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办?

大家好,我是粥左罗,欢迎来到《粥左罗教你从零开始学写作》,这节课我们开始进入第三模块的学习,聊聊选题,也就是写什么。

初学写作的朋友,经常会问到一个问题:我也想写,但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

有一天我去参加朋友杨小米的新书线下交流会,现场也有读者问了同样的问题,杨小米的回答很经典:一开始不知道写什么,就硬写。

其实我们都是从硬写走过来的。

所以,一开始先跟大家明确一点,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一般只是写作初期时的问题,后期你只会有太多想写的而写不过来,我现在想写还没来得及写的话题就已经在文件夹里积累了快200个了。

那初期到底应该如何一步一步解决这个问题?

硬写只是你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我要讲课这样讲就是耍流氓了,所以这节课,我还是由内到外的给你分析一下“不知道写什么”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你对这个世界要有点意见

台湾著名作家张大春说,他每次开始写文章前要做的准备,不是为单一写一篇文章而做的准备,他认为写文章之前或者说开始表达之前,要问自己:我对这个世界还有没有话要讲?

张大春说台湾一位60年代的老诗人有两句诗,时时打动他,这两句诗是:那个留长发的年轻人,对这个世界还有点意见。

一个写文章的人,应该是一个很有态度的人,他时刻有话要讲,他对这个世界有点意见,他随时想要通过表达来参与这个世界,优化这个世界。

这就是我们前面一直所讲的,写作不是自嗨,写作是为了创造价值。

你觉得这个世界还不够好,你对这个世界要有点意见。这句话大家不要误解。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和写作的关系?

比如,我觉得整个社会对买房这件事看得太重太重了,我就特别想写文章,发出自己的声音来表达我对这件事的看法。

比如,我觉得杨永信这类人的存在对这个社会来说太糟糕了,我就会忍不住要去写一篇文章批判他。

比如,我觉得很多年轻人在职场上做每个选择时都太随意,我就很想写一篇文章讲一些做选择的基本原则。

比如,我觉得很多年轻人都太安逸太丧了,我就经常忍不住写一些牛人的成长经历刺激一下大家,推动大家一起向上生长。

甚至,你觉得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太紧了太无趣了,你可能就会很愿意去写一些有趣的文章让这个世界更有趣一点点。

所以,你不要成为一个对什么都无所谓的人,否则你会觉得什么都不值得写。

我进入这个行业写的第一篇10W+文章题目是《又一个“天才90后”创业者摔下神坛,抄袭国外作品被原创者找上门》,当我写出来,成为爆款后,我的同事说他也看到这个新闻了,但是觉得没什么,觉得不值得写,所以就没写。

我跟一些朋友聊这件事的时候,很多人也说:这有什么,抄袭不是挺正常的、挺普遍的么?

我说我觉得不正常,我觉得不对,抄袭的人多并不代表这件事合理,所以我看到这个新闻我就心里一肚子话要对这个世界讲。

一开始写作的时候,要不停的问自己:

你对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意见,你还有什么话要对这个世界讲?所以写作,要从做一个有态度的人开始,要从相信个体力量的信念下开始。

二、你要知道万事万物皆可写作

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很可能是你对写作范围理解的太窄了,写作是对输入思考后的输出,所以万事万物皆可写作。

一天除了睡觉8小时,你有16个小时都是醒着的,这16个小时里,你在工作,在见人,在聊天,在看,在读,在听,在经历,一天下来,如果你认真思考一下,你会惊讶的发现,其实有很多东西都可以写,也都值得写。

宋冬野有首韩寒作词的歌,名字是《平淡日子里的刺》,它有它原本的含义,但我很喜欢这个歌名,我有自己的理解。

生活大多时候是平淡的,但总不是静如水,我们要学会去发现“平淡日子里的刺”,那个“刺”就是你要去写的东西。

比如今天你工作中出现了问题被领导批评了,你晚上就可以写200字复盘一下。

比如今天你在某节课里听到一个让你欣喜的观点,你可以写200字记录你的理解。

比如今天你见了个人,你在对方身上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你可以写200字分享给大家。

比如今天你突然不想努力了,变得很丧,你可以写200字跟自己说说话,梳理一下自己的内心。

比如今天你去餐厅吃饭,这家餐厅的服务哪些好哪些不好,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比如今天你跟朋友约见,你迟到了或者对方迟到了,你可以写写守时这个话题。

比如今天你去看了一场电影,这个电影故事怎么样,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冲击,不也值得写一下么。

因此,一个写作者的眼里,应该是万事万物皆可思考,皆可写作。

你要学会发现平淡日子里的刺,刺就是那些搅动你情绪的东西,那些让你触动的,让你感动的,让你惊讶的,让你欣喜的,让你愤怒的,让你反思的,让你困惑的,都是刺,都是你写作的源泉。

