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活中的银行 - 图1

一、银行圈的阶级论:四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

标题别名:中国银行圈的血统和阶级

  • 中国 4000 多加银行
    • 老字号:四大国有银行
    • 股份制银行
    • 城市商业银行

1、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五大行

国家直接管控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

  • 工农中建交(40%资产、1949~1984 只有这几家银行)

金融账户是有粘度的:

  • 人类惯性驱使,很少有人会不停地换金融账户。

什么决定了五大行是属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银行圈的上流阶级?

  • 历史悠久,分支机构庞大,国家信用保底 决定了这些银行吸储能力好,信用好

风险提示:

  • 几大行分支机构太多,林大啥鸟也有,比如2014年泛亚金融诈骗案,接近70亿的理财产品是通过中行内蒙古分行代售的。
  • 不要看到五大行就感到很安全,要有分辨意识

2、大都市精英白领:股份制银行

股份制银行:

  • 银行业的第二梯队
  • 招商、浦发、民生、兴业
  • 全国性的银行,但股权结构灵活

股份制银行相对于五大行的劣势:

  • 不是皇帝的女儿,要靠自己奋斗,奋斗表现在吸储能力上
  • 所以必须做特色业务,搞差异化竞争。

【特色银行举例】
信用卡办理最强的招商银行:

  • 出身在深圳蛇口,信用卡业务全国首屈一指。
  • 首先发行量大,申请方便。
  • 另外招行线下业务做得很好,落地商铺特别多。
  • 比如:折扣多,吸引大量年轻人。

小微企业上哪贷款:民生银行

  • 中国民营小微企业处境艰难,只能靠自我的资金积累,或者民间灰色、不合规的金融业务。
  • 民生银行定位在小微企业这个未开垦的处女地上。
  • 民生银行目前小微客户总数是60多万户,局各家商业银行之首。

【股份制银行优点】

  1. 特别注意形象
    • 浦发总行在上海外滩,是古罗马式的古典建筑。
  2. 搞业务创新,员工素质高,薪水更加诱人。
  3. 对个人业务上,服务态度好,手续费低,理财产品利率稍高。

所以做个人业务,我是比较倾向于到股份制银行去的。

3、地方城市电视台女主播:城商行

城市商业银行,简称城商行。

  • 上海银行、北京银行、重庆银行
  • 前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地设立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国家要求搞地方经济,全国冒出5000多家信用社。
  • 九十年代中期,国家实施《商业银行法》,开始整顿信用合作社,在它们基础上组建了城商行,服务地方中小型企业。

【城商行的特殊点】

  • 双线管理的方式
    • 一方面,属于地方政府控股,行政上是属于地方政府的;
    • 另一方面,业务是金融业务,又归银监会管。(两个婆婆)
    • 它们在各个城市,都是当地的钱袋子,很受待见,特别是各地搞建设,土地财政方面的贷款都会通过这种城商行进行。
    • 从规模、体量、实力上,它们和国有银行,还有股份制银行有差距,有点像二三线城市电视台的女主播,在当地是时尚偶像,但到了帝都、魔都,气势就矮了半截。
  • 地域性特别强
    • 我们国家100多家城商行,差异特别大。
    • 经济发达地区,城商行实力很强,像上海银行,全国500强;北京银行,可能比有些股份制银行的实例还要强;最近十年,有16家城商行已经上市。大的城商行看上去和股份制银行已经几乎没有差别了。
    • 对于大多数城商行来说,还是地方性银行,在资金实力、规模和信誉度上还没有冲出省城。吸储能力比较差。
    • 吸储能力弱,就会发行很激进的理财产品,利率高。这时候就要小心。

除了皇亲国戚五大行、大都市丽人股份制银行、小家碧玉城商行之外,中国还有上千家农村金融机构,一般看不到,隶属于当地县政府。可以在当地政府和中国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下,小日子过得不错。

划重点

中国的银行圈:

  • 第一梯队的五大行属于贵族系列,国家信用担保,资金实力强;
  • 第二梯队是股份制银行,也是全国性经营的银行,但是因为它们没有国字号血统,就属于自我奋斗型,所以它们产生了不少金融创新,和特色服务;
  • 第三梯队就是全国各个城市都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它们的生存状态相对比较艰难的,所以在发行各种理财产品的时候也会比较激进。

