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并保留原文链接xjchenhao,谢谢!

认识高血压

三个重要事实

  1. 高血压是导致全球死亡率最大的单一因素,没有之一。
    • 高血压通过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每年在全世界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1040万,远远大于因为癌症而死亡的人数。
  2. 在全球,30岁的男性患高血压的概率高达22%,5个人里就有一个。
    • 而到了75岁,无论男女,患高血压的概率都会达到90%。在中国,有大约3亿高血压病人。
  3. 中国有49.4%的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
    • 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得了需要治疗的疾病。这是因为大家不做体检吗?不是。因为更令人惊讶的一个数据是:体检的人群中,也就是有了健康观念的那些人,有66.2%的不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接近2/3。
    • 而在所有的高血压患者中,把自己的血压治疗达标的,更是低到了只有16.8%。

波动的血压

血压是一个连续的波形,就像一个一个小山峰一样,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上升的高峰,就是心脏向全身泵血后,血液流经这里的压力,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高压”,医学上也叫“收缩压”;而下降的低谷,就是血液回流到心脏后,血压的最低点,也就是平时说的“低压”,医学上也叫“舒张压”

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形、不同血管位置,我们的血压是不一样的。

高血压=血管病

在很多人错误的认为,血压就是心脏泵出的血流对血管的压力,心脏是血压唯一的原动力。自然的,决定血压的就是心脏——心脏的动力强,血压就高;动力不够,血压就低,所以高血压就是心脏过强导致的。

其实只要身体基本健康,咱们心脏的动力就都差不多,不会说谁的心脏动力特别强,谁的特别差。所以,这个动力源泉一般没有差别,不是我们高血压的触发因素 。

心脏没有问题,剩下的自然就是血管了。没错,所有的血压问题,其实都是因为血管出了问题。高血压不是个心脏病,而是个血管病。

血压的周期变化=生命的能量场

我们全身各处的血压,其实就是不同空间维度下这股能量的合集。如果再加上时间维度,这股能量的周期性变化,其实就是生命震荡的能量场。

这个能量场是我们全身所有器官、组织、细胞,乃至原子,赖以生存的基础。正是它裹挟着血液里的营养物质、氧气,传递给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才让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可以说,我们身体每一处的运转都离不开血压的周期性波动和调节。也因此,当一个人离开世界时,最先表现出的生命体征,恰恰就是血压逐渐降低,直至为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血压这个能量场的震荡幅度决定了人体所有细胞的工作极限,也决定了我们身体的极限。

  • 生命的范围永远是在血压的波峰和波谷之间,说白了,就是在你的高压所能达到的高度和低压所不能低的范围里。
  • 因此,只盯着偶尔一次血压计上的两个数字是没有意义的。血压一过性的高,不代表就一定不好,它代表我们在刹那间可以触及的极限高度;而血压低,也不一定就不正常,只要能满足身体需要,就都是好的。

盐维持血压水平

氯化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盐。

除了增加吃进去的钠之外,人类还进化出了一系列的机制,让肾脏排出更少的钠,从而将更多的钠储存在体内,来获得长期稳定的血压。这个机制被称为“肾-体液调节机制”,其实就是增加血液里钠的浓度。

为什么钠的浓度提高,血压就升高了呢?

你应该知道,把一个咸萝卜块放在一碗清水里,碗里的水会渗到咸萝卜里。这个原理是一样的:血液里钠的浓度升高,身体里的水就会进入血管。还记得第一讲说的吗?血流量是影响血压的一个变量,血流量大了,血压自然就上去了。

得高血压是一种必然

一个基于全球90个国家的统计显示:40岁到49岁的人,高血压的发生率大约在31%;50岁到59岁,达到45%左右;60岁到69岁,达到60%以上。来自美国的数据更是显示:到了75岁,高血压的发生率高达90%;而85岁以上,高血压的发生率几乎是100%,很难找到没有高血压的人。

这意味着什么呢?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高到只要你的人生足够长,高血压就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事件。

高血压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疾病

高血压更像是这些疾病的危险因素,而不是疾病本身。如果说血压的周期性波动维持了生命的稳态,长期持续的高血压就像是慢慢把我们的身体拖入一个非稳态环境,短期问题不大,时间久了,随时可能崩塌。

