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我们学错了知识?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时间应用而已?

现代化的数字工具让我们可以轻松地从各种来源 “捕捉 “信息。我们知道如何拍一张照片,写下一些笔记,录一段视频,或者扫描一份文档。将这些附着在原子世界上的内容转化到数字世界,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 这在 100 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而要把已经比数字的内容从一个APP中获取到另一个APP中,就更容易了。我们知道如何复制和粘贴文本、从网页中保存图片、存档电子邮件附件或导入视频文件。

困难的不是将这些信息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而是「跨越时距传递 (What is difficult is not transferring content from place to place, but transferring it through time.)

比如,你读了一本书,花了好几个小时的来理解书中的观点。当你读完这本书时,你会有一种胜利的感觉,你以为获得了宝贵的知识。

接下来呢?你可能会尝试着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用书中推荐的一些方式方法,却发现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简单。你可能会尝试改变你的饮食、运动、沟通或工作方式,相信习惯的力量。但随后,生活中的日常需求又汹涌而来,让你忘记了当初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一切又回到原点。 :::info 人的健忘,明确问题,输入输出 ::: 在这一点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放弃了,认为所有的 “自助 “书籍都是在浪费时间。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只是一个记忆力问题,并投身于各种花哨的记忆技巧。而更多人则成为了食知动物(infovores),强行给自己灌输无穷无尽的书籍、文章和课程,希望有东西能坚持下来。

我想提出一个不一样的观点:你看得东西没错,你只是没找对合适的时间。

  • 你现在研究时间管理技巧,但这些技巧只有在两年后成为管理者时才有用。
  • 你研究如何营销视频,但这些知识只有在9个月后,当你自己开始营销自己的视频时才能派上用场。
  • 你和一个潜在客户谈论他的目标和挑战,但只有明年他竞标大合同的时候,你的这些信息才有价值。

知识的挑战不在于获取知识。在我们的数字世界里,你几乎可以在任何时候获得几乎任何知识。

真正的挑战在于,知道什么知识有价值,并且建立一个系统,将其中的部分知识跨跃时距传递,将现在学习到的知识存储,转移给未来。这样才能在未来需要的时候,方便的调用。 :::info 知识的实践运用 ::: 并且到时候需要应用时,你不用担心还得背诵、整合、理解。你只需要应用,然后很多理解的差距自然而然的就能显示出来。并且当你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这些知识已经从公共知识变成了你的「暗知识」(即经验性知识),而经验性知识将会永远带在你身上。

这就是 “第二大脑 “的工作 —— 一个存储了你所学到的所有知识、收集到的资源的外挂知识库。它是一个存储和检索系统,将知识拆解为一个又一个知识块,可以被转发到不同的时间点,以便复盘、利用或删除。

一个用于组织任何信息来源的通用管理系统。这是一个「足够用」的系统,可以根据笔记的可操作性,而不是根据笔记的含义来维护笔记。

P.A.R.A.的四个顶级类别 —— 项目、领域、资源和归档 —— 其实是为了促进知识在时间维度上的跃迁。

  • 通过将笔记放在项目文件夹中,你基本上是将其安排在单个项目的短时范围内进行复盘。
  • 每当你评估该领域的工作或生活时,该领域文件夹中的笔记就会被频繁地查看
  • 如果你决定就该主题采取行动,资源文件夹中的笔记可供复盘。
  • 档案夹中的笔记被保存在「冷库」中,如果有需要,可随时查阅,但不安排在任何特定时间查阅

注意,我们只是重新创建了备忘录文件,并没有严格的时间范围(每天、每周、每月、每年),更没有以突发事件的方式来安排
—— 如果 X 发生了,Y 什么时候到了,我想做 Z,等等

进行时间上面的规划会给我的研究和计划带来许多好处,唯一的问题就是会把我们的思维困在僵化的套路中。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有能力将我们积累的笔记作为某种燃料,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快速的燃烧达到我们想要抵达的地方。但是什么时候加速,以及往哪个方向加速,还是留给我们未来的自己

—— 因为我们的年龄更大,更有智慧。

P.A.R.A.回答了这些 “知识包 “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在离散的笔记中,根据可操作性分为4个类别

但现在我们转向一个更根本的问题:这些数据包是如何形成的?
一旦我们捕捉到了一些东西,我们该如何结构化笔记,使其容易被发现,并在未来亦可以使用
我们如何确保我们今天保存的东西能够为未来的项目增加价值,即使我们无法预测甚至无法想象这些项目可能是什么?

