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苏格拉底(上)

https://mp.weixin.qq.com/s/XQa1u3VGGoSNQzQd5RLVlw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当你在路上,或者在一次聚会上,有个人很热情地向你打招呼。并且很真诚地向你求教你所擅长的某个领域中的一个问题。但当你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他总能举出一个反例来推翻你这个回答。这么三、四个来回之后,你会不会感觉很郁闷,进而觉得这个人是在故意找茬,故意让你丢人?如果你能够体会到这种感受的话,那么你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总是善于用提问题的方法,来推翻别人眼里看来已经完善的结论。通常他会对一个定义进行提问,当别人进行解释之后,他会找出一个反例来推翻这个结论,迫使对方对此重新下一个结论,如此步步进行下去。

比如他曾经和一位将军探讨什么是勇敢,对方告诉他,奋勇向前就是勇敢,他又接着反问,暂时退却,把敌人引入包围圈进行歼灭算不算勇敢,对方说当然算。这样一来,对方又不得不对勇敢重新下一个定义。这次对方对勇敢的定义是灵魂中的忍耐,苏格拉底又问,那这样的话,愚蠢的忍耐算不算勇敢?总之,苏格拉底就是用这种方法,否定我们看来一个个天然正确的定义。

当然,我们要注意苏格拉底提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找茬,而是为了揭开那些定义外面的层层华丽的外衣,探寻事物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也正如苏格拉底在自我申辩中所说的那样,雅典现在像一只懒惰的马,而他就像一只牛虻那样,不断叮咬这匹马,让它保持清醒刺激着它向前运动。可是我们也知道,有善于提问的人,还得有热爱回答问题的人才行。

的确,苏格拉底有一些好朋友,这些人从苏格拉底的提问中获得了成长与进步,因而他们非常感激苏格拉底,把他视作自己最亲密的良师益友。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人往往有惰性思维,喜欢把现成的东西拿过来用,当大家都习惯了使用现成答案而不去思考的时候,忽然跳出这么一个人来,用提问的方式让你意识到,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你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深入的思考。而这个剖析的过程,说实话真是挺痛苦的,可苏格拉底一天到晚就在雅典的街头转悠,遇到一个人就问一问,搞得大家都人心惶惶,每天都觉得自己是个白痴。特别是那些城邦里有头有脸有身份的人,他们更不愿意在公众面前显得自己无知。那么,要摆脱这个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带来痛苦的这个因素彻底消除掉,这也许就是雅典人投票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了,雅典人也未必想真正处死苏格拉底,想想我们自己吧,有时候我们生一个人的气,也会说:恨不得宰了他。可是如果真正把刀交到你手里,给你这个权力的话,你未必会下得去手。

其实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他们之所以判苏格拉底有罪,是想看苏格拉底认输的样子。

这里我们就得谈一谈古希腊的审判制度了,首先,只要你是雅典城的公民,都会有权利参与审判,当然每次审判不可能都由全体雅典公民参加,苏格拉底那次就是有501个人参加的。审判的程序是这样的:首先由原告提出指控,接着由被告进行答辩,然后由全体审判员投票来决定被告是否有罪。如果确定有罪的话,那么原告会提出他认为被告应收到怎样的刑罚并说明理由,接着由被告提议应接受怎样的刑罚同时说明理由。在这个阶段里,被告的亲人、家属往往会出来哀求审判官们从轻定罪。最后由审判官投票决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处罚。

事实上在判定苏格拉底有罪之后,他是可以选择死刑或者处以罚款的,所以,在判定有罪还没有决定采取哪种处罚方式的时候,苏格拉底本来是有机会通过哀求的方法打动审判官们,让他们给自己一个比较轻的处罚的。我想,这个环节也是大多数审判者内心希望看见的,那个平日里在雅典城里招摇过市,遇见人人就问问题,把人问得无言以对,狼狈不堪的苏格拉底也有今天。可是出乎他们的想象,苏格拉底不但没有摇尾乞怜,反而在辩护词里再一次激怒了他们一把。于是判处苏格拉底有罪,而且是死刑的结果就不可避免了。

苏格拉底免死的方法原本是有很多的,比如在审判之前逃往海外;辩护的时候求饶;在被判定有罪之后,主动提出较大数额的罚款,这都可以让他避免被判死刑。而且在投票判决他有罪的时候,也是281票对220票,并没有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对于很多人来讲投票判决苏格拉底有罪目的可能更多是想看一看他惊恐求饶的样子,杀一杀他那种看来“你们都是蠢货”的威风。对苏格拉底曾经让自己丢人的事,实施一下报复。所以当投票结果出来之后,可能很多人在当时就后悔了:我们只是想吓唬吓唬他,没想到这家伙真的主动领死了。借用几百年后布鲁诺的那句话:当他们得知审判结果之后,他们本人比苏格拉底还要感到恐惧。事实也是如此,没过几年之后,雅典就给苏格拉底恢复了名誉,而那个挑起这次审判的原告则被判处死刑,教唆原告去控告苏格拉底的幕后主使,也遭到了放逐。

前面我们也提到过,苏格拉底之所以最终被判处死刑,和他本人的辩护态度也有非常大的关系,看起来他是自愿选择死亡的,那么,他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呢?我会在下一篇文章里为大家揭晓这个答案。

