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44y1r7RJ
整理的思维导图https://share.mubu.com/doc/3LWda9DcK4l
笔记链接https://www.yuque.com/ben123/say/sk0591

笔记整理人:贲志泉

大家好,我是老蒋,今天,咱们来聊聊书店,我们先从书籍本身开始聊起。

1.一本书的成本构成

我来给大家讲讲一本书的成本构成是怎么样的。

那么这里我先引入两个出版业中的概念,一个叫实洋,一个叫码洋
码洋,就是一本书,一般都在右下角那边的一个定价,这个就是码洋。
实洋,是出版商卖给渠道商的价格,或者是大的图书经销商或者是电商平台,或者是实体书店。

那么一本书的成本包括从最前期的给作者的稿酬,然后还有版权采买的费用,到再往后一点的这个翻译编审,然后版面设计等等这些费用,再到纸张费用、装钉费用、印刷费用,最后还包括了为这本书的差旅会议乱七八糟一些杂项,那么所有加在一起平摊到每一本书上,大致就是码洋的30%-40%之间,毕竟出版社还有一些综合的管理费用,而且还要自己挣一点钱.

所以最终一般来说,每本书的实洋就是码洋的50%-60%,也就是说不管电商平台还是书店,能够拿到的价格大概就是这个价格。 :::info 稿酬、版权采买费、人力成本(翻译编审、版面设计、差旅会议)、出书成本(纸张费用、装钉费用、印刷费用)…… :::

2.电商平台的书价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去看一下,中国的电商平台能够把书卖到多少钱?

这个大家可以随便打开京东或者当当,只要不是在读书节或者618或者双十一的时候,那么大概这个书的价格就会打一个七到八折;
那如果一旦进行了这些活动的话,一般就会打4-5折甚至更低,最低到2.5折都是有可能的。

那么综合看下来,在电商上面买书的价格大概就是6折左右,那这个数字是任何书店都给不了的。

基本上书店都是原价买书或者是,你如果在我家办了卡是会员的话,95折9折,最低如果是在特殊的促销活动下,能够达到85折,这是书店能给到的极限了。

因为非常简单,书店必须给大家提供一个店面,必须得有相应的服务,所以它有昂贵的店租和人力成本,这些是电商平台不用考虑的。

这就是书店行业在最近大概15年间发生巨变,然后进行各种各样的调整,受到冲击倒闭潮等等一系列的基本的原因,那就是卖书架上根本没有办法和电商平台去做任何的竞争。

你也不能责怪消费者没有良心或者怎么样,因为任何一件标准化的商品,既然你书店和线上的平台卖的书没有任何的区别,那么你比对方贵个30%以上,那么消费者都是趋利避害的,都是理性的,那么他选择去电商平台购买也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情。

3.书店不占价格优势,如何破局?

那么当同一件商品,你就是活生生的,因为各种商业模式的问题卖不过另外一个竞品的时候,你怎么办?

那这里国外,比如日本的做法是政府会保护书店业,他怎么做?
他会强制要求一本书出版之后的几年之内,所有地方购买价格必须一致,他用政府的市场监管,强行把这种竞争优势给抹平了,所以在日本还是会有相当多的人到书店里买书的,但是中国是没有这种保护机制的,那这个时候你的价格就是活生生的拼不过线上平台你怎么办?

那书店无非就是我绕开它,我找辙,我既然卖书卖不过你,我看看有没有其他的,我能提供的独特的价值,我能不能有其他的营收点,那最终书店找到的大概是一个关键词就是空间。那书店会千方百计地把自己营造成一个大家愿意去待着的地方,营造成一个安宁的舒适的有文化氛围的地方,让大家长时间的停留,并且产生各种各样的衍生消费,比如说你要买杯水喝。那么现在书店大概有所谓的这个2.0模式或者3.0模式,有大概四块的营收

1.图书销售。
2.线下活动,比如办一个收费的讲座、一个亲子活动、一个绘画班……
3.卖周边,各种文化衍生品,比如说帆布袋、纸笔、IP联名的文化衫;更离奇的,比如说红酒,数码产品。
4.咖啡茶饮,在书店里面卖水。

那基本上经过这样一番电商平台的冲击,他们在迭代改造之后,书店就从一个零售行业变成了一个综合业态,大概可以理解成是一个空间型服务型的业态。

4.书店还赚钱吗?

