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为什么你要充满目的的写作?

大家好,我是粥左罗,欢迎来到《粥左罗教你从零开始学写作》,这节课开始我们进入第二模块,主标题是“用户思维”,副标题是“写作是手段不是目的”。

为什么讲写作中的用户思维,要先讲写作的目的性?

写作,是为了创造价值,通过文字内容,把价值交付给读者,同时得到你想要的回报。

因此,我们以终为始,先思考我们想要得到什么回报,然后倒推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内容。

写作之前,一定要问自己“你要达成什么?”,否则,你很容易写出一堆漂亮的废话。

如何充满目的的写作?写作之前,你要明确这三点:

一、明确写作目的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使命,一个核心目的,而且最好只有一个。

我举一些@粥左罗 这个号的一些文章:

《写给每一个渴望向上生长的你》,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让每一个新关注这个号的用户,第一时间看完这篇文章,然后喜欢上这个号。

《粥左罗开通一个新交流渠道,365天逼你学习成长赚钱(限时特价)》,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从公众号里筛选出同路人,组建一个成长社群。这样的文章,追求阅读量没有任何意义,它的目的不在于传播。

《211大学毕业后,我在北京摆地摊,月入2万的真实经历》这篇文章几乎全部是在写自己的经历,采用故事+干货的形式,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打造个人品牌。

《湖畔大学梁宁:成就高的那批人,全都有同一种天分》,这种文章你读过就明白,它的核心目的一定是打造行业影响力,它是可以给一个公众号提升逼格的。当然这篇恰好阅读量很不错,但我想说的,这种文章阅读量不高也要做,能影响到行业里精英人群即可。

《半年学好英语,怎样才有可能?》,这是一篇“英语流利说”的广告,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卖课程。

你看,仅仅是同一个公众号里,不同的文章,目的都不一样,所以你在写每一篇文章的时候都要先明确写这篇的目的性。

比如我在知识星球里写的文章,虽然都不长,但几乎都是精华,不用费尽心思的想标题,把内容价值做好就可以。为什么呢?

因为在知识星球里写文章,核心目的只有一个:用最好的文章,服务好社群成员。所以文章不用考虑阅读量,不用考虑后续传播,我就安心写好内容即可。

再比如你在职场里的写作,你写一封邮件时要问自己:我写这个邮件,核心目的是什么?是感谢领导还是跟领导申请经费,是汇报工作还是申请加薪,是让领导给你项目审批还给你提建议?

核心目的不同,表达的侧重点肯定要不一样。否则你想要A,对方还以为你要的是B。

二、明确阅读对象

阅读对象不同,表达方式不同。

我的公众号上接过三个英语学习的广告。

英语流利说的广告,题目是《半年学好英语,怎样才有可能?》

极光单词的广告,题目是《不用“背”单词,1个方法牢记7000单词:我是如何做到的?》

水滴阅读的广告,题目是《知乎百万人热议:下一个10年,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赚大钱?》

阅读量最高的是第三个,但如果我是广告主,我宁愿不要这样的高阅读量。

很明显,点开前两个的,都是想学英语、想背单词的朋友。而点开第三个的,都是想赚大钱的人。

所以,从阅读对象上来说,第三个不好,不够明确,而前两个,虽然阅读量没那么高,但是进来的都是广告主真正想触达的阅读对象,也就是那些想学英语的朋友。

阅读对象不同,表达方式不同。

还有个角度是,表达的有效性,就是你的阅读对象是否真的可以接收到你的信息?

