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讲:写作素材的8个搜索渠道

大家好,我是粥左罗,欢迎来到《粥左罗教你从零开始学写作》。这节课我们进入课程的第五个模块,主标题是素材能力,副标题是性价比最高的能力。

为什么说素材能力是性价比最高的能力?

一是因为它更好掌握,不像标题技巧、选题技巧等都需要千锤百炼才能很好的掌握。

二是因为,优质的、准确的、恰当的、新鲜的、有料的、精彩的素材,是快速提高文章精彩程度的捷径。

这个模块有三节,这节我们先讲素材的搜索渠道。

提到搜索渠道,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书啊,公众号啊,这些都可以,但这些我认为都不应该是你第一步要想的,这些我称之为外部渠道。

素材的搜索渠道,我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内部渠道,第二类是外部渠道。

当你想写一个主题的文章时,你首先要做的不是去一些平台上搜索,这是向外求,应该先向内求,也就是求助于个体经验,先思考一下,自己和身边人的经历中有没有合适的素材和思考。这样的内容写出来,更加真实、生动,而且因为你熟悉,所以更好驾驭。

所以,搜索素材,应该分两大步,先从个体经验里搜索,然后再从外部经验里搜索。这节课,我们讲的8个搜索渠道,前两个属于个体经验,后六个属于外部经验。我们挨个来讲:

一、个人经历思考

这是个体经验的第一个组成部分。

写作,首先是为自己写作。而且你想摆脱都摆脱不了。

我们前面讲过,写作是对输入处理后的输出,你写的任何观点,都不能跳脱你的思考,你的思考是怎么来的,源于你读过的书、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等等。

因此,你写的观点,本来就是从你的经历和思考里得来的,那肯定直接从你的经历和思考中挖掘相应的素材是最恰当的。

比如,你写一个关于“情商”的话题,你要先从自己的个体经验里检索一下,自己做过什么高情商的事,说过什么什么高情商的话,又有哪些低情商的经历表现,情商在你的工作生活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关于情商你曾经有没有过一些思考、观点….

如果有恰当的,是不是就比网上扒来的材料更好用。

二、身边人的经历

个体经验里,要么是你自己的,要么你看到的别人的,而别人的肯定主要不是陌生人的,而是你身边人的。

你可能在很多人的文章里,都经常看到这样的表达:

我有个朋友….

我有个同事….

我有个同学….

我的老板….

我的前任….

我的叔叔….

等等。

这些其实都是作者写文章时,从身边人的经历中检索出来的写作素材。

其实这是个庞大的素材源,因为每个人每年都要经历很多人的故事,光一个办公室里的同事身上都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每个人都是一个行走的素材库。

所以你写任何一个话题,都要先检索一下,身边人做的哪些事、说的哪些话可以成为你的写作素材。

三、微信体系

公众号应该是目前高质量文章产出最多的内容平台,有两个原因:

首先,绝大多数公众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次。

不像微博、知乎、网站、论坛等内容平台,每天可以发布很多次内容,当你每天只有一次机会的时候,你肯定更加珍惜、更加谨慎,公众号推送后不可修改、不可撤回,严格的内容发布机制倒逼了内容质量的提高。

其次,公众号是目前商业价值最高的内容平台。

大家都想通过高质量的内容聚集优质粉丝,以实现商业诉求,而且每个领域的公众号竞争都很激烈,这也倒逼着大家在公众号上投入更多的经历、生产更优质的内容。

因此,微信体系,最重要的就是搜索公众号生态里的优质文章。

基本上你写什么主题的文章,这个生态里都有很多人写过,你可以搜索出来,参考借鉴,但不要洗稿、抄袭。

微信体系里也可以搜索朋友圈里大家的分享,同时如今的微信搜索已经将外部信源纳入到搜索范围内,也就是说你在微信能搜到腾讯新闻、凤凰新闻、网易新闻、新浪娱乐等等几乎全网的内容,这些都可以用。

