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人性与稀缺:人的本性.xmind

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

万物存活看条件,和理性与否无关

  • 阿尔钦则说,首先世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从统计学的观点看,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咱们就没办法算出所谓的最优解,顶多只有一个最优的概率区间。
  • 阿尔钦说,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制度,是怎么存活下来的?它有什么条件才能够存活下来?这跟人是不是理性的没有关系。
  • 开油站:陆地、山上、路边
  • 逃离芝加哥:选择的路线都有加油站的人才能成功
  • 所以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们能够存活下来,如果条件发生了改变,人们存活的情况又会发生怎么样的改变。经济学关心的是这个,跟当中的人是不是理性的没关系。
  • 一棵树,朝阳沟的那一面就长的茂盛。背着,稀疏。那么树叶是不是有理性的?它们是不是想到了这一点,明白了这个最优化的道理,于是争相长在朝阳光的那一面呢?我们不知道

游戏规则决定胜负概率

篮球,穿高跟鞋比赛,真正篮球明星不是乔丹而是林志玲

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1. 人性自私推动社会进步
  2. 人性自私,同时具有同情心和爱心
  3. 人的爱心有限,随着距离拉远而下降
    1. 微信联系人有多少是爱你的,可以不顾一切帮你的
    2. 远在中国的地震没有身在伦敦的绅士被刀割重要
  4. 仅靠爱心不够,陌生人互助需要市场协调
    1. 市场是一个陌生人之间打交道的地方,是一个陌生人服务陌生人的地方
  5. 人际互动二分法: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
    1. 我们每天之所以能够吃上晚饭,不是因为面包师,不是因为屠夫,不是因为酿酒商,他们爱我们,他们的慈善,而是因为他们要自私自利,他们要追求他们的利益。每当我们跟他们做生意的时候,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什么,而是说他们需要什么。
    2. 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
    3. 连续光谱:人是自私的——>他有爱心——>爱心有限,爱心不能扩张——>于是我们需要一个陌生人互助的平台,那就是市场。
    4. 我们不会把陌生人跟陌生人打交道的规则,用到我们的小圈子里去,不会把市场的规则用到家庭、用到朋友圈里去。同样,我们也不会用家庭里面的要求和标准,去要求社会上其他的陌生人。

铅笔的故事

一支简单的铅笔,在这世界上从来没有人能够掌握生产它的全部知识,它需要成千上万人通力合作,才能生产制造出来。而这些共同合作生产这支铅笔的人,可以互不相识,彼此憎恨,甚至互相敌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合作生产一支铅笔。而当这支铅笔被生产出来之后,我们每个人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价就能得到它。这个神奇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有市场机制在协调人们分工与合作。

  1. 神奇的铅笔
    1. 铅笔的各种原材料,丰富多样
    2. 你想想看,要生产木杆就要锯树,要锯树就要有钢铁,要有钢铁就得炼钢,要炼钢就得挖矿,要挖矿工人就得吃饭。工人不仅要吃饭,还得喝咖啡,要喝咖啡,咖啡得航运,要航运就得有人造船,船只要远航得先发明一个精确的时钟。这涉及多少人?这涉及成千上万人一代一代的努力。
  2. 市场力量造就铅笔神话(一支铅笔如此神奇,它到底有几个意思?)
    1. 没有单个人知道怎么做铅笔,但是就做出来了
    2. 每一个参与生产铅笔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会导致一支铅笔的产生,每个人只是做他手头上的事情
    3. 生产铅笔的这些人,生活在世界各个不同的角落,他们互相不认识
    4. 虽然一支铅笔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努力,但是我们购买一支铅笔,所要支付的代价是微乎其微的
  3. 猎人与老虎的故事
    • 能干的猎人反而比城里本事差的师傅过的日子差
    • 老虎很厉害,但身无旁物,家徒四壁,人比老虎却要富裕,为啥?
      • 分工合作造成的,这是市场的结果。

        课后思考

        现代社会的分工和合作已经到达如此精细和复杂的程度,为什么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穷人呢?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由于存在缺乏反馈机制、所托非人、养懒汉效应等问题,行善扶贫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完全无法到达预期目标。而商业行为,则由于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协调和鼓励人们分工合作,所以能大幅、持续而高效地改进人们的福利。

市场和慈善之间力量的对比是怎样的呢?

人的爱心差不多,区别不在于爱心强弱,而在于行善和商业两种模式的对比。

  1. 世界银行的失败扶贫史(《白人的负担》,扶贫业绩很差)
    2. 哈利波特的商业奇迹,书店不缺货

四大原因让行善扶贫难见成效

  1. 缺乏反馈机制

    1. 缺乏反馈机制。最重要的一点,是市场有很好的反馈机制,而扶贫行善,则缺乏适当的反馈机制。
    2. 我们遇到两个孩子,一个又穷又笨,一个又穷又聪明。你如果手上只有一笔奖学金,你会把这笔奖学金给谁?是又穷又笨的孩子,还是又穷又聪明的孩子?有标准吗?
    3. 我们先不讲这笔钱最后应该给谁。我要说的是,在行善里面,我们缺乏明确的关于效率的标准,所以我们不知道行善怎么才是有效率的,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2. 委托代理问题

    1. 委托代理问题。许多负责行善的人,他花的钱不是自己的钱,只要不是自己的钱,他的认真程度就要打折扣。
  3. 所托非人问题

    1. 所托非人问题。有很多地区的贫困,恰恰是政府造成的,而国际扶贫机构却把钱交给这些造成了当地贫困的政府。那么这时候,如果我们要依靠这些政府去扶贫的话,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4. 养懒汉效应