PPT

要点1:中国银行是一个立体的生态系统,按照其血统和来源可被分类为四(五)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

image.png

要点2:四(五)大行由国家控股,是银行圈里的贵族阶级,占有全国金融业总资产的40%左右。

  • 国有银行历史悠久,属于共和国的嫡亲长子,规模大,势力强,对公业务多。但这些银行在个人业务上没有太强的特色。

image.png

要点3:股份制银行在揽储能力上有先天劣势,像大都市里的精英白领,虽能力超群,但仍需自我奋斗。

  • 股份制银行也是全国性银行,为了更多地吸收储户的存款,它们就进行了很多金融业务创新,比如招行的信用卡业务,民生银行的小微贷款业务都很有特色。

image.png

要点4:城商行由过去的城市信用社演变而来,在资金、规模、信誉度等方面表现出极强的地域性,但实力普遍较弱。

  • 城商行大多数属于地方性银行,规模实力都比较弱,所以它们在发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方面表现的比较激进。

image.png

二、存款保险制度:存在银行的钱安全吗?

老百姓和银行打交道,最怕什么?

  • 银行破产,自己的钱取不出来。
  • 举例:2013年,江苏射阳农商行倒闭的消息,导致上千人取现,银行紧急调取大量现金,保障了兑付,平息事态。
  • 2015年开始,不必担心了,即使银行破产,50万以下的银行存款也能够得到全额的赔付,这就是银行存款保险制度。

金融市场的恐慌危机就像瘟疫,很容易传染和蔓延,所以要事先预防,事中治疗。

  • 存款保险制度就是事前给金融系统打了一针疫苗。

1、挤兑与存款保险制度

射阳农商行,上千人到银行去取现金的现象,

  • 在金融学里面叫做「银行挤兑」,也叫 Bank Run,它是金融恐慌的一种。

挤兑路径:

  • 听说银行要倒闭
  • 你作为储户要取现
  • 几乎每个人都这么想,银行门口挤满人
  • 银行面临弹尽粮绝的危险
  • 银行要紧急出售自己的资产去满足储户的流动性需求,但资产出售是需要时间的,不是马上就能兑现的
  • 更多的储户上门要求取钱,银行加快折价出售资产
  • 墙倒众人推,银行资金周转能力越来越差,银行危机愈演愈烈,只好破产。
  • 金融市场是关于信心和未来预期的,引发连锁效应:银行破产、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一传十十传百,引起市场更大的恐慌。

恐慌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语言,在金融市场发生的时候,这种自我实现的语言就像瘟疫,它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破坏性,所以一定要对此进行预防和控制。

  • 存款保险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2、什么是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

  • 美国起源:1929年大萧条,银行业经历破产狂潮,超过1/3美国银行倒闭,美国家庭的储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 1933年,美国通过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批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政府机构,这家机构规定,所有的银行和存款机构都要对自己的存款进行保险。
  • 只要成员银行发生问题,保险机构就会提供救助,然后直接赔付存款人。

存款保险制度的好处:

  • 即使银行发生问题,储户存款的安全也能得到保障。
    1. 因为每个人最关心自己的资金安全,只要自己的资金是安全的,存款人挤兑的动机就会大幅下降,就能避免银行体系出现多米诺骨牌式的坍塌
    2. 存款保险制度像金融业的一针疫苗,把银行挤兑传染的风险给隔离开来,避免市场大面积的恐慌和信息崩塌。
    3. 制度作用的有力证据:1933年以来这个制度实施以后,美国的银行业在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银行破产倒闭事件。

3、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和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要求

中国在 2015 年前没有存款保险制度

  • 90年代前,中国是绝对大一统的国有银行体制,一共就几家银行。
  • 高度金融管制的环境中,银行吃皇粮,有国家信用兜底,老百姓不用担心银行倒闭,存款不翼而飞。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产生:

  1. 2005年以后,银行有了一定的破产清算压力。
    1. 一方面,银行业放开竞争,股份制银行,城商行还有农商行像雨后春笋一样地建立。绝大多数银行地方化,分散,抗风险能力很差。
    2. 另一方面,2013年以后,中国推行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上升,意味着银行吸收储蓄的成本要上升,同时余额宝这样的货币基金涌现,分流了很多存款来源。成本上升、存款客户流失,就会给地方性的中小银行造成很大的压力
  2. 各个银行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挤兑风波,存在连锁反应的可能。
    1. 江苏射阳的农商行挤兑事件,中信银行的旅顺分行,山东的临商银行。
    2. 经营不善,坏账率太高会引起储户的信心丧失,是可能导致挤兑的。
    3.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快,本来是射阳单个银行出问题,信息很快传到南通无锡,大家都会说,整个江苏的银行体系出了问题。同时也可能有连锁反应,影响到储户的利益。
  3. 2015年,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落地。
    1. 2015.5.1 开始,所有存款机构,都必须对自己的存款进行投保。
    2. 如果银行发生问题,国家的存款保险基金就会负责想存款人限额赔付,最高50万元。
    3. 也就是,只要你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超过50万,不管银行发生什么问题,你都能够得到全额的赔付。

我们国家的存款账户 99.7%都是在50万以下的,也就是绝大部分老百姓的钱都是安全的。

划重点

  1. 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是为了保护储户的银行存款安全,让储户在银行破产的情况下也能得到保障,防止金融恐慌的蔓延,很像给金融体系注射的疫苗。
  2. 随着中国银行业竞争的放开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也正式实施,只要你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超过50万元,不管银行发生什么问题,你也能得到全额赔付。这样老百姓的银行存款安全就得到了基本保障。

PPT

要点1: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和央行的最后贷款人角色共同保障着金融市场的秩序,本节聚焦银行存款保险制度

image.png

要点2:在金融市场发生问题的时候,挤兑作为金融恐慌的一种将产生高度的传染性和破坏性。

  • 银行挤兑这种形式的金融恐慌。
    • 当储户听说银行可能破产时,会自发地跑到银行,要求取出存款,这时候如果很多人都这么做的话,银行的资金链可能会断裂,而企业也会因为没有流动资金而破产。

image.png

要点3:大萧条后,美国建立了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此后储户的资产在银行破产的情况下也能得到保障。

  • 为了防止这种挤兑的风潮摧毁整个经济体系,1993年大萧条之后,美国就开始大力的推行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就是即使再银行破产的情况下,储户的存款资金也能够得到保障的制度。
  • 这个制度也保护了储户的银行存款安全,所以也就降低了银行挤兑的风险。

image.png

要点4:在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建立。

image.png

三、金融市场上的最后贷款人

央行的最后贷款人:

  • 就是在发生问题以后,央行可以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的信贷,然后往市场注入流动性,这就相当于把危机传染的路径卡段,终结惶恐,给金融体系设置一个最后的安全屏障。

1、金融市场为什么需要最后贷款人?

市场上为什么需要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 金融市场靠什么维系?信心。
  • 任何形式的金融危机,都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语言,你要遏制危机,就得打破这个预言。
  • 而金融市场发生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从流动性问题开始的。

什么是流动性问题呢?

  • 牵涉到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特征:金融机构一般都是短借长贷。
  • 它吸纳的储蓄期限很短,但是放出去的贷款期限又很长,发生一点风吹草动,银行放出去的贷款一时半会儿收不回来,这样就会发生流动性问题,使资金枯竭。
  • 资金枯竭又会导致形成恐慌性的抛售,给市场释放压力和悲观的信号。
  • 如果这个时候,发生问题的机构可以把自己的资产抵押,迅速地拿到现金,补充流动性,这个自我实现的语言就会被打破,危机也可能得到遏制。这就是央行的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应该干的活。

2、1929年经济危机VS2007年次贷危机

1929经济危机:

  • 1929.10 美国股市崩盘,许多金融机构挤兑清盘,企业破产,全球经济大地震,进入大萧条模式
  • 美国奉行绝对自由市场理论,美国政府,美联储主张按兵不动,让市场自己痊愈。
  • 危机愈演愈烈,1932,美国股票下跌近90%,30%银行破产,大量企业倒闭,1/4美国老百姓失业。
  • 美国危机波及欧洲,德国最惨,在一战巨额赔款的基础上雪上加霜。银行倒闭,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一半。30%德国工人失业,上街游行。
  • 国内纳粹主义高涨,希特勒纳粹政府上台,二战爆发。

后来的讨论中,最重要的一条教训:

  • 美联储当时没有能够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对银行挤兑的反应麻木迟钝,然后导致银行连环倒闭,企业陷入绝境,进一步地助推了危机中多米诺骨牌的倒塌。

2007次贷危机:

  • 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住房抵押贷款出现大量违约。
  • 金融机构血本无归,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美国股市下跌 40%,美国失业率 4.5% 升到 10%
  • 美联储协同全球主要国家积极救市:
    • 2008.10,G7 的央行和财政部门共同发表声明,说它们将采取措施,避免重要的金融机构破产。这一招救市为了恢复市场信心。
    • 美联储加大对各个金融机构的贴现,保证各个金融机构能够正常获得现金。
    • 同时为了防止货币基金挤兑,开启新的流动性支持计划,向银行提供贷款,然后让银行去购买货币基金,平息投资者的恐慌和出逃。

危机对比:

  • 07危机时间短的多,也没有出现大的社会动荡,所以造成的破坏远低于1929年。
  • 我们发现,作为金融系统的最后贷款人,这一次全球的央行是守护住了金融市场安全的最后壁垒。
  • 央行作为市场最后贷款人的重大作用。
    • 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央行必须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 然后组织市场的连环反应,防止恐慌通过各种渠道像瘟疫一样地蔓延到整个市场,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3、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是怎么来的?

央行这种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和功能:

  • 从英国起源
  • 18世纪,英国银行业不稳定,经常发生金融危机,对英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 英格兰银行尝试在非常时期为其他银行提供贴现业务,充当他们的最后贷款人来缓解市场的恐慌。
  • 沃尔特-白芝浩发现这个现象后提出:
    • 在恐慌时期,只要找上门来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有优质安全的抵押品,央行就应该放宽。
    • 另一方面,央行也需要对这种临时应急性放款征收一个比较高的惩罚性的利率,以证明你们是真的需要现金,防止那些没有借款需求的机构搭便车。
    • 这就是白芝浩原则,也是央行在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中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
  • 最开始央行的这个功能并没有得到关注,随着现代社会金融的深化,央行在货币市场金融市场上起到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划重点

  • 央行最后贷款人角色产生的原因:
    • 金融危机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可能会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甚至政治发生问题,所以央行在这种时期可以通过向金融机构输血,也叫注入流动性的方法,起到结束恐慌、避开危机的作用。

PPT

要点1: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和央行的最后贷款人角色能够拦截金融恐慌,给金融体系设置一个安全屏障,本节聚焦最后贷款人。

image.png

要点2:通过正反两个案例,理解央行是维护金融和经济稳定的核心机构,金融危机需要央行出手应对。

  • 通过1929年和2007年两次全球大的金融危机的对比,我们讲解了银行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的最后贷款人角色。

image.png

要点3:央行在金融危机中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以此维护市场的信心、阻止危机蔓延。

  • 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和高度破坏性,央行在非常时期可以通过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贷款的方法往系统里面注入流动性,而这种流动性的注入可以避免危机,结束恐慌,稳定局势和人心。

image.png

(延展)历史上的银行

历史上,银行有很多种模式:

  • 寺庙
  • 旅馆
  • 布庄
  • 药铺

1、药铺银行

  • 百年老店,信誉特别好,资金实力雄厚
  • 有货币流通,药铺自然会帮人代办一些抵押、借贷的业务。
  • 发行货币,办理存贷汇的业务,不就是标准的银行业务吗?

著名笔记小说《太平广记》

  • 实力雄厚的大药铺帮人保管财务,不仅接受存款,还发放贷款,然后凭帖子取钱,跟现在的银行凭证几乎一模一样。

2、寺庙银行

  • 中国南北朝,皇帝笃信佛法,寺庙积累了大量财富,做放贷生意。
  • 寺庙是皇权支持下的宗教团体,资产雄厚,大庙也有分支机构
  • 比私人信用机构更加便利,风险更小,容易衍生出储蓄银行的功能。
  • 富人、地主愿意委托寺庙来放贷,普通民众也愿意到寺庙抵押、借款,寺庙形成一个信用网络。
  • 南北朝寺庙成立 寺库,来进行信贷业务。
  • 宋朝以后,也叫长生钱,寺库改名长生库,经营金融业务的范畴变大。
  • 元朝打压汉传佛教,明清遵从儒家,佛教势力在我国衰落,寺庙银行衰落。
  • 西方出现寺庙银行更早,雅典娜神庙就充当着现在中央银行和国库的角色。

寺庙为什么会成为银行?