这就是渐进式总结的工作。

Note-first knowledge management | 笔记优先知识管理办法

关于如何组织一个笔记系统,有两个主要流派。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1

标记优先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2
笔记、笔记本和文件夹(Stack)不应该有明确的层级划分。笔记被认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虚拟的、相互关联的的思维矩阵。由于许多标签可以应用到一个笔记上,所以有多种途径可以发现任何一个笔记。将笔记放入文件夹或者笔记本会造成流动的缺失。

虽然标签有其用处,但我不认为它们作为一个主要的组织系统能起作用。根据我的经验,依靠标签的方式太过脆弱,需要过多的维护,将注意力过于统一地分散在所有的笔记上,不管它们是否真正有价值。虚拟矩阵听起来很酷,很有未来感,但我们的大脑并不是为了很好地处理这种抽象的概念而生的
—— 我们的理解是把一件事放在一个地方,直观地、自动地放在一个地方。 :::info 标记有偶然性、随机性
笔记本像盘子,直观 :::

笔记本优先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3
这基本上是将我们在物理世界中组织事物的方式应用到数字世界中去。

在我看来,笔记本优先的方法优于标签优先,主要是因为它不受制于人。它不会试图自动化,也不会侵占人们建立联系和看到模式的深层直观行为。P.A.R.A.本身就是一个笔记本优先的系统。

但如果我们止步于此,对于一个以创意产出为基础的个体来说,它仍远远不够。正如标签爱好者们指出的那样,笔记本和文件夹实际上抑制了创意生活方式的核心 —— 偶然性和随机性。

笔记优先的方法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4
我建议我们把个人笔记的设计作为主要因素,而不是标签或笔记本。这样做有很多优点:
它与其他任何组织系统都能很好地配合,而不依赖它们(包括但不仅限于标签和笔记本,如果你想用的话)
它使你在笔记上做的所有工作都有了额外的附加值,因为你花了近100%的时间
直接与内容本身互动。 :::info 回归内容 ::: 它可以更容易保持原样的迁移到其他地方,因为与总体结构相比,笔记内容更容易被保存。 :::info 容易迁移流动 ::: 它培养的技能(比如简明扼要的沟通、找到想法的核心、视觉思维等)具有内在的价值,并且可以应用在其他不同的地方。 :::info 费曼学习法 ::: 它让你的笔记对他人而言更加清晰易懂且有帮助**(而不像你的内部笔记本结构,只有你自己看得懂),从而促进协作和分享。 :::info 容易广泛传播 :::

Designing discoverable notes| 设计易被找到的笔记

使用笔记优先的方法,你的笔记就像独立的原子一样 —— 每个原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属性,但随时可以组合成元素、分子和化合物,而这些元素、分子和化合物的威力要大得多。

笔记优先的知识管理方法意味着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设计。确切地说,你是在为一个苛刻的客户 —— 未来的你,设计一个产品。

未来的你不一定相信过去的你投入到笔记中的一切都有价值。未来的你也许是不耐烦和持怀疑态度的,要求事先证明那些花在复盘笔记上的时间是有价值的。你必须向他们 “推销 “复盘笔记的想法,包括任何销售人员都必须掌握的营销方法: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建立可信度,激发欲望,马上采取行动

让我们回到原点:每一个设计的核心,我们都在努力平衡优先级。当你既想要A,又想要B时,你就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权衡。

  • 你希望车辆能保护乘客,但你不能只在车上加一层又一层的钛合金装甲。你必须在安全与重量和成本之间做出权衡。
  • 你想让手机电池容量更大,但你不能只给它加一块10磅重的电池。你必须在电池寿命与体积和实用性之间做出权衡。 :::info 战略,就是做取舍 ::: 就笔记而言,我认为我们正在努力权衡的两个优先事项是笔记的可发现性可理解性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5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6
    要使笔记容易被找到,就必须精简,易于消化。我们使用压缩来实现这个目标:创建高度浓缩的摘要,去掉没有价值的部分。