四、微博体系

对于搜索素材来说,微博也有它独特的优势,只有知道它的独特优势你才能高效利用。

第一,微博是一个广场,是热点事件最先爆发和传播最快的地方,如果你想搜热点素材,要用好微博。

第二,微博上可以搜索特定的公众人物的素材,微信不能,比如你写鹿晗、吴亦凡、胡歌,你不可能去翻他们的朋友圈找素材,但你可以翻他们的微博。

第三,微博是一个诞生段子、金句素材的地方。

第四,微博评论区是一个素材金矿,尤其是点赞前排,我写文章的时候经常加一个“网友评论/网友怎么看” 这样的板块,这就是所谓的UGC内容生产模式,同时这也是增加读者共鸣的好办法。

五、知乎体系

知乎上有很多大V,内容质量相对较高,在它内容的生产机制下形成了很多专题,每一个问题都有很多专业人士从不同角度的输出观点、解读。每个话题下都有一个“精华”选项,里面关于这个话题的帖子按被赞的数量从高往下排序,搜索效率也比较高。

所以知乎的特点就是:

内容质量高、素材扒得深、搜索效率高。因此知乎也是你绝对不容错过的素材来源。

六、百度体系

百度的优势就是拥有海量的资源,你在百度上可以搜全网的内容,信息量巨大。

很多素材可以直接在百度百科里找到,而且内容相对权威,比如你写人物、写干货、写科普、写概念等东西,百度百科就是很好的一个素材源;

如果你搜的正好是热点,在百度搜索页面最上面会有一个方框,里面会显示关于这个热点话题最新的6篇文章,你可以挨个点击查看;

如果你不是追求特别高逼格的图片,搜图片的时候用百度还是非常高效率的,它的图片资源是海量的,因此跟关键词的匹配度还是相对精准的。

百度这个就不多讲了,毕竟是大家最熟练使用的一个渠道。

七、垂直网站

每个领域都有很多垂直网站,内容相对专业,且更符合你的主题定位,因此在这些平台上搜索效率会比较高。

比如我写创业投资主题的文章,就可以多去@36氪、@虎嗅网、@创业邦、@投资界等这样的网站找素材,而且通常这些网站每一篇文章底部会链接相同主题的一些其它文章,让你的搜索效率更高。

八、书和课程

书和线上各种音频课也是非常重要的素材渠道,而且有三个优势。

1、搜索效率高。

比如我写文案干货文章,我去翻《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科学的广告》、《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文案训练手册》、《那些让文案绝望的文案》,我去找几个讲文案的音频课,这样肯定效率非常高,因为搜索太精准了。

2、素材稀缺性。

书和课的版权保护相对比网上的文章更好,因此书和课里的很多素材你在网上是搜不到的,也就是说你通常能在书和课里找到大家都没见过的素材,这个就是你文章的竞争力,稀缺就是价值。

3、素材质量高。

书不是随便就能出的,课也不是随便就能讲的,这两个渠道的素材,整体上都相对更高质量一些。

以上就是搜索素材的8个渠道,下节课我们讲讲搜索技巧。

第二十讲:优质素材的6个搜索技巧

大家好,我是粥左罗,欢迎来到《粥左罗教你从零开始学写作》。这节课我们讲一下优质素材的6个搜索技巧。

一、要有耐心

有些学员可能会心想:粥左罗你糊弄人的吧,让你讲搜索技巧,你说要有耐心,这特么也是技巧么?

这还真是技巧,而且是很多人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技巧。

写文章最大的套路是什么?真诚。搜索素材最大的技巧是什么?耐心。

不少朋友问我,为什么同样写一个名人大佬,你总是能搜到我们没有的素材?

我就问:你搜索用了多长时间?

很多朋友就说:20分钟。

我说:你搜20分钟,我搜三四个小时,你问技巧,这重要么?我用了你10倍的时间做同一件事,我又不是傻子,当然得到的也是你的很多倍。

大象公会的一个作者叫南戈,写过一篇文章《<红罂粟>照耀中国》,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写,浏览器里与“红罂粟”有关的中英俄文网页他收藏了 141 个,买了 6 本电子书 70 多篇论文,成为《纽时》的付费用户,还让朋友用耶鲁账号帮他查了《真理报》20 年代以来的全文数据库”。

