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研究的方法论

来源:公众号 互联网怪盗团
https://mp.weixin.qq.com/s/1W_s8_ImjFJekjNTwy98FQ

这是互联网怪盗团的第四期公开课。在前面三期,我们讨论了如何研究腾讯、阿里巴巴、快手,这三家炙手可热的上市公司。
本期的主题是“互联网研究方法论”——对于这个有二十多年历史、创造了数十万亿市值的庞大行业,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和方法做研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期公开课的重点还是“怎么学”,因为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想的太多、学的太少。
我相信,无论在互联网行业还是别的行业,只要改造好学习和调研工作,就能取得正确的研究成果,指导我们的实践。

大家好,欢迎收看互联网怪盗团公开课。我是怪盗团团长本人,以前我们讨论过如何研究腾讯、阿里巴巴、快手,如果你错过了但是感兴趣,可以翻一下我们之前的视频。

今天的第四期公开课,我想探讨一个更宏大的话题,就是互联网研究的方法论,我们应该如何研究庞大而复杂的行业?

大家都听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它的下一句是,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如何做正确的调查。
image.png

★一、少思考,多学习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我们日常的想法,99%是无用甚至有害的。
  • “独自思考”给人一种虛假的快感,是精神鸦片。
  • 绝大多数人分不清“观点”和“情绪”的区别。
  • 在社交网络的时代,人们只是在假装学习。
  • 一切伟大的思考,都是学习的副产品。

首先,我要提出一个可能有争议的论点,我们应该少思考、多学习。
1.【学与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想得太多,学得太少,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警惕独自思考】
我们的大脑每天每秒都在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其中大部分是重复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换句话说,就是胡思乱想
尤其是一个人坐井观天的思考,很容易产生一种虚假的快感,觉得自己参透了很多奥秘。这其实是一种精神鸦片。
我们要学会的是独立思考,而不是独自思考

3.【“观点”和“情绪”】
绝大部分人都分不清观点和情绪的区别。
我们利用手头的信息资料,客观冷静地得出结论,这叫观点。
我们出于一时冲动以及个人好恶,草率地得出结论,这叫情绪。
不能用情绪替代观点。

4.【假装学习】
在社交网络的时代,提供学习功能的平台很多,但是很多人都只是在假装学习,
就像大学生去图书馆自习,从头到尾都在玩手机,只是想寻求一种我在学习的满足感

5.【伟大的思考】
说白了,没有真正的踏踏实实的学习,就谈不上思考。一切伟大的思考都是学习的副产品而已。
image.png

二、学习千万条,态度第一条

  • 2018年9月,我完全不了解拼多多。我也不够了解阿里、京东。当时,我的微信上只有四个电商行业的朋友。
  • 其中三人告诉我:“拼多多很好,能够高速增长好几年。”我没听懂他们的逻辑,但是我信了。
  • 我认识的大部分老年人、中年男人,都喜欢拼多多,也会告诉我他们为什么喜欢。
  • 但是,几位年轻女性明确告诉了我,她们为何不会依赖拼多多(尽管其中一位后来改变了主意)。

1.【初识拼多多】
拿我自己举例,2018 年 9 月,拼多多刚上市没多久,我想认真研究这家熟悉而陌生的公司。
当时,我对整个电商行业的了解,都停留在初级阶段,就连对阿里、京东这些老牌巨头也不够了解。

2.【朋友对拼多多的看法】
我首先想到的是,询问我自己熟悉而信任的在电商行业工作的朋友。
令我惊讶的是,4个朋友当中,有 3 个明确告诉我,他们很看好这家公司,直至达到与淘宝、京东类似的重量级。
虽然我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逻辑,但是我知道他们肯定比我懂。

3.【拼多多用户调研】
与此同时,我不停地咨询自己身边的拼多多用户。
一开始用拼多多的主要是老人,中年男人也大批加入,绝对的低价当然是他们决策的首要因素,而拼多多购物的趣味性和社交性也不可小视。
但是也有一些年轻女性用户告诉我,在品牌服装、美妆护肤等领域,拼多多的 SKU 严重不足,而且她们对正品缺乏信任,这是她们不会选择拼多多的主要原因,在上述领域,淘宝、天猫的竞争优势仍然明显。

我喜欢通过这样的实地调研和草根调研学习,而不是通过报告。
image.png

三、多做调研,少听报告

  • 广义的学习材料可以划分为两种:调研和报告。
  • 如果报告和调研矛盾,则应否定报告,但不要急于否定。
  • 先让对方说,然后我们再说。我们说,是为了对方说。
  • 做了一点点调研,就急于下结论、输出,比较适合去微博、B站或小红书当财经KOL,不适合真正的研究。
  • 成为更好的人,就能做更好的调研。虽然大家对于“更好的人”的定义,可能有一些偏差。

