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我独处

独处给人恐怖的感觉

学会独处做更高的自己

  • 大隐隐于市
  • 心远地自偏

做情绪的主人

  • 决定什么时候打开心灵之门,什么时候关闭

  • 应该要拒绝谁,应该要欢迎谁

  • 前台后台理论

生活在社会当中,我们必须要展示某一种人格属性给其他人的看。“人格”这个概念在英文里面叫做personality,这是来自拉丁文的Persona。Persona这个字,原来的意思是“面具”。所以社会学里面说,我们到了别人的面前,就会戴上这个面具,我们在舞台上表演。可是,我们需要一个后台,我们在前台做戏之后,我们需要到后台,把面具放下来,休息一下。

如果我们的人生只有前台光辉灿烂,可是后台又脏又臭,我们怎么可能休息得了呢?所以很多演员,他们在后台的休息室会放花朵啊、屏风啊,好好的布置一下,就是因为,你需要到后台去放松自己。在社会学里面,这就是前台后台的理论。

  • 傅钟

有一口钟少有名气,不知道你听过没,叫做“傅钟”。“傅钟”是以某一任台大的校长傅斯年来命名的,“傅钟”就在台湾大学的校园里面。以前台大下课的时候,就会敲这口“傅钟”,会敲21响。为什么敲21响呢?这位傅斯年校长他说,“人一天其实只有21个小时,剩下有3小时是要拿来沉思的”,这就是独处的3个小时。他认为一天如果能够找出3小时来沉思,那么另外21小时,就会过得非常的清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不论是一天3小时,或者是每半年一个礼拜,这都是我们充电的时间,也就是为我们的前台表现补充元气的后台时间。

  • 独处的好处
  1. 让我们可以释放压力

  2. 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72%的人是在洗澡的时候最有创意

德国有一位大物理学家叫做海森堡,他提出的理论最有名的就是“测不准定理”

他孤身一个人跑到了一个岛上,在这个岛上面没有任何的花粉,他可以好好地治疗。结果海森堡在这段独处的时光,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提出了“测不准定理”。

王阳明心学

  • 接受独处的程度因人而异

每个人可以接受独处的程度不一样,就像你可以跟你的手机分开多久,每个人能够忍受的程度也不同。

总结

【自我独处】:独处不等于“孤单寂寞冷”,它只是我们在意识上,跟他人分离、信息和情感不跟外界交流的一种状态而已。

社会学里面说,我们到了别人的面前,就会戴上面具,好像我们在舞台上表演。可是,我们需要一个后台,把面具放下来,休息一下。对很多人来说,独处的时间,就是我们难得的空隙时间。

2. 内疚快感

定义

心理学定义的内疚的快感:一些事情,明知道不对,可是又忍不住去做。这种一边自责,一边忍不住这样做的心态。

我们心里面都知道这是不对的。可是当我们做的时候,又有一种很过瘾、很满足的感觉。我们一边自责,一边忍不住这样做,心理学上把这称为“内疚的快感”。

人生不需要追求自己做道德上的完人,我们要光明正大地面对自己的需求。

冰桶巧克力实验

把一个人压抑得太久,把TA压抑这么多年。被压太久的弹簧,没有办法再弹回来,只会断掉而已。

人生根本不需要追求自己做道德上的完人,我们需要很多的出口,我们要光明正大地面对自己的需求。不管打游戏,还是梦到谁,这都是小事情。关键是,不要让自己的弹簧被压得太久,而应该保持弹性,能够弹回来。具体上可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尝试两件事情。

怎么做

  1. 给自己及时的奖励

第一件事情,我们要懂得拿捏耍小任性的时机,还有尺度。比方说房间里面贴满了偶像的照片,或者是三不五时就让自己去吃好吃的东西,不要等到受尽了委屈,完全撑不住的时候,才过度地放纵。奖赏自己的密度越高,就越容易消化掉种种的小委屈跟小不满。不要等到别人来奖励我们,而是自己奖励自己,关键是要及时消化。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新式的工作地点,他们把整个工作空间布置得很生活化。领导人甚至会鼓励你,把家里面的宠物小猫、小狗带到公司里面来。公司里面也放了很多吃的东西,有很密闭的休息空间,有懒人沙发,甚至有健身器材,这些都是为了让员工觉得一边工作,可是到了适当的时机,可以有机会给自己一些小奖励,才有精力继续工作下去。