但我们也想让我们的笔记更容易理解。这涉及到所有的上下文语境:比如细节、例子和引用的来源,以确保没有东西被漏掉。

这是一个艰难的权衡,因为你不能在压缩一些东西的同时还保留所有的上下文内容。 :::info 比如所长林超的视频笔记,如何10分钟内讲清楚要点,比如TED ::: 总结一篇文章的时候,你可能需要丢弃它的大部分观点。 如果不剪掉大部分的镜头,你就不可能制作一个视频的精彩集锦。 你也不可能在一个18分钟的 TED 演讲中包含进你所有的想法。

在决定保留什么的时候,你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舍弃什么的决定。

Compression vs. context | 压缩 vs 语境

在压缩和语境之间有着天然的张力。

要交流任何东西,你必须压缩它,就像用一句明智的谚语来概述丰富的生活经验一样。 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你会失去很多让其有价值的上下文的语境。

在过去的几年中,软件流程思维最明显的变化可能就是「敏捷」这个词的出现。

如果我们把一个笔记压缩得太多,做的总结太简短,我们就会失去上下文语境,它也就失去了所有的意义。 例如, :::success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它所包含的信息是非常容易被发现的ーー我只需瞥一眼就能明白其中的要点。

但是如果我们背道而驰,把某件事情变得可以完全被理解,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和上下文语境,那么这条笔记就失去了本身的可发现性。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7
上图中的例子是我在任务管理软件Jira上的笔记。它有很多上下文背景知识,这使得它的可理解性很强。但是,它却完全没有可发现性。我可能需要花几个小时和巨大的精神力来阅读这个笔记,并记住足够多的上下文来决定它是否有用。要点和关键的见解都藏于其中难以被发现。

在压缩和语境之间做出权衡并不容易。当未来的你决定是否复习这篇笔记的时候往往是以秒计时的。因为 “未来的你 “很可能是在寻找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随意阅读,他们会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做出决定。看到一堆可疑文本,他们不太可能冒险再花时间复盘。

这意味着,过去的你在这个笔记上所做的所有总结都是无用功。当年没有回报,将来也不会有。你成功地将信息穿越时空向前传送了,但并没有达到能够在旅途中存活下来的状态。 :::info 如何看知识区视频?如何读书?简洁与复杂的平衡之道 :::

Opportunistic compression | 有选择的压缩

我发现,大多数人在上下文方面做得很好。我们知道如何对一本书、一场演讲或一堂课做详尽的笔记。

因此,渐进式总结的重点在于找到取舍点。它是一种选择性的压缩方法 —— 核心在于:
“如何让我现在正在消费的东西,更容易被未来的自己发现?”

这不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你不知道未来的你还记得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或者是在做什么。你必须在不知道它的用途的情况下,对笔记进行总结。这是个通用的总结,比起为一个具体的项目提炼出外延要大得多。

渐进式总结是在总结的 “层 “中工作的。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8
第1层:是渐进式总结的起点,是一切的基石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9
第2层:是第一轮真正意义上的总结,我只把导入的段落中最好的部分加粗。但没有明确的标准。我只是寻找关键词、短语和句子,我觉得它们代表了所讨论的观点的核心或本质。

我一般会稍后才增加这部分内容。这时候我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采集对将来有价值的内容,另一个是聚焦在更有价值的内容上。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10
第3层:用高亮显示,这样我就可以在所有加粗的段落中找出数量较少的高亮段落。

这一次,我追求的是 “精华中的精华”,只有在真正有特色或有价值的地方才会加亮。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11

第4层:虽然还是在总结,但已经超越了强调别人的话,而是用自己的话来记录。

对于一小部分最有感悟的笔记,我把第2层和第3层的内容总结在笔记的最上面,用自己的话重述要点,以非正式的执行摘要的形式,在笔记的最上面。

注意,前面的所有层都保留了上下文的内容,让你可以随意的忽略一些信息,而不用担心会失去它们。总结是有风险的 —— 你可能会在重要的事情上做出错误的决定。但有了多层保存的笔记作为安全网,你可以大胆一些。

