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人性与稀缺:稀缺与选择.xmind

稀缺

经济学建立在「稀缺」这个前提上,但稀缺并不是一个假设。

稀缺是一个基本的事实。稀缺有两个原因

  1. 你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

    1. 第一个原因,你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你跑到商店里,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商品,一看价格发现它是最高的。这说明什么?说明你喜欢的别人很可能也喜欢。
  2. 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

    1. 稀缺的另一个原因,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当人们只有野菜的时候他们想吃馒头,有了馒头,他们还要吃肉,还要喝酒。为了吃上一口肉,喝上一口酒,你就得消耗好多的馒头。
    2. 有了馒头,有了酒肉,人们还觉得不够,他说还要欣赏艺术,这时候你就要用更多的馒头,更多的酒肉去供养艺术家,让他们给你拍电影、演话剧。
    3. 这时候人们说还不够,还要去登山,满足自我实现,这时候就会用上更多的资源。曾经有一位女登山家,她在登珠峰的时候,有一段路程用了直升机,本来挺省事的,用一段直升机似乎没什么不好,结果同行纷纷指责她。因为她这样登顶的话,就会稀释了登顶的荣誉,人们要确保登顶的荣誉是稀缺的、很难实现的。
    4. 你看,这样的一种需求,明明就是人刻意造出来的。你说人的需求会有满足的一天吗?不会有的。那种物质无限丰富,人类欲望得到充分满足的日子,我相信是不会到来的。

稀缺的宽广含义

稀缺的含义很广,首先很容易理解的:稀缺是有形物质的稀缺。铁是稀缺的,矿是稀缺的,水是稀缺的,木材是稀缺的,这比较容易理解。还有无形的资源,比如美好的景色,新鲜的空气,这也是稀缺的,这也比较容易理解。
其实,时空也是稀缺的,有时候同一个航班,它在物理上提供的服务是一样的,但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价格就差距很大。

地理位置也是稀缺的,很多人说土地是稀缺的,土地是有限的,我不同意这个看法。你坐在飞机上往下看,茫茫大地,你会发现土地是无限的。所有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地球仪上看,它只是一个针眼那么大。土地其实是无限的,但有许多城市,还要填海造地,这是为什么?不是因为土地稀缺,缺的是什么?缺的是位置。
信任也是稀缺的,不是随便建立起来的。同学为什么重要?因为同学决定了你将来社交的圈子,工作的层次。许多人读书,不是冲着教授来的,而是冲着同学去的,因为同学之间的信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起来的。

经常听有人批评现代生活,说现代人培养了许多不必要的需求。真有不必要的需求吗?你看看,哪怕是最简单的一支铅笔,它上面就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印记。为了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这当中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我还记得,很多年前我们刚开始使用去屑洗发水的时候,我就产生过这样的一个想法,头屑真的那么可恶吗?我们真的要去掉头屑吗?还是卖洗发水的广告商,刻意营造了一种需求?
当然可以说,这种需求是被营造出来的。但是一次一次使用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头屑是个人清洁卫生的一个基本标准。我们今天的人,肯定要比20年前50年前100年前的人更干净、更卫生、更悦目。

  1. 稀缺是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稀缺
  2. 时空也是稀缺的
  3. 地理位置也是稀缺的
  4. 信任也是稀缺的

人的需求永无止境

  • 阑尾炎手术和治病的药
  • 治血压的进口药和国产药

课堂小结

经济学最基础的那块石头,不是理性人假设,也不是人性自私的假设,而是稀缺这个基本的事实。稀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第二是人的需求,其实是无限的。

课后思考
人们说,今天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一切都有机器人代劳了,什么东西机器人都会替我们去做,那么,在这样的世界里,还会存在稀缺吗?

优质评论:
1. 经济学四大恨:东西不够用,生命太有限,人际不信任,社会不协调。
2. 物质的丰饶只是改变稀缺的方式。
3. 马克斯 韦伯「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然后良性的那个字竞争会导致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对我当时学经济学的时候。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就是这个,如果物质不会产生稀缺的话,那他就不会成为商品,不会伤胃商品,那么这些资源就无法得到最好的。那个。配比。只有资源稀缺到一定的程度了。然后可以让他从自然物转化为商品的时候,他就会得到最优配置。然后就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经济学最基础的那块石头,不是理性人假设,也不是人性自私的假设,而是稀缺这个基本的事实。稀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第二是人的需求,其实是无限的。

选择和歧视

你好,今天我要给你讲的,是怎么从经济学角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歧视行为。我们前面讲了稀缺——东西不够——这时候你就必须做选择,一旦做选择,你就必须有选择的标准,而选择的标准就是区别对待,区别对待就是歧视。