好,那么书店,现在找到了新的营收点,现在有了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这种收入,那么书店是不是能够赚钱?

自己调研

我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专门去做的一个非常蠢非常笨的调研。我去了北京的一家华熙live的言几又书店

这是五棵松华熙的言几又,这家店特别的简单,因为他的店比较小,没有太多分割。 然后四个区域一目了然,这边就是卖书的区域,上面是书架,然后这是畅销的,它重点陈列的书籍。这边是周边各种各样的小玩具,还有原创的东西,IP联动等等,然后那边是他的一个咖啡区域。在那边是一个启蒙类童书,然后小孩待的地方。


我去那坐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然后我去点客人,有多少客人在图书那边结账,有多少客人在茶饮这边结账,那最后在清明节的某一天晚上,人流量巨大的时候,我统计了一个小时,那一共有15名客人在图书周边那边结账,一共有5名客人去买了咖啡和茶饮。

那我们设置前者的客单价是100元,那后者的客单价是60元,这个数字应该只高不低,那么他一个小时的营业额就是1800元,但是这个数字不太严谨,因为你不可能每一个时间段都像这个节假日的晚上那么熙熙攘攘。

我又找了一天周中时间的下午,人流量比较小的时候,再去统计这个就非常惨淡了,那统计了一个小时,同样的一家店是,有4名客人在图书那边结账,有3名客人在茶饮这边结账,那么统计下来,他的流水是580元,那大概综合再算上每天的有效营业时间是10小时的话,基本上可以算出来华熙live的这家言几又大概每天平均的日流水是1.0W-1.2W,那么我知道的一家店流水是多少之后,但是仍然没法判定他的健康情况,我们不知道他赚钱还是亏钱。

结论:血亏

这里我请教了一位商业地产的朋友,他告诉我一个概念叫租售比,是用来判断一家店铺的经营情况的。这个租售比不是我们所说的买卖房子的租售比,是他们商业地产的一个特有概念,就是一家店铺的租金和他的流水之间的比值,这个比值当然是越低越好。

那如果<20%,也就是说你这个店铺能创造的流水是你的租金5倍以上的时候,这个经营状况一般比较好的,能赚钱的。
在20-25%到30%的时候,一般来说,都是能够维持店面正常的运营;
如果>40%就是一个警戒线了,一旦你的流水<租金的2.5倍以上的时候,从商业地产、从购物中心的这个角度来讲,他们就要考虑这家店是不是要掉铺了。

掉铺:因为经营不善,没法续租,被迫关店。

好,那我们现在知道了,一个租售比的警戒线在40%,我们又知道了言几又这家店的日流水是1.0W-1.2W,我们再看一下租金就好了。

我去查了一下公开信息,华熙live的这个商圈平均的店面租金价格是12-15元每平米每天,华熙live这家店是一个20*20的一个方块,一算下来以后他每天的租金需要付出的是4800到6000元,那我们用4800-6000元,除以1.0W-1.2W可以算出来它的租售比在50%左右,那么这个就是一个很不好的数字。

刚才我说了警戒线40%左右,他甚至达到了50%甚至更多,那基本上从行业里的经验来看,这家店就是肯定亏钱,血亏的那种。

这里就来到了一个疑问点,有的朋友可能不相信我说的这个判断,或者觉得这些连锁书店中它是一个个例,那么我建议你也用同样的蠢办法,你去你身边最近的一家书店,你去店里坐一个小时,点点人头,看一看他的流水,再查查他的租金,你算一下租售比,那你可以自己去验证一下,是不是你身边的书店是不是赚钱?

那我可以告诉大家,基本上全国的连锁书店都是不赚钱的。

连锁书店每个月都在亏钱,他为什么还能开到现在?