本质上,它更像是衰老的必然产物,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

健康血压值的标准不是固定值

首先,不同年龄段,健康血压值的标准不尽相同。
**
前面说过,年龄越大,高血压的发生率越高,所以年龄本身就是血压升高的风险因素。年轻的时候,血压一定要低;年纪大了,指标可以放宽一些。

比如,25岁到35岁,满意的血压应该是115/75 mmHg。这样才能给衰老带来的血压升高留出空间。

40岁前,尽量不要超过120/80 mmHg。

40到50岁,血压一般都要增长,但正常应该维持在125/80 mmHg;

55岁前,135/85 mmHg以下就可以。

到了65岁,保持在140/90 mmHg就不错。因为一方面,这时候脑血管大概率已经狭窄、硬化,如果血压太低,大脑供血可能会不足;另一方面,即便血压高一点,也不足以在有限的寿命里积累出真正的器官损害。

其次,高血压的警戒值严格来说还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基础血压”来确定,是个相对值。
**
基础血压就是你成年后血压的平均水平。有的人天生血压就低,可能只有90/60 mmHg;有的人比较接近平均,120/80 mmHg左右。这就是你的基础血压。

基础血压低一点、高一点,问题都不大,因为它是你血管适应的稳态。但如果离开这个稳态太远,损伤就必然发生。一般来说,基础血压升高,收缩压超过20mmHg、舒张压超过10mmHg,也是判断高血压的重要指标。

最后,血压界值应该是满足自身供血的最低值。
**
虽然说,年轻的时候,血压越低越好。但低,也要有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满足自身供血需求,能够活力满满的完成工作生活所需要的血压值。如果一味地降低血压的标准,个人可能会因为供血不足而整天提不起精神,也会给社会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负担。

预防与治疗

虽然人体得高血压的概率几乎是100%,但是可以通过合理的预防,在有生之年把它控制在合理的涨幅。这就跟我们所有人都会衰老到无法走路,但是可以通过养生的方式推迟这一天的到来一样。

如果血压值在160/100mmHG以内也有可能通过生活方式治疗帮助实现逆转,这是干预的黄金时期。

饮食

高血压的生活方式治疗,包括饮食、运动和减压三个方面,其中饮食方案效果最好、见效最快。

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显示,如果体型肥胖,那每减重1kg,血压会下降1mmHg,2kg就是2mmHg,这个效应可以累积到5-10mmHg。再比如,如果从大量饮酒改为小量饮酒,血压可以下降4mmHg。而且,这些效果能互相叠加。

下面推荐两种效果最好的饮食方案。

减盐饮食

简单说就是少吃盐,如果坚持做到了减盐饮食,大概率上,四个星期后你的血压就会下降4-6mmHg。

数据证明

目前,全世界的研究都显示了盐对高血压的推动作用。在每天摄入不足3克盐的人群中,几乎看不到原发性高血压,以及和年龄相关的血压上升。每天3-6克盐,虽然血压会有升高,但不足以构成原发性高血压。而在每天超过6g的人群中,高血压非常明显。

而咱们中国北方地区,平均每天的吃盐量高达15g以上。这意味着什么呢?一项具有里程碑的研究是,给黑猩猩每天增加15g盐,6个月后,它的收缩压增加了33mmHg,舒张压增加了10mmHg;而在停止加盐后,它的血压就出现了逆转。

合适的量

减盐饮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 第一,每天的吃盐量减到3.5g到6g。
    • 如果只是高血压,没有合并冠心病、心衰、脑梗等并发症,每天不超过6g就行。
    • 不过这里要注意,吃盐也不是越少越好。每天低于3.5g的极低盐饮食,血压可能就不能满足你身体的需求,你就会觉得全身没有力气。
  • 第二,多吃富含钾的食物。
    • 人体内,细胞外的钠离子和细胞内的钾离子是一对稳定血压的平衡体。
    • 多吃钾,提高钾离子的浓度,就能综合钠离子的影响。
    • 研究发现,富含钾的饮食结构可以降低4mmHg的血压。生活里,钾的来源很多,各种新鲜蔬菜、水果、坚果和豆类都行。比如,橘子就不含钠,但两个橘子就含有0.5g钾。