歧视不可避免

稀缺、选择、区别对待和歧视这四个概念,其实是一体的,只要有一个就意味着同时有其他三个。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避免歧视,而只能够讨论:人在什么时候会歧视,歧视的条件又是什么,谁来歧视,以及歧视的后果是什么。
我们永远不能避免歧视。比方说:
资源有限,一块木材,拿来做铅笔,就不能拿来盖房子了;
时间有限,今晚我去看电影,就不能留在家里面看电视了;
金钱有限,我买了王菲的唱片,就不能买别人的唱片了。

当我购买王菲的唱片的时候,其他歌手在我这里就被歧视了。如果你不喜欢说这是歧视,那咱们换个词,叫区别对待。但不管你叫什么,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我跟太太结婚,也是做了选择。我娶了她,就歧视了世界上其他的女人,也歧视了世界上所有的男人,因为现在有的国家同性也可以结婚了。虽然我挺想平等对待所有人的,但是法律不允许我这样做。

所以说,只要稀缺不可避免,选择就不可避免,区别对待就不可避免,歧视,也就不可避免。
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太啰嗦,讲来讲去,不就是东西有限,必须区别对待吗?其实,这个道理说来简单,但很多人说说就忘,并不容易懂。

只要稀缺不可避免,选择就不可避免,区别对待就不可避免,歧视,也就不可避免。

歧视与逆向歧视

为了消除歧视,却产生了新的歧视。我们称之为逆向歧视。

  • 巴基诉美国加州大学董事会案
  • 退役军人遭年龄歧视

不准明晃晃亏待白人,就只能静悄悄照顾黑人

  • 凡是选择就必有标准,其实就是歧视。
  • 歧视由于稀缺性是不可避免的。

歧视不是问题,如何歧视才是问题

这个案子,要是我来判的话,我会这么说:
第一,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所以学校招生的时候,必然要对学生进行选择,选择是不可避免的;有选择就有歧视,所以歧视也是不可回避的。
第二,既然歧视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讨论的重点,就转到了另外两个问题上:
1)谁有权进行歧视;
2)谁来承担歧视的后果。
第三,学校是招生的主体,所以学校有权制定任何歧视性的招生标准。
第四,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应该有知情权。他们有权知道,每个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是因为体育好还是成绩好,还是因为种族、肤色特别才因此入学的。

课堂小结

这个案子够复杂的,是一个世纪大案,但需要我们记住的,其实就是大多数人容易忘记的一点:稀缺必然导致歧视。我们不应该问要不要歧视,而是要问:应该如何歧视。

课后思考
很多人都喜欢说:“我不赞成结果平等,但我主张机会平等。”你觉得这话有意义吗?
稀缺必然导致歧视。我们不应该问要不要歧视,而是要问:应该如何歧视。

凡歧视必得付代价

你好,今天我要跟你讲一个只有经济学家才会有的观点,那就是“凡歧视必得付代价”。一般人认为,歧视别人就是欺负别人,被歧视就是被欺负,歧视是一种单向的行为。

第一位对这种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是芝加哥大学的加里·贝克尔( Garys Becker ),他在博士论文《歧视经济学》( 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 )中说,歧视别人的人,自己也得付代价。

他的老师就是我们在前面介绍过的弥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第一次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心里面也不高兴,因为弗里德曼是个犹太人,以前也受过别人的歧视。你说歧视别人的人自己也付代价,好像有点替歧视别人的人辩护的意思,但是弗里德曼很快就转变了思路。我们今天就介绍这种观点。

歧视的起源

歧视有两个最根本的起源:
第一是偏好。
第二是信息不对称。

第一是偏好。比方说,我喜欢王菲的歌,就会花钱买王菲的唱片,而不买其他歌星的唱片。很多人喜欢看白人跳的四小天鹅,这时候,黑人就没有机会表演四小天鹅了。
第二是信息不对称。你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房间里面,忽然跳出一只老虎,你会怎么做?你会赶紧跑!因为老虎会吃人。如果我跟你说:“先别跑,这只老虎不一样,它不吃人。”你会怎么说?你会说:“我怎么知道它吃不吃人,我还是先跑为上。”
我说:“你这是歧视,你是以对一般老虎的印象来判断这只具体的老虎,你应该多花一点时间了解这只老虎。”你会说:“我了解不起,时间太紧,风险太高。”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们经常以偏概全做判断,那是不得已,因为信息费用很高。以偏概全作判断当然会发生错误。但是跟他要付出的成本相比,还是值得的。