好,那这里就自然而然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连锁书店每个月都在亏钱,他为什么还能开到现在?

那这个问题我从不同的业内人士那边得到了答案,而且很幸运我的群友里面有一个是上海一家大型购物中心的总经理,他在一家商业地产任职,那么他就跟我说这个秘密就在于,所有的商业地产都会给书店进行大量的租金,还有装修方面的扶持和补贴政策。

以老C实际谈过的一家合作来说,那首先他能给到一个很低的租金,它的租金是其他店铺的30%。另外它能够给到一个相当可观的装修补贴,大概每平米1000到2000元内一家这个中小型的书店,一般来说可能我们假设它是300到500平米,这个光补贴这一项就至少有四五十万,这个扶持力度相当大了,但是他说不是一家孤立,而是全行业都这么做,都会给书店差不多力度的扶持。

那么商业地产为什么要这么做?
商业地产肯定不是因为我要做慈善,或者我要满足市民的精神生活,那它既然它是一个商业机构,他就要赚钱,他考虑的肯定是利益,肯定是他有一个自己的算盘,老C就跟我说了一下,从商业地产的人来看,大概这个事是怎么样的。

1.书店能给一个购物中心带来调性和特色。那么这个事情听起来好像很玄乎,其实不是,非常简单。当一个商业地产、当一个购物中心里面有一个不错的书店的时候,那么你会认为这个购物中心是有文化的,有调性的,有B格的。因为它有文化嘛,于是,你就更愿意带你的孩子来,你就更愿意带你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来,然后我更愿意来这里约会,那么这就能带来人流量。

2.书店会拉动整个购物中心的平均滞留时间。因为大家用户会在一个书店里滞留,然后,他会看书选书买书,那么拉动这个滞留时间对一个购物中心有很多好处,那比如说老C的经验就是当一个顾客在一家商场里面停留了两个小时以上,那么他就会口渴,他就会买水喝,这个就是一笔营收,那么当它停留了4、5个小时以上的时候,它就有大概率会在这个商场里把自己的饭给吃了,那这个对商场就是有综合的好处,另外它可能还会逛一逛其他的店铺,然后再进行其他的消费。

3.商业地产冷区得到充分利用。那么下面还有第三个逻辑,这个就比较专业了。在这个商业地产里面,有一个概念是冷区和热区。
什么是热区?
就是一进门的那个地方是热区,电梯的周边的一块区域是热区,也就是说这块的人流量天然的是比较高的,那当然所有的店铺都希望把店开在热区。

但是书店不一定。因为书店有相当高比例的顾客是目的性的消费,他就是奔着这个书店来的,你给他安排在冷区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

另外一点是每一个购物中心租的建筑、盖的楼都有一些因为建筑特性带来的犄角旮旯。

比如说一般的店铺最良好的状态是一个规规矩矩的长方形,但是有的建筑在角落的地方,它是一个三角形或者圆弧形,或者一个奇奇怪怪、七扭八扭的形状,那么这些因为建筑特性带来的所谓的过剩面积就可以交给书店来消化。

所以,综合上面这个三个商业地产的小算盘就能看出来,书店基本上对于购物中心这样的东西来说,它是一种吉祥物,它虽然不赚钱,甚至他是亏钱的,但是它能够带来人气,它能够让顾客喜欢这家商场。

补贴扶持书店是否能继续?

商业地产会给书店提供租金补贴,会扶持书店,那么书店是不是就高枕无忧?

也不一定为什么,而且我觉得相当持怀疑态度,因为这个大概在16-18年的时候,整个这个全中国的购物中心都是对书店这个形态相当热捧的,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去吸引一家书店入驻到这个商场里,他们会抢书店,为什么?

