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media/md28228544
2016年,清华大学创设“人文清华”讲坛,定期邀请优秀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每期讲坛的新闻稿和全文稿均有数十家主流媒体转发,《光明日报》光明讲坛栏目多次刊发人文清华讲坛实录;《人民日报》“深观察”栏目对清华大学在人文学科建设和文化思想引领方面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8年12月25日
演讲题目:中国经济何处破局
演讲嘉宾:白重恩 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
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白重恩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名为《中国经济何处破局》的主题演讲,盘点了2018年的经济形势,指出政府驱动投资的降速在方向上是正确的,否则会陷入低效投资的恶性循环。政府驱动投资降速的同时,希望民间投资能增速,但企业税费负担较高,不利于民间投资的增速。为了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养老保险降费和其他配套的社保改革,将是盘活棋局的一个有力措施。
2018年11月28日
演讲题目:了不起的汉字
演讲嘉宾:黄德宽 文字学家、中国文字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
文字学家、中国文字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德宽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名为《了不起的汉字》的主题演讲,带领观众回顾了汉字在构形、书写效率以及是否要拼音化上所经历的三次“生死”危机,并回答了汉字繁简之争等热点问题。他同时在现场透露,现在只要认对一个甲骨文,可奖励10万元,鼓励大家投身古文字研究。
2018年10月30日
演讲题目: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
演讲嘉宾:吴国盛 科学史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科学史系主任
科学史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名为《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的主题演讲,从科学史的角度,帮助观众澄清许多误解,通过追溯科学的起源追问科学的本质,思考中国科学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让科学精神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要改良我们的文化土壤;要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多弘扬自由科学的精神。
2018年6月10日
演讲题目: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中国准备好了吗?
演讲嘉宾:薛澜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做客人文清华讲坛,发表名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主题演讲,从全球视角权威解读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观众一起反思当下,并寻找未来的答案。千余名观众到场聆听演讲,同时20余万的网友在场外观看了在线直播。“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发起的大型思想传播活动,着力于推动建设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清华新百年。讲坛定期邀请优秀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
2018年5月13日
演讲题目:电影,配得上这个时代吗?
演讲嘉宾:尹鸿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名为《电影,配得上这个时代吗?》的主题演讲,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上,与观众一起回望40年来的经典影像,从文革后谢晋的《天云山传奇》,到第五代导演的宣言书――陈凯歌的《黄土地》、叩开世界A类电影节大门由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从世纪之交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到新时期,将主流价值观与主流市场结合的新主流电影《战狼》、《红海行动》等,尹鸿教授带领观众通过电影聚焦中国记忆,叩问中国电影所折射的时代精神,叩问中国离世界电影强国还有多远?
2018年4月10日
演讲题目:设计改变未来
演讲嘉宾:柳冠中 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柳冠中结合自己五十多年的设计和研究心得,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发表了名为《设计改变未来》的主题演讲,指出设计是生活方式的创新,中国问题要用中国方案解决,带领大家一起探寻“设计之道”,畅想未来生活。千余名观众来到现场聆听演讲,演讲同时推出在线直播,吸引了广大网友一同探寻如何用设计改变未来。
在演讲中,柳冠中表示,设计是生活方式的创新,中国人要确立真正的文化自信,要改变现在疯狂消费的习惯,提倡使用、建立共享型生活方式。
2018年1月4日
演讲题目:大学之道拾遗
演讲嘉宾:谢维和 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现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现任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教授从传统文化入手发表了名为《大学之道拾遗》的主题演讲,指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学会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髓,不要盲目西化。 谢维和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推荐大家阅读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并参照《大学》中所描述的“大学之道”来检视现在的大学文化里被遗忘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谢维和指出,实际上我们丢掉的是为学之本的修身。《论语》提到的“明德、亲民、至善”,明德属于内修的境界和内涵,而亲民就是讲外治,在内修和外治之间就是修身。
2017年12月11日
演讲题目:中国房子中国法
演讲嘉宾:崔建远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凯原学者”、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凯原学者”、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崔建远教授作客“人文清华”讲坛,为上千名现场观众解读《物权法》背后中国土地权利、房屋权利以及相关物权的演变,发现中国的“房子历史”,追溯拆建之中的法律之变。崔建远教授抛出近期为老百姓关注并热议的“小区围墙是否该拆除”和“温州土地使用权续期收费案”两个话题,开启了“中国房子中国法”的主题演讲。 崔教授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溯源到罗马法“土地吸收地上物”的原则,结合中国《物权法》对于“地上权”的借鉴,深度解读了房地权属关系的法律史与中国现状、在农村建房的制度安排及“小产权房”的命运、房主对房屋到底享有哪些权利以及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自动续期是否交费等备受大众关注的焦点话题。
2017年11月2日
演讲题目:中国经济:新时代新思维
演讲嘉宾:李稻葵 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
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李稻葵做客“人文清华讲坛”,与上千名现场观众分享了中国经济新时代的特点和新愿景,以及要用怎样的新思维来迎接这一崭新的时代。李稻葵认为,中国经济的首要特点为超大规模的实体经济,巨大的产品量使中国经济更有底气,但储蓄过剩也带来了管理挑战。要素相对成本大逆转是中国经济的另一特征,如今的劳动力不再廉价,呈现出了价格上涨的趋势,资本和资金相对充足,获得技术已经不难,资本也不再短缺。此外,国民需求日渐高端化与多元化,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言,国民更加追求美好生活。
