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后来者总能居上?——老蒋的UP主两年总结(上)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X4y1w7BG
大家好,我是老蒋,从 2019 年的 7 月底,我开始做UP到现在已经将近两年的时间,这两年的时间里,我有各种各样的感受、感悟还有体会,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聊聊。

第一点是从 B 站做 UP 主这件事情,然后对照 B 站财经区、知识区的崛起,我也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我能够更明显地看出一个新兴市场是怎么样去起步的,以及这个市场上的机会是如何被大家抓住的。

B 站的财经区,我给大家捋一捋这个时间线。
B 站从 2009 年开始创立的,那个时候用 B 站的人大概都是从 12 到 20 岁之间的人。
那么到了五六年之后,他们已经走向了大学生活或者工作岗位。
大概从 2015 年之后,我觉得 B 站上面已经出现了二次元之外的需求;
到 2017-2018 年,尤其是上市之后,这个需求其实已经比较明显了。
我是在 2019 年大概上半年开始注意到这件事情,我 2018 年时还没有答题,之前是一个非常低频的视频用户。
然后在 B 站上大概 2019 年,我辞职在家时间多一些时,然后开始用 B 站,我看的视频也更多的是游戏区的,还有宅舞区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一、市场的滞后性

那么此时,我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 B 站上面有一些内容质量,我觉得客观来说并不是很高的,但是一些选题比较切中用户需求的视频获得了比较高的播放。
比如像我是怎么挣到自己的第一桶金的,第一个十万块,第一个百万的以及我是怎么样去大厂实习的,我是怎么样获得升职加薪的这样的内容。
那它们的内容质量真的说不上有多高,但是他们却往往只有几千粉丝时就能获得 10 万以上的播放或者更多。
那么这这样我就产生出了一种洞察,一种想法,就是这里面存在着机会。

我上我也行

那么 2019 年的 B 站上面的知识类内容非常少,它还基本上一个纯娱乐网站。
但是我觉得这时候,有一部分人已经诞生出了对于社会、对于职业,对于商业的更大了解的渴望
因为他们即将或者已经走向了社会,那么市场的供需之间存在一个落差,那么这里面就存在一些机会,就可以去做一些事情。
于是我之前又是写商业评论的,又是做财经记者的,我觉得我好像可以做这件事情,我就开始动手开始做了。

笨笨评:
老蒋先观察现象:低质内容获得高播放量;
顺瓜摸藤:视频选题切中用户需求,比如赚钱、找实习等选题
追根溯源:发现用户及其需求——对于社会、职业,商业有更大了解渴望的用户
躬身入局:市场供需有落差,有的做;老蒋有写商业评论财经记者经验,我能做

1.1 财经区的兴起

是什么时候大家才知道 B 站有财经内容呢?
那其实是从 2019 年年底,因为那时候,巫师财经他是 B 站的第一个爆款的财经区的 UP 主,
他大概从 2019 年的 10 月左右进入 B 站,大概到 2019 年年底时,就已经有了200万以上的粉丝,起步速度非常快。

新兴市场很有意思,它往往是由第一个做出爆款的人把这个市场带火,才能让大家知道这个市场是成立的,而且之后有非常密集的时间节点,导致这个市场非常迅速的崛起。
其中一个是 2020 年的 1 月 1 号跨年晚会,这个跨年晚会是被认为是 B 站出圈的一个标志。
从那个晚会开始,无数的财经、科技媒体开始注意到,B 站好像是一个能够获得很大红利的视频网站,它上面好像正在发生深远的结构性变化,大家开始关注到这个事情。

笨笨评:
财经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巫师财经

1.2 疫情的红利期

之后又是疫情,疫情虽然说是一个很悲痛的、很负面的事情,但是它对于整个内容行业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巨大的红利期。我觉得大家都不用回避这件事情。
那从疫情之后,大概二月份到六七月份都是所有UP在疯狂涨粉。
在这个时期之前的各种公众号的写手、博主或者财经记者开始涌入这个里面,去做事,去做视频,寻找机会。
你如果有心去看一下的话,现在财经区头部的一些人,其实大多数都是在 2019 年底-2020.06进入到这个区域的,半佛、林超、普拉斯等。