最后,对于极少数的资源,即那些让我想让它们立即成为我思考和工作方式的一部分,我就会对它们进行融合。在从1-4层的各个角度进行剖析后,我再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把它们变成别的东西。

但它不一定是困难或耗费时间的。它甚至可以是某种乐趣! 制作一张草图,设计一张幻灯片,用手机录制一段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都是与信息深度角力的形式。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12

:::info 滑滑梯,汤质
郑才千,苏轼背书法 :::

Part.2 Examples and Metaphors | 例子和比喻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单一来源如何进行层层递进式的总结。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13
这是我在一篇关于后理性主义的文章上做的第一层笔记,这是我感兴趣的话题。这是373个字,以平均阅读速度,大约需要2分钟的时间来阅读。2分钟看起来并不算多,但考虑到这些笔记可能和手头的任务没有任何关联性,白花了很多注意力。尤其是考虑到这是密集的、有挑战性的材料。

对于第二层,我把我认为的关键点加粗了。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14

现在已经减少到181个字了,大概有一半的长度。但已经是最好的一半了,也就是说增加了很多价值。现在我只需要一分钟就能看懂这篇笔记的大意了,而且把加粗的段落间隔开来也能让阅读速度更快。

对于图层3,我突出文章中最精华的部分。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15

现在,我们只需要把3个部分的60个字读一遍就行了,大概10-20秒。这比完整的、第1层的笔记快了6-12倍(更不用说完整的原创文章了)。试想一下,在同样的时间内,你要花费6-12倍的精力。同时,将这些见解重新包装成你未来可以轻松找到并使用的形式。

我们来做个实验:在20秒左右的时间里,只扫描这3个高亮的段落。它们是否足够让你了解这篇文章的要点?

答案是,不能! 这个内容是只是为我服务的,因为我有我自己的背景和经验等,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也是说,总结复盘这件事,外部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一部分事情,但在研究出来人机接口之前,这件事情完全没法外包给别人(或者机器)

顺便说一下,这个例子说明了为什么标签永远都不能满足于长期的开放式研究。以下是在这段文字的某处找到的单词和术语。你能想象你的标签系统要覆盖这个列表的一部分,你的标签系统会有多复杂吗?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16
文字本身就是自己最好的标签系统。我认为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浮出已经在那里找到的关键词上,而不是标签。因为这里有一个问题:即使你用标签找到这个笔记,你仍然需要快速评估它的相关性。 :::info 回归内容本身 ::: 这里是一个3层笔记的例子,来自雅各布 · 摩根所著的《工作的未来》一书: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17
我不觉得这本书有什么特别深刻的见解。它主要是罗列了一些我已经知道的主要趋势。但它确实包含了很多很好的研究成果,我可以为自己所用,包括在某些情况下,提出反对的论点 —— 这就像在废品厂里逛逛,找一些可以撕下来再利用的废车碎片。你并不局限于作者的视角或知识,你可以从作者的角度或知识层面开始思考。你可以从外面最好的思维层面开始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从地面上开始思考。

将这些最有用的部分突出显示出来,未来我的注意力就会直接被带到这些部分。他将能够快速扫描突出显示的部分,而不必重新阅读整本书,这样做是在浪费时间。

下面是另一个4层笔记的例子,来自于Eliyahu Goldratt的《The Race》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18