    1. 养懒汉效应。持续的扶贫会造成人民的依赖,使他们不愿意再去尝试,不愿意再去努力。相反,他们努力的不是力争上游,而是力争下游。他们争取的是,怎么才能保住贫困地区的称号,怎么才能够持续获得援助。

我们身边的财务基本来自于不认识我们不爱我们的商人生产的。我们每天依靠大量的陌生人给予的慈善,那就是——商业。

一笔资金是捐给笨小孩还是聪明小孩

评论区:
稻盛和夫

野鹅的故事
小善如大恶,大善似无情

问答

  1. 学习贵在坚持,留言宜短不宜长
  2. 经济学规律,不因人的理性与否而转移

    1. 当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知道,人经常是不理性的。因为要理性,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要追求事件的真相,要客观、理智地去思考,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2.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你能够观察到很多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如果一个人不理性的话,他承受的成本、他承受的代价不是那么高的话,人们就宁愿不理性;但是如果他们承担的代价足够高的话,他们就会变得比较理性。
    3. 比方说,如果你在大学食堂吃饭,两个食堂之间它们的鸡腿的价格有差别,一个贵5毛钱,一个便宜5毛钱。这个差别你可能很容易知道,那是因为5毛钱也是钱,如果你随便选餐厅的话,那你就要为自己的非理性付出代价。
    4. 地球的历史30亿年和50亿年?无所谓
  3. 人们思想中的伪劣商品,比你想象的更多

    1. 厨师讨论不相信地球是圆的

讨论这些对厨师的生活未造成影响,他们再这些问题上非理性那可能才是理性的。
现实世界,吃的穿的用的,伪劣商品比我们脑子里的伪劣商品要少得多。
买眼镜,看不清楚是知道的。思想里的伪劣商品只要不影响生活,那它们就会长期和你共存。

理性与不理想对比的例子:发脾气不理性。但跟下属发脾气的机会要多于跟上司发脾气的机会。因为哪怕不理性的,也是理性地选择不理性。
这叫 理性胡闹。英文叫 Rational irrationality

  1. 随大流与特立独行,成功率不相上下

你知道吗?阿尔钦在他1950年的文章里面就有一句警句,他说,”Nothing succeeds like success”,译成中文就是“成功是最大的成功”,你真的成功了,说什么都是对的。

问题是你怎么才能成功呢?如果特立独行,失败了,人家就会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如果你特立独行成功了,人家会说你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你去听听很多管理学的课,他们有时候会说做事情要果断,有时候又会说做事情要有耐心,到底果断好还是耐心好?其实不知道。
到底是识时务随大流好,还是特立独行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市场经济会不会使人情淡薄

关于亚当·斯密的人性论,我觉得他的重点、亮点以及被许多人忽略的盲点,就是二分法。也就是说,人们处理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应该使用一个标准处理,跟陌生人的关系应该使用另外一个标准,这两个标准不应该混淆。

我们在和亲戚朋友交往的时候,不应该斤斤计较。我们跟陌生人相处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要求他们对我们具有不切实际的爱心。在那一讲里面我留的问题是,市场经济会不会使人情淡薄。

我自己的回答是市场经济,看上去确实会使人情淡薄,因为过去我们都维持一个大家庭的关系,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来往非常密切,但我们也要看到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不是没有经济上的考虑的,人们实际上还是计算得非常清楚的。
哪怕是普通老百姓的家庭,遇到嫁女儿娶媳妇,这样的事情,给红包多少,给礼金多少,这些事情大家心里面都还是有明确计算的,每个家庭都还有一本账。人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维系这种熟人之间,人情往来的关系,主要是因为社会上缺乏适当的商业保险机制,而礼尚往来就是一种保险。

今天,社会上可得的商业保险越来越丰富了 ,人们所维系的熟人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动。确实,我们现在不知道邻居是谁了,我们跟亲戚的往来也减少了。

但是,我们跟那些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人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的机会就更多了。所以我觉得,市场经济使得我们交友的方法、方式和对象发生了质的变化。
市场经济使得我们交友的方法、方式和对象发生了质的变化。

  1. 帮助弱者,才叫慈善

昨天的一讲讨论的是“商业是最大的慈善”,当时留了一个作业:如果你只有一笔奖学金,面对一个又穷又笨的学生,和一个又穷又聪明的学生,你会把奖学金给谁。

我看了大家的答案,觉得特别好玩,因为我的答案跟大多数人的答案不一样。

因为所谓的慈善,顾名思义就是要帮助弱者,那才叫慈善,又穷又笨的学生,又穷又聪明的学生,究竟谁才是弱者?

当然是又穷又笨的小孩才是弱者,因为你要是笨的话就很难改变,要是聪明的话,哪怕暂时运气不好,你总是有机会的。
前几年有一位商人,他给哈佛大学捐了一大笔奖学金,说这笔奖学金要给那些考上了哈佛大学,但是没钱去读的中国学生。

你想想,这些能考上哈佛大学的人,跟那些得到了好几轮融资、差不多要上市的公司有什么区别?他们就差一点点了,他们的屁股已经坐在金矿上了,就差那么一锄头了。

你把钱给他们,这到底是行善,还是投资?我看这不是行善,这是投资。

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要从商,是要赚钱,是搞商业的话,那么他们之间还是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

如果两个人一起合作,想要解决人类的幸福问题,那这样的话,由于慈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他们要达成共识的难度就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