说年年亏损,但是它搭建的结构一直朝着“厚积”两个字在做。虽然过程漫长,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后面会“薄发”。

ps:值钱的事通常是难且正确的事,它本身就是护城河。

产品连接客观世界、过去与将来

互联网时代结束了。

2018年以后,新机会属于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科技公司、新品牌公司。

中国原生品牌井喷的时代,愿你置身局内。把你一生积累的认知、审美、好恶全部用上,为这个世界提供一个不一样的产品,向世界交付你的价值。


以上内容是本人学习得到app中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的学习笔记,订阅专栏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