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并保留原文链接xjchenhao,谢谢!

前言

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

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

所以,我希望这本书所有的读者都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

坚持>方法

  •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
  • 相对于坚持,方法有多重要呢?很多的时候,哪怕说不重要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其实也并不是特别过分。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是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磨练心智

  • 在众多定义之中,我更倾向于乔治·博瑞(C. George Boeree)博士的定义:
    • 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1. 获得知识;
      2. 应用知识;
      3. 抽象推理。
    • 博瑞博士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他的心智直接相关。
  • 一个人的心智可以被开启、培养、发展,可以被重建,再进一步甚至可以被反复重建。
  • 心智这东西“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 心智一旦开启,就可能因学习而疯狂发展,而与此同时“学习能力”也会相辅相成地大幅增长;于是,心智可发展,可培养,可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谁可以封顶?
    • 然而,反过来,如若这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那么心智就可能停滞发展,甚至倒退,弄不好“痴心不得反癫狂”,搞到进入负数的地步——谁又能够保底?
  • 我个人觉得,在工作和学习上控制“获得即时满足”的天性是最重要的。
    • 为了能在这方面控制住自己的天性,有的时候,在其他方面稍微放纵一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相信我,偶尔大醉一场没什么不好。偶尔连续打上两天两夜的牌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也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活动。
    • 但是,在工作和学习上,坚决不要放纵。工作和学习都是艰苦的,路程都是漫长的,成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经验告诉我们,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当然需要技巧,但是,当场见效的技巧少之又少,而且,就算找到了,也只不过是两种情况之一:
      1. 寻找这个技巧已经花费了太多的时间;
      2. 这个技巧可能有后遗症,只不过是现在还不知道而已。
    • 事实上,“推迟满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也是需要挣扎和锻炼才可以习得的能力

耐心是成功的核心素质

  • 我们只有一个习惯是天生的——“懒惰”。
  • “心智开启”的起点是“意识到可以自律”,而心智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懒惰的过程
  • 与懒惰抗争、停止遗忘、坚持改变的工具,就是纸笔。只要你确实每天都记录。
  • 养成任何一个新的习惯都不容易。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成为习惯,与天生的一样自然呢?我的经验告诉我,一般需要五年的时间。对,是五年的时间。我看到过很多书籍上说,两个星期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我想,也许是我笨吧。
  • 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就是看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对你的目标达成是否确实有益。
  • 阻碍进步的根源来自“缺乏耐心”
    • 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
    • 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
    • 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地调查研究。
    • 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
    • 而所有的成见与偏见,都是因为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分辨每个个体的特征,而宁愿用粗暴简单的分类方法替代思考。
  • 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每个人的每个小时都只有60分钟,每个人的每分钟都只有60秒,每人每天一共86400秒——大家都一样,不管你是谁

心动不如行动

  • 为什么你买过那么多此类书籍,并且那么多次地准备听从那些专家的建议,却最终无一例外地不了了之了呢?其中原因很多,一个特别重要的可能是: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
  • 大多数情况下,我的建议是这样的: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目前的处境并不令人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 对我个人来讲,所有的大额消费活动,乃至其他一切涉及金钱的活动,诸如投资之类,“马上行动”的建议肯定不适用。相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拖延,拖得越久越好——仅是我个人的经验。

    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 获取更多的知识几乎是我们开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学习能力”也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了

  • 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所谓“体验”,通俗地说就是来自我们五官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 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Trial and error)。
  • 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外一个“聪明”一点的,也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观察”。
  • 然而,“体验”、“试错”和“观察”,都是存在局限的
  • 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学习是最节省时间的方法

  • 如果说,车是人类腿脚的延伸——使人们走得更远;望远镜是人类眼睛的延伸——使人们看得更远;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使人们算得更快……那么学习就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延伸——可以使人们拥有更多的能力,并且往往仅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事实上,学习本身不仅是一种能力,而且对人类来说更是一种天生的能力。
  • 我们身边很多“拒绝学习”的人
    • 我曾经多次尝试劝我的一个朋友花 20 分钟学习一下批处理命令,未果——他拒绝的理由是:现在谁还用 Dos 啊?早就是 Windows时代了!
    • 我尝试过很多次同样未果:劝我的另外一个朋友花10分钟学习一下Google上的通配符的使用——她说,不用那东西也一样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啊!
    • 我曾经替他们着急过,可是后来发现这是个“死结”。为什么呢?
      • 第一,因为他们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
      • 第二,进而由于他们并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于是当然不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
      • 第三,既然他们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于是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 因为你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了,你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你所习得的技能,你已经拥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 比如,你最终可以熟练使用一门外语,你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门,跨过那个门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这种情况下,再用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你比另外一些只能讲母语的人多拥有一个世界。
    • 我痴迷于学习,正是基于这样的体会。每次我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是否足够精通,或者是否比别人强实际上根本不重要),我就感觉自己重生一次。
  • 那些拒绝学习或者一不小心受了影响而已经把“学习”两个字妖魔化了的人真的非常可怜,他们每天都在挣扎着想要“管理时间”,“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却不知道他们因为当初不肯花费十几二十几分钟而其后一生少做了很多事情,错过了很多机会,并且,一生只有一次却都没有过好……
  • 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大学生最好不要把宝贵的青春时间花费在“打工”上,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际的回报实在是太少——相对于把时间精力花费在恰当的学习上而因此在将来可以获得的回报来看。