注意三种看不见的盐
  • 第一就是调味品。
    • 比如,酱油、鸡精、味精、蚝油、蕃茄酱、豆瓣酱、甜面酱、韭菜花、腐乳,里面都有很多盐。我们当然不能避免所有调味品,但一定要把它们计入你一天的吃盐量。
  • 第二类是精加工的熟食。
    • 像咸菜、香肠、腊肉、熏肉、豆腐干,还有部分快餐,比如汉堡、三明治、炸鸡、热狗、薯条、方便面,也都有很重的盐。
    • 这里面,最容易忽略的是挂面,每100g挂面里面的盐在0.6g左右,一些标榜“劲道”的面,由于加了碳酸氢钠,会让盐量蹿到1.2g。
  • 第三类是你最想不到的,甜食。
    • 老话说“要想甜,来点盐”,像雪糕、蛋糕、冰淇淋、布丁、奶茶、蛋挞,还有咸甜口味的菜、坚果、话梅,都是含盐大户。

减盐路上的小技巧
  • 首先,把盐勺逐渐换小,并且知道这个一勺盐是几克。
    • 中国人炒菜煲汤,很少说放几克盐,一般都是几勺盐。盐勺逐渐换小,吃盐量自然就减少了。
    • 中国疾控中心在山东省的六个区域做过一个大规模研究,发现仅仅这么一个举措,就让当地居民的收缩压下降了5.3-10.9mmHg。
  • 其次,加一些浓郁的调料来替换口感。
    • 比如,多加一点醋、辣椒、花椒、大料、胡椒,让饭菜的味道层次丰富一些。
    • 尤其推荐辣椒,不仅因为辣椒的刺激口感可以很好地掩盖咸度的下降,而且有证据显示,辣椒素对心脑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从配菜的角度说,也可以多加西红柿、香菜、葱、姜、蒜。
  • 再次,熟食、甜食,吃之前一定要看食品标签。
    • 食品成分表里,100g食物超过0.4g钠的建议就不要选了,尽量选择每100g含钠低于0.12g的。
  • 最后,尽量选择新鲜的食材。
    • 食材越是新鲜,需要放的盐就越少。
    • 在这些新鲜美味的熏陶下,你的味觉会逐渐恢复真实的感受,一点点的盐就会很满足。

DASH饮食

DASH饮食全名叫“停止高血压饮食”。它是降低血压最好的饮食模式,单独使用就能平均降低收缩压11mmHg,妥妥的一片降压药的效果。另外,这个饮食还有减肥、控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在美国最佳饮食排行榜上,它是连续10年的冠军。

之所以把这个饮食模式推荐给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非常适合中国人。咱们中国人喜欢吃主食,而DASH就是以主食为基础的,和我们的饮食结构差别不大,你执行起来会更容易。

具体来说,在减盐的要求上和上面完全一致,它的核心是比例搭配

举个例子:如果你一天需要2000大卡能量,你就可以这么分——

  • 首先是全谷物主食,占6-8份,每份是半碗米饭,大约就是250ml的那种碗,或者一片面包的量。全谷物,指的就是糙米饭、全麦面包、燕麦粥这些。
  • 然后是蔬菜,4-5份蔬菜,每份也是半碗。
  • 接着是4-5份水果,每份大约1个中等大小的完整水果。比如苹果、梨、橙子、香蕉等都行,挑个中等大小的,但不要榨汁。
  • 再然后是5-6份肉,每份30g左右。最好是鱼肉、虾肉,如果是其他肉,一定要去皮、去肥肉。当然,一份也可以换成一个鸡蛋。
  • 接着是2-3份奶,每份1杯,大约也是250ml,尽量选择低脂或者脱脂奶;2-3份油,每份一汤勺;
  • 最后是每周3-5份坚果,要求不带盐、不带糖、不油炸,每份差不多两汤勺。

就照这个方案吃,不用多想,自然就能低钠、低脂肪,而且还可以轻松获得高钾、高钙、高镁、高纤维素和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这些可都是好东西。