因为那个时候可能快时尚品牌整体性地往下衰落,走下坡路。而且,那个时候书店2.0的业态刚刚兴起,大家会觉得,我是不是能够把书店当作自己这个购物中心的一个特色的地方,所以大家都会提供相当好的补贴政策,吸引大家加盟。

但是,经过了几年时间的运营,也得到了很多的反馈。商业地产这个行业内开始反思,那好我给你提供了这么多的补贴对吧,都是真金白银,
性价比到底怎么样?
你书店有没有给我带来真正的实打实的利益?
你所谓的这个拉动客流量到底是多少,值不值得?

那这个答案不好说,对吧?

所以现在商业地产对于书店的热情开始减弱,那书店的扩张速度也在下降。

老c告诉我,一般来说书店和商业地产签的合同都是5-8年的,大家算一算从16-17年往后是5-8年,那大概也就是到了2023-2024年会有一大批书店的合约到期,因为大多数的连锁书店开店的热潮就是在那几年,到了那个时候,书店行业会存在一个很大的变数。

商业地产还愿不愿意和你去续租,你还能不能拿到这么好的扶持政策?

都是一个疑问,都是一个未知数。

5.结论

好了,那这个视频,就基本上进入尾声。那么最近一段时间,我看了这么多的书店,我大概本人去过的,就得有个二三十家书店,然后做了很多很多的调研,做了很多案头工作和书店行业里的从业者和读者都进行了很多的交流,那么我现在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就是现在国内紧紧依附在商业地产的连锁书店为主流的书店形式,那么绝不是书店唯一的未来。

6.那些“最好”的书店

我在调研的过程中,去拜访过单向空间的书店总监武先生,那么在跟武先生交流的时候,问过他一个问题,就是你觉得中国的书店行业的标杆是哪家,或者说你觉得你心目中觉得目前能看到的最好的书店是哪个?

他回答说是北京的万圣书园,大概就在五道口这个地方,我去过很多次,我也觉得他是我心中最好的书店之一,而且我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我相信几乎所有喜欢书爱读书,而且去万圣书园读书玩的人都会觉得它是一家很好的书店。

为什么我会很喜欢万圣书园?

我仔细想了想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每一次去万圣书园,我都会在那里看到一些我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或者我虽然听说过但没有留意过的这种书,但是我一看他就非常有购买和阅读的欲望,精准地扩大我阅读面的一种体验,是我在目前所有的电商和读书软件想都办不到的。

那我觉得书店是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之所以万圣书园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排除了很多嘈杂信息的干扰,比如说它没有那种不知所云的的垃圾畅销书。

那我觉得书店就应该这样,一家好的书店应该显示出店主的这种阅读偏好和品位,那这不仅仅是出于做差异化的目的,而且也是在培养有信任感,也就是说作为长期的用户,长期的消费者,我认可你这家书店,我相信你家书店不会给我推烂书,哪怕这个书我不喜欢,但是也是有一定的门槛的,会大大的降低我的筛选成本。

所以说,我觉得一家书店其实可以分成面子和里子的。

面子,可能是这家书店的地理位置,可能是大门好不好看,可能是里面的装修、各个方面的灯光等等;
但是一定只有两点,就是它的选书和他的摆书

那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标准,就是很好的选书和很好的摆书去要求现在的连锁书店,那几乎可以说没有一家是合格的,甚至我觉得有些书店颇有点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意思,他们花里胡哨的,营造了很多氛围很多景观,然后一看选书摆书一团糟,你既看不出任何这个逻辑,也看不出什么品味。

7.网红咖啡馆、餐馆与书店的区别

那么像这样的书店,我们就能看出一些网红咖啡馆的影子。

对于一家网红咖啡馆来说,咖啡好不好喝是不重要的,反正大家不是来喝咖啡的,大家是来找这种中产生活的情调的,大家是来找优越感,是来凹造型,然后拍照发朋友圈的,所以对于网红咖啡馆来说,这个用户的付费点真正的需求其实是剥离的。

用户的付费点是一杯咖啡,但是用户的需求是刚才说的那些东西(中产生活的情调、优越感、凹造型、拍照发朋友圈)。

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把这个咖啡前理解成门票,那么既然网红咖啡馆是可以生存的,网红餐馆也是可以生存的,那么可不可以把同样的逻辑复刻在书店上呢?
我个人认为是不行的,原因就在于这个不同商业模式的特征是不一样的。

