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难以改变?

今天我们来谈谈改变。

01
改变,我们有选择

每到新的一年,很多人都会给自己制定新年目标,早起,健身,读书,旅游,不再那么丧,变得积极正面等等。

其实细心的你会发现,有些目标其实去年也制定过。

但是愿望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在过去一年缓慢前行的过程中,有些事情还未开始,有些事情半途而废,有些事情圆满完成。

而对于那些从未开始的事情,我们总是拖了又拖。我们想要完成,想要改变,但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搁置一旁。我们也懊恼,埋怨诸事缠身,觉得没有选择,无法做出改变。

我们真的没有选择吗?

当我们早上掐掉闹钟继续睡觉的时候,其实已经做了选择。
当我们把健身卡放在抽屉从不打开的时候,其实已经做了选择。
当我们把书用来垫电脑的时候,其实已经做了选择。

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

我们为自己不改变所找的各种借口,像是没时间,没钱,没精力,没必要,其实都是我们的选择。甚至觉得自己没有选择这个念头,也是我们的选择。

我们之所以觉得自己没选择,主要是我们误认为只有选项足够理想才算有选择。选项不够好,那就是没有选择。事实上,我们选择的,不是未来的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同时我们只是在逃避对自己的责任,因为把责任推卸给环境,可以减轻我们没有按计划做这件事的心理负担。

而意识到有选择,才是我们能够开始改变的前提。

改变需要勇气帮助我们看清现实中的选择,也需要自省帮助我们审视现实中的自我。

02
改变的本质:创建新经验

那么什么是改变呢?

我们的躯体里其实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的自我,一个是理性的自我。有位心理学家曾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他说:

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
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而情感提供动力。

如果我们的理性想要改变,就需要了解情感大象的脾气和秉性。利用大象的特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改变将非常困难。

大象的脾气有三个特点:

  1. 力量大。一旦被激发,理智难以控制。
    2. 受情感激发。容易被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驱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忠诚等积极情绪驱动。既可能成为改变的阻力,也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强大动力。
    3. 受经验支配。只认我们亲身体会过的「经验的好处」,而不认我们理智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

什么是期待的好处?

期待的好处,是我们想象中的好处。比如早起跑步会更精神,不拖延会更高效更有成就感。

这些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并没有深刻地体验过这种好处。

相反,我们体验过睡懒觉时温暖的被窝,打游戏时的快乐,这些都变成了我们亲身经历过的好处。

期待的好处是抽象的,发生在未来的,被教导出来的。

经验的好处是具体的,发生在过去和现在的,亲身体会的真实感受。

当两个好处发生冲突时,虽然骑象人想要寻求那个「期待的好处」,而大象却不由自主的转向了那个「经验的好处」,哪怕有时候这个「期待的好处」要比「经验的好处」大得多。

大象为什么这么选择?

因为条件反射。大家中学有学过巴甫洛夫和他的狗吧。起初,巴甫洛夫的狗看到肉会流口水,听到铃声没反应。但是,巴甫洛夫每次在给狗喂肉之前,都会先打铃。

久而久之,狗听到铃声,哪怕没有肉,也会流口水。这就叫条件反射。一个条件反射包括刺激、反应和强化三个因素。在这个实验里,刺激是铃声,反应是狗流口水,强化是肉。

这里的强化就是经验的好处。所以一旦我们的某个行为获得了这种好处,它就会被保留在我们的生命力,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它仍然会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所以改变的本质,就是创造新经验,并通过强化,把它变成新习惯。

03
改变的触发:走出心理舒适区

听起来改变很容易,创造新经验就好了。

但现实并非如此,新经验不好创造,因为旧经验太过牢靠。

所谓旧经验,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很多人会有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它一定意味着舒适,其实不一定,比如「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在监狱生活 50 年,临近刑满释放时,并没有满心欢喜,反而差点精神崩溃。因为他已经熟悉了这座监狱,离不开了。监狱虽然不舒服,但是他的心理舒适区。

二是认为它一定是熟悉的环境。其实也不一定,有的人换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工作,很快有脱胎换骨的变化,也有一些人,换了很多城市,却依然没什么变化。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指熟悉的环境,而是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所谓应对方式,是指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

心理学上有个常用的量表,叫应对方式量表,归纳了六种常用的应对方式:
1. 解决问题
2. 自责
3. 求助
4. 幻想
5. 退避
6. 合理化

人们通过以上方式进行组合,尝试去处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而心理舒适区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为我们带来控制感,正是对这种控制感的渴求,让我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建构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走出心理舒适区,意味着我们需要放下原有方法,重新面对,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情感这头大象难以忍受的。

当我们产出新的应对方式,就能通过新经验的积累,触发我们改变。这个时候,早起、健身和读书这些事情就不再是我们内心排斥的东西,而变成了真心想做的事情,最终必然能享有快乐和成就感。

如何启动行为的改变

前边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我们难以改变?》,讲了改变的本质以及很多人难以改变的原因。

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并通过强化,养成新习惯。

难以改变是因为人们对控制感的需求过于强烈,难以走出心理舒适区。

人都有追求安逸的惰性,面对改变,都会有点本能的抗拒。

所以很多人觉得改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既要割舍掉已经适应的安逸状态,又要去迎接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

有人害怕开始,有人中途放弃,敢于坚持能够抗压的人费劲很大力气,才达成改变目的。

改变真的很难么?其实不难。觉得难只是因为你没掌握好的思维方式和有用的技巧。这里分享让你轻松改变的五条妙招。

01
找到阻碍改变的力量
**

我们做一件事,继续不下去了,那一定是被某个东西卡住了,必须要找到这个东西把它解决掉,才能把事情做得完整。

改变也是一样,当你确立了一个目标,想要做出改变的时候,会不经意的发现自己常常做出与目标背道而驰的行为。改变就不能彻底进行,这时候你需要找到阻碍它进行的力量。

比如我曾经想要有个改变,就是可以勇敢去做各种尝试,不再像过去那么安安分分,但事实上我有很多想法却不去实施,或者做着做着就放弃了。

为什么明明想改变,却不知不觉的做着与目标相反的行为?