著名自媒体人三表说,老道消息的作者老编辑写一篇文章,Safari的标签多到崩溃。

如果你搜资料没个两三个小时,别来问我搜索技巧,耐心是一切搜索技巧的前提,因为搜索本身是一件超级无趣的事情。

黄章晋说:只要动用了足够智力的东西都能打动人。

这就是最大的技巧。

二、多关键词

耐心的基础上,多关键词搜索是第二个技巧。

写文章大家不都先定个主题么,主题定好了,跟主题直接相关、间接相关的关键词列一列,然后少废话,一顿狂搜就是了,跟农民工搬砖似的,没啥捷径。

比如我要写个人物,经纬中国的老板张颖,张颖这个关键字我肯定要狂搜一顿,但仅仅这个不够啊,跟张颖有关的关键词,比如经纬、经纬中国、经纬张颖等也得搜啊;

然后张颖投过企业你也要试试,比如张颖+滴滴、张颖+陌陌、张颖+猎豹移动、张颖+饿了么等等;

再然后跟张颖有关的名人大佬你也得组合搜一搜啊,比如张颖+唐岩、张颖+张旭豪、张颖+徐小平、张颖+傅盛等等….

这就完了么?没有呢,比如你想写这个人,写他的什么,还有一堆关键词,你可以继续去搜。

所以,想要搜到更多素材,你的关键词一定要多维度。

三、多渠道

如果你的搜索渠道太局限,你再有耐心、关键词再多也不行,比如你光在百度上搜,那肯定是不够的。

比如我们刚才说的搜张颖相关的内容,你要拿那些关键词在百度上搜、公众号里搜、新浪微博里搜、知乎上搜、36氪上搜、朋友圈里搜等等。

如果有些话题有比较著名的书,你还要去翻书,比如我写海底捞上市的爆文,很多素材就是书里翻出来的,网上没有。

你写一些主题类的文章,也可以多去翻书,比如写营销干货,多去翻营销的经典书,写成长干货,多去翻一些认知提升的书籍,然后很多主题也可以去一些知识付费平台上搜索。

因此,多关键词+多渠道就是王道,你10个关键词在10个渠道上搜索,就是100次搜索,能不牛逼么?

当然,可能你真的执行过程中不需要那么多,够用就行。

四、多维度

这个指的是,素材形式的多维度,我们写文章,当然主要是文字为主,但是如果有不错的图片素材、视频素材,这也是我们提高内容竞争力的一个手段。

甚至有很多写公众号的作者,长期坚持给文章配高质量高价值的图片,这也成了它内容的特色。

比如海底捞上市的时候,很多作者都写文章,我也写了一篇《海底捞上市,身价600亿的张勇用人潜规则:谈钱,才是对员工最好的尊重》文末放了个2分钟的视频《海底捞店经理月薪多少?》,这就是人无我有。

因此,搜索素材时,至少有三个维度:文字+图片+视频。

五、精准搜索

什么是精准搜索?很多平台搜索的时候都可以限定条件,以便让搜索更精准。

比如百度搜索罗永浩卸任CEO,出来的结果里,罗永浩卸任CEO这组词有时候是断开的、不连续的,如果你加上引号,搜“罗永浩卸任CEO”,你搜出来的结果,这组词都是连续无中断的。

即加引号搜索,关键词不会被拆分。

比如你在百度里搜罗永浩 Filetype:doc,搜出来的都是文档,doc 换为 pdf、ppt、word,搜出来素材都是pdf、ppt、word类型的。这就是按文件类型的精准搜索。

比如你百度搜手机,出来的都是各种买卖手机的信息,如果你加了《》,搜出来的都是电影、小说《手机》相关的素材。

比如你在微信体系里搜,你可以选择搜朋友圈,搜文章,搜公众号等等,搜朋友圈,你还可以搜索指定某个人的朋友圈,指定某个人的朋友圈你还可以按时间筛选。

搜文章也有很多筛选条件,搜索范围可以是最近读过、从已关注的号里搜索、从朋友分享过的里面搜索,还可以按时间排序、按阅读量排序等等,你也可以搜索特定公众号里的。

每一个筛选条件,都是为了让你的搜索更贴近你想要的。

六、顺藤摸瓜

啥叫顺藤摸瓜?