所以,从今天起,不要再说你不知道该写什么了,你只是需要一双能发现“刺”的眼睛,一双容不下“刺”的眼睛,你感受到了,就要写出来。

三、你要充分了解你写作的领域

前段时间,有一个公众号的用户来北京出差,约我喝咖啡,他很想向我请教一些关于如何做公众号的问题。

我们在咖啡馆闲扯了十分钟后,我说我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关于公众号相关的任何问题,你都可以随便问,我懂的都可以尽量给你讲清楚。

结果他问了我几个“如何写10万+”“如何快速涨粉”这样又大又空的问题之后,竟然不知道要问什么了,我说你随便问,他说随便问也不知道要问什么了。

其实这很正常,你要让我去问一些比特币、区块链、股票等等相关的问题,我也是这样,不仅问不出好问题,就连该问什么都无从下手。

为什么呢?因为我对这些领域都不熟悉。

写作也是这样,我熟悉公众号运营,知识付费,个人成长,职业发展,互联网科技大佬这些领域,所以这些领域,我有源源不断的话题可以写,通常也很容易找到优质的话题。

你对一个领域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就越多,所以你能问出很多好问题,也想通过写作去探讨这些问题。

所以,你要充分了解你写作的领域。

我刚开始进入的是创业投资领域,所以我写的文章都是这个领域的,我是怎么开始的呢?第一步就是广泛的、大量的、深度的阅读这个领域的好文章,半年之后,我对这个领域以及这个领域的目标读者都有了足够的理解,所以我能找到很受欢迎的主题来写。

当然,写作新手在这之前,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找到你的写作定位,也就是你要决定在哪个领域进行写作。

如何找到自己的写作定位呢?

其实最主要的是看你的兴趣,一定不要太在意市场,更不要跟风,如果你写的那个领域不是你热爱的,注定不会长久。

湖畔大学的梁宁说过,每个人都没法拒绝自己真实的快乐。

你会情不自禁地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时间,不知不觉地放一万个小时在那里。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这个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时间久了,你就会做得比别人好。

一开始你可以多尝试,但尝试完一圈之后,你一定要固定下来,在一个领域持续的写。千万不要什么都写,今天写影评,明天写乐评,后天写职场,大后天写情感,什么都写,一定是什么都写不好。

所以,请发自内心的问,自己的热情在哪里,那就是你的写作定位。

找到你的写作定位后,持续、深入、大量、多维度的了解这个领域,你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选题。

四、你要掌握几条写作公式

谈及写作,很多人经常会提到一个词:灵感。

灵感重要么?重要,因为那些灵光乍现的东西总会是一种惊喜,对作者对读者都是如此。

灵感重要么?不重要,因为灵感,是可遇不可求的,它是瞬间迸发的偶然事件,既不稳定,又不持续。

我们要刻意追求灵感么?不必要。

为什么?因为我们不需要人人都成为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咱们的课是教大家如果更好的通过文字表达。

如果你想持续表达,让表达成为一种习惯,最好要掌握几条写作公式,以应对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往下写、不知道如何下手的问题。

什么是写作公式?

有本书是《七年就是一辈子》,作者李笑来说这本书就是格式化写作的产物,他说里面所有的文章都是一模一样的套路:

1、我要说的是什么概念?
2、这个概念为什么重要?
3、这个概念普遍被如何误解?
4、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儿?
5、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
6、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概念?
7、错误使用这个概念有什么可怕之处?
8、这个概念与什么其它重要概念有重要的联系?

张大春老师说,如果这个世界上少一些写作套路,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会少一些无聊的作品,因为作品的竞争力,是创意。

首先张大春老师说的是他们那个圈子里的文学创作,跟咱们聊的不是一个话题。

有人说,格式化写作会让内容千篇一律。是这样么?不是,你看李笑来的这个写作公式,它并不妨碍你讲一个东西时有创意,它只是提供了一套你写作行文的方向。

事实上,所有的干货文章都可以按照这个结构来写,但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人写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所谓写作公式,只是提供一个你行文的方向,并不限制的独特思考和个性发挥。

总——分——总。这是我们训练过的最简单的公式。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公式。

论点——分论点——正例——反例——总结。这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公式组合。

再高级一点的写作公式,比如:

1、场景化写作,引出一个痛点话题。

2、针对痛点话题,提出一个新鲜观点。

3、正面论证这个观点。小标题+案例。

4、反面论证这个观点。小标题+案例。

5、总结这个观点的意义、价值。

6、给出具体的执行建议,最后呼吁大家去做。

这是我常用的写作格式,你会发现我并没有应为用公式辅助写作,写出来的东西就没有价值。

初学写作的朋友,更应该掌握几条写作公式,因为格式化写作的好处就是,只要你把文章主题确定了,写出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掌握几条写作公式,定下主题,按一个不错的格式顺着往下写,一定会比漫无秩序的写,要写得更快,逻辑更通畅。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

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初学写作时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你要记住,写作就是你对这个世界还有话要说,所以不要做一个对什么都没所谓的人,要做个有态度的人,要对这个世界有点意见;

其次,你要明白,万事万物,皆可写作,生活平淡,但总不是静如水,你要学会发现“平淡日子里的刺”,然后用文字去呈现;

然后在写作的初期,要通过不断尝试,一步一步找到自己的写作定位,持续深入大量多维度的了解这个领域;

最后,为了解决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如何下手的问题,你要掌握几条写作公式。

第十二讲:爆款选题的三大底层逻辑

大家好,我是粥左罗,欢迎来到《粥左罗教你从零开始学写作》

上节课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办?”,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当你每天都有很多选题可以写时,你要解决的问题就会变成:写哪个更好?

