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了

据一个时间软件的统计,人们每天花在睡眠上的时间接近 8 个小时,家务、吃早晚饭(包括做饭和收拾碗筷)花 4 个小时,如果不开火,在外面吃饭,每天两个小时差不多。也就是花在生活上的时间大约在 10~12 个小时上。

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和工作强度以及通勤时间有关。像 996 这种工作强度,一天下来也基本不剩什么时间了,不会超过 2 小时。

这样一来,人们如果真的想做点事情,只能用周末。

手机抢了你的时间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都离不开手机,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人们沉浸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长。

据统计,每个人在手机上花的时间平均每天 4 小时,包括周末。

当然手机上花的时间也会和工作学习重叠,但实际上,我们更多的时间或许消耗在了各种社交媒体上,比如聊聊天,发发微博,刷刷新闻,看看视频。

如果把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每天挪一个小时出来,用来学点东西,提升一下技能,那省出来的业余时间,基本一年可以顶两年。

按照微习惯理论,你把一个小时拆成 4 个 15 分钟,每天做四件小事,一年后的你就会和现在完全不同。

比如:

  • 每天花15分钟锻炼身体
  • 每天花15分钟读书
  • 每天花15分钟写日记
  • 每天花15分钟学习新东西

时间管理工具

从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再挪一个小时出来,培养一些好的微习惯,效果会很好,但是怎么做到呢?

这就需要一些时间管理工具来协助安排我们每天的任务。

第一个工具是任务清单(to do list)。就是把每天要做的事情以清单的方式列出来。

这个工具使用要注意三个点。

一是设置事情的优先级,可以考虑难易度,紧急度,重要性,影响力和个人兴趣。

二是事情不要超过八件。按照八小时工作制,一个小时做一件事情已经很多了。列的事情太多,不仅容易做不完,还容易没把重要的事情排前面,因此要学会做减法

三是记录事情的进度。人们善于开始一件事,却不善于完成一件事,善于列清单,却不善于关闭清单上的任务。虎头蛇尾的毛病很多人都会有,但好的做事方式是有始有终,即便结果是失败,也比悬而未决要好。

第二个工具是,25分钟计时器和杂项清单

注意力资源是这个时代非常稀缺的资源,但做事情很多时候就是需要专注才能高效。

那保证专注的方法可以使用 25 分钟计时器,也就是在开始一件事的时候,给自己设置一个 25 分钟的倒计时,在这 25 分钟之内,天塌下来都不要管。为什么是 25 分钟呢,因为这个时长大多数人都能集中精力,当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延长。25分钟时间到了,就可以休息一下,做一些杂事,这就是杂项清单。

杂项清单可以应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的人工作性质不允许他25分钟不接电话,那就可以这么做:做事情的时候在旁边放一张纸,接收到了什么要求或者请求,随时记在这张纸上,然后就不要想它了,25分钟后再来处理。

第三个工具是,子弹记录,简单讲就是用符号标记清单中的事项。

这个工具用起来非常简单,比如你在完成的事情后面打一个✔,在做失败的事情后面打一个X,对于老板安排的事情前面写一个B,老婆安排的事情前面画一个红心符号❤等等。

这个工具方便之处在于,让你对所有的事情进行了分类,方便自己查找,同时也可以防止遗漏,哪些事情没做,一目了然。

时间管理战术

面对要做的事情,即便我们知道了很多工具,也可能因为拖延症而遥遥无期。

这时候就需要掌握两门应对拖延症的时间管理战术了。

清单列出要做的事情,这是战略层面的考虑,而战术层面要考虑的,就是具体的行动步骤。

第一个战术,化整为零。就是对于一个大任务,要拆分成具体的步骤去完成。

比如打扫整个家,可以把任务改成打扫厨房,甚至再缩小范围,能够让自己先开始。又比如截止日期较远但工作量较大的事情,可以把任务分阶段,每个阶段必须做完一件小事情,最后凑到一起完成大事情。

第二个战术是,使用社会压力,倒逼自己及时做事。

把决定权交给你信赖的人,让他们倒逼你去做事。

反向优化时间管理

形成了一套时间管理的方法论后,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反向优化和调整。

一,利用任务清单找出自己效率最高的时间,然后把这个效率最高的时间拿到做最难的事情

结合子弹记录,每天对任务清单做一个总结,哪些事情完成的好,什么时间做的,什么时间段效率最高。找到这个时间段,就可以把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到这个时间段,不要让人打扰。

二,把一些事情交给其他人来做

做事要学会做减法,有些事情可以不做,还有些不得不做的事情,可以交给其他人去做。

每天对任务清单有所思考,就会明白哪些事情应该交给其他人。把事情交给别人,虽然需要提供报酬或其他资源,但和自己付出的时间精力相比,可能更合算。

能够高效率做事情的人是战术家,而知道自己不应该去做哪些事情的人,则是战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