  1. 寺庙是公共场所,人流量大,特别容易形成资金的流通、集聚和交易。
  2. 信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古人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神和宗教,在这里是一种威慑,对信用就起着支持和背书的作用了。

3、驻京办、客栈、布庄银行

商业流通中也特别容易产生银行业务。

  • 欧洲的现代银行业就正式起源于地中海的贸易,替商人办理汇兑票据、融资的业务。
  • 唐朝也有这样的雏形。首都长安,各地驻京办。
    • 当时各个地方政府都要派驻人员在长安,所以它们来往频繁。
    • 那时候,以金属货币为主,路上运钱不方便,商业和官员们创造飞钱,就是飞来飞去的钱。
    • 这些驻京办联合当地的富商和大户制作凭证,然后带着这个凭证就可以回乡取钱,所以这完全是银行汇兑业务的雏形。

旅馆和客栈的银行业务:

  • 旅馆和客栈为了方便顾客,最开始放柜子,替人保管财务,后来柜子业务越做越大,在长安西市就形成了存钱、取钱一条龙的柜坊业务。
  • 和现在营业厅+ATM机业务有点像。

大布庄,也是替别人保管财务,接受存款和发放贷款。

  • 布庄天生有钱庄银行的基因。
  • 布帛是古代最常见的货币。

中国的银行不是起源于当铺:

  • 银行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当我们人类产生了私有财产之后,借贷的行为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银行作为这种信用活动的中介,也就开始了它的演化历史。

历史银行的共同线索:

  1. 人多的地方,也就是资金流通多的地方,就容易产生借贷融资的信用行为。
  2. 早期的银行大多是本地起家的,因为银行做的是信用生意,需要时间的累积。
  3. 第三,人际交往互动很多的场所更容易产生信用网络,也就更容易产生银行的业务。

现代银行最大的不停:

  • 庞大的分支机构突破了本地的限制
  • 但很多本地小银行,比如农商行仍然以当地业务为主。

划重点

在这些机构的发展过程中间,银行发展的基本线索:

  1. 第一,人流量要大,因为只有人流量大,才能形成资金的聚集和交易,产生信用行为;
  2. 第二,在本地起家的银行,因为时间累积的关系,容易做成信用的生意;
  3. 第三,就是人际交互多的场所更容易产生信用网络。这其实就解释了银行业务的根本特征,人的交互产生信用关系和网络,银行就是做这种信用买卖的中介

问答:区块链的兴起会对未来金融造成什么影响

2013利率市场化,但好像各家银行差不多,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如何理解利率市场化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 第一,我们看到的银行中间利率差异显得比较小,其实本身就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表现。
    • 银行同质化竞争,利率的差异不会拉的太大。
  • 第二,利率差异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小。
    • 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5%,股份制银行大概 2%,这个差异达到了 30%以上。
    • 这说明利率市场化很有效果。
  • 第三,老百姓看不到贷款端利率,差异更大。
    • 不同企业拿到的贷款利率非常不同,低的能低到比基准利率还低,只有5%左右,高的能超过10%。
    • 这和不同企业的资质有关系。
    • 银行根据不同的企业进行利率差别定价,这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大表现。

2015年A股股灾,央行果断出手救市,这个案例是不是充当了最后贷款人角色?

【hit同学留言】

  • 央行在股灾中起到了最后贷款人的作用。
  • 当时中国股市是散户主导的市场,本来就容易波动,大起大落。
  • 那次股灾中,股市中的资金杠杆太高,有分级基金、券商配资,更有违法的场外配资,有的杠杆高达五六倍。
  • 上涨时涨过头,一旦下跌,配资盘强行平仓,加之我国股市的跌停制度,不能一步跌到位,就造成了人为的流动性危机。
  • 如不制止,上市公司抵押银行的股票市值缩水,被迫使银行追加保证金,股灾就很可能波及整个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
  • 我国政府审时度势,通过证金公司在二级市场买股票,划定了底线,没让危机进一步扩大,起到了最后贷款人的作用。
  • 不足之处是,证金公司在二级市场上买哪只股票,在什么价位买,很可能引发寻租,最终确实也有点问题。
  • 如果当时能借鉴08年美国经验,政府通过期指买多,为市场划底线,一是能通过杠杆减少救市资金投入;二是不容易产生寻租;三是退出时更灵活

【小鱼同学的留言】

  • 应该算是有中国特色的最后贷款人吧,当时股灾情况危急,再不缓过来可能会引起系统性风险,尽快的给股票流动性来平息危急是当务之急,像在二级市场直接买股票也是树立信心的一个手段。
  • 关键还是平时要防患于未然,这几年一直在强监管也是这方面的原因。

