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过往 皆为序章

原创 PlusZeng 普拉思在敲门 今天
满纸荒唐言。

小时候,我一直都以为,自己最大的特长是算术好,于是在人生的前 18 年,我内心的深处都以此为傲。它似乎构成了我人生主线的一大支柱,一直到 2008 年 10 月 12 日,才有所改变。

到了 24 岁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比起算术,我有一些更值得关注的特点:倘若我把自己写文字的水平和写文字的欲望结合起来,应该会大有可为。这并不是说,我有多擅长写文字,说起来我的文笔其实很一般;也不是说,我是一个不表达就会疯魔的人;而是说,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我的脑海里会蹦出一些神奇的观点,在这些情形下,我不把想法写下来、发表出来,就会像中了邪一般,感到浑身不自在。

转眼到了 29 岁,偶然间我发现,自己最大的特长,既不是算术,也不是写文,而是:相比于同年龄段更旺盛的精力。这可真是个神奇的发现。它好像是在告诉我,短期内比不过别人其实没关系,我至少可以在一个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更快地走到更远的终点。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要「比」?「终点」又在何方?

于是在我的脑海里,开始滚动播放从小时候到现在,对我而言那些重要的时刻了。

说起来,我的记忆力并不好,小时候背单词、背课文,永远都会让我感到头疼;然而有些时候,我的记忆力似乎又特别好,我会在不经意间记得很多在未来的视角中其实不值得记忆的事情,尤其是一些和数字相关的,我会记得那些事情是哪一天发生的,以及许许多多的细节。

对我而言,Déjà vu 常常并不是一种错觉,因为我真的可以回忆起曾经见到它的具体时间。

这个特长让我总能串起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事情,然后坚定不移地相信,一些事情是冥冥之中注定会发生的。

于是我得到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要「比」?因为我记得太多东西了,比较和挖掘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早就是我下意识的行为了。

但记住太多的细节,也曾给我带来一些副作用。

比如,那些不太美好的事情,比如 失恋考试失误之类,我也记得非常牢。我总是能清晰地记得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然后陷入一阵后悔之中;如果人生是一盘磁带,我经常会卡带然后复读,而且复读的都是一些我并不想复读的东西。

这曾经让我很崩溃,崩溃到觉得自己需要一个心理医生。

但后来,我渐渐发现一件事情:人生所有「不美好」的经历,其实可以串起一本有逻辑的书。如果没有串起来,则大概是因为经历太少,或者思维深度太浅所致。

我曾经在知乎上回答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叔本华认为年轻人很早洞察人事、谙于世故预示着本性平庸?」 大致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很早就「洞察人事」,他不过是在模仿而已,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对于某些不平庸的人来说,他们不会轻易选择模仿,而更愿意思考事物背后的本质。对于这些人而言,想明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一旦想明白了,就是真的悟了,然后触类旁通,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串起来。

于是我又回答了第二个问题:「终点」在哪里?它就在,你把人生中的所有重要经历都用逻辑解释通了,并从每一次经历中都能得到养分的那一刻。

后来我就渐渐想明白,人生中所有看起来「不美好」的经历,其实也都是有逻辑支撑的,「不美好」只是它的表象,如果理解它背后发生的逻辑,从中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那么它反而就是另一段「好」的经历,因为它真真切切让你成长了。

也即:凡是过往,皆为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