对人歧视越多,自己代价越大

经常有人说,东北人怎么样、南方人怎么样、北京人怎么样、上海人怎么样、美国人怎么样、日本人怎么样。这都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视角,这种视角是一种歧视。因为信息不对称,这样做比较省事。

但我们不能够忽视,当你以偏概全的时候,就要为之付出代价。比方说,马云早年到处找人投资,如果你是个投资者,不喜欢他的长相,没把钱投给他,那你现在可能后悔极了。做出错误的歧视,可能要付出巨大代价。

顺着这个思路去想,我们会明白,歧视造成的后果越严重,我们就越有积极性去减少歧视。如果歧视带来的后果不太严重,我们可能随随便便就歧视别人。

比方说,我从小在广东长大,那时候,在广东人眼里,所有的人就分三种:
广东人;
广东以北的所有人,我们都称之为北方人;
中国人以外的,我们都称之为外国人或者鬼佬。
那时候,我们广东人经常说北方人坏话。说他们的坏话要紧吗?不要紧。因为那时候很少和北方人打交道,所以歧视他们不会有什么损失,相反,我们还能得到一些自我满足。
后来到了美国,在一个班里,有中国人,有美国人,有白人,有黑人,有印度人。这时候要组成学习小组,如果我还坚持小时候歧视的习惯,说不是广东人就不跟他交往,不跟他做学习小组的话,我的学业就不能完成。
这就是我想说的道理,当你不需要支付多少代价的时候,你会纵容自己歧视的习惯;当你要付出很高代价的时候,就会节制自己歧视的习惯。

当你不需要支付多少代价的时候,你会纵容自己歧视的习惯;当你要付出很高代价的时候,就会节制自己歧视的习惯。

市场竞争让人心胸宽广

有两个地方,一个是繁华的大都市纽约,另外一个是德克萨斯州的偏远小镇。这两个地方,哪个地方的歧视更严重?当然是偏远的小镇歧视更严重。

因为在那里,歧视别人不会有多大损失,而在纽约这样的地方,如果你要进行歧视的话,自己就得蒙受巨大损失。有时候,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心胸宽广,人们不歧视别人的心态,是在竞争当中慢慢学习而得的。

不同行业,歧视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如果我是个同性恋者,如果我想在身上刻很多文身,想在鼻子上面加一个鼻环,还想梳一个小辫子,那么,我是在一个国营企业里面受到压力更大,还是在一个私营企业里面受到压力更大?
显然,我在私营企业里受到的压力会小得多。因为在激烈竞争的私营企业里,人们更看重的是我的工作能力,而不会太在乎我在其他方面的偏好。

所以市场竞争越激烈的地方,就是越能够做到豁达开放、兼容并包的地方。越是竞争激烈的地方,就越是那些少数派的避风港。如果你是一个少数派,不管是在宗教信仰上面,卫生习惯上面,还是在性别取向上面,甚至是在政治观点上面,如果你遇到了一位唯利是图的、只想多挣钱的雇主,那就是你的福音。

市场竞争越激烈的地方,就是越能够做到豁达开放、兼容并包的地方。越是竞争激烈的地方,就越是那些少数派的避风港。

课堂小结

凡歧视必得付代价。歧视的起源有两个,一个是人的偏好,二是信息不对称。而不管是哪一个起源,只要歧视所付的代价越高,人们就越会努力去减少不必要的歧视。

课后思考

人们的歧视行为,是在选总统的时候更严重,还是在选伴侣的时候更严重?

代价越大,歧视越小,因此我们更喜欢在思想上、网络上歧视别人,而不是在日常交往中歧视别人。
选总统时歧视的代价低,选伴侣时歧视的代价高,所以选总统更容易歧视。
一个领域歧视成本越低就会出现越多歧视。相反,成本越高,人们越会克制这种歧视。
歧视来源于个人偏好和信息不对称。歧视会付出代价,代价越高,消除歧视的可能性越大。市场竞争让歧视说话,闭塞的环境更容易产生歧视。
婚姻更容易产生歧视,个人偏好比重更大,信息不对等的可能性更大,而且竞争不激烈,也不能降低歧视水平。选总统恰好相反。

歧视的作用和限制歧视的恶果

你好,我们在前面两期讲了,由于存在稀缺性,我们必须作出选择,有选择就要有选择的标准,这时候就不得不歧视。歧视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更有意义的讨论是:
谁来歧视;
歧视的后果谁来承担;
凡是歧视就一定要付出代价。
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可以用歧视的概念分析更复杂的现象。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两个:
第一,为什么有时候歧视是合理的;
第二,如果合理的歧视被政府禁止,会酿成什么样的恶果。