这本书对我的思想影响很大,以至于我的第1层笔记几乎成了一本书。我想抓住每一个引人入胜的例子和细节,所以它重在上下文,代价是可发现性。 :::info 很像我一开始,以书原文为基础的延展,把书读厚,把书读薄 ::: 为了提高其可发现性,我在顶部增加了一个执行摘要(第4层)。通过扫描这个摘要,我可以记住这本书的大意,如果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我可以很容易地在下面的完整笔记中进行搜索。 :::info 一观对信息爆炸的建议是什么? ::: 这个笔记是我2016年7月看书的时候做的,在7月到12月之间增加了4层总结,2017年1月被纳入我最喜欢的一个帖子,【学习的吞吐量(The Throughput of Learning)】。上面截图中强调的那一句话是我需要的关键突破口,让这个论点成为可能。谁能预料到库存周转的历史会和一篇关于学习和个人成长的文章有关系呢? :::info 世界上,原来有很多以精进高效为主题的人分享呀 ::: 最后的一个例子,是第五层笔记。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19
我读了《提出问题,获得销售》这本书,发现基于问题的销售技巧很有说服力。我知道仅仅是把书中的内容高亮显示出来并不能感染到我的思维,所以我决定把书中的重点内容制作成 “小结”。

把这些想法变得形象化,需要我更深入地思考,决定什么是我赞同的,什么是不赞同的,标注那些最直接适用于工作的部分,以及尝试如何更好地表现抽象的概念。所有这些都帮助我更深入地整合了这些知识,将其作为与之互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消费。

本着压缩的精神,让我给大家讲讲底线。

有了渐进式的总结,我们就在总结我们的笔记,然后再总结,再总结,每次都会把思路提炼成越来越小的层次。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20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21

有了这些层层暴露,我们就可以从高空鸟瞰笔记的山峰,判断这座山峰是否与我们要找的东西有关。

但我们也保留了所有的层级,所以如果我们看到一个看起来很有前景的山峰,就可以用我们的 “理解的降落伞 “直接潜入其中,往下钻,只要我们需要的深度。 :::info 滑滑梯,汤质 :::

JUNGLES VS. ISLANDS | 丛林 VS. 岛屿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22

大多数人的笔记就像一片茂密的丛林。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东西,但谁又会知道呢?宝石都是隐蔽的,遮遮掩掩的。根本就没有可及性。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23
渐进式总结将丛林变成了一个群岛式的岛屿。它揭示了你的个人信息地貌 —— 你的目标、价值观、兴趣和追求的独特地形。有了清晰的地形图,你就有了引导的能力。朝着你喜欢或舒服的方向前进 —— 你就是飞行员,你能自己决定了。

Mind as staging ground | 放下思维的包袱

我们有了快速索引知识的方法,并将其压缩成许多知识包,所以整个学习的方法就发生了变化。迅速忘掉所学的东西,成为了我的目标。我希望我的思维成为一个空的容器,能让外界的想法短暂的停留,然后驶入第二大脑。这样我既可以保持清晰地大脑,又能建立起持久的结构。

还有一个关键的是:我不会按照任何时间表,或特定的顺序,或者作为工作流程的一部分来总结笔记。我完全是根据需要来总结它们,尤其是当我已经在为其他目的复习笔记的时候。

这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很难理解,也很难相信。它违背某种常识 —— 知识似乎是某种可变质的商品,就像石油或大豆一样。你的第二大脑不是一个工厂,在这里,每一块都必须按照严格的时间表依次穿过工厂的每个部分。它是一个网络 —— 当地的居民区、城市中心和高速公路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速度变化。

一个特定的笔记可能要到几个月或几年后才会被总结出来,当然更多笔记可能永远不会被总结出来。其实这是很常见的,因为你第一大脑的运作方式就是这样 —— 要么使用,要么失去。不应该试图像捧起沙子一样,不让任何信息从缝隙中流下。而是应该编织一个网络,当你提起来的时候,能按图索骥的找到你想要的东西,而那些没有和网络连接的东西,忘了就忘了吧。 :::info 滤镜,找到你想要的东西。五层滤镜,有产品五层,拆解每个知识点 ::: 数字笔记它永远不会忘记任何东西 —— 是一个注意力不足的时代的诅咒。我们需要增加 “数字认知 “的遗忘机制。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注意力引导机制。但这需要注意力的引导。

渐进式总结,是现在的自我和未来的自我之间的一种微妙联系,在这个联系中,你将现在遇到的任何洞察力跃传给未来的自我,以换取你未来的自我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利用这些洞察力。