比如我写这样一段话:

最近接广告很难了,我准备尝试下CPS的,另外用户增长也很难了,我准试试广点通,然后少写点文章,多拿出点时间看看有什么新机会,前几天峰瑞的朋友说可以引荐我去做EIR,我觉得有戏,我还认识他们的一个LP呢……

我如果是在同行微信群里这样写,可能没问题,但如果我直接在公众号里写这样的内容,很多读者就疯了,里面太多行业术语了。

同样的内容,这群人能接收,未必换一群人也能接收,这就是阅读对象的差异性导致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聊天和写作,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光顾自己表达,不顾对方接收。

职场中,同样的事情,你写给下属看的,不要直接发给领导看,你写给自己部门内部人看的,不要直接发给别的部门看,你给甲方看的,不要直接转发给乙方看。

很多东西,都要根据阅读对象的不同,重新表达一遍,否则在表达有效性和目的达成率上都会打折扣。

三、明确阅读场景

任何东西,都是在特定场景下的更有效。场景的维度有很多,空间、时间、功能…

比如,你写了个关于公司的段子,比起平时,肯定是年会或者团建的时候站在台上讲更有效,因为那种场景下大家都是放松的,暂时忘掉KPI的压力,随时准备开怀大笑。

这侧重于空间场景的变化。

比如,你写了篇摩拜单车胡炜玮的文章,比起平时,肯定是在美团收购摩拜的时间发阅读量更高,影响力更大。

这侧重于时间场景的变化。

比如,你要写一份工作汇报,你要先明确,你是直接发给领导,让他们自己看?还是要在会议室通过PPT给他们讲解?前者你必须写的足够详尽,才能让领导得到足够的信息量且好理解。后者如果你写的太详尽,反而是一种啰嗦,你只需要把框架性的东西展示出来就行,细节性的东西,现场讲解效果更好。

这侧重于功能场景的变化。

不同的写作平台,也对应不同的阅读场景。我现在的写作,主要分三块,一是公众号,二是知识星球,三是写作课。

第一种场景,是几十万用户在微信端阅读,所以我要考虑表达的普适性,因为用户构成相对复杂;我要考虑文章的趣味性,因为用户在微信端阅读干扰太多,他随时会关掉文章看别的去;我要考虑文章的可传播性,因为朋友圈里都是熟人,大家更喜欢转发能提高自己逼格的文章。

第二种场景,是几千名社群成员在知识星球APP里阅读,我要考虑内容的短小精练,满足大家利用碎片化时间使用星球的需要;我尽量不要做到系统性,因为我想让大家任何时候进来看任何一篇都可以,而不是必须看了前面的才能看后面的;我要更加在意互动,因为这里要做出更强的社区感,因为本来就是一个社群。

第三种场景,是几千名数万名付费用户在课程里看课程讲稿,我要考虑的是知识密度足够大,满足大家高效获取知识的需求;我要考虑系统性的问题,不能像知识星球里一样,因为这是课程,要系统、要循序渐进、要有先后顺序。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

写作是为了创造价值,通过文字内容向用户交付价值,同时得到你想要的回报,因此我们以终为始,先确定你想要得到什么回报,然后倒推你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内容。

充满目的的写作,要做到三点,一是明确写作目的,二是明确阅读对象,三是明确阅读场景。

第九讲:从单向沟通到双向沟通式写作

大家好,我是粥左罗,欢迎来到《粥左罗教你从零开始学写作》,我们继续讲写作中的用户思维,从单向沟通到双向沟通式写作。

一、什么是单向沟通?

单向沟通,指信息发送者发送信息,接收者接收信息。

整个过程中,只有发送者向接收者发出信息,而无接收者向发送者反馈信息,双方位置不发生变化。

比如你的老板发微信、发邮件给你安排工作、下达指令,这基本就属于是单向沟通。

单向沟通有以下几个特点:

01 传播速度快。

反馈信息与发出信息一样需要花费时间。

02 传播过程简单。

无须反馈信息,便减少了一些传播程序。

03 传播准确性差。

没有反馈信息,因此信息发送者不知道信息是否被很好的接收。

04 信息接收者缺乏足够的积极性。

二、什么是双向沟通?

双向沟通与单向沟通正好相反,整个过程中,双方同时既是信息发送者又是信息接收者。

比如你跟朋友坐在一起聊天,肯定是你说我听,我说你听,这就是典型的双向沟通。

双向沟通有以下几个特点:

01 传播速度慢。

每一方发出信息后,都需要对方的反馈。

02 传播过程复杂。

信息传递过程中,会有大量的互动。

03 传播准确性较强。

因为有及时的反馈,可以不断修正传播过程中不准确。

04 双方均有足够的积极性。

三、写作最大的缺陷是什么?