分配时间

  • 没有任何人可以100%有效率
    • 每个人都想提高效率。可是,奇怪的是那么多所谓的专家怎么会常常忽略一个很简单又很明显的事实呢?事实上,就好像没有任何机器可以一直用 100%的功率运转一样,没有任何人可以100%有效率。
    •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百地有效率。
    • 有些时候,你会非常有效率,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永远维持;如果你强迫自己一定要如此做的话,你就会像那些始终用 100%的功率运转的机器一样,由于损耗太大而提前报废。
  • 了解自己的行动导向,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 如果你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工作和学习上,那你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
    • 如果你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享受欢乐上,那你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
    • 每个人各不相同,有些人在工作学习上可以获得更多的乐趣,有的人在生活琐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幸福。所以,你需要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 很多时候,熊掌和鱼确实不可兼得。再次,你必须选择。而这样的理解会使你非常清楚一个简单的事实:选择意味着放弃。你做某件事情,可能就不能做另外一件事情;哪怕你觉得你两件事情可以一块儿做,实际上,你也已经不可能做第三件事情了。
  • 按照黄金分割定律分割时间
    • 如果一天你可以规划的时间有 10 个小时,并且你确定自己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你就这样规划吧:大概用 6.18 个小时去工作学习,而用剩下的大约 3.82 个小时去享受欢乐——因为你毕竟是正常人。
    • 反过来,如果你确定自己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你就这样规划吧:大概用 6.18 个小时去享受欢乐,而用剩下的大约3.82个小时去工作学习——因为你毕竟还要想办法养活自己。每个人专注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 不要逃避困难
    • 稍微思考一下就明白,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简单的部分要迅速做完,而后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投放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
    • 然而,很多人会在潜意识中回避困难,于是乎他们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几乎全部时间都被用来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掩耳盗铃”一般地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会自动消失……如果不能控制这种逃避倾向,那么再多再巧的时间管理技巧都是无效的,因为本质上来看,任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为重要而困难,也因为困难而重要)永远完成不了。
    • 所谓效率需要任务完成才能够衡量,这样看来,对于逃避困难的人来讲,无论他们最终花费了多长时间,但因为任务没有完整完成,所以,根本谈不上效率(相当于分子等于零)
    • 有意思的是,当他们回避困难的时候,都不是故意的,并且往往早已经给自己找到恰当的借口——太强大太有力乃至于他们真诚地相信——“我喜欢做有创意的事情,那些事太枯燥,确实提不起兴趣来……