但是,跨时空的跃传是有风险的事情。当下的自己不可能承担得起在前期一丝不苟地整理几百个笔记的重任。谁知道这样的付出会不会有回报?我以前也曾被这种投机性的投资烧毁过:在我苦心整理、分类和标注iTunes音乐库中的歌曲多年后,Spotify出现了,我再也没有打开iTunes。 :::info 整理未必有用,看你能不能用起来 ::: 渐进式总结其实是一种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创造价值的方法。相对来说,你现在做的是具体且相对容易的工作,而不是投机取巧的、困难的工作。你把耗时但无风险的活动(阅读、高亮、总结)尽可能早地准备,而把快速但有风险的活动(执行、决策、交付)尽可能推到未来。这样一来,你就可以随时准备好你所需要的所有弹药,随时准备好了,同时等到战斗前夕再决定攻击哪个目标。

如果你遵循每一次每一个笔记都要利用这个简单的法则来总结,你就会建立起一个巨大的合集,在这个合集中,你不用看一个字,只需看它包含了多少层,就能一目了然地知道一个笔记有多重要。

Part.3 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 指南和原则

这里有四条指南:

  1. 不要在所有的笔记上都应用所有的图层
  2. 以共鸣为标准
  3. 为自己设计一个用的最顺手的系统
  4. 让笔记保持一目了然

    1. DON’T APPLY ALL LAYERS TO ALL NOTES | 不要在所有的笔记上都应用所有的图层

    这也许是我看到的人们采用「渐进式总结」最大的错误、他们倾向于一丝不苟,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他们喜欢完美封闭、通用的系统,不留任何解释的余地。
    在这一点,你要放开手脚。

渐进式总结是通用的,因为它可以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媒体。但它的应用方式是不通用的。它的目标绝对不是把每一个笔记都塞进所有的总结层。这不是一个漏斗,然后到达漏斗底部的笔记越多越好。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24

没有所谓 “推荐 “的总结层次。三层也好五层也罢,更多的总结并不是好的。相反,你要的是标记出来你对任何给定笔记的关注度,以了解这个笔记究竟价值几何。

就拿最常见的情况来说吧 —— 在洞察力和实用性上一般的笔记。从统计学上讲,这就是你最常处理的笔记。你想把原始内容中最好的部分作为第1层,根据P.A.R.A.的可操作性,把它放进相应的笔记本里,然后就把它放在一边就好了。你可能要过几个月或几年后才会再看到这个笔记。完全没问题,这反而是我们的目的

—— 对吸引你注意力的东西进行严格的筛选,一旦你注意到他,那么就会进一步的优化且保留下来。如果再也没有碰到这条笔记,那现在花巨大的时间总结不值得。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25
如右图中,极小部分的笔记(在左边的边缘)包含了绝大部分的见解和价值。剩下的笔记(右边的尾部边缘),包含的价值要少得多。你仍然希望把它们留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但要把总结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价值的笔记上。 :::info 也是遵循幂律分布 ::: 以下是我在笔记中应用了大约多少层的细分。

从下往上开始:

  • 我只在我消费的50%左右的来源中保存任何笔记。
  • 25%标粗进入第二层
  • 20%能被高亮
  • 只有 5%才会再次总结
  • 只有 1% 的内容,能进入第五层的融合,因为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你能看到 “要求 “每一个笔记都要进入第5层是多么疯狂吗?这样做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我觉得不那么有趣的来源上,而牺牲了我觉得更有趣的来源。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26

2. USE RESONANCE AS YOUR CRITERIA | 以共鸣为标准

注意,没有明确的标准来决定每一层的内容。我见过有人试图创建某种通用标准,但我认为这是某种愚蠢的尝试。
套用这样的标准,需要系统2的分析性思维,这样做又慢又累。相反,我们要利用我们快速、直观的系统1思维,以 “有什么共鸣 “作为标准。
何谓渐进式总结: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 图27
这对于A型组织者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它似乎非常模糊,容易出错。而事实也是如此。但它也利用了你的第一大脑比任何计算机做得更好的少数几件事之一:模式匹配
共鸣是一种发散性的注意形式,是一种感性的直觉感知,可以同时扫描多种模式。