笨笨评:
纷纷进入蓝海,想分一杯羹。初期蛋糕大,有的分。

1.3 知识区成红海

大概到了 2020 年的年底以及到现在,我觉得整个财经区确实就已经变成一个红海了,它就变得比较卷了。
比较卷的意思就是大家开疆扩土的事情基本已经干完了,各个领域的选题都已经有人去做了。
那大家就是把想怎么样把这个角度切得更奇怪一点,把这个东西挖得更深一点,
以及做社会热点时所有人都会出来说话,并且他想把这个出得更快一点,然后抢夺到更多的流量。

笨笨评:
蛋糕越分越少,此时得靠抢!
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在自媒体中得到极大的传承发扬。
可在量产中,真正的金子有多少呢?又好、又多、又快的不可能三角,如何能兼顾?
舍质求量、工业化大生产、媚俗等现象,纷至沓来。

那我觉得基本可以说从 2021 年开始,整个知识区以及尤其是财经区,机会就已经比较少了。
如果你是一个从零开始去做一个这个领域内的账号,我觉得机会比较渺茫了,你必须得非常有特点非常强,而且可能背后有人推你,你又得比较幸运,才能把号做起来。
所以从机会开始出现,到成为红海竞争加剧,再到这个机会窗口慢慢关上,其中大概存在至少两三年的时间,而且其中还有疫情去大大加速这样一个过程。

所以说,如果你是一个洞察力比较强的人,你发现了一个新兴市场,抓住这种机会并没有那么难,因为市场的滞后性是非常严重的。
从一个新兴需求出现到被人知道,就会有大概一到两年的时间。在有人开始动手、在成为红海又会有一到两年的时间,这其中都是有大把做事情的可能性。

笨笨评:
抓住机会很容易,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1.4 把握机会的2个坎儿

那我觉得,新兴市场出来以后,把握机会有两个重要的坎。
第一个坎儿:在市场共识达成之前,有人提早地看到的这个趋势时,他能不能有勇气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自己对的。

第二个坎儿:市场共识已经成立了,大家都已经认可这里存在机会,那么你有没有很强的执行力,在其他人都没有回过味来时,我就动手来做这件可能比较新的事情。

你如果要么洞察力比较强,而且能够坚持下来,你要么有很强的执行力,然后非常迅速进入到这个领域,那都能在这个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当然你也可以像我一样是一个幸运的人,我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坚持的人,我也并不是执行力那么高的人,但是我就稀里糊涂,恰好在很合适的时机进入到了这个游戏里面。

笨笨评:
把握机会4要素:洞察力、勇气、执行力、运气
老蒋自谦糊里糊涂,其实他有独到之处,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和有思想的洞察,而不是粗制滥造的批量化生产。

二、新兴市场的不同阶段

当一个新兴市场成立之后,其实这个市场的发展是分为不同的阶段的,我觉得可以把它分成初期,中期和后期。

  • 初期是这个需求已经产生到大家产生共识之前的这段时间。
  • 中期就是第一个爆款已经做出来了,然后市场已经逐渐形成了共识,大家都知道这里有机会到这个市场成为红海之前的这段时间。
  • 后期就是这个市场已经变成了红海,新玩家已经比较难以轻易的获得成功、轻易地站稳脚跟了,它变成了一个竞争充分的市场。

在一个新兴市场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实参与者们做的事情应该是不同的,侧重点应该是不一样的。