其实当过老板的人都明白,你完全不让员工休息,员工还是自己会找到小空档,去看看手机、打打游戏的。与其如此,还不如正大光明地鼓励大家,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稍微玩乐一下,再回到工作里面去。这就是我们讲的,你要及时地给大家奖励。

  1. 为自己制造一个情绪的转折站

第二件事情,我们要想办法在生活里面,创造出一个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情绪的转折站。有开车的人就知道,有的时候明明开车已经抵达了目的地,却没有下车,反而把车又开出去绕个三圈。在这多绕的三圈当中,开车的人会享受一个人的世界。听听广播节目里面的跟自己无关的对话,看看车窗外的风景,享受开车的速度所带来的快感,都有可能。把自己在工作当中受到的委屈,在这兜三圈的车当中给释放掉。这样子回到家里面,就不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爸爸,或者是丈夫。

如果你没有开车,而是搭地铁的话,情况也是一样的。很多人觉得地铁没办法形成一个独自的空间,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世界,这时候我会高度推荐“耳机”这个东西。当然,如果你现在正在地铁上用耳机收听我们的课,你就完全已经掌握了这个诀窍了。耳机对我来讲很重要,听觉可以制造一个独自的世界,我们可以跟自己独处。而且我常常会把某一首我最爱的歌曲,很珍惜地当成是对自己的奖赏,平常都不随便听,只有在觉得“我的委屈需要被平复”的时候,我会听这首歌,觉得自己给自己一个奖励。

总结

【内疚快感】:一些事情,我们明知道不对,可是又忍不住去做。这种一边自责,一边忍不住这样做的心态,心理学上把这称为“内疚的快感”。人生不需要追求自己做道德上的完人,我们要光明正大地面对自己的需求。

具体来说,有两件事情很重要:第一件事情,我们要懂得拿捏耍小任性的时机,还有尺度。第二件事情,我们要想办法在生活里面,创造出一个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情绪的转折站。

3. 自卑情结

低标准、宽要求,才能治愈你的自卑

自卑的假面具

  1. 取悦顺从

简单地说,就是有一些人会通过顺从对方,对对方做极大的让步,来赢得对方的好感。可是反映的,其实是在对方面前,自己所感觉到的自卑。

  1. 贬低批判

很多女生碰到别的女生,看到对方的包很漂亮,就是说“假的”;看到对方眉毛很漂亮,就说“画的”;看到对方鼻子很漂亮,就说“去整的”。 为什么这些女生会在毫不求证的情况之下,立刻就有这样子的反应呢?简单来说,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一旦我们没有办法像对方一样的出色,我们很容易就会使出这一招“贬低批判”,来隐藏我们的自卑。反正,先不管真相如何,仿佛只要我们先下手为强,找到对方的缺陷,我们心里就会平衡一点,这是掩藏自卑的第二个假面具。

  1. 虚假期望

比方说,当我们问一个不太努力的男生,说“你人生接下来希望达到什么成就“的时候,这个男生并不是回答,“我希望我每个月多赚1万元”,他反而会回答,“我的目标是得诺贝尔奖”,或者“我的目标是要当太空人”。这两个目标听起来,就真的有点过于志向远大。

尽管说出这样子的志向,别人可能会嘲笑说“这个志向也太飘渺了吧?”可是起码他不用面对否定自己的能力,因为绝大部分的人,一辈子都得不到诺贝尔,一辈子都当不到太空人。可是,如果这个男生的回答是说,“我希望我以后每个月多赚1万元”,或者“我下一次考试要进步十名”,这个麻烦就来了。因为可能他就做不到,而否定了自己的能力。这就是第三种隐藏自卑的假面具。

  1. 自我妨碍

指的是在迈向这个目标的过程当中,我们故意去设置很多的障碍,让自己失败的时候,看起来好像自己是故意不努力的样子。

很多人都做过这样的事情。快要考试了,希望考好一点。可是考试前一晚,竟然还在玩手机,或者课本放在手边却故意不去复习,美其名叫做“裸考”。考试成绩出来很糟糕的时候,他才有机会说,“我不是考不好,我是根本不想考好,我根本没有温习。”

察觉假面具,如何改变

微习惯

就是微小的习惯。这个说法来自美国作家斯蒂芬·盖斯,他提出这样一个想法,刚好就是把定过高的、无法实现的目标给倒过来。我们把高到离谱的目标拆开、简化为很微小的,做起来不会失败的小习惯。