更有意义的讨论是:

  • 谁来歧视;
  • 歧视的后果谁来承担;
  • 凡是歧视就一定要付出代价。

可以用歧视的概念分析更复杂的现象

  • 第一,为什么有时候歧视是合理的;
  • 第二,如果合理的歧视被政府禁止,会酿成什么样的恶果。

东南亚华人的歧视故事


我们先看一个故事,为什么有时候歧视是合理的。
人们一般认为,凡是歧视别人的人,都是比较强势的人。但有一个经济学家指出,有时候情况并不是这样。这位经济学家说,中国人在美国本来是个弱势群体,但他们很喜欢歧视别人。在很多行业,比如赌博业、零售业、金融业,中国人就喜欢自己围成一个圈子,不跟外人玩。

我认识一位华人女经济学家,名字叫詹耐特·兰达( Janet Landa ),她是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侨,从小在马来西亚长大。她跟我说,她从小就发现当地有许多排华行动,当地人为什么排华呢?因为当地人觉得中国人做生意的时候排斥外国人。

她要解释这种现象。于是找到一个小橡胶园,她发现,这一带的橡胶园是由来自福建泉州和永春县的五大家族把持的。这五大家族分别姓陈、李、林、黄、严。这五大家族把持了这里的橡胶业。她发现中国人之所以强调儒家思想,是要用儒家思想来进行关系计算。这种关系计算是一种信用评级的办法。
东南亚的华人怎么进行信用评级呢?他们把人分成七等:
第一等,直系亲属,也就是近亲;
第二等,大家庭当中的远亲;
第三等,同族或者同姓的人;
第四等,同村的人;
第五等,同方言的人或者其他说本方言的中国人;
第六等,说其他方言的中国人;
第七等,非中国人,包括欧洲人、印度人,还有居住在马来西亚的土著等等。
他们把人分成七等以后,做生意的时候,每个等级的条款就不一样,贷款收取的利息也不一样。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他们是不是太狭隘了?我们要知道,狭隘是要付出代价的。你只跟中国人做生意,只跟同村人做生意,生意的范围不就减小了,赚的钱不就少了吗?

马来西亚当地有许多排华行动,当地人为什么排华呢?

  • 信用评级
  • 做生意的时候,每个等级的条款就不一样,贷款收取的利息也不一样。

歧视行为的效率含义

兰达通过分析告诉我们,其实闽南人做这种歧视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中国人生活在马来西亚,语言不通,寄人篱下,真发生借钱不还的情况,很难把别人告上法庭。中国人在那里没有关系,不通当地语言,也不懂他们的法律,可能他们的法律本身也不健全。这时候,正式的司法系统很难保护我们,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自我保护呢?就用这种距离的计算。

这种距离的计算,其实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办法。它不仅不会减少当地华人做生意的收益,反而能够增加他们的效益。这就是兰达所提出的同族中介理论。

这个理论的意义,是让我们脱离黑板经济学,不能简单地把人理解为单独的人,没有文化背景的人;不能把人们做生意的环境,简单地理解为有或者没有法律保障。
你要看到,所谓的保障其实是一个连续的光谱,当正式的法律体系不能保障人们做生意的利益的时候,就得利用其他形式的约束来保障。比方说,同村的人、同族的人、同是中国人,我们就有自己的道德约束,有自己的关系,有自己的声誉。这些都是用来保障我们生意信用的重要工具。

这个例子说的是,为什么歧视有时候是非常有建设性的。

  1. 闽南人做这种歧视是有道理的。
  2. 距离的计算自我保护
    1. 这种距离的计算,其实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办法。它不仅不会减少当地华人做生意的收益,反而能够增加他们的效益。这就是兰达所提出的同族中介理论。
  3. 保障我们生意信用的重要工具
    1. 正式的法律体系
    2. 其他形式的约束
      1. 比方说,同村的人、同族的人、同是中国人,我们就有自己的道德约束,有自己的关系,有自己的声誉。