比如,你在某个图片网站上搜图片,你特别喜欢这个图片,然后你可以点击这个作者,进去你会发现很多相同风格的不同照片。

比如,我之前写雷军,搜关于雷军的素材,搜到一篇文章觉得作者写的很好,我就想看看这个作者是不是有可能写过好几篇雷军,我就去找这个作者的公众号,一搜还真有好几篇,这就是顺藤摸瓜。

比如,你搜某个主题关键词,有可能搜到一个公众号,感觉这个公众号内容好同时定位也很符合你那个主题,你就可以直接在这个号里多用关键词去搜索。

总结来说就是你搜到了一个瓜,这个瓜肯定在某个藤上,然后你就可以顺着这个藤找到更过的瓜。

为什么顺藤摸瓜这个逻辑可以成立?

因为定位,网站有网站的内容定位,公众号有公众号的内容定位,作者也有作者的写作定位,摄影师有摄影师的拍摄定位,定位就是它会长期做这个领域的内容,肯定不止一篇,所以你找到一篇,可能就是找到了一片。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

搜索素材第一大技巧是耐心,你不要想着20分钟搞定,除非你想写的是很短的小分享,否则你要至少拿出几个小时的时间;

用多关键词在多渠道上搜索,兼顾文字、图片、视频三种素材形式;

搜索的时候可以使用筛选条件让搜索更精确,最后要学会顺藤摸瓜的搜索。

第二十一讲:日常积累素材的3个方法

大家好,我是粥左罗,欢迎来到《粥左罗教你从零开始学写作》。这节课我们讲一下素材能力这个模块的最后一节,日常积累素材的3个方法。

为什么要积累素材?

虽然如今在互联网上可以高效的搜索到各种各样的素材,但是写文章的时候,真正好用的,还是你熟悉的素材,你曾经用大脑处理过的素材,这些素材你会理解的更好,调取的更高效,运用的更自如。

一句话:好素材不是搜出来的,而是你攒出来的。

写一篇文章时,第一步应该是先尝试使用你熟悉的素材,然后再去搜索新素材作为补充和完善。

你可能觉得“天天想着拿个小本本记素材”是一件麻烦的、苦逼的、不高级的事情,但实际上很多写作的高手甚至大佬,都在用这种方法,比如马云、罗振宇、罗永浩等。

如何形成日常积累素材的好习惯,三个方法。

一、及时收藏

收藏是积累素材最轻的一种方式,毫不费力,一秒搞定,但是就这一秒的习惯很多人都没养成。

我平时翻公众号、刷朋友圈,看到好文章都会立马点一个收藏。这样我以后写文章用的时候,可以立马在收藏夹里翻出来。

有人说,需要打标签么,收藏多了不会很难翻到么?

其实在互联网平台上收藏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有搜索功能,书就没有,海底捞上市时,我想起《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里有个很好的素材,但那几段话到底在书的哪一页,我可记不清楚,我翻了半小时才找到。

但如果你是在微信收藏夹里收藏的文章,你只需要用关键词“海底捞”搜一下就马上把文章搜出来了,然后你再用关键词+“搜索页面内容”就可以马上找到你要的那段话。

因此,在微信里收藏,不用花很多时间打标签整理,只要你对文章熟悉就可以,因为你可以通过关键词快速找到并定位具体内容。

当然,有一种情况,你可以打标签,让你更高效。

2017年我开始高频度的写新媒体课程,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每天都写一节,需要大量的各类素材,因此我就建立了一些专用标签比如“标题标题标题”用来收藏爆款标题,比如“选题选题选题”用来收藏爆款文章,比如“新媒体开脑反复看”,用来收藏对我启发很大的解读传播的文章等等。

我建立了一些这样的标签后,我看到相应的文章就会放到相应的标签下,每天我要写课时,就直接去翻看这些标签下的内容,非常高效。

因此,你如果近期想做某些专题的文章,你也可以建立临时的一些标签用来收藏文章,检索更高效。

这是说收藏文章,我还会收藏号,我的办法就是置顶,我必须每天优先看到这些号,需要的时候更高效的找到这些号,因为我关注了几百个账号。

书的内容也要收藏。

你读书的时候看到一个很好的素材,你觉得之后可能会用到,你就用一秒钟折一下页脚即可,再画两笔也行,不要怕把书弄坏,书最怕的不是弄坏,怕的是它天天躺在书柜里没人搞它。

