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并保留原文链接xjchenhao,谢谢!

破解直觉谜团,激活大脑理智。

大脑中的两个系统

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命名它们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 系统1: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
  • 系统2: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

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它通常不会主动干预系统1的工作,除非系统1发出求助。

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效应

  • 曝光效应:当某个人、某句话、某样事物频繁出现,反复在我们面前曝光自己,就会引发认知放松,进而更容易被判定为可信的。
  • 启动效应:行为和情感不知不觉间被他物启动的现象。
  • 常态理论:当我们已遭遇过某种小概率事件,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时我们就会不以为意。
  • 因果关系错觉:我们常习惯将接续发生的事件联想为因果关系,将前一件事解释为后一件事发生的原因。比如因为苹果熟了,所以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实际上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来?牛顿的解释更为靠谱。
  • 确认偏误:先有猜想或观点,然后人们就会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偏好或猜想的现象就是确认偏误。
  • 光环效应:当你对某人或某物的初始印象很好,你会觉得Ta什么都好,后续了解到的信息如果是符合你对Ta的判断的,则会加固Ta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如果相反,则很大程度上其负面意义会被消解掉,这就是光环效应。
  • 框架效应:本质含义一致,但因为表现同一含义的框架不同,就会导致人们的感受不同,认为它们有差别的现象,就是框架效应。

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缺陷

  • 启发法
    • 典型性启发:用典型性判断代替概率评估,例如“他的学习成绩肯定好不了,瞧那一身纹身”。
    • 合取谬误:人们往往会受到启发联想的影响,认为某件事更可能发生,这种认为多重条件“甲且乙”比单一条件“甲”更可能发生的认知偏误
    • 忽视回归均值现象:指的是某项指标的表现过高或过低后会自然回归到平均水平。
    • 锚定效应:这种先入为主的信息会对我们的后续决策作出暗示的现象,就是锚定效应。
    • 结果偏见:事实会让记忆朝已发生的结果修正。例如辛普森谋杀案发生时,部分人持观望的观点,真相大白时,这些人却认为自己当时所持的观点是与真相相符的。而且往往结果越糟糕,后见之明的偏见就越厉害。
    • 有效性错觉: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简单的测试、对过去的分析去预测未来,并以为有效。事实上,当影响长期未来的因素十分复杂时,未来是不可测的。
    • 过度信赖直觉:直觉,多数情况下来源于系统1的直接反应,这种反应取决系统1强大的联想功能,它只需要简单的几个线索,就可以自动编圆一个故事。这种故事有时候来自于切实的实践,而更多时候则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前者是专业的直觉判断,往往非常准确;而后者则是系统1编了个故事,系统2就不加验证地信了。
    • 规划谬误:受到过于乐观的想象所启发,不切实际地制定过于理想的目标和计划。
    • 乐观偏差:人们乐意冒险是因为觉得胜算大。也即人们常乐意承担风险,并非因为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足够强大,而是受到联想启发高估了利益,且低估了风险发生的可能。
    • 沉没成本悖论: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所以要继续投入更多企望以此能打捞起已沉没的成本,而不懂及时止损的现象。
  • 前景理论
    1. 确定效应: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确定的收益。
    2. 反射效应: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赌一把”。
    3. 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要更敏感得多。
    4. 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 当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为0~5%(小概率),我们常常会过度重视这个不大可能发生的风险,发生低概率结果的可能被过高权衡,这就是可能性效应。
      • 当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为95%~100%(大概率),我们则会无限放大它实现的希望,而忽略95%包含的意义——有5%的可能不会发生,这就是确定性效应。
      • 这两个效应常使人们高估或低估风险,从而错过机会或盲目冒险。
    • 联合评估与偏好逆转
      • 现实生活中,影响我们对单一事物的判断的,可能不仅仅是该事物本身,还有可能与它的参照对象有关,联合评估一方面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另一方面也容易让我们陷入锚定效应等心理陷阱。
      • 偏好逆转的意思,就是当我们手头只有单一事物的信息时做出的选择,可能在获得多个事物的信息,进行联合评估后发生逆转。
  • 禀赋效应: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因此人们经常对于已得到的东西有迷之执着而无法客观判断交换该物可获得的利益,从而损失好机会。

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

  1. 假设任一重要谈判中的数字都对自己有锚定效应,从而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去分析、辨别,得出真正合适的数字。
  2. 有意识地排除无效信息(干扰性暗示信息),采用回归均值的眼光进行预测,以防止盲目冒险。
  3. 善用框架效应,营造更容易获得肯定的情境。
  4. 努力养成参考、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而不只是依赖个人的内部意见。
  5. 事前验尸:预先设想惨败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此来部分抑制乐观偏见。

两个自我

  1. 峰终定律: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评价,有赖于该事件峰值时刻(高潮时刻)与结束时刻带给自己的感受。
  2. 体验效用≠决策效用:即便体会过了,人依然未必能分清什么事情对自己有益,什么事情有害,这体现在某事的体验效用不同于其决策效用上。即某事带来的实时感受可能很强烈,但做决策时,它的影响却未必强烈。旁观者清,但我们往往无法用旁观视角的理性作出决策。
  3. 经验自我≠记忆自我:这就引发了另一场观察——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事实上,根据峰终定律我们就不难发现,记忆自我会带有更多主观色彩,正如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一段婚姻,以离婚告终,我们就会说自己的婚姻是失败的,而忽视了它曾带来的美好。

以上内容是学习“樊登读书会app”的《思考,快与慢》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