审判苏格拉底(下)

https://mp.weixin.qq.com/s/keiMIvu-2XQS9j3-Lr9Beg
读完《苏格拉底申辩》之后,明明是在古希腊的审判现场,但是脑海中忽然蹦出了一个非常古中国的词语:凛然之气。尽管苏格拉底的言辞中多少带点调侃的成分,但是通篇申辩词中的精神,都洋溢着那种为了自己的信念敢于正视死亡的凛然之气。

按照整个申辩的流程规矩,他首先反驳了原告的控诉——不敬神以及让青年堕落。他指出:自己有意让青年堕落这件事情是不合理的,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身处坏人堆里,如果他要青年堕落,自己又整天和青年人混在一起,那岂不是把自己也放到坏人堆里去了?因此,即使他真的造成了青年的堕落,那么也一定不是有意的。况且受他影响的那些青年人,他们的父兄此刻都在这个法庭上,但是他们并没有对他提出指控,这也足以证明他并没有带坏青年人。

在苏格拉底看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指控,主要是因为自己经常用那种提问的方式弄得人难堪,教人下不来台,而青年们也往往喜欢仿效他的方式,如此一般地去提问,让人难堪,结果就引得所有的恨意都集中到他身上去,这才是关键的原因。其次,他也否认了自己不信神的指控,而且他还强调,自己正是受了神的指引,才不断去提问他人的。因为他有个学生曾经向神请教,谁是雅典城里最有智慧的人,神告诉他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说自己听到这一个神谕之后大为惊奇,因为他根本不相信自己是最聪明的人,于是便向雅典城里那些最聪明的人去请教问题,结果发现那些人原来都不如他本人聪明,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招来了这些所谓的聪明人的记恨。可苏格拉底也说,为了证明神的正确性,他明知道这样会得罪人,也不得不四处奔走,不断向人提问,以至于都没有时间照顾家里的经济,全家到现在还是一贫如洗的状态,以至于原告试图控告他用智术敛财,都没有办法拿出证据。

在对上述控诉作出反驳之后,苏格拉底指出,相比死亡,道义更加重要。他认为自己对他人不断的提问才是导致自己惹怒他人招来灾祸的根源,但他也指出,由于这是神让他所做的事情,因此,这就是他的立身之本,他不会更改,哪怕这样会给他带来死亡。如果法庭判处他无罪,但是前提条件是让他从此不再谈论哲学,闭口不言的话,他也绝不接受。他告诉在场的所有人,自己就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他四处向人提问,就是神安排他在世间的任务,就像一个牛虻,刺激着雅典这匹昏昏欲睡的马保持清醒,不断前进。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不但无罪,反而有功,整个城邦应该感谢他,而不是判处他有罪。

在得知被判处死刑的结果之后,他又做了一段发言,对于那些判处他死刑的人,他做了一个预言,告诉他们不久之后他们就将为判处他死刑而后悔,因为从此雅典将会背上杀害贤者的坏名声;对于那些判处他无罪的人,他安慰他们说:死亡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要么不过是一夜长眠,要么就是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遇到那些高贵公正的人。可以说,在整个答辩词里都体现了他对信仰的坚定,以及面对死亡时的从容。

接下来在判处有罪,在监狱里等待死期的时候,苏格拉底与朋友克里同有一次长篇的谈话,谈话中再度重申了他之所以不愿逃走的主张。中国有句话说: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人们出于情绪的激动,会表现出不怕死的行为,但是在冷静下来之后,难免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所恐惧,但是无论是在审判庭上,还是在一个月的等待死刑到来的时间里,苏格拉底都没有动摇,始终保持从容不迫,这也让我们可以看到,他已经把自己坚持的事情看作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足以抵消对死亡的恐惧。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苏格拉底虽然被判处死刑,但是依旧有一些真正的好朋友愿意为他做出牺牲。比如说,此刻和他对话的朋友克里同,他就一直在苦苦劝说苏格拉底逃走,他本人愿意冒着被雅典人判有罪的风险,帮助苏格拉底逃走。除此之外,他还列举了其他许多朋友的名字,他们都愿意帮助苏格拉底。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忍不住就会想,或许有这些可以放心地交托后事的好朋友,也是苏格拉底坦然赴死的一个重要原因?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首嵇康,因为政见不同,和自己的朋友山涛绝交,但他一直相信自己和山涛之间的友谊,所以后来虽然嵇康因为反对司马氏政权而被杀害,但死前对他的儿子说,有山涛在,你就等于还有父亲。而后来山涛也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全力照顾他的儿子。

一个人活在世上,总会有些牵挂羁绊,在苏格拉底的审辩中,苏格拉底也提到,自己有三个孩子,一个勉强成年,两个还在年幼。而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不担心自己的孩子,而从容赴死,一方面固然是出于自己的信仰,但另一方面,他应该也会和嵇康信任山涛一样,相信自己这些朋友,不至于让自己的孩子在未来成长道路上无依无靠。而且我们也都知道,他的毕生的思想,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继承人,也就是把他此刻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从而流传后世的柏拉图。年逾古稀,后嗣有托,学术有承,区区一死,何惧之有?也许这个时刻,是苏格拉底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有你们这些可以信任可以依托的朋友和学生,我已无牵无挂,那么就请让我用生命去任性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