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并保留原文链接xjchenhao,谢谢!

前言

领导力其实是领袖力

误区

有的人会问:如果我不想当领导,还需不需要学领导力?事实上领导力并不是成为领导才用得到的。把领导力等同于职位,是对领导力最大的误解。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说过这样一句话:“领导力不是头衔、特权、职位或者金钱,领导力是责任。”

领导和领袖的区别

在中文里,我们一般把担任职位的人叫领导。那么真正发挥领导力的人,我们中文里其实有另外一个词,叫做领袖,领袖指的是真正带领大家解决问题的人。

所以说领导力更准确的说法其实是领袖力。不过我们对“领袖”这个词也有误解,我们把它高大化,神话化了。我们要记住,真正承担责任,带领大家解决问题的人就是领袖。

领导力的推力与拉力

六种权利

权力是社会科学的一个核心的概念,学者们对权力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是基本上都可以归纳为这样一句话,权力就是让别人听你的

  • 如果一个人能让别人听他的,这个人就有权力。
  • 歹徒抢劫,上级让下级加班,还有同事说服你看电影,这都是一个人让别人听他的,这都是权力的体现,只不过是方式不同。

在管理学的教科书里,或者社会心理学的教科书里都会讲到五种权力:

  1. 报酬权力(奖励)
  2. 强制权力(惩罚)
  3. 合法权力(组织或者社会赋予的权力)
  4. 专家权力(来自专业能力,比如说医生让你吃药)
  5. 参照权力(就是别人把你作为榜样,作为参照系,从而愿意听你的)

第六种权利:信息权力(说服力)

前面讲到的五种权力的说法非常流行,这五种权力是两个社会心理学家提出来的,这两个人一个叫弗伦奇,一个叫雷文,他们是在1959年提出来的。

弗伦奇和雷文相当于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在两个人提出来五种权力的时候,雷文,也就是学生就提出来,其实还有第六种权力,就是说服别人。但是,他的老师弗伦奇不同意:

  • 弗伦奇认为权力这个概念隐含着这样一个意思,就是让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说,说服别人不应该包括在内。所以说,说服别人不应该包括在内。
  • 而雷文认为,权力的定义就是让别人听你的,所以说信息权力,也就是说服别人也是让别人听你的,也应该包括在内。

当时雷文让步了,他服从了老师,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过就在老师去世之后,雷文就单独发表了文章,把信息权力补充了进去。

权力就是让别人听你的。那么说服别人也是权力,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权力。

领导力主要用拉力

管理大师德鲁克有一句著名的话,说营销的目的就是让销售变得多余。

  • 因为销售产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推销,一种是营销。
  • 推销是把产品推给顾客,营销则是吸引顾客,相当于把顾客拉到产品的面前。
  • 营销的目的就是让销售变得多余,就是说你拉的工作做得好的话,你推的工作就不需要了。

领导力和销售产品其实有相似的地方,领导力的高手也是擅长用拉力,尽量让推力变得多余

前面讲的六种权力以此可以再分为两类:

  1. 职位权利(推力)
    • 报酬权力
    • 强制权力
    • 合法权力
  2. 个人权利(拉力)
    • 专家权力
    • 参照权力
    • 信息权力

权力和领导力最主要的区别是,实现单方目标的只是权力,实现双方目标的才是领导力

魅力和领导力的三层关系

不需要有魅力,也可以发挥领导力

德鲁克用了三个形容词来说领导力。他说:领导力是世俗的,不浪漫的,乏味的。他还进一步说明了原因:领导力的本质是业绩。

这里的业绩和之前说的责任并不冲突,它们说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领导力的责任是解决问题,解决了问题就是创造了业绩。谁能带领大家解决问题谁就有领导力,这跟你有没有魅力没有多大关系。

德鲁克举了好多政治家的例子,包括好几个美国总统,从领导了南北战争的林肯,到二战后的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德鲁克说这些人都没有大家所说的魅力,但是他们都有很强的领导力。

发挥了领导力,带来了魅力

魅力可以是领导力的结果。你如果发挥了领导力,你会变得更有魅力。

比如俞敏洪

  • 二十年前,在作者眼里俞敏洪是个其貌不扬的青年老师,说英语有口音,说普通话都有口音。他也没有觉得他的课讲得好,也不觉得俞敏洪有什么魅力,我也没有听其他同学说过俞敏洪有魅力。相比之下,精读课的老师是个年轻漂亮的美女,我觉得很有魅力。
  • 这二十多年来,俞敏洪发挥了领导力,他就变得更有魅力了。
  • 这里需要注意,俞敏洪变得更有魅力的这个“变”,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地方。
    1. 这二十多年,俞敏洪变得更自信、更积极、更开放、更擅长演讲……俞敏洪确实变得更有魅力了。
    2. 但是,还有另外一方面,不是发生在俞敏洪身上,而是发生在其他人的眼里。俞敏洪把新东方做成功了,做上市了,做出名了,其他人就越看俞敏洪越有魅力了。
  • 前一个变是实实在在的俞敏洪的改变,后一个变则是其他人的心理上的改变。也就是说,即使这二十多年来俞敏洪一点没变,只要新东方成功了,大家看俞敏洪也会更有魅力。