平权运动,一场反歧视运动

我再讲另外一个例子:如果政府禁止了本身合理的歧视的话,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我们都知道,十年前美国经历了一次“次贷危机”。2000年前后,美国房价一直攀升,直到2006年房价开始掉头向下。2006年第四季度,人们停止还房贷的情况越来越普遍。2008年,出现次贷危机,联邦政府和中央银行都出面干预。
大家会问,怎么会有这样的次贷危机?美国房地产业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泡沫?房价为什么忽然会下跌那么多?
有人说,因为资本家贪婪。可是,资本家从来都是贪婪的,贪婪,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次贷危机。
也有人说,这是金融创新犯的错。有各种各样的资产和债务,被银行打包卖来卖去,链条太长,出现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了金融危机。
但是,银行家从来都是精明而审慎的,在别的行业里面,怎么就没有商人,把东西包来包去,最后卖个好价钱糊弄别人呢?
这两个说法都没说到点子上。真正的原因是这样的:
历史上,美国人的购房率一向都比较低,其中一个原因是银行家非常的审慎,不轻易放贷,所以大多数的美国人是买不起房的。而美国从1960年开始,就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平权运动”,目的是希望矫正社会上不公正的现象,支持所谓的弱势群体,鼓励他们买房。
1991年,美国商业银行放贷的数据被公开化,大家可以拿这个数据来做研究。这时候就有人发现,能够拿到贷款的人多数是白人,而那些少数族裔,那些弱势群体,他们拿到贷款的可能性比白人低很多。

这时候,有很多记者,就经常拿这个数据库来说事、曝新闻,这些新闻能成为他们报纸很好的卖点。大家觉得,商业银行有特别强的歧视弱势群体的倾向。
我们知道,商业银行迫于竞争,是不会随便歧视弱势群体的。凡是歧视就要付代价。如果你真的还得起房贷,而银行不给你借钱,这就是银行的损失。所以在竞争之下,银行是不会随便歧视弱势群体的。
如果它歧视弱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进行区别对待,那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是大众不相信这个。
到了1992年,联邦储备局波士顿分行发布了一份所谓的科学统计报告,声称:我们不需要再做任何研究了,经过非常严密的计算,美国的商业银行肯定是对弱势群体进行了歧视。
这份报告出来以后,虽然有专业人士指出,这份报告做得很烂、数据处理不及格。但是大众不听这个,整个社会就掀起了一股要对弱势群体发放更多贷款的运动。为了让弱势群体拿到更多贷款,商业银行就得降低他们的放贷标准。

怎么会有这样的次贷危机?

  1. 真正原因:美国人的购房率一向都比较低,其中一个原因是银行家非常的审慎,不轻易放贷,所以大多数的美国人是买不起房的。
  2. 而美国从1960年开始,就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平权运动”,目的是希望矫正社会上不公正的现象,支持所谓的弱势群体,鼓励他们买房。
  3. 商业银行迫于竞争,是不会随便歧视弱势群体的。
  4. 如果它歧视弱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进行区别对待,那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是大众不相信这个。
  5. 整个社会就掀起了一股要对弱势群体发放更多贷款的运动。为了让弱势群体拿到更多贷款,商业银行就得降低他们的放贷标准。

政府威逼利诱反歧视,酿造次贷危机恶果

  1. 所谓的威逼,政府规定:你如果歧视别人,歧视弱势群体,我们查出来了,就要兴起集体诉讼,罚你很多很多的钱。
  2. 所谓的利诱,就是让有政府背景的两家房地产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去收购商业银行的房贷合同,也就是让政府来承担所有放贷的风险。
  3. 这时候商业银行看懂了,他们已经没有风险,无论怎么放贷,最后都有政府兜着。既然政府要送礼,他们当然乐于接受了。
  4. 这时候他们就改变观念,不再对借款买房的人进行严格审查,相反,他们鼓励大家来借款
  5. 当所有银行都这么做的时候,房地产市场当然会有一段繁荣的时间。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在花自己的钱,每个人都在花别人的钱。
  6. 你欠债越多,影响就越广,政府就越不会让你倒,所以他们就毫无顾忌地这么做下去。
  7. 最后的结果,就是次贷危机。

启示:当银行家实施合理的区别对待的时候,如果政府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强迫他们扭曲区别对待的标准,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美国的金融危不是市场失败,而是政府失败。

课堂小结

在现实中,歧视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尤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歧视往往是有效率的。如果出于政治原因,政府逼着商业银行改变歧视标准的话,就有可能酿成恶果。

课后思考
你能不能举一个歧视的例子,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认为这种歧视不合理,但你却觉得它是合理的?
hr 招聘985;
招生按成绩,歧视分数低的;
工程类企业只招男生,对女生歧视。多出差,与农民工同吃同住,无女厕所,实际上是对女生的保护;
银行vip通道,对穷人的歧视,但提升社会效率,穷人也从中受益;
黄牛党、票贩子,对穷人的歧视,钱换时间;
男女同工不同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