【香帅】

  • 2015年股灾之前是一个杠杆吹大的疯狂牛市。
  • 6月中旬,证监会突然要求清查场外配资,要求所有加杠杆的散户和机构,全部掐断业务去杠杆。
  • 杠杆牛就像一辆破车,猛然给它加速,开到了160公里的时速去狂飙,这当然很危险。但这么告诉的情况下,这么激烈地去杠杆就像在离这个破车大概100米的地方设置巨大的路障,要求车马上停下来。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翻车。
  • 当时加杠杆的很多优先级资金是来自券商和银行这些金融机构,最危急的 7.6、7.7、7.8那几天,很多朋友在金融机构工作,很多券商从业人员都是彻夜不眠,担心破产。
  • 在香港市场的夜盘上,人民币汇率、大宗商品的价格都出现大幅下挫。
  • 当时这种流动性枯竭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危机很有可能马上就会扩散到这些机构,就会导致整个市场的信息崩盘,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 政府当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央行降息、定向降准,扩宽券商的融资渠道,证监会授权证金公司直接入市。
    • 本质是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 广义上,这次的一行三会,确确实实在股灾中扮演了一个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维护市场信息,遏制危机扩散,确实做得还是不错的。
  • 另一个维度上,蛮有中国特色。
    • 区别于 1987年美国股灾,美联储的操作仅限于在资金上提供一个充裕的流动性,而不是直接入市去操作股票。
    • 模仿了98年的香港救市和日本央行的两次救市。整个入市、救市时间的选择点和干预的价位点,和其他国家和地区做的有些差别。
      • 香港首先救得只有 33 只大蓝筹股票,资金量 1000 亿。我们涉及1300只股票,接近2万亿。
        • 体量大,对市场就难免造成更大影响;我们在 3600 点左右入市,市场情绪没完全平复,导致效果不是很好。
      • 日本救市是 ETF的基金,也就是救的是大盘,我们是直接去买个股
        • 购买个股主观判断多,容易发生道德风险问题。
        • 监管人员、券商、基金联合做市,反而出现监守自盗的丑闻,导致老百姓对救市行为的意义和动机产生怀疑。
  • 整体上,一行三会在A股股灾中充当了最后贷款人角色,确确实实遏制了危机的蔓延和发生。但过程中,在救市的技术和成熟度上面,还有一些缺陷。

区块链的新闻很多,区块链的兴起会对未来金融行业产生什么新变化呢?

【区块链的概念和应用】

  • 区块链的出现:比特币的一个底层技术。
  • 本质:分布式不可更改的加密数据库技术。
    • 一般的数据库是集中式、中心化的,所以可信度、安全度依赖于开发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技术以及相关的制度安排。
    • 区块链不一样,是一种通过网络上多方同时完成计算、认证、存储的任务,然后通过一个共识的算法达成一致。
    • 这样,区块链的技术是不依赖于任何一方的,所以也可以把它称作多中心的一个技术。
    • 多中心的特征就使得篡改数据变得几乎不可能了,这样一来数据的安全度、可靠度就大大增强了。
  • 现在的商业巨头都在拼数据;
  • 21世纪的石油是数据。
  • 大数据时代大家最关心、最要命的是:数据的安全、稳定和可靠。
  • 区块链就有这些特质,所以有应用前景

【为什么区块链对商业世界和人类社会影响深远】

  • 商业的基础是交易;
  • 交易的基础是信任;
  • 如果有了这么好的一个数据库,任何语言、表述,都会被永远的记录下来,没有办法被更改和否认,这样就使得人类社会撒谎的成本会变得很大。
  • 在这样的世界里,交易的信息成本就会变得很低,原来很多没有办法完成的交易都可以完成。
  • 金融的本质是关于信任和信息的交易,通过金融工具,信任可言直接转化为财富。这就是金融行业对区块链技术这么着迷的原因。
  • 区块链的特征使得人类社会能够更快的建立信任,所以它是具备改变金融基础架构潜力的。
    • 比如通过区块链实现快速的跨境支付、快速的保险理赔、快速的证券发行和交易
  • 技术对整个社会有商业革命性的改造,是有前提条件的。
    • 技术从构想到落地,甚至到实现盈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区块链技术的初步应用】

对数据依赖很大的领域,但只作为辅助工具

  • 政治选举
  • 企业股东投票
  • 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