具体说,领导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带来魅力:

  1. 在发挥领导力的过程中,你会实实在在地改变自己,会确实因此更有魅力;
  2. 你发挥了领导力就会创造业绩,即使你还是同样的那个人,其他人也会越看你越有魅力。

魅力可能成为你的负担

你发挥了领导力,大家就越看你越有魅力了。发生在其他人眼里的这种变化,程度轻的时候是美化,程度严重了就是神化。

在追随者的眼里,领导者逐渐被神化了。同时,领导者因为人性的弱点,自己也相信了这个神化。于是,就像德鲁克所说的,被神化之后的领导者变得顽固不化、自以为是,无法改变,最终给组织、给自己都带来灾难。

用口诀修炼领导力

领导力十律

世界上十几位知名的领导力大师,他们对领导力有一个最大的共识,就是:领导力不是职位,而是行动。同时他们对领导力具体包括哪些行动,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共识的。

根据他们的共识可以概括出十项行动,我们可以称之为“领导力十律”。领导力十律包括:承担责任、解决难题、密切联系群众、讲故事、当老师、从失败中学习、反思、深思、认识自己和成为自己

“领导力十律”也可以叫领导力的十项修炼。你要注意,修炼的“炼”是火字旁,是用火把铁炼成钢的“炼”。为什么说是领导力的十项修炼?简单地说,就是这些行动往往要求我们改变本性,所以要经历一个把铁炼成钢的过程

口诀法

口诀起到这样一个作用,它在关键时刻提醒我们该采取相应的行动。而这个行动,往往不是我们的本能,所以需要口诀来提醒。

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书中有个美女叫王语嫣,她不会武功,但是熟读各种武林秘籍,别人比武的时候,她可以站在旁边指点。她怎么指点呢?那就得用口诀。比如她说回头望月,别人就知道该做什么动作。

武功口诀和领导力口诀有相似也有不同。

  • 相似点是:口诀都用来指导行动。
  • 不同点是:武功口诀很多,各门各派还不同。而我为你总结的领导力口诀很少,只有十句。而且这十句口诀,是超越领导力的各个门派的。

我总结了十句重要的领导力口诀,分别对应着领导力的十项修炼。我们这门课程,就围绕领导力的这十句口诀展开。不仅告诉你这十句口诀是什么,而且告诉你它们背后是什么领导力修炼,为什么要说,具体该怎么说。

区分领导和管理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

  • 领导更宏观、管理更微观
  • 领导决定战略、管理决定战术
  • 领导是决策、管理是执行
  • 领导抓方向、管理找方法
  • 领导更动态、管理更静态
  • ……

前面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似乎还不是最本质的说法。我们可以提炼成这么一句话“领导是解决挑战性难题,管理是解决技术性问题”。刚才那些说法,比如领导更宏观、管理更微观,等等,都可以从这个说法推导出来。

这句话是基于以下大师的观点提出来的:

  • 本尼斯说,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是做正确的事。
  • 科特说,管理是维持运转,领导是实现变革。
  • 海菲兹说,管理是解决技术性问题,领导是解决适应性问题。

各个层级的经理人一般都同时承担两种责任:既要解决技术性问题,又要解决挑战性难题,既要管理,又要领导。

希特勒没有领导力

领导力的定义:动员群众解决难题。

  • 动员群众是为了解决问题难题
  • 解决难题要求动员群众

希特勒动员了群众,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他没有影响力。

我来

反人性的担当

我们天生都是追随者

我们天生都是追随者,人类进化而来的默认设置是追随,而不是领导。我们的大脑就像电脑一样,有一个默认设置,也叫缺省设置,是什么呢?是追随,而不是领导。

有两个进化上的原因让我们首先选择了追随:

  • 追随者是随大流,人越多越安全,有利于在原始环境中的生存;
  • 追随者通过模仿来学习,避免了试错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危险代价。比如说看见蘑菇谁去尝,这个时候追随就比领导来得更安全。

旁观者效应的故事可以证明这一点,不了解的,可以见下面案例一。

挺身而出,承担责任

大多数人都想当领导,只有少数人想发挥领导力。

  • 当领导意味着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权力,更多的金钱,这是大多数人都想要的。
  • 而发挥领导力,意味着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解决大家面对的一个集体难题,这只有少数人才有兴趣。