给不在家里吃饭的人的建议——买一个食品盐度计。它可以测量这个菜的含盐量。盐度计通常有三档:如果显示“低盐”,可以放心吃;“中等盐量”,建议少点;如果显示“高盐”,最好不要吃,下次也别点了。这个方法虽然不能精确控盐,但可以最大限度帮到不做饭的人。

运动

误区

在很多人的常识里,运动会升高血压,平时跑个步、上个楼,血压就上去了。医生一般也都会嘱咐高血压病人,不要做剧烈运动,小心血压过高,甚至引起脑中风。确实是这样。运动的时候,四肢需要更多的血流,所以心脏会跳得更快、更强,血压自然会升高。

问题来了,既然是这样,怎么还说运动能降血压呢?高血压患者不是应该避免运动,要静养吗?其实不是。运动降低血压,靠的不是即刻的效果,而是运动中及运动后的长期效应。

运动降血压的机制

首先是对神经的改善

运动的时候,交感神经兴奋,心跳更快、更强,血压升高。而与此同时,副交感神经也会跟着兴奋。它和交感神经相反,作用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

在运动的过程中和结束后,副交感神经会被持续调动。所以在长期运动后,人的血压、心跳不仅不会过度升高,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协调性也会更好。这就相当于血压的调节系统更灵敏、更协调,当然有利于血压的稳定。

其次是对血管的改善

运动的时候,血管内皮会释放一种叫作“一氧化氮”(NO)的物质。这是人体自产的纯天然舒张血管物质,可以很好地舒张血管,降低血压。而且,长期运动还会让肌肉的毛细血管增多,让血管变得更粗,自然也能降低血压。

大量的研究显示:

  • 4周以上的运动训练,对于高血压前期的人群,平均下降收缩压4.3mmHg,舒张压1.7 mmHg。
  • 对于高血压人群,降压效果更好,收缩压平均下降8.3 mmHg,舒张压下降5.2mmHg。
  • 甚至,对于三种药物最大剂量联合治疗血压依然不能达标的难治性高血压,也有作用。

要做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要遵医嘱运动

因为通过运动降低血压,其实已经是一种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同时,在运动的整个过程中,还会有血压升高的风险。这时候,运动更像是一种药物。吃药时,会有剂量、频次、什么时间吃的处方,运动同样需要处方。

医学证据最多的降压运动是持续的有氧运动

它包括四个部分:

  1. 频次
    • 保证每周至少运动5次,最好能达到7次,也就是每天都运动,才能收获明确的降压效果。
      • 因为每次运动产生的降压效果大约可以维持24小时,每天运动一次,就相当于吃了一片药效是24小时的降压药,效果就能持续。
      • 相反,如果每次运动的时间间隔很长,即使一次运动很长的时间,也起不到稳定的效果。
    • 在规律运动3个月后,血压就会稳定下来。这时候,运动的效果已经不是一次运动的短期反应了,而是身体对长期规律运动的反馈。之后,可以改为每周3到5次。但是,完全停掉是不行的,停药后血压还会反弹呢。
  2. 强度
    • 这是整个运动处方的核心,目前公认的是中等强度运动。
    • 如果有明确的高血压,建议你去专业医院确定。通过心肺运动试验,可以监测到你最大的摄氧量,这个最大摄氧量的40-60%所对应的心率范围就是你的中等强度运动。
    • 如果确实不方便去医院,又或者还只是处于高血压前期,也没关系,可以参考我写在文稿里的计算公式,得到你中等强度运动对应的心率范围。
      • 有氧运动最佳心率 =( 220 - 年龄 - 静息心率 )X | 40%-60% | + 静息心率
    • 但是,如果超过了1级高血压,也就是血压已经超过了160/100mmHg,或者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他问题,请一定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来确定。
  3. 运动类型
    • 有氧运动中的跑步、游泳、划船机等都可以。
  4. 时间
    • 目前,几乎所有指南推荐的都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至少要达到30分钟。而且请注意,这个时间要除去运动前的热身5min、运动后的整理5分钟,只算中间达到有效运动强度的30分钟。这样,每周5到7次,总量就是150到210分钟。
    • 美国心脏学会一个有趣的综合研究发现,每周超过210分钟的效果,可能还不如150到210min。不过,具体原因还不清楚。总之,一周210min就够了。