看过的好电影,我也会在豆瓣上标记一下。

另外,网上很多东西你都可以收藏在微信里,别的网站、APP上的东西你可以发到微信上,从微信端打开就可以收藏到微信收藏夹里。

总之,平时阅读的时候,要及时收藏,收藏时用一秒,用的时候省大时间。

二、随时记录

收藏,更多的指的是原封不动的整体标记一下。

记录,分两种情况:

1、只摘取你要的部分

很多时候,我们看文章,读书,聊天,听课,我们只是被其中的一句话,一个观点击中了,那我们就不需要全部都收藏,只是摘取我们需要的部分纪录下来即可。

事实上很多大佬也这么干,演讲教练王雨豪在一次讲课中透露,马云老师有个特别助理,专门帮助他收集互联网上精彩的段子;罗振宇老师也有个笔记本,专门记录杀手级的金句。

比如:罗振宇2016年跨年演讲有个刷屏金句是“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就好像突然有了铠甲,也突然有了软肋”。

2017年跨年演讲有个刷屏金句“岁月不饶人,我也未曾饶过岁月”,这都不是他原创的,而是他看到这句话真牛,就纪录在小本子上的。你现在知道,罗振宇为什么有这么多金句了吧?

另一个老罗罗永浩也是这样,他说:看到某个人说了句特别有洞察力和智慧的话,我就随手记录下来;看到一个非常好玩的笑话,我就随手记录下来。

2、记录你的碎片思考

我们平时看文章,读书,聊天,听课时除了上面说的想纪录一下别人的东西,事实上我们自己也在一刻不停的思考,脑子里会闪现很多写作灵感、有意思的想法、不一样的思考角度,或者你会突然想到标题可以怎样写、选题可以怎样做、策划活动时候可以怎样怎样等等。

这些灵光乍现的东西都非常宝贵,你都要及时记录积累起来。

否则这些东西稍纵即逝,你在地铁上想到个啥,没有及时记录,下了地铁你可能就忘的一干二净。

我平时一般都会用锤子便签或者备忘录来记下这些东西,没时间写多,你可以就写几个关键词,等有时间了你再去整理。

三、写小分享

写小分享是积累素材中最重的形式,但也是你后期用起来最得心应手的一种。

比如你看文章时、读书时、看电影时、跟人聊天时,突然想到一个很牛逼的观点,或者看问题的角度,一两句肯定记录不下来,或者你那会正文思如泉涌,你怕你记下几句话,后面再用时写不出那些瞬间爆发出来的东西,但是呢你又不可能马上写篇文章。

这时候怎么办?

写小分享,把这个素材积累下来。

小分享不用长,100—300字即可,甚至都不用是很通顺的句子,只要你把你当时那一瞬间脑子里爆发的东西记录下来,后期你再看时能看明白就行。

我的锤子便签里有大量这样的东西,我在阅读过程中,随时随地就会开个主题写几段,这些东西在之后合适的时机里都可能成为一篇文章的一个核心部分,甚至有的可以直接拓展成一篇文章,所以我说这是很重的积累方式,但用的时候也是最帮忙的。

以上就是日常积累素材的3个方法,最后再讲两个注意事项:

1、定期整理

比如把爆款标题整理在一起,段子笑话整理在一起,金句观点整理在一起,碎片思考梳理分类一下。

然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整理,如果你是个长期写作者,你经常会同时有很多选题在准备,要定期把合适的素材分别整理的对应选题下。

2、定期熟悉

首先你不要瞎收藏,入口标准高一点。然后既然你收藏的东西质量都这么高,就不要白收藏,没事翻翻看看,用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别收藏了一堆好东西却不记得自己收藏了。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

好素材不是搜出来的,而是你攒出来的,写文章的第一步应该是先检索你熟悉的素材;

日常阅读学习经历中,要及时收藏好东西,随时随地记录好东西、好思考;

必要时随手开个主题写个100—300字的小分享,然后定期整理和熟悉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