2.1 早期

在一个市场的早期阶段,我个人认为找准核心需求并且找到方向是最最重要的,其他的都不重要。

我们就拿做 UP 主这件事情来举例。
那大家可以去看看我的前几期视频,第一期我是用手机拍的,用一个叫什么一闪之类的软件,非常粗糙。
第二期甚至更加糟糕。我记得那一期我在说哪吒的电影,然后我找到了家里一个小微单还是一个小单反,但是我不会对焦。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虽然我换了一个更好的机器、更专业的设备,但是我反而画面质量更差了,因为全程的那个焦点都对在我们家后面的猫和书架上,我脸上整个都是糊的。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在最早期,其实那些传统的电视台所注重的,或者之前的那些媒体所注重的视频质量、精细程度,都并不重要。
最重要的就是,你是不是切中了用户的核心需求。你是不是以一个 B 站用户想要的、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在给他们讲解知识,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一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找对方向。

笨笨评:
俗话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外在条件不是核心壁垒,真正重要的是你的选题有没有抓住用户核心需求

2.2 中期

那么下面来到了市场的中期发展阶段,大家都知道其中有机会,达成了共识,于是大量的玩家开始涌入这里面寻找机会。
那么中期最重要的是什么?

你需要形成你自己的差异化和记忆点
不管这个差异化和记忆点,是你的领域里面的细分领域,还是你的声音特点,还是一个口头禅,还是各种各样的梗,还是你的独特的表达风格,什么样都可以。
关键点就是你必须要建立你自己的东西,你必须要让观众能够一眼就把你和其他的竞争者拆分开来。

笨笨评:
一个词:差异化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你的不一样在哪里?
老蒋口头禅:我是老蒋,我是一个喜欢琢磨事儿……
老蒋独特的表达风格:慢悠慢悠,娓娓道来

(某视频下评论:大叔,你统一了我们公司女性同事的找老公标准,颜值和声音。但是你的视频真的太长了,我每天睡前当催眠看

2.3 后期

到了一个市场的后期的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此时视频的质量、收音、剪辑又重新变得比较重要了。
因为大家的口味被养叼了,大家已经习惯看到 PUGC 的内容,那么这些东西你就不能太拉胯,
以及到了后期阶段,如何尽可能的用最低成本、批量化的复制内容、复制产品,如何提高效率和产量,就变得比较重要。

那么到后期,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中期那些风格最为鲜明,个人特色最明显的表达者,反而有可能丧失自己的锐度、个性,他沦为了一个更加平庸的,看上去更加一般的表达姿态。
但是这不重要,因为它能够实现以力破巧,那它能够通过组建团队,建立方法论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利用协同作战,去覆盖掉绝大多数的社会热点。

比如一个财经区知识区的UP,大家关注一个账号可能就从这里能听到市场上独一无二的声音,
变成了只需要关注他一个账号,就可以了解到各种社会热点背后的一些背景,我就不用看其他的东西了。
那么他和受众的关系以及他的满足需求的方式已经改变了。但是这一点如果从利益上来讲,其实是最大化的一种方式。

笨笨评:
这里“了解到各种社会热点背后的一些背景,我就不用看其他的东西了”这里可能指的是“马督工”的【睡前消息】系列视频
【睡前消息】相比于其他同类视频,有着更高质量的新闻内容,更独到深刻的见解分析。

三、混圈子的好处与隐忧

我做UP是第一次,以一个重要的身份角色深入到某一个领域之中,会带来很多感受,其中一个感受就是很爽。

3.1 名声的好处

名声真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会给你一个很真实体验的东西。
当你成为了一个这个行业中做到腰部以上的角色时,你会发现你去到一个行业聚会,一个UP聚会里面大家所有人都认识你,只要关注财经区的都知道你是谁,
这会让你有一种被认可、被关注、被知道的感觉。

人都是享受这样的感觉,我知道最终名声都是虚的,但是最初体验到这种感觉时是很奇妙、很微妙的,也会有一些实际的好处。
这样的好处就是,当你深入到一个圈子里面时,你就等于有了非常高质量的信息来源。
当你成为一个腰部以上 UP 主时,你会自然而然地认识很多B 站的小伙伴、MCN 的人、媒介公司,广告公司、大厂PR、投资人以及同行。