厚积薄发

  • 之所以可以“显得”游刃有余,是因为之前做过太多的准备。
  • 意外总是发生绝对不是因为你的运气格外差,而往往只不过是因为你考虑得不够周全。
  • 现在看来,他们不见得一定是什么都知道之后才写出来的。很可能是为了写出来,才去搜索、积累,才发现了那些令我们惊奇的内容。当然,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他们自己也会经常被自己的发现吓一跳,要不然怎么会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之类的慨叹呢。所以,素材积累固然非常重要,然而,如果提前确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那么就甚至可以积累很多原本不可能想象的素材——惊喜连连。
  • 随着信息输入越来越多,大脑就需要越来越多的灰质细胞。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人,有更多的灰质细胞。而颅腔的大小是有限的,于是,灰质细胞的增加,最终会导致灰质密度越来越高。于是,灰质细胞之间就越有可能由神经元连接起来。于是就有可能产生我们所说的“融会贯通”的现象——那些原本可能貌似毫不相干的信息现在有机会被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所谓知识渊博的人,就是那些存储于脑中的信息量超常地多的人,这些人总是可以“融会贯通”,于是,超常地充满了“智慧”。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所谓智慧就是记忆力,应该是他自己尽管当时无法全面解释,但于他来讲却又是朴素而自然的体验。有些知识领域就是相对更需要所谓的“死记硬背”,比如,历史、地理、外语什么的。其实,“死记硬背”有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截然相反的同义词——“博闻强识”。
  • 不要无谓地相信什么“突然闪现的灵感”的存在。灵感这东西就算存在,也不会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肯定是有来历的。只不过是我们经常说的“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 我一直认为,在学习、工作上,一个人在某方面的能力究竟有多大,几乎直接取决于此人能在那方面提前多久进行过准备。很少有人真正提前足够的时间去做准备。只要观察一下任何一所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群体就可以轻松找到无数前仆后继的失败样本,以及永远是少量的成功样本。
  • 贫穷,从整体上来看是“永存之困境”(persistentproblem)。无论这世界发展成什么样子,都不可能彻底根除贫困,因为最终,所谓的贫困是相对的
  •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结论,浪费时间是可耻的,而浪费青春不仅是可耻的,更是可悲的,并且只能是无可挽回的。朴素点说,人必须努力。如果大家都努力的时候,那你就最好尽早开始努力,并且更努力才好。人们总是说,笨鸟先飞,其实,有很多鸟之所以先飞也许并不是因为它们笨,相反,更可能是因为它们更聪明
  • 了解耐心的好处,就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与投入的时间相比,聪明、勤奋之类的因素实在是微不足道。
  • 毕淑敏在她的小说《女心理师》里说:“一杯咖啡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水。一杯咖啡里98%都是水”。而那些简单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复就好像咖啡里的水一样重要。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
  • 要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确定那是一个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地执行该计划。其实同样的道理已经有很多人给你讲过:“不要等机会来了,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或者“机会总是眷顾那些准备好了的人”。懂得这样的道理之后,你就会真正审视生活,然后开始醒悟。其后,你再看看你身边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的人,就知道他们其实有多可笑了,因为他们一生在追求实际上根本得不到的东西,最后只有这样的出路:要么对人生失望,要么选择某个宗教而后寄希望于来世。

保持健康

  • 首先,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据统计,新生婴儿每天要睡上20个小时;3岁之前每天要睡上14到15个小时;6岁之前要每天睡上12个小时以上才够;直到15岁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8个小时左右的睡眠就基本足够了;而成年人,一般认为每天应该睡上6到7个小时才是最健康的。当然,有些人很早就开始失眠了,他们睡得很少,但显然会因此不健康。
  • 一个小窍门是,在打盹之前喝一小杯咖啡,然后迅速睡过去。这样的话,30 分钟后醒来的时候,那种脑子清醒的感觉实在是太棒了
  • 规律的生活会使你自然地变得相对容易守时
  • 对很多人来说早起确实很难,但要知道早起的习惯其实还算是相对容易养成的。每天早上思量并确定当天最重要的几件事儿对一天的工作完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其中有一两个重要约会的时候,就要在这时候确定好时间并且做出相应记录。
  • 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停止嘲弄他人。
    • 生活中我们很少真的会遇到他人的“弱”会影响我们的“强”的情况。更多的时候嘲弄别人“弱”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而真的“强”是不需要证明的,需要证明的“强”其实只不过是清楚地自证的“弱”。
    • 通过嘲弄他人而获得的“强”的感觉必然是远离“真实的自己”的,所得到的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自负”而已,而感觉到的“自信”只不过是扭曲而严重的幻觉。
    • 所以,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认真观察,我们看到的结局总是:嘲弄他人带来的最终只能是对自己的伤害——往往还是来自各个角度的全方位的伤害。
  • 正确的减脂跑步方式应该是慢跑。慢跑到稍微气喘的地步,就改为快走,等气匀了再改为慢跑。这样就很容易坚持到30分钟,然后,在接下来的10~15分钟之内,如果体力允许的话(通常要经过一两个月的适应),就尽量快跑,或者至少强度比前30分钟再高一点,以便消耗更多的脂肪
  •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和亲属交流的时间。家庭是最重要的。因为最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哪怕在很极端的情况下依然支持你的肯定是也通常只有是你的家庭——无论你的家庭被你自己认为是好还是
  • 相信我,要想提高你的社交质量,你最好多花时间和精力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哪怕只在某一个方面。

反思

  • 我发现过去的一些想法不再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完整全面,那我就去补充;过去的一些想法不再像过去认为的那样逻辑清晰,那我就去修正。再次体会到,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 很多人害怕思考,常常说,“想那么多干嘛,多累啊?”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大哲学家罗素曾观察到这个现象,并为之奇怪,慨叹道,“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如若重生,就可以恰当运用心智与时间作朋友,与他一起用耐心打造新的人生。没有人能够阻挡你开启自己的心智。最神奇的是,一个人的心智的开启,竟然只需要一个挣扎的念头而已。但仅仅这一个念头却又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但,还是挣扎一下吧,因为无论如何,反正我们早晚要为自己的过去买单,逃不掉的。

以上内容是阅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