写文章是复制时间性价比最高的手段,我们希望通过写作成批量、规模化的交付我们价值,售卖我们的时间,因此我们必须关心:如何才能写出让更多人看的文章?

这个模块我们的主标题是“选题能力”,副标题是“写作中的先胜而后战”。

解释一下。孙子兵法里有句经典:胜者先胜而后求战,败者先战而后求胜。

什么意思呢?

能取得胜利的人,往往都是准备充分,只有在对情况完全了解,认为自己能胜的情况下才去作战。而失败者,往往是没有什么准备,战争已经开始了,才谋划怎样取胜。

写文章也是打仗,阅读量高不高,可能在你写之前就基本确定了。

高手写文章,先是找一个阅读量可能很高的选题,然后想办法真的做到阅读量高。

低手写文章,先是随便找个差不多的选题,然后想办法怎么把它写得阅读量高。

你求的东西,顺序不同,文章发出来,命运就不同。

怎么写是战术,写什么是战略,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写好,是正确的做事。写什么好,是做正确的事。一定要先选择正确的事,再用正确的方法去做那件正确的事。

这就是写作中的“胜者先胜而后求战”。

很多人文章阅读量总是不高,就是因为你一想到个想法,你就写,今天干了啥,你就写,今天学了个什么,你就写。

读者凭什么关心你一天到晚的这些琐事?

我不是说,以上那些不能写,能写,我也经常写,但它一定要同时满足“绝大多数人关心、对绝大多数人有价值”,只满足前者的话,那抱歉,你就是在自嗨式写作。

我为什么写一些日常经历时还能被很多人喜欢,就是因为它同时满足后者,我不管写什么,心里都是时时刻刻挂念着读者,所以即便写一些自己的日常琐事,我也尽可能的从中提炼出对大家普适的启发。

否则,我为什么要写作?我为什么要公开写作?写作就是为了创造价值,而不是为了记录心情。

到底如何做选题,才能让更多人愿意看,我总结出爆款选题的三大底层逻辑:

一、覆盖人群:多少人可能会阅读?

覆盖人群,就是指你写的话题,潜在阅读人数有多少。

这是做爆款选题最重要的一个底层逻辑,有的主题能覆盖1000万人,那你写的好、传播做得好,可能很容易就被几万人甚至数十万人阅读;但有的主题可能一共就只能覆盖10万人,你写的再好也不可能有20万人看。

比如,同样是写给新媒体从业者看的两篇文章,一篇题目是《微信公众号编辑排版规范》,就有超过10万人阅读;另一篇题目是《为什么你写的专业内容没人看?》,只有2万人阅读。

为什么同样的团队做出的同样都是公众号主题的、同样高质量的两篇文章,阅读量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原因就出在选题上,第一篇讲的是编辑排版规范,这个主题的潜在阅读群体几乎是所有公众号编辑、运营人员,这个群体有数千万人。

第二篇讲的是“为何专业内容阅读量总是低”,这个主题的潜在阅读人数就少太多太多了,只有做的是专业内容且阅读量不好的公众号编辑才会去看,所以它的阅读量注定就是没法跟第一篇比的。

现在我请你做一次测试,我找了5篇文章,是同一公众号上同样写给职场人看的,你看这五篇文章的题目,根据你的理解,猜一下阅读量从高到低的顺序:

1.《那些财务自由的年轻人,都做对了什么?》

2.《柳传志:我的复盘方法论》

3.《一个人是否废掉,就看他下班后5个小时》

4.《管理的本质,是激发潜能和善意》

5.《日常安排工作,总有人不配合怎么办?》

看文稿的同学先不要往下看,听音频的朋友请按下暂停键,花两分钟时间猜一下。

好,我现在公布答案。

1.《一个人是否废掉,就看他下班后5个小时》

2.《那些财务自由的年轻人,都做对了什么?》

3.《日常安排工作,总有人不配合怎么办?》

4.《柳传志:我的复盘方法论》

5.《管理的本质,是激发潜能和善意》

大家猜的顺序可能不会完全准确,但基本也不会有大的偏离。你连作者具体写的怎么样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能猜对,这说明什么?

说明选题赢了就赢了一半,选题是怎么赢的?覆盖人数的多少。我相信你看上面那些题目的时候,就能感受到,想看《一个人是否废掉,就看他下班后5个小时》和《那些财务自由的年轻人,都做对了什么?》的人群数量,肯定高于《管理的本质,是激发潜能和善意》,尽管最后一篇是真正的大师陈春花老师写的。

所以,爆款选题的第一大底层逻辑就是,话题潜在阅读人数一定要足够大,选题太小众,那可能就要放弃,小选题永远出不了大爆款,没有例外,更没有意外。

即使你没有做10万+文章的野心,平时写文章时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当同时有多个主题可以写时,优先选择覆盖面更大一点的主题去写。

二、痛点程度:阅读时有多大共鸣?