如果想要修炼领导力,那么我们可以使用这一句口诀。面对一个集体难题,说“我来”,这句口诀帮助我们采取这样一个行动,挺身而出、承担责任

这不仅仅是两个字,这是一种挺身而出,承担责任的心智模式,这不是大多数人的本性。

案例

旁观者效应

在1964年的时候,在纽约的街头发生了一桩凶杀案,一个酒吧的经营者,也就是酒吧老板,他在酒吧结束营业之后,回家的途中,在离自己公寓不远的地方被人杀死了。这不是在什么偏僻的乡村,而是在纽约的街头。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凶杀的过程超过了半个小时,有38个人目睹或者听见了这起谋杀案,但是没有人报警,也没有人干预。

社会心理学家做了很多实验,验证了他们的假设,发现了旁观者效应。旁观者越多,每个人觉得自己的责任就越小,于是受害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个旁观者效应也叫责任扩散效应,就是责任扩散了,所以三个和尚没水吃了。

在组织当中,同样也有责任扩散效应,一个集体难题涉及到的人越多,每个人感受到的责任就越小,挺身而出的可能性就越小。

南多的领导力

这个故事发生在1972年,有一架飞机从乌拉圭飞往智利,因为天气恶劣,坠毁在了安第斯山脉,这个飞机上有45个人,其中有5名机组成员,其他的人是一支大学生橄榄球队,15名球员,以及去为他们加油的亲朋好友。这个球队包租了这架飞机,要去参加一场比赛。在飞机坠毁之后,45个人之中还有32个人幸存。

被困的六十多天后,得知救援队停止救援,南多站了出来,带着一名同伴走了十天时间带来了救援队伍。

南多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1. 有想法;
  2. 有信心;
  3. 有行动
  4. 做表率

南多面对的是一个集体的难题,这也是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是要一个人带着一群人去解决的问题。他做到了,因此他是有领导力的人。

遵义会议

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局委员,他没有坐在那里等总书记和常委解决问题,而是挺身而出,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他挺身而出说“我来”,而且说得既有勇气,又有技巧。

让我来和跟我来

“我来”可以有不同的说法,面对上级和平级,你可以说“让我来”。

  • “让我来”是挺身而出承担责任
  • “跟我来”更进一步,是挺身而出之后指示方向,你要有方向,大家才能追随你。

“跟我来”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大家知道方向,但是走在这个方向上太苦太累,大家不一定愿意做。这种时候,领导者也需要说“跟我来”。比如在圣诞节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亲自下一线配送货物。

我不知道

以下四种情况需要说我不知道。

面对技术性问题

越是高级的领导,对具体的技术性问题越可能不懂。不懂就说我不懂,也就是我不知道。

勇于在这种时候说我不知道,而不是瞎指挥,这是领导力的体现。

比如你是一个总经理,下属来请示一个财务问题,你就可以这么回答。你说: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不过财务总监知道,你去问财务总监。

面对挑战性难题

面对一个挑战性难题,面对一个新的问题,你需要说:我不知道,尽管你最终需要知道答案。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如果你只会用锤子,那么你就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钉子。

  • 你的锤子就是你的专业知识,你的擅长之处,你的成功经验。
  • 因为你擅长用锤子,那么遇到问题,不管是不是钉子,你都会把它看做钉子。
  • 有句话叫“死在过去的成功里”,为什么?因为过去的成功是锤子,但是今天的问题很可能不是钉子。

你不一定要对其他人说——我不知道,但是你至少要对自己说:这是个挑战性难题,现在我还不知道答案。

发现更好的答案

你已经有了答案,但是你说“我不知道”,因为你想鼓励下属、鼓励其他人先说他们的答案,看能不能发现更好的答案。

如果你先说了自己的答案,其他人很可能就不愿意再说跟你不一样的答案了,很可能只是赞扬你的答案,附和你的答案,最多只是补充你的答案。

让团队成员自己“组装”答案

尽管你已经有了答案,而且你百分百地坚信自己的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下属再怎么说也不可能比你的答案更好。在这种情况下,下属来问你:“x总,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你还是说:“我不知道。”

领导力是动员群众解决难题。这个难题,最终是要群众去解决的,最终是要群众行动起来,改变现状。

  • 你想一想,你可以告诉群众“你们需要这样去改变”,你也可以让群众自己琢磨出来“我们需要这样去改变”。
  • 这两种方式,哪一种更能让群众去改变呢?显然是后一种。

你跟团队成员一起讨论,引导他得出来一个答案,有可能跟你之前想到的答案一模一样。但是因为有了这个过程,他觉得这是他想出来的主意,至少是他跟你一起想出来的主意,他就会更理解这个想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会更愿意去实施这个想法。


以上内容整理自得到app中刘斓老师的《领导力30讲》,订阅专栏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