其它的运动类型

上面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是最经典的运动处方,也是被研究得最充分、证据最多的。不过最近五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提示,可能存在比持续的有氧运动降压效果更明显的运动类型

以下按照排名顺序介绍:

  1. 等长力量训练
    • 顾名思义,就是保持肌肉的长度不变、对抗阻力的训练,通常就是保持某种姿势不动,比如平板支撑、靠墙静蹲,还有传统的中国马步,更简单的,把脚后跟踮起、端水盆也行。
    • 研究发现,这种运动会刺激肌肉深层的血流急速增加,对肌肉增长不一定效果最好,但却能启动深层血管的再生,改善血管的内皮功能,长期训练能改善神经调节,降低血管的阻力。
    • 虽然目前证据不多,但结果是一致的:一个月的时间,它可以降低收缩压10.9mmHg,降低舒张压6.2mmHg,可以说是近年来对抗高血压的一匹黑马。
    • 这些运动大多是静态的,不挑场地,也不需要设备。建议你可以从一次1分钟开始,隔天进行,然后逐步增加时间。
    •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匹黑马也有一定的风险,往往会造成憋气,强度过大还可能会导致血压瞬间过高。所以,建议你采取这个训练方法前,先在医院的康复中心,或者在有医学监护的情况下完成几次。
  2. 高强间歇训练
    • 也很简单,就是高强度和低强度运动相间隔。比如跑步,在85-95%的最大摄氧量这个强度运动3min,紧接着,在50%的这个强度再运动3min,交替循环4组。这就是一次典型的高强间歇运动。
    • 它不仅降压效果明显,而且还能改善血管壁的弹性,同时,效率也更高,就是说,达到同等效果,运动的时间可以减少一半左右。
    • 不过要强调的是,这种运动对身体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关节、肌肉有损伤,或者有其他健康问题,一定要咨询医生后再尝试。
  3. 一般的力量训练
    • 比如,哑铃、推举、引体向上、俯卧撑,一般每周3次就好,而且需要隔天进行。因为力量训练后肌肉会启动修复,需要大约24小时才能完成。
    • 这种运动的降压作用,尤其是对收缩压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大约只有3mmHg。而且,不管训练的强度是低、中,还是高,效果都没什么区别。所以在降压方案中,我们一般会把它当作一种辅助训练。

实操方案参考

首先,热身5分钟,舒展身体;

然后,按照中等强度每天跑步30分钟,一周5天。

跑步后,来8个力量训练的动作,每个10次。这个力量训练,一周3次就够了。

再然后,在一般性力量训练后,加一个2分钟的平板支撑,也是一周三次就够。

最后,简单的拉伸运动5分钟。

入静

科学依据

最近几年,随着入静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水平的研究越来越多,人们发现,入静降血压真的是有科学依据的。

  1. 它可以改善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
  2. 它能减轻血管的各种损伤
  3. 它会稳定地改变自主神经系统

上面三个机制已经被现代医学用各种检测所证实,并且得到了广泛认可,因此,入静技术专门被写进了2020年全球高血压治疗的权威指南中。

【效果一般】

入静能降低收缩压0-11mmHg,降低舒张压0-7mmHg。

我们会发现“0-11mmHg”“0-7mmHg”,效果差得特别远。。一方面,入静的技术五花八门,个别技术的医学结论比较统一,有效;但总的来说,大部分都没有看到效果。另一方面,入静的效果天然就不太好评判,所以这些实验的数据就比不上饮食、运动、药物来得精准。

也因此,高血压治疗指南虽然认可了入静是生活方式治疗的处方之一,但只是把它当作替代治疗的处方推荐,也就是在其他生活方式治疗无效,或者本身对入静很感兴趣,可以试试。

冥想

按照技术的核心,冥想可以分为三派:

  • 一派属于意念当下型,就是训练把自己的意念集中在当下,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声音,也可以是自己的呼吸或者真实感受,尽量抽离自己的意识,不妄加评判。这一派的典型代表就是当前最火的正念冥想,还有Samatha冥想、内观冥想。
  • 第二派是在意念当下的基础上,为所有的思想赋予仁爱、包容和同情。在仁爱和慈悲中,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的仁爱感。最有代表性的是仁爱冥想。
  • 第三派还是意念当下,但练习时可能需要一个有经验的老师,还会得到一个个性化的“咒语”,比如“我喜欢现在的自己”“我在森林中呼吸”等等,然后反复默念。这一派的典型代表是超验冥想,还有吠陀冥想。