什么是痛点?定义非常多,梁宁的解释我最认同:痛点是恐惧。

做产品的人如果不理解这句话,便做不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做营销的人如果不理解这句话,便做不出市场上受关注的广告。

痛点即恐惧,怎么理解?

你害怕洗头洗不干净经常有头皮屑,所以有了“去屑实力派,当然海飞丝”。

你害怕吃辣太多容易上火,所以有了“怕上火,喝王老吉”。

你害怕吃完饭回办公室时一嘴的大蒜味,所以有了“吃完喝完,嚼益达”。

这些害怕,就是恐惧,就是痛点。

同理,写作的人如果不懂得这一点,便写不出读者争相阅读的文章。

《怕上火,难道你就不怕肾衰竭?》这是在王老吉广告最火的时期,@大象公会 写的一篇爆文,这篇文章就抓住了一个大痛点:人们对肾衰竭的恐惧。

《第一批奔三的90后:比失业更可怕的,是30岁还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这篇10万+爆文抓住的痛点是:很多90后面临奔三的年纪却一事无成的恐惧。

《阿里彭蕾卸任:从月薪500元,到身价400亿,留下2条职场潜规则》这篇100万+爆文抓住的痛点本质是:人们骨子里对贫穷的恐惧和不安,渴望逆袭赚大钱。

所以,爆款选题的第二大底层逻辑就是,话题要直击用户的大痛点。

痛点很多,但有的痛点小,有的痛点大,有的痛点只有小部分人有,有的痛点几乎所有人都有,痛点大小,决定读者的共鸣有多深。

比如一个职场年轻人,相对于办公环境来说,升职加薪就是一个更大、更普遍的痛点,那显然你讨论升职加薪大概率上就会比讨论办公环境阅读量更高,更容易写出爆款。

三、社交原力:多少人会主动传播?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回答过,答案基本都是“信息多”、“更方便”、“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等等,我认为都不对,以上都是优势,但不是最大的优势。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是:社交属性。没有任何一个优势,可以与之相比。

新媒体时代,人成了内容最大的分发渠道,因为所有内容都是在社交媒体上基于用户的社交关系链来传播,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小的媒体中心,每个人都可以向外辐射几百人几千人,那几百人几千人中每个人又都有可能继续向外辐射几百人几千人,这就是所谓基于社交关系链的爆炸式传播。

正因为此,一个小号的一篇文章在一天之内被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看到才成为可能,也正因为此,才有了新媒体信息传播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等其它优势。

这个时代,无社交,不媒体,没有社交属性的内容,在传播上寸步难行。一篇文章,如果用户看了不愿意主动传播,它当然就没有机会成为爆款文章。

因此,爆款文章的第三大底层逻辑是,话题本身要有极强的社交原力。

什么叫社交原力?

就是这个话题本身蕴藏着天然的分享欲望。

大家平时写完文章,有时候会发到微信群里,然后再发一个红包,让大家领了红包帮你转发。以后不要做这种无效劳动了,没有用的。你的文章本身没有分享欲,你再苦口婆心的让大家分享,大家也不愿意分享。你的文章本身充满了分享欲,你不发红包大家也会争相转发。

比如你无意中发现公司的某个女同事出轨了上司,这时候上帝突然出现说:放过他们吧,不要告诉别人,我可以给你100块钱。

我想,你内心是拒绝的,你怎么会为了100块钱,放弃把这么有分享欲的八卦埋在心底呢,你一定会忍不住马上分享给死党同事。

所有内容的社交原力,就是指,你的内容可以充当社交辅助工具。

分享文章到朋友圈,大家点赞、评论,直接转发文章给微信好友,跟朋友吃饭聊天时讨论某个文章的故事或观点,等等,本质上都是把内容当成了社交辅助工具。

我举几个例子:

《成都人有什么好得意的!》
《东北人也太特么有趣了吧!!!》
《广东人真是太太太太太好玩了!!!》
《上海人也太太太太太喜欢搓麻将了吧!!》
《山东人为什么爱用倒装句?没有吧我觉得。》

这类文章能在朋友圈刷屏一点都不意外,每个地方的人愿意分享这样的文章,有趣,有话题,有圈层归属感。

《在这个从小躺赢到大的女人面前,杨超越真的不算锦鲤……》这篇文章作者的神奇经历会让人看了忍不住想要分享,再加上锦鲤本身就是一个流行的社交话题,火是偶然中的必然。

《啊啊啊啊啊做运营的也太特么惨了吧!》这样的文章会成为这个从业者群体在朋友圈自嘲、吐槽的社交工具。

关于如何利用社交原力做传播?我给你总结出,用户转发分享一篇文章的5个动机:

1. 表达观点
比如《所有不谈钱的老板都是耍流氓》

2. 利他心理
比如《不想得空调病,就一定要做好这 5 件事》

3. 站队心理
比如《买800w学区房是庸俗,带小孩环游世界就不庸俗了?》

4. 寻找谈资
比如《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

5. 塑造形象
比如《原创已死》

你做一个选题的时候,只要能极大的满足用户的一个动机,就有爆款的潜质,如果能同时满足几个动机,就是一个社交原力极强的选题,只要内容再写的好,爆款的可能性就极大。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

写作也讲究先胜而后战,我们要先找一个阅读量可能很高的选题,然后想办法真的做到阅读量高。

如何判断一个选题是否有更多人看?你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多少人可能会阅读?阅读时有多大共鸣?多少人会主动传播?

也就是一个话题的覆盖人群、痛点程度、社交原力。

第十三讲:策划优质选题的5大技巧

大家好,我是粥左罗,欢迎来到《粥左罗教你从零开始学写作》,我们继续聊选题。

如果你不是天才,写作就要依赖系统稳定的方法论,不能太随意,要创造价值,优质选题本自然天成,但不是天然存于你脑中,需要我们的策划。

什么是优质选题?

必然是有质又有量,即质量要硬,流量要大。

一篇价值连城的文章,没人看,价值为零。一篇低质垃圾文章,太多人看,价值为负。

所以,如何策划优质选题?

是从如何保证文章的质和量这两个角度出发的。

咱们课程设计的还是非常合理的,质和量其实分别对应前面《第六讲:到底怎样才算好文章?》和《第十二讲:爆款选题的三大底层逻辑》。

所以,我们根据以上两节对好文章和爆款选题的定义,找到了策划优质选题5个技巧:

一、选题要戳中普遍痛点

痛点是什么?上节课我们讲了,痛点是恐惧。

很多爆款文章,都是在写人们的恐惧。

《五星级酒店,你们为什么不换床单?》这篇文章戳中的就是人们对酒店卫生的恐惧,文章评论区有条评论是“太恐怖了,五星级酒店都这样,平常的酒店是不是一个月都不换”,这条评论被点赞2000多。

这就是一个大众普遍痛点,因为几乎人人都免不了外出时要住酒店,而健康问题是人人关心的,所以这样的选题,就天然更吸引人的眼球。

《人到中年,职场半坡》这篇文章戳中的是人们对中年危机的恐惧,三十多岁的人,面对职业瓶颈,家庭重压,身体透支,婚姻危机,不想活,不敢死,吓得二十多岁的人看到这样的文章,也会忍不住点进去,这就是人们的普遍痛点。

为什么大家对写痛点即写恐惧的内容更敏感?

因为人就是这么进化来的。人要对威胁自己生存的东西敏感,才能更好的存活,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负面信息总是传播扩散的更快,因为这是生存的需要。

比如我们看公众号@丁香医生 的这种选题,总是让人忍不住点开:

《肝癌最爱的5类人,快看看有没有你》

《招来糖尿病的一个坏习惯,很多人天天在重复》

《重金属超标!这种常见药别再吃了》

《这种衣服孩子不能再穿了,快看看你家有没有》

这些都是恐惧,也都是人们的普遍痛点。

当你想策划一个优质选题的时候,你要想,它能戳中多少人?多少人看到的时候会恐惧、会痛?

有一次我的社群里一个朋友问:粥老师,我想问您一下,我从大前天开始做公众号,到目前为止发了3篇文章,阅读量都在100多,请问怎么提高阅读量?

我看了一下,第一反应就是在选题上可优化的空间还很大,比如他第一篇写的是《大学刚毕业,有点迷茫怎么了?!》,你把文章发在朋友圈和我的社群里,会不会有很多人看?不会的。

为什么?因为这些人里,刚毕业的有多少?没多少,这篇文章只有大学刚毕业的朋友可能会点开看。

二、选题要引发群体共鸣

什么是共鸣?

心理学解释是: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

物理学解释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我们从文章写作上,应该是追求这两种解释的合体,因为只是引发相同情绪还不够,我们还希望读者发声,也就是他看完了,因为有相同情绪而愿意去朋友圈、社群里发声,或者跟同学、朋友、同事讨论。

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写作。

所以,我们要追求的共鸣可以这样定义:

作者释放的某种情绪,让大量的人产生了相同的情绪,同时这些人因情绪共振而发声参与。

我们追求的是群体共鸣,而不是极少数人的共鸣,为什么?

因为社交媒体,是一群人的狂欢。

比如《海底捞上市:身价600亿的张勇用人潜规则:谈钱,才是对员工最好的尊重》,这个选题的核心就是标题的最后一句:谈钱,才是对员工最好的尊重。

这样的文章,几乎能引发整个打工一族真正的内心共鸣,而且真的会让参与其中的读者不吐不快,评论区近千条留言参与发声,很多人转发到朋友圈,让这篇文章阅读量超过了60万。

策划优质选题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一个群体性的共鸣。

可以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共同记忆,比如:

《程序员怒打产品经理,这个需求做不了》

《啊啊啊啊啊啊做运营的也太特么惨了吧》

《年轻人,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

也可以是非特定人群的某一特定情绪,比如:

《最近看不到你的朋友圈了》

《所有牛逼,都是苦逼换来的,但除了牛逼我没得选》

《我不是药神:买不起房痛,上不了学痛,但更痛的是生不起病》

三、选题要制造身份认同

什么是身份认同?

