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问题的求索停留在哪个环节?

学习 2020-11-29
46阅读7点赞2评论
「王阿姨住院了,为什么?因为她摔倒了。她出门时踩到冰面,没站稳弄伤了髋关节。」
这是一次典型的、关于「为什么」的问答。「踩到冰面摔倒了」这个答案,对大多数人足够了,无需再追问了。
但如果提问者是对地球一无所知的外星人,那么这个回答远远不够。

  • 首先,为什么摔伤后要去医院?医院是什么?
  • 其次,如果摔伤很严重,那她是怎么去的医院?是她打电话叫的救护车吗?还是她丈夫看见了,送她去的医院?

你会发现,原本在直觉上很清晰的「A=>B」「因=>果」路径上,其实还包含着很多未知空间。我们是用常识和经验,填充了这些未知。
但对于不具备这些常识经验的人,这个「为什么」的问题,其实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

「踩到冰面滑倒」这个例子,是理查德·费曼在访谈纪录片《想象的乐趣/Fun to Imagine》中提到的,他想说明一件事:回答关于「为什么」的问题很难。
你需要先把一些发现当作「基本事实」,然后才能在这些「基本事实」构成的框架里给出解释。
此外你还需要知道,哪些问题能用这个思考框架解释,哪些不能。如果一个问题所处的范畴,超出了你所掌握的框架范围,那你就无法获得一个满意的解释。
但现实中,很多人在讲「因为…所以…」时非常自信。
就比如,当你问他「为什么磁铁会互相吸引」,他会得意地告诉你「因为有磁力」。
但如果你继续追问:「磁力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我坐在椅子上,我和椅子之间没有磁力?」他可能就支支吾吾、语焉不详了。

费曼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是这样思考的:
(注:为便于理解,我用自己的话做了改写和补充)

不同人掌握的思考框架并不一样,所以关于磁铁问题,我会给出不同层次的答案。 如果你对物理不甚了解,我能给出的最好解释是:世界上存在「磁力」,磁力会让磁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 但这个解释并不完美,因为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其他场景下,就没有像「磁力」这样的现象?比如我用手按椅子,能感受到椅子的斥力。但即使我把手翻过来去按,也依然是斥力呢?

而如果你是一名物理学研究生,我会说,在物理学研究的范畴里,手与椅子之间的斥力,和磁铁之间的吸引排斥一样,都与电场力相关。电场力是我们解释现象时使用的一个「基本事实」。

  • 磁铁问题的特殊性在于:为什么这种吸引/排斥现象,可以在相当远的距离发生?(磁铁之间的作用距离,显然远大于原子或电子间的距离。)
  • 这与磁铁中所有电子都朝同一个方向旋转有关,它们排列整齐,放大了力的效果,大到你能在较远的距离尺度上感受到它的存在。

但无论是哪种层次的解释,都需要你把「磁力」或「电场力」当作世界上存在的一种基本事实。 有些人会尝试用我们熟悉的事物,解释这个现象。但这通常会陷入「循环论证」。

  • 比如,当我说磁铁间的吸引就像是「有橡皮筋把它们绑在一起」,你肯定会问,「那橡皮筋拉力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橡皮筋会倾向于恢复原状」?
  • 最后我还是要用更基本的电场力,来解释橡皮筋的问题。
  • 但别忘了,刚刚我是在用橡皮筋解释磁力。这种绕圈子的做法,是一种严重的作弊。

因此,我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回答「为什么磁铁互相吸引」。我只能告诉你,这是世界上存在的基本作用力之一,基本力包括电场力、磁力、引力和其他。如果你是物理系学生,我会讲得再深一些:磁力和电场力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而引力和电场力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晰。 除此之外,我无法用你更熟悉的事物去解释它。 或者说,尚不存在一个大众更熟悉、且更有解释力的思考框架。

学习用陌生的眼光看待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向更深的疑点发问,能让你对世界的复杂性有更好的理解。
比如,回到之前「冰面滑倒」的例子,你还可以问:「为什么在冰面上人容易摔倒?」

  • 因为「冰面很滑」。「滑」解释了「摔倒」这件事。

那为什么「冰面是滑的」,而地面或草坪就不是如此?

  • 这就涉及到更微观的现象:当你站在冰面上,你施加的压力会让接触面上的冰稍稍融化出现水,水在你和冰面之间起到润滑的作用。

但你还可以问:为什么冰会在压力下从固态变成液态,而其他物体往往是越压越紧实?

  • 这是因为水在临近结冰时(4℃以下),体积会膨胀。而压力使膨胀逆向进行,也就是收缩,收缩使冰融化。这和其他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正好相反。

那么,为什么水有这个现象,而其他物体没有?

  • ……

你可以无止尽地问下去,直到你停在一个「自己能满意」或是「不想再继续问」的答案上。
这些答案通常是由那些符合你经验或信念的「基本事实」构成的。

很多人在思考问题时,会提到「求真」二字。
但要注意:你在寻根问底和恍然大悟的时刻,触碰到的并不是「最终的真理」,而只是「符合你现阶段认知」的断言或假设
多数人需要把这些「假设」当成「事实」,当成推理的起点,才能完成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决策。
有时这些假设并不严谨,甚至很容易找到反例驳倒,但这未必会影响到持有这些假设的人正常生活,他们也不会因此犯下大错。
我们尊重那些不断对科学假设做更深拷问的人和过程,但也要有意识分辨,哪些假设是重要的(mission-critical),哪些是与情境问题无关的(trival)。
最需要避免的是一种姿态:以为自己掌握了更高真理,于是以智力优越者自居,对那些想法看上去更浅的人表现出嘲讽或傲慢。
而忽略了,很可能你们只是掌握不同的信息量,相信不同的「基本事实」,因而有着不同的「思考框架」,停在探索之路的不同位置。
就好像一棵真理藤蔓上的两只蜗牛,一只留在叶上,一只趴在枝上,但都离树根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