2017年6月5日
演讲题目:求解幸福
演讲嘉宾: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2017年6月5日晚做客“人文清华”讲坛,做了题为“求解幸福”的演讲,在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彭教授用幽默生动的语言为大家剖析关于幸福的常见误区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心理危机。“幸福不是虚幻的概念,也不是简单的满足,幸福不是有钱就可以,也不是靠别人就能给予,幸福更不是独善其身。幸福其实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
2017年4月23日
演讲题目:中国2050
演讲嘉宾:胡鞍钢 中国国情研究的领军人物、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中国国情研究的领军人物、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对莘莘学子的这番深情寄语,在新清华学堂久久回荡。而与“五个黄金”寄语同样掷地有声的,是胡教授在当晚做客清华大学“人文清华讲坛”时首次发布的“中国2050”研究报告。这也是这位中南海智囊继《中国走向21世纪》、《中国2020:一个新型超级大国》、《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等系列研究成果之后公开发布的最新国情研究成果。
2017年3月27日
演讲题目:未来世界谁主沉浮——国际秩序走向
演讲嘉宾:阎学通 清华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
清华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阎学通教授围绕“国际秩序的变化趋势”,在“人文清华”讲坛2017年第一场活动中发表了“未来世界谁主沉浮——国际秩序走向”的主题演讲。阎学通教授对何为国际秩序,哪些因素影响当前国际秩序,未来五年国际秩序的走向等问题进行了阐述。阎学通指出当前国际秩序必将发生改变,国际格局呈现两极化趋势,当前处于从一极向两极的过渡阶段,秩序不稳定是合理的。他判断四个关键因素正改变当前国际秩序。他预测未来五年内,国际秩序将更不稳定,全球化负面作用可能扩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执行现行的国际规范。
2016年12月20日
演讲题目:人文学科的当代挑战
演讲嘉宾:汪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等研究院院长
汪晖教授介绍了人文学科在诞生、发展过程中的特征以及人文学科在当代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他认为,现代科技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甚至连人的生产过程都有可能面临重大变化,19、20世纪形成的知识范式越来越难以解释社会变迁中的诸多问题,人文学科在形成过程中的局限性逐渐暴露。汪晖指出,现代以来人文学科所经历的变化,实际关涉的是人如何在历史和未来中理解和处置自身的问题,人文学科必须对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批判性审视并作出解释。通过层层追问,汪晖引导听众思考和探索人文学科的未来。
2016年11月14日
演讲题目:人,何以为人
演讲嘉宾:彭林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彭林教授从走出“半人时代”说起,阐释礼义之道与礼乐人生,带领听众一同感受中国礼仪文化的风貌。他认为人只有成为君子,进化才算真正完成。《礼记》说“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儒家认为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按照礼的要求来生活,人有礼,而动物没有,不知礼的人,“不亦禽兽之心乎”。圣人看到理性于人的重要性,“使人以有礼”,这是一种文化自觉。人何以为人?知礼以为人。
2016年10月23日
演讲题目:现实与虚构
演讲嘉宾:郝景芳 清华大学校友、雨果奖获得者
在郝景芳的小说《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之后,人文清华讲坛邀请作者本人与社会学家李强、著名作家格非一起,展开了一场精彩对谈。《北京折叠》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一个“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对谈中就中国社会分层的社会现实与文学表现,中国社会的现在与未来进行了深入探讨。郝景芳表示一个小说里的未来取决于小说家的写法,而现实的未来取决于人们的做法,她希望将来的中国能形成更公平更合理的社会结构。
2016年5月17日
演讲题目:追问正义
演讲嘉宾:万俊人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院长
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切身体会,万俊人教授生动地阐述了他对于当代中国及世界诸多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正义之所以容易受到伤害,是因为“人非上帝和圣贤,有着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在制度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很难做到永远完美无缺、刚正不阿”。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一些例外的豁免和获利,将会直接动摇受害者对于正义的恪守。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惩罚和修正,就会使人们对于社会正义产生信仰危机,甚至引发极端事件。
2016年4月18日
演讲题目:中国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
演讲嘉宾:李强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院长
李强教授长期关注中国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问题。他阐述了自己的经典研究成果,指出中国社会的“倒丁字型”结构,社会差距过大,是目前很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同时提出具体措施,促进底层民众向中间层流动;并通过科学测算,判断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具备橄榄型社会的雏形。重科学实证、解决社会转型中的现实问题、寻找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李强一直追寻的路径,也是清华社会学传统不变的根。1999年,清华社会学系复建,李强担任首位系主任,陈达、费孝通等几代人开创的清华社会学传统开始重新焕发生机。李强对以上他的重点研究领域进行进一步阐释。同时他还从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出发,讨论他如何看待社会学,中国该如何应对社会结构紧张等问题,并对“中国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给出解答。
2016年3月27日
演讲题目:守望传统的价值
演讲嘉宾:陈来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学院院长
陈来教授从发展的角度阐释,传统并不是停滞的,新的文明不断加入,传统也会随时间发生改变。工业东亚时代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不仅是华人社会现代化成功的经验,更给了我们一个重大的提示: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中国人不必抛弃自己的传统,完全可以在开放的态度和空间里实现现代化。中华文化不仅能创造灿烂的古代文明,也能成为现代化的文化资源,当代中国人应该守望传统,发现和实现传统的当代价值。
2016年1月10日
演讲题目:重返时间的河流
演讲嘉宾:格非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
《红楼梦》说“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格非教授从文学的角度提醒世人,“我们可以忘记时间,可以把时间抛到一边,但是时间不会忘记我们”。没有对时间的沉思,没有对意义的思考,所有空间性的事物,不过是一堆绚丽的虚无。如果我们不能重新回到时间的河流,而是过度迷恋空间的碎片,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也会成为这个河流中偶然性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