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标签,一个标签其实是定义了一个圈层,我属于某个圈层,这就是身份认同。

为什么要制造身份认同?

因为在互联网上,在信息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们的安全感来源于找到同类:有人跟我一样,有人跟我一起,我不是孤身一人。

而每一次具有身份认同的文章出现时,它会成为这个圈层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器,一次转发行为,就是在对外释放自己的身份信号,确认自我,链接他人。

所以人们很喜欢分享这样的文章到朋友圈:

《山东男孩过节回乡指南》

《为啥买东西,新疆永远不包邮?》

《江西存在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真的低吗?》

《美术老师,你为什么不给我加课?》

《没挤过四号线的人不足以论人生》

《猫这种东西,一旦吸上,就戒不了了。》

《处女座为什么这么牛逼》

《对不起,我好像爱上杨超越了》

四、选题要借用热点赋能

如果你追求流量,追热点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为什么呢?

首先你要思考,热点是什么?

大白话:热点是同一个时间段内有更多人的人关注同一件事,这就是这个时间段内,人们的注意力都附着在这个事件上。

然后你再思考,写作者干什么的?

大白话:写作者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争夺用户时间和注意力的。

因此,热点事件是附着人们注意力最多的东西,写作者又是争夺用户注意力的,那么追热点就是写作者追求流量的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事情。

凡事讲求性价比,热点事件出现时,由于人们注意力相对比平时更集中,因此你的文章哪怕质量低于平时的水平,流量基本也会大于平时,如果你的质量又比平时好,那成为爆款就是顺其自然的。

另外,这一点我说的是借用热点赋能,而不是说追热点。

为什么呢?

借热点赋能,是你本来就对一个主题有比较好的思考,然后刚好这个思考恰好跟热点本身有不错的联系,或者说热点事件本身,就是论证我某些独到见解的绝佳案例,那我可以去写。

比如海底捞上市时我写的《17岁追随张勇做服务员,海底捞上市后身价30亿:人这一生,框架大于勤奋》,这里面的核心主题“框架大于勤奋”以及其中的几个分论点,其实是长期思考的东西,而且在社群里都分享过。

只是这个热点出来时,我意识到,这个热点中的人和事是我这些观点的绝佳案例,所以我借热点为我的思考赋能,让我的思考传播的更广。

如果不是这样,就别瞎蹭热点了,对用户价值不大,对作者其实也没什么好处,因为咱们谈论的是如何策划优质选题,而不仅仅是高阅读量选题。

五、选题要多维提供新知

我们在第六节课里讲了,想要创造价值,绕不开的就是,你得提供新知,多维度的新知包括新知识、新认知、新方法、新资料、新故事、新视角、新形式、新联系、新组合等等。

为什么要多维度提供新知?

所谓优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怎么理解呢?现在写东西,最怕的是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你会发现写什么选题都好像有人写过,大家都写,你如果不能提供别人没有的东西,别人为什么非要看你呢?

因此,当你策划一个选题时,必须要多维度的思考,如何给这个选题注入一点新东西

比如:

《王宝强打离婚官司为什么请的是刑事律师?(细思极恐)》提供新知识。

《这些照片你永远不会在历史书上看到》提供新材料。

《阿里云这群疯子》提供稀缺故事。

《年轻时的毛泽东,从来不焦虑》提供新角度。

《中国人,你真的不了解杨振宁》提供新认识。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

优质选题既要满足好文章的定义,又要做到传播广阅读高。

基于此我们做选题的时候要围绕五个点来做:

戳中普遍痛点,引发群体共鸣,制造身份认同,借用热点势能,多维提供新知。

第十四讲:日常寻找选题的5条路径

大家好,我是粥左罗,欢迎来到《粥左罗教你从零开始学写作》,这节课我们讲一下日常找选题的5条路径。

动笔写作前,你肯定要解决一个问题:今天写什么?

这个是长期写作者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

我们在课程第十一讲《总是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办?》里,从底层逻辑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首先,写作就是你对这个世界还有话要说,不要做一个对什么都没所谓的人,要做个有态度的人,要对这个世界有点意见;

其次,你要明白,万事万物,皆可写作,生活平淡,但总不是静如水,你要学会发现“平淡日子里的刺”,然后用文字去呈现;

然后在写作的初期,要通过不断尝试,一步一步找到自己的写作定位,持续深入大量多维度的了解这个领域;

最后,为了解决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如何下手的问题,你要掌握几条写作公式。

这节课,我们就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讲讲,日常找选题的具体路径:

一、分析人群的共性需求

写作是给人看的,人的所有行为首先是要满足自己需求的,所以我们的写作应该是写所有人的共性需求。

那么,人群的共性需求怎么找呢?咱们讲课不瞎讲,要回归经典——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一下就会给你找选题提供无尽的方向。

第一个层次:生理需求。

什么是生理需求?