1.【学习材料】
广义的学习材料,可以分为调研和报告两种,前者是第一手资料,后者是第二手乃至第 N 手资料。
如果报告和调研的结论矛盾,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应该否定报告,但这也取决于我们的调研范围和质量。
我们越是认真做调研,可信度就越高。

2.【调研需多听少说】
在调研的时候,千万不能带着先入为主的观点,我们要先让对方说,自己认真听,毕竟我们主要带着的是耳朵,而不是嘴巴。

3.【调研需耐心细致】
调研要认真做,怎么认真都不过分。
如果做了一点点调研,就急于输出自己的结论,这样的人更适合去社交媒体当财经网红,不适合做真正的研究。

4.【成为更好的人】
我们要调研,就要成为更好的人。尽管大家对更好的人的定义可能不一致,但是我认为善良、耐心、热情,乐于助人这些品质只会有利于我们做调研。
image.png

★四、既要沉得下去,又要飞得起来

  • 沉要沉到最低处,飞要飞到最高层。
  • 我经常跟人讲“朱可夫在列宁格勒”的故事。我们应该从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那里吸取养分。
  • 真正沉下去的人,不应该执着于“中产阶级专业人士”的经验、面子和价值观。
  • 真正飞得高的人,不应该执着于“某个产品最近做了什么活动”这种细枝末节。
  • 你可能一生都在下沉,只为了一瞬间的飞升。

1.【理想境界】
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既要沉得下去,又要飞得起来。
沉要沉到最低处,看到最基层、最草根的东西;
飞要飞到最高处,看到高屋建瓴,一览无余的全貌。

2.【英雄人物榜样】
我经常讲一个故事:1941年8月,纳粹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朱可夫临危受命,指挥防御战。他首先坚定不移地向全体将士宣布,一定要不惜代价守住列宁格勒,然后几乎不眠不休地接见旅长、师长以上的指挥员,实地考察前线阵地的重要地段,做出切合实际的指示。
这就是一个既有大局观,又有务实精神的英雄人物,值得我们从中吸取养分。

3.【沉下去】
我们在沉下去做草根调研时,不要执着于自己的所谓身份、地位和面子,在真正的知识面前,它们一钱不值。

4.【飞起来】
我们在飞起来观察大局时,不要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的事件,否则就无法从长期角度看待问题。

5.【长期有耐心】
或许,在我们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下沉,只为了等待那一瞬间的起飞,前者是对后者的耐心准备

image.png

五、现在,学习越来越难了

  • 首先,有人不想让你进行正确的学习。
  • 其次,我们越来越为了哄骗自己而“学习”。
  • 第三,信息过载严重降低了学习效率,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刻板印象是哪天从微博/公众号/短视频里看到的。
  • 第四,大部分人背负着沉重的“业绩压カ”,最多只能学到60分,就要急匆匆地参加大考。
  • 最后,你真的想通过学习实现进步吗?

1.【外界干扰】
现在信息社会发达了,学习却越来越难了。各种各样的媒体、专业机构和公司自身都在努力影响乃至歪曲我们对事实的认知。

2.【自欺欺人】
而且,我们越来越为了哄骗自己,而假装学习,全然不顾效果如何。

3.【信息过载】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过载,严重降低了我们的学习效率,每天都能刷到几百条,上千条的文章、图片、短视频,让人的大脑一片混乱。

4.【迫不得已】
而且,大部分人都背负着沉重的考核压力,学习是为了尽快出成绩,不可能等到学有所成,再去参加现实的大考。

5.【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
最后,我们也要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想通过学习实现进步吗?那意味着痛苦的自我否定,持续的自我迭代,可不是什么舒服的事情。

image.png

六、在调研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 幸存者偏差:我看到的创业者全部创业成功,说明创业真是一本万利的金光大道。
  • 强行建立框架:我调研了三家游戏公司,现在我决定建立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游戏行业研究框架”。
  • 将立场与事实混为一谈:无法避免的顽疾。
  • 认为高层信息更重要:那么世界上所有公司都很厉害。
  • 认为基层信息更重要:那么世界上所有公司都很脑残。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我们在调研中常犯的错误。

1.【幸存者偏差】
我们平常调研的往往是比较热门的行业、比较成功的公司,这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天下的生意都很好做,企业可以很容易取得成功的假象,从而变得过于乐观。

2.【强行建立所谓的研究框架】
只调研了两三家公司,读了五六份报告,就想总结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去指导更大范围的经营、管理和投资,这可能吗?

3.【把立场和现实混为一谈】
因为我们希望某件事情发生,就急切地寻找各种证据证明它一定会发生,这是极不客观中立的。

4.【兼收并蓄】
如果我们只调研高层人员就会发现,他们对自己所处的行业、企业一般都很乐观,我们就会认为市场一切公司都很厉害。
如果我们只调研基层人员,则会看到另一幅画面,他们往往看到自己所在的企业、行业的许多缺点,我们也会变得跟他们一样悲观。
关键在于,我们要兼收并蓄,把所有信息放在一起比对,真理往往蕴含在正反两派观点之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