把要读的书放到自己很容易看到的地方,不管时间长、时间短,我就被迫只能够看这本书。时间就算短到只能够读其中的一小段,或者只能够读其中的一页,也没有关系,它就是胜过我面对整本书都读不下去的那种恐惧感。每次读一页,久而久之我就发现,莫名其妙地把这本书的大半部分给读完了。

如果你觉得“去健身一小时”听起来就无法完成的话,改成“每天健身五分钟、十分钟”,也就是把一个过高的目标,拆解成比较容易实现的小习惯,这就是微习惯的做法。也就是把原本设定的过高的目标,拆解成一个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微小的习惯。

高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微小习惯~

意义

一旦踏出了第一步,我们就会越来越有信心踏出更多步。当你不断完成计划,不断地实现甚至超越了当初的目标时,整个人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说话也有了底气。这时候,自卑就会自然远离你。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看这个微习惯的做法。从你的新年愿望当中,挑一项愿望是你一直想完成,却始终没完成的。比方说,本来你希望每一天要背下来50个英文单字,我们用微习惯的方法,改成每天背三个。这样子坚持一周,记录下来完成的情况,在评论区中告诉我们吧。

总结

【自卑情结】:自卑不会随着我们长大而自然消失,而是会在暗中带上四个面具。克服自卑情结,我们可以借助微习惯。把高到离谱的目标,简化为微小的,做起来绝对不会失败的小习惯。当你每做到了一次,自信就会增长一分。当你不断完成计划,不断地实现甚至超越了当初的目标时,整个人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说话也有了底气。这时候,自卑就会自然远离你。

4. 自我透明错觉

抱歉,没人应该懂你

定义

定义:我们常常误以为自己明确地表达了我们的感受,可是别人根本收不到,这种误解就是自我透明错觉

解读

我们误以为自己好像一本摊开来的书,别人都读得到字里行间的意思,实际上在别人眼中,我们却是一本合起来的书,怎么读都读不出来内容是什么。

小公务员之死。撇嘴的小表情吓死

应对

如何避免表达和接收上的误会?

应该避免两种态度

  1. 你应该懂我啊!你应该知道我的意思吧?

很多女生在约会的过程当中,吸一吸鼻子,好像希望能够表达“好冷哦”,这时候,所谓比较敏感细心的男生,就应该立刻脱下自己的围巾,围到女生的脖子上面说“别着凉了!”可是遗憾的是,很多男生在女生吸鼻水的时候却毫无反应。女生如果明确地皱了眉头,那么男生就算想要装迟钝,应该也装不下去,多少会问一句,“你是不是不舒服啊?”这时候女生如果说“没有啊,我很好啊。”男生如果就此相信,有的女生会非常地火大,觉得“你应该懂我啊!你应该知道我的意思吧?”这就是女生自我认为透明的错觉。

不要把这种自我透明的错觉,延伸到其他非情侣的人际关系上。比方说工作上,有的时候在办公室里面加班,你很希望主管能够看到你做牛做马,熬夜到半夜一两点都还没有回家。问题就在于,你的主管可能离开办公室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你还在加班,你的戏都白演了。这也是一种认为自己透明的错觉。

  1. 引起误会的,“我没有这个意思啊!”

有一个关于越描越黑的经典故事,有一个主人他办生日宴会,想要请很多上流社会的客人来,结果等到他办宴会的那一天,的确来了很多客人,可是他最重视的几个客人没有来。结果这个主人就感叹了一声说,“唉,怎么该来的都没来啊?”他一讲这句话,在座的人听了,心里都非常不是滋味,想说“哦,该来的人都没有来哦,那我们这些来的人是什么呢?”所以当下客人就走掉了一半。

这个主人这下非常地着急,他一看客人怎么走掉这么多,他就又脱口而出说了一句,“诶,怎么不该走的都走了啊?”剩下的客人一听,再也坐不住了,“原来走掉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就是该走的喽?”所以剩下没走的客人也起身走掉了。这个主人的宴会,最后一个客人都不剩。

注意社交言辞

像这一类暧昧不明的话,看起来是正面称赞的意思,里面又携带着负面的讯息,说的人以为“我是在称赞你”,听的人往往会放大负面的部分,认为被伤害到。

总结

【自我透明错觉】 我们常常误以为自己明确地表达了我们的感受,可是别人根本接收不到。这种误解,就是自我透明错觉。我们以为自己好像一本摊开来的书,别人都读得到字里行间的意思,实际上在别人眼中,我们却是一本合起来的书,怎么读都读不出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