  • 什么是惊奇的反直觉的
  • 哪些事情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 与过去的经验相吻合并有助于我们解读过去的经验的东西
  • 什么是感人、感动、或有意义的
  • 帮助我们简化解释其他更复杂的想法的东西
  • 莫名其妙地让我们心惊肉跳
  • 哪些东西符合我们最深层的目标、价值观、优先事项和问题
  • 是什么打破或挑战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模式
  • 哪些是罕见的、有趣的,而且将来可能有用的东西

你可以用分析系统2一次一个一个地扫描这些模式,但那会花去很多时间。利用我们的直觉,对周围环境中的任何不正常的东西都快速的感知,就可以同时处理这么多非结构化的信息。 :::info 截拳道,充分发挥直觉的价值,一二系统交织 ::: 不要陷入分析或解释模式,试图找出如何将你所读到的东西归类,它的 “意思是什么,”或属于什么主题。相反,你唯一的工作是暴露出文本中已经发现的语义钩子。而把如何利用它的工作留给未来的你。

3. DESIGN A SYSTEM FOR THE LAZIEST VERSION OF YOURSELF | 为自己设计一个用的最顺手的系统

我经常看到有人因为渐进式总结而兴奋,开始添加 “功能”。他们开始发明标签系统、标签层次结构、命名规则和进行分类。他们在学会走路之前就开始尝试着奔跑,在总结层中过度设计每一个注释的内容表,或者为每一个注释画一张图片,或者让每一个注释的格式更加一致。

这是最大的陷阱,也是最容易让你掉队的地方。

你必须记住,你不是在为最好的自己设计一个系统 —— 一个有动力、轻松、有时间和旺盛精力的人。你是在为最坏的版本的自己设计一个系统,就像Alan Cooper在他的交互设计书《About Face》中所说的那样。

为最坏的自己设计一个版本的交互模型 —— 疲惫、懒惰、无精打采、焦头烂额的那个人 —— 因为当你需要可靠的工作流时,通常会呈现出这么一个状态。

我发现我最懒惰的自己,只想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通过使用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和自己喜欢的想法进行互动的方法,我从不排斥我的笔记,我的笔记也不会有排斥感。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几乎不需要任何精力,就可以无意识地、甚至是放空地去做,作为一种知识仪式。知道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状态下都能给自己的笔记增加真正的价值,这让我的阅读和笔记变得非常上瘾。

我们该如何设计出最坏的自己的笔记方法?正如迪霍克所说的那样。

简单、明确的目的和原则,就会产生复杂而智慧的行为。复杂的条条框框和规章制度产生了简单而愚蠢的行为。 化繁为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我们要的是简单的目的和原则。正因为如此,渐进式总结除了一些松散的格式化提示和一个总的规则外,其他的都不重要。

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你感兴趣的事情上

将你的注意力与你感兴趣的事情结合起来,使这个过程变得愉快,从而使这个过程可持续。

4. KEEP YOUR NOTES GLANCEABLE | 让笔记保持一目了然

你需要掌握的一个关键点是,亮点多了并不是更好。一般来说,更多的亮点只是冲淡了其他所有亮点的可发现性,从而冲淡了价值。

这里的原则是,你要保留笔记的 “可看性“。最关键的是,你要能在快速浏览的情况下,了解一段文字的大意。我们生活中最有用的信息来源都有这种品质。

  • 面对一页页的Google结果,你不需要仔细阅读每一个字,只需保持视线不聚焦,随意扫描抓住你的注意力的关键词即可
  • 有了相册,你不需要单独检查每张照片中的每一个元素,你的眼睛就可以轻松地扫描几十张照片,寻找一个人脸、一个地方或一个场合。
  • 环视你所处的房间 —— 你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了解所有情况,而不需要对任何一个部分进行重点关注 :::info 整理、断舍离、归类、盘子,就是增加可看性,减少大脑复杂的分析处理 ::: 可见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是为了快速掌握一个场景的要点而设计的,而不是像电脑一样单独分析每一个物体。一旦你给了大脑太多的细节,它就不得不进入分析模式。一般来说,你对保留的东西越有选择性和挑剔越好。保留早期的图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给你一个安全网,这样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掉大段的文字。

