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并保留原文链接xjchenhao,谢谢!

什么是职业倦怠?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罗伊登贝格尔(Herbert J. 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 ”( Burnout )的概念,用来 指人面对过度工作时产生的身体情绪的极度疲劳。

它就像21世纪的职场感冒,像大姨妈似的,而且还不分男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一次。

美国心理学会数据显示53%的人认为工作让他们感到极度疲累。《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70%的中国职场人轻微倦怠,13%的人重度职业倦怠。

学会习以为常

“倦”可以,“怠”不得,“倦”,是疲倦、厌倦,是心理感受;“怠”,则是怠工,懈怠,是外界行为。

很多人一旦开始“倦”,就自己主动“怠”起来。这样其实会更加疲劳,形成恶性循环。

首先是理解和允许自己进入倦怠——“哎呦,您又来啦”。然后快速找到自己的倦怠点,应对这个倦怠,应用我教你的招数,尽快地恢复状态。

每一次倦怠,就像跑步三公里的极限期一样,保持节奏、深度呼吸、放松心情——只要熬过去,你会觉得自己又能跑一大截。

没有人能不倦怠,但是高手能快速从倦怠里反弹。

  • 倦怠是“精神和体力的入不敷出感”,也是快节奏工业社会的现代病,它具有现代病的一切特征——和时代特征相关,大范围流行,周期性出现,谁都没法幸免,也无法被根治。
  • 但真正的职业高手都懂得和这个老朋友打交道——调整节奏、舒缓压力、增加动力、创造新的空间。

倦怠意味着你在这一关打到头了,而新的一关的钥匙,就在你手上。

提防”去人格化”现象

所谓“去人格化”,简单来理解,就有点像是把人“物化”。不把人当成人,而是把人当成完成任务的工具。具体到职场上,就是强调人理性的那部分,压抑感性的那部分;或者只注重和工作目标有关的部分,把生活、家庭和人际关系当成没用的东西摒弃掉。

一旦去人格化,人就会发展出一种“视人为工具”的态度,对周围的同事会变得非常冷漠。

  • 举个例子,同组的同事生病住院了,一般人是不是会同情,会发微信慰问一下?但是“去人格化”的人就不会,他只会想这位同事手里的活什么时候能交,会不会耽误进度?
  • 这样的人成了管理者,会对下属非常苛刻,没有人情味儿,慢慢地整个公司的工作氛围也会变得功利化。
  • 其他员工要么就适应这种氛围,自己也变成这种心态,要么无法适应,陷入长期压抑的状态。

当你发现自己陷入了情绪耗竭的时候,要特别警惕,因为这是一种亚健康的状态,长期发展下去,很可能会发展成抑郁。就算没有抑郁,在情绪耗竭的状态之下,你也很难再去自我提升,更不要说有良好的职业发展了。

避免情绪耗竭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远离压力源一段时间,让情绪的“池子”休养生息,获得补充。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发展更加灵活、有弹性的心智。压力虽然还在,但你能处理得更好了,也就避免了情绪耗竭。有以下四条建议:

  1. 制造一个能让情绪资源自动恢复的心理壁龛。
    • 就是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去一个特定的地方,比如公司或家附近的公园,或者房间里某个布置得很舒服的角落。
    • 这个地方一定要能让你安静下来,你可以读一点书,听些音乐,或者做一做冥想。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每天都有一段时间,哪怕只有15分钟,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由你自己做主。
    • 只要身处这个“心理壁龛”中,你的情绪资源就会得到补充。
  2. 建立一个更广泛的人际网络支持系统。
    •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工作以外,你都需要寻找一些伙伴,认识一些朋友,聊聊工作和爱好,说些能交心的话题。
    • 这样一个人际网络支持系统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是你能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工作之外,还有更多的价值,避免“去人格化”倾向的出现。
    • 另一方面,当你碰到挫折的时候,他们会给你安慰和鼓励,变成一张心理上的安全网,把你给托起来,不让你掉下去。
  3. 经常思考“什么是我能控制的,什么是我控制不了的”。
    • 为什么工作总会带给人很大压力呢?一部分原因就是工作中有很多事我们掌控不了,而我们的脑袋里老是要去想着这些事,这种时候人是最消耗情绪资源的。
    • 当你能时刻分清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不想那些你控制不了的事情,专心把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做好,那你对工作就会多一份掌控感。
  4. 把眼前的工作纳入你自我发展的长期规划中。
    • 在工作中最糟糕的心态,就是认为工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老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心态,会让你把公司和自己当成是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关系,而这个时候,你的情绪资源会消耗得非常快。
    • 如果你能把这份工作看作是你主动选择要走的一段路,专注于从中获得的成长,那你就能从压力中看到意义。