以上三派中,最接地气的“咒语”超验冥想是唯一一种证据比较充分、降压效果比较好的。其他的冥想流派,包括正念冥想,都没有看到统一的证据,因此也就没有得到医学专家的推荐。

但是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超验冥想的效果可能是真实不虚的,但操作起来难度太大,很难分辨自己是不是进入了冥想状态,降压效果也就不能保障,所以并不是很推荐(当然这里也包括另外几类冥想)。

生物反馈联合渐进式肌肉放松

冥想似乎没有想象得那么神奇,接下来,我再带你看看目前在医院里最当红的入静手段——生物反馈和渐进式肌肉放松,尤其是二者结合使用。

生物反馈,就是利用我们身体的奖励记忆机制。而渐进式肌肉放松也很简单,就是通过一定的指令,帮助你放松全身肌肉。

二者结合时,我们会首先测量病人的血压,然后让病人在一系列指导性的话语以及舒缓的音乐中,放松全身,比如“放松你的下颌,不要紧咬牙齿”“放松肩膀,让两臂自然垂落”等等,然后再次测量血压。如果发现血压有降低,就让病人记住并加强这一做法。反复练习之后,血压就能降低。

实验显示,对于高血压人群来说,生物反馈联合渐进式肌肉放松,降压效果大约是0.8-2mmHg。不过神奇的是,在那些指尖温度偏低、一天内血压的标准差比较小,而且心理评测没什么问题的人群中,它的效果会大幅提高,可以降低收缩压超过5mmHg。

对大多数人都只能说效果平平,只是对一小部分人效果比较好。所以要是喜欢,可以尝试,毕竟也没什么副作用。

慢呼吸

缓慢而深长的呼吸,30秒内降到6次以下,对血压的调节极为有效,短期内就可以降低4mmHg的收缩压。如果每天坚持15分钟以上,或者是在一些音乐的引导下进行,8周以后,血压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总的降低幅度平均可以达到6-7mmHg。

而且,它的效果很稳定,既不受教练、外在环境的限制,也不受练习者的性别、年龄、有没有服用高血压药物的影响。

所以,慢呼吸是所有入静技术里最简单、证据也最充分的,专家的推荐级别远远高于冥想和生物反馈

除了上面三种,我们还听说过很多的入静技术——

  • 比如太极。太极的证据更少一些,不过在已有的证据里,大部分也多少能看到一些降压的效果。分析起来,可能有因为太极集合了运动疗法和入静两方面的作用,因此有些效果。
  • 再比如瑜伽。无论是身体瑜伽,还是精神瑜伽,实验结果的差别都非常大,有的可以调节血压,有的则完全不能,所以目前没办法推荐。
  • 其他的,比如打坐、参禅、气功、灵修等,都没有充分的可以降血压的证据,不主张你练习这些降血压。

怎么选择降压药?

降压药的分类

前面说过,导致血压升高的机制无外乎两种,一是血管收缩,二是血容量增加。正所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降压药其实都是从这两个机制中获得的灵感。

第一大类:减少血容量

通过利尿剂让人多排尿。排尿就意味着排出身体里的水和钠,血管里的水和钠减少,血压自然就降下来了。

优点:

  1. 便宜,几块钱一瓶,一瓶一百片。
  2. 单就降压效果来说,与其他贵出好几十倍的药物没有任何区别,在减少未来心血管的发病率上也一样出色。

缺点:

  1. 可能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就是猛一站起来时会头晕,要慢一点;
  2. 也有可能会导致低钾,需要注意补充钾;
  3. 还有很小的可能会引起高尿酸、高血糖。

第二大类:直接扩张血管

这类药能阻止钙离子进入细胞,这些细胞的“大门”就开在血管壁的肌肉细胞膜上,钙离子无法进入,肌肉细胞就不能收缩,也就是血管不能收缩,血管不能收缩,血压自然就下降了。