写作,很明显是单向沟通。你写,对方读,或者对方写,你读。这就是写作最大的缺陷。

首先,你无法向老板给员工下达指令一样单向沟通,没有读者喜欢被安排、被指示、被命令、被通知。

其次,你的读者并不是非得看你的文章。职场上很多单向沟通是可行的,毕竟大家要彼此协调,完成同一个目标,但你的读者并不是必须要配合你。

最后,传播的准确性不够,并且你很难有机会去修正,因为读者一旦觉得不爽他就走了。

那我们写作者应该如何应对?

用双向沟通的心态写作。

四、如何用双向沟通的心态写作?

为什么说是双向沟通的心态,因为写作从形式上注定了它是单向沟通,我们只能在心态上创造出双向沟通的氛围。

单向沟通的形式保留了传播速度快和传播过程简单这两大优点。

双向沟通的心态可以弥补传播准确性差和读者缺乏积极性的不足。

如何用双向沟通的心态写作?

01 平等的姿态,分享的口吻。

我们写文章,不论是故事型的,观点型的,还是干货型,都要以分享的口吻来写,不要以说教的姿态。写文章的目的可以是说服,可以是教育,但是你一定要记住,那只是最后的结果,而不是写作的姿态。

我们平时朋友间的聊天就是典型的双向沟通,你跟别人聊天时,别人老是说“你懂了么?”、“你明白我的意思么?”,你是不是就很不爽?分享的口吻应该是说“我表达的清楚么?”、“请问我刚才讲明白了么?”

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作者没有智力优越感时,才能给读者创造阅读愉悦感。

02 目标对象感,聊天的感觉。

这个点我要举个负面案例,所以要用自己人的,我的助理写过一篇有点小失败的文章,题目是《放不下手机?你可能是“屏幕上瘾症”》。

这篇文章的一大败笔就是中间一大部分内容看起来像产品说明书,没有对象感,没有聊天感,单纯的在传递信息,枯燥无味。

比如下面这样的段落有很多:

在正常状态下,人类的眼睛每分钟要眨15到20下,也就是说,每隔3秒钟左右,眼睛原则上应该有一次不自主的眨眼,这个过程被称为“瞬目过程”。

每一次完全瞬目过程,上下眼睑完全覆盖眼球表面,让泪液均匀分布在角膜和结膜上,保持它们的湿润,并且让眼球得到至少0.2秒的休息。

但是,电子屏幕自身发光,并有刷新频率,不断闪烁,这种设计本身就对眼睛是一种刺激,导致它无法实现完全地眨眼,每分钟眨眼次数减少一半,甚至减少至三分之一。所以,我们觉得眼干。

你跟朋友聊天时这样讲话,别人肯定不爱听,一样的,你这样写作,别人更不爱看了。

写作的时候,你要时刻想着,屏幕对面有个人,你在跟他讲话,按照这个标准,我可以把上面这几段改成下面这样:

你知道为啥我们老是觉得眼睛特别干么?因为我们眨眼的次数变少了。其实正常情况下,咱们眼睛平均每隔3秒,就会不自主的眨一次,在这样的频率下,我们的眼睛才能保持湿润。

而发光的电子屏幕一直刺激眼睛,直接降低了我们眨眼频率,你想想你一天盯着手机、电脑有多长时间,现在很多人每分钟眨眼次数都减少到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了,眼睛不干才怪呢。

03 写作过程中注重调动读者。

前面我们说了,单向沟通中很大的一个缺点就是,信息接收者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因为他没有参与感。

因此,写作时要想制造双向沟通的氛围,你就要在写过程中,不断调动读者,让他跟你一起思考。

调动读者跟你一起思考很简单,你只需要时不时的提问一下就可以。比如: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眼睛干?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的多眨眼睛?为什么我们眨眼的次数变少了?

提问这种方式,本身就是把信息传递式的写作,变成探讨交互式的写作。

04 注重接收的准确而非表达的准确。

你表达准确了,对方不一定能接收准确,这就是单向沟通的缺点。

因此,我们写作的时候,要不断的问自己:

这样的表达方式,读者好理解么?