蜡烛效应破倦怠

假设有两根蜡烛,一高一矮,同时点燃后,直立放在桌面上;再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盖住。高的蜡烛将会先熄灭,因为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热气体上升,占据了杯子的上半部空间;而高的蜡烛的火苗会先被二氧化碳笼罩,因此更快熄灭。

这是一个很清晰的隐喻:蜡烛高度代表能力;火苗是工作状态;空气是动力;二氧化碳则是压力

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容易倦怠?因为高的蜡烛需要大空间,它们烧得最起劲,而最快感受到二氧化碳,当矮的蜡烛觉得空气十足的时候,高的蜡烛已经觉得窒息,最后停止燃烧了。

调整燃烧速度

意识到自己烧得太猛。重新定义下工作的边界,调整下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是最重要的压力源,完美主义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他们设置了很多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务,达不到以后又自我怀疑——是多种心理疾病的源头。

调整一下工作进度、降低自己的完美主义,会很大程度降低自己的职业倦怠。

降低二氧化碳,加入空气

三种东西是严重的“二氧化碳”。

第一种是重复性的工作。遇到这种情况,采用弹性工作时间,或者游戏化的方式;

第二种是缺乏人际沟通。你可能需要主动寻求更多反馈,增加和工作对象,以及同事间的链接;

第三种是缺乏控制感。当一个工作要求高而且控制水平低,缺乏时间或方式完成的时候,就很容易没有控制感。这个时候,你主动细分目标,聚焦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或者至少做一个让自己可以自控的人。

换更大的杯子

主动要求,创造更大的工作空间。

如果工作没法让你“吸氧”,那么就转战兴趣爱好,家庭、健康或者读读书都是很好的方式。

自我体检

职场压力自测表

  1. 每天一睁开眼睛,我就开始为月底的KPI担心。
    • A. 总是
    • B. 常常
    • C. 偶尔
    • D. 从不
  2. 一想到还有这么多工作没有完成,我就无法安然入睡。
    • A. 总是
    • B. 常常
    • C. 偶尔
    • D. 从不
  3. 眼前的事已经让我疲于应付,根本没精力去规划更远的未来。
    • A. 总是
    • B. 常常
    • C. 偶尔
    • D. 从不
  4. 我觉得自己已经被逼到极限,没有精力去应付额外的工作。
    • A. 总是
    • B. 常常
    • C. 偶尔
    • D. 从不
  5.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跟着一个大机器旋转的螺丝钉,根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生活。
    • A. 总是
    • B. 常常
    • C. 偶尔
    • D. 从不
  6. 总是忍不住对很多事流露出敌意,就好像心中有很多无名的怒火。
    • A. 总是
    • B. 常常
    • C. 偶尔
    • D. 从不
  7. 我会经常想要离职,又会害怕离开以后前途迷茫。
    • A. 总是
    • B. 常常
    • C. 偶尔
    • D. 从不
  8. 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法胜任这份工作,并总是担心别人发现这一点。
    • A. 总是
    • B. 常常
    • C. 偶尔
    • D. 从不
  9. 在做每个决定前后,我都会变得犹豫不决,总怀疑自己做了错误选择。
    • A. 总是
    • B. 常常
    • C. 偶尔
    • D. 从不
  10. 当我想要跟人倾诉,却总是发现没人可说。

    • A. 总是
    • B. 常常
    • C. 偶尔
    • D. 从不


    【评判标准】
    选A,得4分; 选B,得3分; 选C,得2分; 选D,得1分。 10道题,总分40分。

得分30-40分,压力非常大; 得分20-30分,压力较大; 得分10-20分,压力一般; 得分0-10分,压力较小;

倦怠的自检表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倦怠也不是一天养成的。为了避免掉入大坑,要经常给自己做点儿自查。

当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把工作带回家、睡一觉醒来还是觉得累、自制力下降(比如暴饮暴食),那么,可能已经轻微倦怠,这个时候调整相对容易。


以上内容整理自得到app的罗胖精选和邵恒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