比如吃饭,喝水,呼吸,性欲,健康存活。

如何跟写作挂钩?

比如想到吃饭,我就马上想到外卖,于是我可以写《那些被外卖毁掉的年轻人》、我可以写《那些月入过万的外卖小哥》;

比如想到呼吸,我写这节课时正值北京冬天,雾霾严重,我就可以写《雾霾下的北京》、《雾霾来了,卖口罩的笑了》;

比如想到性欲,我在北京,又在加班严重的互联网行业,我就可以写《北上广互联网人的性生活惨状》、《新媒体从业者,没有性生活》。

第二个层次:安全需求。

什么是安全需求?

其实就是对安全感的渴求,包括但不限于人身安全、工作稳定、感情稳定、收入稳定、免遭疾病等。

如何跟写作挂钩?

比如想到人身安全,展开思路,我马上就想到校园霸凌,想到女生晚上打车,想到明星的安保问题,想到旅行安全,想到出行安全,想到幼儿园的体罚等等,这里面都有很多话题可以写。

比如想到工作稳定,因为大部分人都身处职场中,所以会有写不完的话题,比如《年轻时的稳定工作,都是高风险职业》、《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稳定的技能》、《我们要找稳定的工作,还是可能性大的工作?》等等。

比如想到感情稳定,我就可以写《感情的稳定,需要两个人的共同成长》、《为什么离婚率越来越高?》、《如何体面的分手?》、《男朋友想跟我复合,我该答应么?》等,这是一个人人都有话说的选题。

第三个层次:社交需求。

什么是社交需求?

比如对同学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亲子关系等各种社交关系的需求。

如何跟写作挂钩?

比如想到同学关系,我马上就可以想出《那些曾说一辈子是兄弟的高中同学,如今还联系么?》、《2年没联系的老同学突然打电话来借钱,我该怎么办?》、《为什么说高中同学关系最纯粹,大学同学关系更持久?》等。

比如想到职场中的上下级关系,你可以探讨很多现实问题,比如《这才是领导和下属的最佳关系》、《感谢那个对我狠的领导》、《被领导批评后,如何重建信任?》等,这些话题写出来大家也会喜欢看。

比如想到社交媒体上的朋友关系,有更多可以写的,比如《你的朋友圈三天可见,让我感觉失去了你》、《微信聊天,别问我“在吗?”》、《你有3000个微信好友,却没有3个好朋友》等等。

第四个层次:尊重需求。

什么是尊重需求?

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人在各种场景各种关系各种事情中,都渴望尊重。

比如《职场中的真正体面,是你的工作成绩》、《夫妻之间,更需要相互尊重》、《想让别人尊重你,你要先尊重你自己》、《面子不值钱,尤其是你能力不强的时候》等。

第五个层次:自我实现。

什么是自我实现需求?指人对意义的追求,对美德的追求,对自我完善的追求,对成为自己所期待的自己的需求。

这里面有很多角度可以写,比如《一个人最大的成功,是做回自己》、《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一个人在做喜欢又擅长的事时,是闪闪发光的》、《什么是成功?我对这两个字高度怀疑》等。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提供的第一种找选题的路径,大家千万不要被我的举例限制思维,我更多是在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

二、挖掘自己的关注焦点

我们第一点是讲的从人群的共性需求出发找选题,这一点,我们从人群中回来,从共性中回归,回到个体经验、个体追求、个体喜好中来找选题。

人有共同的需求,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关心、擅长、专注、喜欢的领域,这里面有更多的创造力,是由内而外生出的选题。

比如我特别关注的领域有这几个:科技创业、职场生存、个人发展、成长方法、新媒体、公众号、知识付费、写作等。

所以,我的公众号@粥左罗 上写的文章也都是这些领域的,比如:

《套现15亿现金后,摩拜80后创始人留下2条人生潜规则》

《年轻人,没事别想不开去创业》

《年轻人,别忙于建立人脉,又急于毁掉人脉》

《真正会聊天的人,懂得把优越感留给对方》

《如何成为一个写作高手?解决这3个核心问题》

这是我的例子,那每个人知道自己特别关注的领域之后,如何挖掘选题呢?

根据你特别关注的领域和这个领域的读者,列关键词,然后把关键词和现实需求结合找选题,大关键词写大需求,大关键词细分后可以写小需求。

举个例子,比如我关注创业。

我可以列大关键词:投资、融资、创业、经营、管理、上市、创业者、投资人、合伙人等等。

我们单独拿出“创业者”这个关键词,我就会看,现实中,这个读者群体的需求和痛点是什么?