RECOGNITION OVER RECALL | 认知大于回忆

上述准则之所以能起作用,是因为我们的认知中有一个深层的原则:我们在认知上要比记忆上要好得多

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读了一篇文章,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令人惊讶的东西。你基本上同意作者所说的一切,即使你以前从来没有完全这么想过。你可以认可他们所写的东西的有效性,因为你 “已经知道了”。但这决不意味着你可以自己回忆并写下来。

但是,如果你已经知道了,那么这些知识在哪里呢?在你能认识但不能回忆起来的广大空间里。

大脑根本不是用来记忆的。你记住了一个电话号码,几分钟后它就消失了。你的大脑中所有的功能都在不断清除旧的记忆,削弱未使用的连接。另一方面,你的大脑的识别能力是惊人的:我们可以在一瞬间认出人脸,多年后的人脸。我们只需读几句就能看出我们以前读过的内容。即使是与过去的经验只有隐约相似的情况,也会引发似曾相识的感觉。

通过依赖识别而不是回忆,我们在创造性的追求中获得了更大的带宽和记忆力。这里有一个问题:识别并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某种外部刺激。它需要某种外部刺激来让我们认识。它需要一个具体的媒介,让我们的感官来推动。 :::info 中介物的价值,帮助你识别和唤醒 ::: 这就是渐进式总结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把每一个想法像收藏品中的小虫子一样详尽无遗地罗列出来,而是要创造一个丰富的触发器、提示和钩子的环境,以引发记忆、联系,甚至是更多的新想法。这个环境就像一张数字画像,只把最精炼的洞察力的精华片段呈现在你面前,帮助你认识到你已经知道的和已经想到的东西。它也是一面镜子,让你从每一个可能的角度看清自己。

ASKING BETTER QUESTIONS | 问出更好地问题

当我们在阅读时,我们通常会同时尝试做很多事情:阅读单词,为单词分配意义,解释句子,理解观点的变化,记住书的整体结构,决定是否同意书中的整体结构,是否将想法与我们现有的心智模型相匹配,思考我们读过的相关事物,等等。

换句话说,我们是在 “一直/已经在读”。一下子把这么多的思想串联在一起,很累人。这也是为什么阅读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如此耗费精力的原因。

我们用渐进式总结法所做的就是把你的思维 “解开“。我们得到的是那些相对不费力气的思维类型 —— 吸收词句,
注意到那些能引起共鸣的地方,突出那些部分—— 并尽可能早地把它们拉出来。
这有助于使阅读变得愉悦,让我们在阅读中产生愉悦感,并让我们在执行工作时,无论用什么方式、什么时候使用,都会有价值。

而且,我们得到的是需要花费更多精力、依赖特定语境的思维类型
—— 分析、解读、理解、比较、对比、总结
—— 并将其安排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但我们不是把它安排在日历上,而是偶然地遇到 —— 当X发生时,如果需要Y,如果我想做Z。

为什么把这些思考的工作留给未来的你是个好主意?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一个特定的笔记意味着什么,如何解释它,应该如何归类,或者说它将如何有用。它的意义是由你用什么视角来审视它的意义决定的。你可以使用许多有趣的视角,但最好的视角是当前的项目、问题。

用一个当前的项目作为视角,你可能会发现你对一本书的笔记作为如何结构化论证的模型是最有用的。

用一个不同的问题作为视角,你可能会发现那些同样的笔记对你之前几乎没有注意到的一个小点很有价值。

用一个问题作为视角,你可能会发现作者在不知不觉中提供了答案。

有一个具体的项目作为视角,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动力,让你的思路更清晰,方向更明确,重点更突出。它可以帮助你割舍掉好的想法,专注于伟大的想法。

真正的项目提供了一种优化的心态,让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info 一切皆可产品,项目也是产品 ::: 与其说是用笔记来回答你现在有的问题,不如把它们包装成未来你无法想象的问题的潜在答案。

事实是,你的笔记系统不是为了找答案。你可以用Google来找答案。

你的笔记系统的目的是帮助你提出更好的问题,这是电脑无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