那么他们会带给你非常多这个行业中的风吹草动,一些趋势相关信息数据,还有大家共同的一些判断,以及还有很多的八卦消息和内幕消息,
比如 B 站又产生了什么部门变动、人事变动,哪个UP和哪个UP之间有矛盾,然后 B 站哪个新分区又将成立了等等,说实话这些信息还是挺有壁垒的。

我做UP后再看到之前那些同行、财经媒体,还有科技媒体写的关于 B 站任何文章,我都觉得不够做深入,我都觉得不太行。
遇到这种文章,我都是快速用手指一滑,可能 30 秒之内,我就看一遍小标题就知道他要说什么,而且我发现他们的认知和信息的滞后性是非常非常强的。

直到 2020 年的年底还有人在说, B 站不是那个二次元网站了,我心想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吗?
对这个我认识最深的是,有一次大概是去年年中,某个业内非常著名的机构媒体,然后发出的一个独家报道说 B 站正在开始尝试直播带货。
那我大概在两到三个月之前,我就已经知道这个信息,我看过那场直播,还和 B 站人聊过。
你能体会到这个圈子里面的真正的从业者和圈子外面的人的信息的落差有多大。

笨笨评:
信息的时空错位是真实存在的,很多新闻都有很强的滞后性。
我们吃的瓜可能是一个月前的瓜,由此可见追热点是多么不靠谱,这算是“旁观者迷,当局者清”。
我们都渴望获得“内幕信息”,但是被太多媒体消息弄得眼花缭乱,所以渐渐形成了“让子弹飞一会儿”的思维习惯。
第一时间得到的大都是“狂欢”,后续的吃瓜和反转接连不断,还不如等些日子再说。就算我不忙,这功夫我吃喝玩乐也行啊。
总结:少看新闻,多看历史;少谈对别人的看法,多谈对自己的启发。

这当然会带来一些好处。你会对 B 站这个生态 B 站这个公司还有这群人,产生非常深入的了解。
然后你会觉得,你是这个星球上最了解 B 站的一群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是完全的一句谎话,它是半个事实,但是我会警惕。
我后来会反思,这会不会有一些危险,或者它会造成一些阻碍?
我觉得还是可能会有的,他可能有两方面的危险、负面的反馈。

3.2 圈子的隐忧

隐忧1

那一方面是,当你觉得我很有自信,我了解到了很多这样的信息之后,你会对那些真正的底层信息,非常具体的细微信息产生忽略,
你觉得他们好像不重要,他们还没有进入到这个圈子里来,我可以忽略这些信息。

这样的信息可能是 B 站一些新人 UP 主说 B 站产生了某些变化,或者说 B 站的流量有什么样的起伏,
那他也可能是某一个普通的观众,通过各种方式认识你,告诉了这个他对你的感受和对财经区的感受和对整个 B 站的感受。
他也有可能来源于你身边的某个人,因为当你成为了一个重要从业者之后,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和你去谈论 B 站。
假设一个八九岁的侄女跟我说,我现在的同学,他们现在不用 B 站了,他们在用某个新的平台。

当你觉得你的信息非常厉害,你非常懂 B 站时,你就有可能去忽略掉这些信息,它可能是比较危险的,因为任何市场的真正重要的变革,我认为都是自下而上的。
我们回顾商业史,很少有真正顶层设计导致的行业变革,绝大多数都是先有了某种底层需求的变化,然后向上推导到各种商业设计和新的机构产生。
所以,这些具体的底层信息是比较重要的。

笨笨评:
历史唯物主义,群众的力量

隐忧2

第二个危险来自于当你成为一个行业中真正的从业者之后,你有可能会对第三方的观察家或者评论家的说法,产生一些的傲慢或者鄙夷的情绪。
比如财经区这些人,我们在聊
• 创业公司应该怎么样去定位?整个行业的趋势怎么样变化?
• 一家公司的产品和品牌,应该怎么样去做?
• 聊模式,聊模型……
但是你让我们真正去创业,甚至我们去做个总监,你会发现很多的媒体人实际上是不能胜任的。
这非常正常,因为从业者和媒体人,他拥有的是两种方面的能力。