是不是应该再多写点背景信息?

是否还有一些不够普适的行业用语?

这些说法是不是太学术了?

这个概念讲得够通俗么?

我们之前说过,写作是为了达成什么,要有目的性,但达成的前提是,读者准确的接收到了你想让他接收的信息。

五、沟通的最佳效果是什么?

我们这节课是以沟通的角度在讲写作的用户思维,那么沟通的效果有几层?最高一层是什么?

第一层:表达准确。

这是第一前提,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你自己都没表达清楚,后面都无从谈起,这一点做到就及格,60分的沟通。

第二层:接收准确。

表达准确的前提下,能同时做到接收者准确的接收,已经是一个70分的沟通。

第三层:目的达成。

沟通是手段,不是结果,沟通是为了达成某一项目的,比如申请项目经费,向老板申请休假,请同事给你帮忙,只有目的达成了,才能算一个80分的沟通,表达和接收都准确了,目的没达成,也不算优质沟通。

第四层:对方愉悦。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是这样么?其实不是,这句话重点是在强调先后顺序,完成的基础上追求完美,沟通也是一样,我们首先保证目的达成,在此基础上我们追求双方愉悦的达成目的。

比如老板同意你休假了,但是不开心的同意,这就不能算90分以上的沟通,真正高级的沟通是,老板不仅同意了,在心里还没有给你减分。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

写作从形式上是单向沟通,但我们要用双向沟通的心态去写,以平等的姿态,分享的口吻,聊天的感觉,调动着读者。

在表达和接收准确的情况下,先保证目的的达成,再追求令人愉悦的达成。

第十讲:从作者逻辑到读者逻辑式写作

大家好,我是粥左罗,欢迎来到《粥左罗教你从零开始学写作》,我们继续讲写作中的用户思维,从作者逻辑到读者逻辑式写作。

用户思维,简单理解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写作中的用户思维就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写作”。

如何站在读者的角度写作,我们从三点来拆解:

一、从表达逻辑到倾听逻辑

表达,是人的天性,是人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手段,是建立自己存在感的重要手段。比如你发一条朋友圈,是希望被别人看到,最好还要给你点赞。

人人都需要表达的背后,是人人都需要听众。

有一次跟一个高管俱乐部的负责人喝咖啡,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临走时他说:跟你聊天很舒服,你跟很多自媒体人不一样,你比较愿意听,听的时候比较会问,很多人聊天时就喜欢自己滔滔不绝的说。

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一个不懂得倾听的人,不是一个好的聊天对象。

写作的天然缺陷就是,作者一直在说。

从表达形式上我们没办法做到倾听,但是从内容产品上我们可以用倾听逻辑来设计。

两个人聊天,倾听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表达时满足对方——你越了解对方需求,你越能让对方满足,这不就是用户思维么?

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你不能一味的表达你想表达的,你要去思考读者想要你表达什么。读者并不在意你想表达什么,他在意的是你如何帮他表达。

读者为什么需要你帮他表达?

作家巴金曾说:“我正是因为不善于讲话,有感情表达不出来,才求助于纸笔,用小说的情景发泄自己的爱和恨,从读者变成了作家。”

可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巴金。

人人都需要表达,但并不是人人都擅长表达,因此倾听逻辑,其实就是你倾听到了读者们的心声,然后通过写作帮助读者表达。

我的助理写的那篇文章《放不下手机?你可能是“屏幕上瘾症”》为什么不受欢迎?

她因为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去看了眼科医生,医生给她讲了很多如何在屏幕时代保护眼睛健康的话,她很感慨,于是写了这样一篇文章,鼓励大家放下手机,少用手机。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自我视角陷阱”,因为你的眼睛出了问题,你把这件事看得很严重,以为所有人都跟你一样。

但跳出自我视角想一想,大家平时会有“放下手机”的诉求么?没有,很多人看了会心想,现在工作、生活、娱乐都离不开手机,我凭什么要放下手机?