优点:

  1. 适用人群广泛,几乎没有不适合的。
  2. 药效持久。即便你偶尔忘吃了,也没关系,血压的波动依然很小。

缺点:
会有不超过10%的人吃完以后脸红、水肿、头疼和眩晕,一般过段儿时间会缓解,不过有的人就是不能耐受,需要换药。

第三大类:收缩血管

通过搞定血管紧张素不让血管收缩进行降压。

优点:除了降压之外,它们还有三个重要作用:一是预防冠心病;二是保护肾功能,减少糖尿病对肾脏的损伤;三是防止心衰病人的心脏进一步损伤。而冠心病、糖尿病、心衰,显然是高血压人群未来很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缺点:怀孕、高钾、血管性水肿,以及双侧肾动脉狭窄的人就不适合。

第四大类:降低交感神经兴奋

通过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来减少血管收缩,典型的就是β受体阻滞剂。

优点不多,缺点明显:

  1. 首先,可能会引起心动过缓、心律失常,哮喘;
  2. 其次,可能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生;再次,对性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选择降压药的五个原则

1. 有效高于一切。

高血压所有的伤害都源于血压升高本身,把血压降到目标值以下就是最重要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除了高血压,没有其他健康问题,选择利尿剂、钙通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酶的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的拮抗剂,都没有区别。

2. 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大类

比如,如果有高血糖、高尿酸,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利尿剂就不适合。

再比如,如果合并高血脂,或者未来心血管风险比较高,血管紧张素酶的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的拮抗剂就更适合你。

3. 不拘小节。

挑选高血压药物,只区分大类,不必看是哪个品牌的哪一种。

比如钙离子拮抗剂,这个地平和那个地平之间的差别就很小。

4. 方便为王。

因为高血压药物之间的效果、副作用区别不大,而药物要吃一辈子,所以最好选一天吃一次的,选你容易拿到的,选你负担起来不贵的,其余的都不必纠结。

5.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选药,不是搞创新,最好用那种大家都在用、用了很多年的药。因为这些药的不良反应早就被别人验证了,安全性更有保证。

五大常见误区

侥幸心理

Q:很多人检查发现了高血压,一旦不可逆转,医生就会要求他吃降压药。这时,很多人就有疑问了:我现在没有任何不舒服,为什么要为十年后的问题买单?即便可能会有危险,得心梗、中风的也不一定是我啊!

A:人只有一个心脏和大脑,代价太大,绝不能冒这个风险。

抵触吃药,觉得入药三分毒

Q:很多人觉得,未来得不得心脑血管疾病我不知道,但是药三分毒,这么多年吃下来,对身体的伤害得多大啊!

A:其实吃药的过程,也是与药同化的过程,药物作用在我们身上的所有作用都会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而被适应融合。

觉得开的药太多

Q:很多人看到医生开出好几种降压药,心里就会犯嘀咕:为什么要吃好几样呢?如果一种就有效,为什么还要吃好几种呢?那不是副作用更大吗?

A:首先,联合用药的效果更好。其次:几种降压药搭配着吃,副作用不仅不会累计,还会相互抵消。

自己觉得控制住了停药

Q:很多人不信得高血压(错过逆转期的)就要终身服药邪,吃了一段时间的降压药后,发现自己的血压很平稳,于是就私自把药停了。两周时间过去了,血压依然正常,于是就觉得,自己的高血压好了,就再也不吃药了。

A:这只是药物的延迟作用。现在,高血压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期都很长,降压的延迟有时甚至长达几个月之久。这些私自停药的人,两三周内血压确实没问题,但用不了半年,血压就又会回到从前了。所以,没有医生的指导,千万不要私自停药。

觉得遵医嘱就好,自己不关心

Q:医生开的药我都吃上了,也没有感觉不舒服,所以我的血压肯定就算控制住了,应该没啥问题了。

A:我们吃药是为了达标,而不是让自己有个安慰。只有血压达标了,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心脑血管的风险。所以除了按时规律吃药之外,吃上药后还要观察三点——效果、副作用和监控病情发展。


以上内容整理自得到app中冯雪老师的《高血压医学课》,订阅专栏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