我曾经也非常困惑,这样一群根本就没有任何创业能力,这事绝对做不好的人去评价中国整个创业生态、整个互联网生态真的合理吗?这件事情是应该发生的吗?
但是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个第三方的人和真正在里面的人,他看到的有可能是不一样的角度,有时候他们可能反而会抓重点,抓到真正重要的趋势。
尤其是从业者面对一种新的趋势,面对一种新的做法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困难和障碍,这是非常正常。

比如你作为一个观众或者一个第三方根本不做 UP 主的人,你非常轻易地就可以说UP应该这么做,
假设他可能觉得UP就应该现在抛弃其他东西去做互动视频,应该做 VR 或者在财经区的内容引入更多的街访。

但是UP主他是知道更多信息的人,而且他是真正做这件事情的人,他看到的可能很多都是不利因素。
比如他会说这件事情两年前某 UP就已经做了,那没有任何市场反响,这件事做不成功。但是有可能现在市场已经发生变化了;
或者我会想街坊这件事情可能会很尴尬,得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然后可能会拖慢整个视频的节奏,或者它会增加你视频的成本……你会想很多这种特别实在的信息。

但是一些出类拔萃的、最有洞察力的外部观察者,一个不做这件事情的人,他有可能直接穿透的那些障碍和问题,有可能他也无知者无畏,也不知道这些情况。
但是,他抓住的那个最主要的趋势和最主要的个矛盾和问题。

综合这两点,我觉得如果你已经成为了我们领域中的从业者,你真正拥有了一些所谓的高段位的信息时,这时候保持心态的开放性就非常重要。
你需要对一些底层的和一些外部的信息仍保持接纳——我不因我的资历和取得的成绩而觉得你们说这些都没有道理,都不值得去聆听和关注。
那其中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我仍然呈现一个开放性的心态,去接受,去吸收,去辨别。

四、为什么总有后来者居上?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领域中的老玩家拥有了最多的行业资源、最多的人脉,他拥有了无数的资源资金,同时他还非常有经验,
但是绝大多数的市场,甚至长期来看所有市场都仍然会完成新陈代谢?

你如果光从我说的这个角度来看,它是很奇怪,很不合理的一件事情,其中可能有几点原因。

4.1 人会被关系所束缚

比如当你是一个全新的媒体人时,你完全没有粉丝,你和这个行业还没有产生瓜葛,那你会非常犀利,非常尖锐地去骂一些东西、一些不合理的你看不上的东西。
比如你会说
• 这个公司的产品就是垃圾,根本没法用。
• 这个公司的战略是脑子有泡的人想出来的。
• 某个媒体人他对这个领域一窍不通,他根本就徒有虚名,他写的东西狗屁不是。
但是你在这个行业中、圈子中混久了之后,你自然而然会认识这些公司的人,你会认识一些同行,那么人都是会被关系所束缚的。
当他们跟你一块做起来吃过饭,打过电话,过节过年送过一些小礼物,送个粽子之后,你就很难再去保持同样尖锐的批评和同样尖锐的声音了。

当然我不是在说越犀利的声音越好,我应该是一个温和,并且比较中立的一个批评者,我说的是这件事情的原理。
大家都一样,会被这样的关系往中间去拉,让你一些本来想做出的表达,现在可能就不会说出来了,于是在媒体这个行业里受众就会觉得你没有那么尖锐,也没有那么吸引人了。

笨笨评:
价值判断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犀利尖锐
但讲原理讲事实判断不会有太大错误,有参考标准。