回到真实场景中——创业者是干啥的?创业啊。

创业需要做什么?你得先找项目吧,然后你得招人吧,然后你得融资吧,然后你得管理团队吧,你得做产品吧等等。

每一个都充满需求和痛点是吧,我们再选取其中一个继续分析,比如就第一个吧,“找项目”。

找项目时创业者会想什么:如今的创业风口有哪些?什么项目成功率高?什么项目风险低?什么项目更容易拿到融资?什么项目属于低投入高产出的?什么项目进入门槛比较低?等等。

你可以无穷尽的想,这些都是很好的选题,然后你可以再针对每个痛点做案例式解读,又是一大波选题。

因此,当你想在一个特别的领域,给一群特别的读者看时,怎么挖掘选题?其实就是回到这群读者的真实生活、工作、思考的场景中,在读者做一件事的每一个环节问自己,这个环节上读者可能会有怎样的难题、困境、心情、思考等,你都可以去写。

三、立即输入以触发思考

上面两条找选题的路径,我称之为直接分析型找选题,我接下来讲的外部刺激型找选题。

有什么区别呢?

直接分析型找选题就是,你想写东西了,打开电脑,坐在那里,开始思考要写什么。

外部刺激型找选题就是,当你直接分析思考,什么也想不出来的时候,你要知道,你并不是肚子里没墨水、脑子里没想法,只是你没有办法直接提取出来,你需要借助外部刺激,唤醒你的思考。

我在我的成长社群@粥左罗和他的朋友们 里,每天都要写点优质思考分享,但我也经常会有想不到写啥的状况,这时候我通常会怎么做?

马上从书架上找本书翻开读,不超过10分钟,我就会知道写什么了,知识和思考都是会发生碰撞的,我读书,是为了把我脑子里的东西碰撞出来。

所以,这个点我把它归那为:立即输入以触发思考。

有哪些立即输入的方式呢?

读书、聊天、听课、读文章、看节目、看电影等。

很多高段位的写作者也会用这种方式。比如:

90后自媒体人徐妍就说,她会读书看报玩手机,不管看到啥,都想想它能不能做成选题,然后多和读者交流,从交流反馈中找到读者感兴趣的话题。

作家咪蒙说,她看康熙来了时,会忍不住分析蔡康永是怎么把一个尴尬的问题给被访者的,光这个就可以写一万字分析。找不到话题时,他去看杂志、去书城逛,还是找不到,她就约人吃饭聊天。

澳大利亚有个记者,他的秘诀就是打电话,疯狂的给朋友、家人等打电话,问:你们单位最近发生了什么新鲜事?你最近听到什么小道消息了么?如果你打的电话足够多,一定能找到值得写的话题。

四、关注热点以提取话题

我们关注热点,不是为了纯粹蹭热点,获取高流量。而是说热点也是唤醒你思考的非常好的外部刺激。

你每天开始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先关注下当下的热点。去哪关注?

第一:刷朋友圈
看看朋友们都在看什么、发什么、讨论什么。

第二:刷微博
微博往往是热点话题的发源地,而且跟朋友圈相比,它是一个开放的广场,所以热点发酵、传播都更快。当然你不用像刷朋友圈那样从头往下刷,你去扫一遍热搜榜就可以了。

第三:刷公众号
公众号都是各写各的,但总体上还是在反应当下情绪,比如我写课的现在是2018年12月,很多公众号都在讨论裁员潮。

第四:去看看百度指数、百度热搜榜、微信指数、搜狗微信搜索、贴吧热帖、知乎热搜、行业垂直网站的热帖等。

热点事件发生时,媒体、网友的集体讨论本质就是一场思维碰撞的好戏,你从中观察、分析、思考,总能找到很多自己特别想说的话,想写的话题。

五、模仿借鉴和迁移转换

我们都听过这么一句话: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看看别人怎么做的。

写文章也是如此:不知道写什么时候,看看别人在写什么。

不要怕选题相似相近甚至相同。

许知远采访马东时说:你们奇葩说上辩论的话题,历史上不都辩过了么,天天辩来辩去有意思么。

马东说:然后呢?

其实回到我们这节课的第一点,人们面临的问题,从来都没怎么变过,不论是生理需求、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所以话题的核心都是从那里出来的,就是需要每一代人,反复的探讨。

比如说“逃离北上广”这个话题,讨论了多少年了。那我们就会因为10年前讨论过,现在就不讨论了么?不会的,还是值得讨论,比如新世相2016年重新讨论这个话题很成功,2018年我也讨论了一下,几百万人阅读。

当然,模仿借鉴和迁移转换,指的都是选题,是通过看别人的选题,找到自己的选题。观点、素材、写作,都应该是你独特的东西,反对抄袭,反对洗稿,是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坚守的原则。

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最后总结一下:

写作的第一步,是回答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做选题,作为一个长期写作课,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今天不知道写什么的困境。

所以我们提供了五种找选题的路径,直接分析型找选题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关注人群,找共性需求,一个是回归自我,找个体经验。

外部刺激型找选题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立即输入触发思考,一个是关注热点提取思考,最后一个,看看别人在写什么,然后通过模仿借鉴和迁移转换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写作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