其实是因为这些行为背后有很多隐含的好处,一直吸引着我。我不用为失败负责,我也不用接受事情做的糟糕时其他人的讥讽。

但我失败的代价真的很高么?我尝试的东西没做好只会引来他人的讥讽么?

其实不一定,真正在乎我的人只会支持安慰我,何况他人的眼光不应该对我的行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担心失败带来的负面评价,这只是我内心的一个假设罢了。但就是这个假设,成为了阻碍我改变的力量。

所以找到阻碍改变的力量,就是要找到潜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重大假设。具体而言就是确立改变目标,找到那些与改变目标相反的行为,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好处,从而得出让这些好处成立的重大假设。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

如果潜意识的东西不能转化为意识,它就会变成我们的命运,指引我们的人生。

如果不知道阻碍改变的力量,不知道这种力量背后的重要假设,看起来你是活在常识里,实际上,你是活在自己的假设里。

02
验证内心假设

当你意识到阻碍改变的力量仅仅是内心的假设,而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时,这些内心假设就会进入到意识中经受理性的拷问,它们对你心理的隐性操控力就被打破了。

还是刚才的例子,我在尝试更多新的事情的时候,经常会存在这些事情没做好他人会嘲笑的内心假设。比如公号写文章,起初就会觉得如果文章水平不高,有人会笑话,所以有些文章不敢发布,有些内容不敢动笔。

但仔细想想,谁一开始写文章水平就很高呢?每个人也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啊。

在这种想法的推动下,我也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布自己的文字。有的内容不温不火,有的却被点赞和被夸奖,但从未被人笑话过文字水平不高,反而收到很多鼓励。

慢慢的,曾经潜伏在内心的假设开始松动,直至消失。

所以内心假设只不过是一种不确定性,你需要通过行为的检验,把它变成确定的东西。如果你觉得重要的东西,就要去争取,而不是背后抱怨。

03
小步子原理

“小步子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在改变的路上迈出小小的一步,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让每一次的小成功,成为下一次改变的基础。

一下子发生改变,达成目标是不可能的,很容易被困难吓倒。但是如果迈出小小一步,你能体会到改变的好处,就会有希望感,能让你相信改变是可能的,促使你不断迈开步伐。

比如,我想提升文字表达能力,写出好点的文章,于是制定了每天写一小段文字的目标。不限字数,300 字可以,1 个字也可以,但就是要去写,每天要有动作。刚开始是自己逼迫自己,写几个字跟挤牙膏似的,耗费的时间也不少。慢慢地就成为了习惯,感觉写上千个字也不那么困难,质量和效率都在提升。

所以,有时候改变就是这样,它像是一副多米诺骨牌。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够推动改变的那块牌,找到第一个小小的改变,并把它推倒。

04
养育环境场

我们都知道,餐厅是吃饭的地方,办公室是工作的地方,寝室是睡觉的地方,图书馆是学习的地方。这些能产生特定行为的环境,就是环境场。场会包含我们大量的行为线索。

我们的感性对「场」很敏感,它总是比理智先感受到「场」所暗示的行为线索,并照着这个线索行事。比如我们躺床上无论去看书还是看电影都容易犯困,而我们坐书桌前学习就能保持精神。

场对人的状态也有影响,比如在公司就会努力工作,在家里就容易懈怠。在公开场合容易沉默不语,在私下朋友面前就会滔滔不绝。

场能刺激我们不由自主的做事情,那它的力量从哪来呢?

一是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比如高中教室里学习。

二是你以前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比如家里书桌前学习。

在这个空间里,养成做事习惯,就能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进而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

这样看来,「场」其实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选一个空间,经常去做这件事,甚至贴一些激励自己的话,为场提供线索,这个场就制造出来了。而且在这个空间做的事情越纯粹,越持久,这个空间场的力量就越大。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锻炼身体,健身房可以,家里同样可以。

05
情感激发

很多人听过一句话: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情感没有受到触动,道理根本听不进去。

改变的发生,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需要先让情感的大象有所触动,才能听得进去道理。如果没有情感认同,就不会有改变的发生。大象既容易被焦虑、恐惧这样的消极情感触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同情、忠诚这样的积极情感触动。

比如老师批评学生,公司的末位淘汰制就属于消极情感激发学生或员工发生改变。而朋友的支持家人的鼓励就属于积极情感触动。

我们寻求改变,可以适当的采用消极或积极的情感激励自己。

06
小结

启动行为改变的五个技巧就介绍到这里,简单总结下:

  1. 找到阻碍改变的力量。即看见内心假设。
    2. 验证内心假设。即找到限制自己的规则。
    3. 小步子原理。即走出改变的第一步。
    4. 养育环境场。即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
    5. 情感激发。即让改变自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