4.2 人会被既定轨道上的一些方法论和成就束缚

当你刚做 UP 主没有粉丝时,你可能有一个想法,你马上就会去尝试,没有任何限制你的东西。
但是当你有了几十万的粉丝时,你就会有很多纷乱的想法涌入你的脑海。

比如我的几十万粉丝,他们是因为我的某种风格,或者因为我的某种特点来关注我的,那我抛弃那样的特点,会不会大家就不喜欢我了?
那我好不容易把一件成功概率很低的事情,比如做UP把它做成了,那么此时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是不是我沿着原定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而不去做出一些改变?
所以此时想要做出改变,想要去真正尝试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时,是需要一些勇气的,比你最开始的阶段需要更多的勇气的。

笨笨评:
在所长林超的系统论中,这个属于正要素之间负关系——回归平庸,
你想改变现状时,你就必须抛弃过去的成绩,而你过去的成绩越好,你可能就越不愿意改变现状

4.3 赤裸裸的人性

我先给大家说一个我观察到的事情,就是人的幸福感和人的刺激、快感,其实很多时候都来源于对比,而不是一个绝对的值。
比如当你最开始走向社会,然后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升职加薪,然后你挣到了 2 万块钱时;
当你刚开始挣到这个工资时,你会非常的爽,你会觉得我有好多钱,我突然能挣到了很多,但是这样的快感绝对会逐渐减弱。

过了半年或者一年之后,你每个月还是挣 2 万块并没有减少,但是你的快感等级的确逐渐减弱,甚至趋近于零了。
那么此时只有一个新的刺激,就有个更大的刺激,比如你又往上升了一级,你现在变成挣 2.5W 或者3W块钱时,才会重新带来非常强烈的快感。
所以人很多时候是根据我们的加速度,而不是速度来获取这个正面的反馈的。

做UP这件事情也一样,最开始时我相信所有 UP 主都是一样的,你最开始获得自己第一批几百个粉丝时,那种心情是蹦蹦直跳,是非常非常兴奋的,终于有人关注到我了。
然后我大概在 2019 年的 7 月底开始做这件事情,一直到九十月份时前两三个月,我每天都是非常兴奋的,因为我也是完全以个人的身份,第一次在做自媒体。
我那时候每天可能会打开 30-50次B站后台,我甚至会干一些很傻的事情:
• 我发了一个新视频之后,我会眼睛盯着赞数,看着它一个一个往上涨
• 我看每一条评论;
• 甚至有一段时间我会打开看到底是谁新关注了我。
比如这一个小时里,有 30 个人关注的我,我就看他们 30 个人都是谁。我如果看到一个黄v,看到另一个 UP 主关注,我会非常的兴奋。
但是,这样的快感等级它最终会减弱,大家拥有 1 百万粉丝时涨 300 粉绝不可能是你最开始涨 300 粉时的兴奋感。

笨笨评:
0→300:哇哦~我飘了
10000→10300:就这?

所以老UP可能慢慢做疲了,动力下降了;
而新人还保持一个非常强烈的不眠不休,熬夜肝视频的一种往前的冲劲。

所以我们来总结一下,就是一个老玩家,老的从业者他身上的动力会慢慢的减弱,他的兴奋感、刺激,野心都会减弱。
而相应的他的各种各样的阻碍,他既定方法论、既定成绩的束缚,他的人际关系带给他的一些限制会慢慢增强。
所以这个市场就会自然地完成新陈代谢,完成新人对老人的替换。

所以有了这样的经历之后,我就会觉得亚马逊的贝索斯说过一个,说他把每一天都当作 day one 当作第一天,重新来思考所有的信息,重新以一种非常新的姿态去面对这个行业和他所做的事情。
我之前觉得这好像是一个很普通的事情,但是我现在知道它其实是一种非常非常难得的品质。
在你拥有了一些成绩,在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玩家,取得了行业地位之后,能再保持这样的心态是很难得的。

下期还有 4 点,请移步另一个视频
【老蒋】永远不要被一般等价物困住——老蒋的两年总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