有个心理学概念叫“孕妇效应”:一个偶然因素,因为自己的特别关注,让你觉得那是个普遍现象。比如你怀孕后就更容易在街上发现孕妇,你开了奔驰就更容易看到奔驰,你拎个LV就发现满大街都是LV。

自我表达欲很强的人,很难帮读者自我表达。

倾听是表达的前提,有句话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者要懂得从读者中来到读者中去。

二、从得到逻辑到给予逻辑

我讲公众号运营线下课时,很多学员都会问:怎么才能快速写出10W+?怎么才能快速积累用户?

但很少有学员问我:我该怎么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实,你回答好了后面这个问题,前面两个问题就自然解决了。多数人更多关心自己想得到什么,较少的关注你能给予对方什么。

我们一直强调,要充满目的的写作,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使命。

你写一篇产品广告文案,目的是卖出产品;

你写一篇公司宣传文章,目的是包装公司形象;

你写一篇公司老板的新闻稿,目的是给老板做公关;

你写一篇关于个人经历的文章,目的是打造个人品牌…

但是,你有没有问过:读者凭什么要看?读者凭什么要帮你达成目的?

所以,我们应该是先问自己“我们能给予读者什么?读者想要得到什么?”,然后再问自己能否在给予读者的过程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毕业4年月入20万:职场上混的好的人,都遵循这8条高成长定律》,这其实是一篇社群广告文案,但竟然成为@知识星球 公众号创立一年多的第一篇10万+文章,一篇广告被6000用户转发分享,最后销售额也超过了12万。

读者满意,广告主满意,号主也满意,为什么一篇广告文案能实现多赢局面?

因为我在写文章时,第一出发点不是卖产品,而是做了这样一个选题,读者看到题目点进来后,我能给予他什么?他能得到什么?然后再去想,在这个基础上,我怎么自然而然的把我的产品推出来。

我为什么敢这么做?

因为我相信价值守恒定律。

不管是写文章,做课程,我都相信只要我安安心心给用户提供足够高的价值,最终我一定能得到我想要的结果。

用户思维,就是学会从给予中得到,写作亦是如此。

曾经的革命家,都擅长写给予逻辑的文案。比如“打土豪,分田地”,比如“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就是给予逻辑,你想得到人民的力量,要先想你能给予人民什么。

三、从自我逻辑到服务逻辑

写作者常有的一个思维误区是:我只管把文章写好,看不看是读者的事,不看是他的损失。

用户思维背后是产品思维,产品思维里非常重要的一项是服务思维。

你开一家火锅店,食材再新鲜,味道再美味,服务做的很烂,你也不可能火。

同样,你写一篇文章,也并不是选题好,内容好,用户就喜欢看,你还要做好服务。

为什么服务如此重要?或者说什么时候服务很重要?

简单理解,就是一样东西在市场上供大于求的时候。供大于求,同质化严重,谁的服务好谁胜出,海底捞之于火锅正是如此。

内容,在这个时代不再是稀缺品,不仅供大于求,而且同质化严重。

因此写作者面临更多的挑战,既要把内容品质做好,这是产品的根基,又要把服务做好,这是产品的包装。

写作者的服务逻辑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01 更直接易懂又有吸引力的标题。
02 颜值更高的封面图和文章配图。
03 提高读者阅读效率的排版设计。
04 更及时的在评论区和读者互动。

总之,内容爆炸时代,每一个读者都有了更多的选择,人家并不一定非要读你,写作者给自己的定位首先就应该是“内容服务者”,创造优质内容的同时,打造更好的阅读体验,不仅要让文章值得读,还要让读者读得爽。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咱们用户思维这个模块的三节课都讲完了。

我们做一个小结:
写作,是为了创造价值,通过文字内容,把价值交付给读者,同时得到你想要的回报。

但你要始终记住一条,用户不是必须读你的内容,不要自嗨。

要在写作过程中坚持用户思维,以单向沟通的形式,创造双向沟通的氛围,从表达逻辑到倾听逻辑,从得到逻辑到给予逻辑,从自我逻辑到服务逻辑,从追求目的的达成,到追求令人愉悦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