网红咖啡馆和餐馆之所以能跑通,是因为餐饮行业的毛利是非常高的,可以达到7成到8成,那么毛利这么高,你只要找对了年轻人的high点,你只要去成功地把自己营销出去,那么不用开特别长的时间,我就开一到两年的时间,全城的潜在用户,各种各样的年轻人都吸引过来洗一遍。然后不需要长期经营,不需要这个狠抓菜品的质量和口味,我挣一波快钱就跑,把店关了,重新再开下一家网红店就可以,对于餐饮来说,这样的模式是可行的。

但是对于书店来说很难或者干脆就不行,因为图书的毛利已经算过了,不到30%,这是根本没法赚快钱的一个商品类型,而且网红咖啡馆刚才说的咖啡是门票,它是有入场券的。

但是同样的模式在书店是行不通的,因为书店的业务特性和它几百年大家形成的惯性也决定了,大家都默认书店里面应该是能免费进去,大家能给你们逛,能在里面去看书买书。就像一家商场你没法收门票一样,书店你也很难收门票,那么注定就会有一大堆过来白嫖,然后拍完照就跑也不付费的用户,你必须得容忍他们的存在。

再加上对于书店的咖啡茶饮业务来说,来书店的人很多都是捧一本书来这里看书阅读学习的,它翻台率是比较低的,那这方面的变现效率和网红咖啡馆没法比的,所以综合上面的原因,书店其实不能把书完全当做一种氛围,完全当作一种工具。

书店如果想要长期良好的经营,我个人认为最终还是要回到文化体验和阅读体验这两个关键词上面,不然的话,你书店和其他业态相比,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假设你们认为书不重要的话,你为什么不去干脆开一家咖啡馆?
你也不用有书浪费的那么多店的经营面积,付出那么多额外的店租。

什么叫各种衍生业务应该围绕文化体验和阅读体验展开呢?

我举一些例子,比如说书店,你可以卖一些文创产品,甚至我觉得亚文化的相关的手办都是可以卖的,因为这方面的人群可能是相通或者重合的,他们都是这种文化消费者。
但是,书店如果去卖数码产品,或者卖这个红酒,我觉得就不具备任何的优势,也很难带来长期的正收益。

再比如书店的活动应该围绕什么展开?

办各种各样的文化学术的讲座都OK,比如请大学教授、社会的文化名人来给大家讲一些东西。办小型的摄影展、办导演见面会都可以。
但是在书店里什么不可以?
比如说电竞比赛或者办偶像见面会,那就会很奇怪,虽然说后者有可能会因为一些偶像和电竞本身的热度吸引到一些短期的人流,但是它会严重的降低你书店的调性,你能不能把这些人留住和转化也未知。

所以我个人认为书店的业务拓张是有明显的边界的,就是在于这两个关键词。

在这个流量时代,书店营造各种各样的景观。去进行一些花里胡哨的设置我觉得都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没有流量的话,你很难苛求一家书店说我不宣传自己,我也不讲这些噱头,我就老老实实卖书的,基本都死掉了,对吧。

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有一些内功存在的。我刚才举了很多错误的案例,什么做法是不对的。我那下面我来举两个非常细微,但是我觉得做得非常好的书店的做法。

1.大垣书店
一个是,我在日本京都,看到一家书店叫大垣书店,我觉得里面有一个细节做得非常好。
它并不是按我们所说的这个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文学等等进行分类的,它用了一个比较特别的,它分成“商、雅、知、旬、芸”,旬就是畅销书,芸就是艺术设计,然后“旅、文、催、家”,它分成了这些非常有特点的分类。然后书店上还有更细的一些标签,你仔细看,会发现它的摆放是非常考究的。

2.星汉书店
我在重庆偶遇了一家书店叫星汉书店,那么这家书店他也是在摆书方面,它并不是按照通常的逻辑,而且它列出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小短语。

比如说有一个书架,叫做“流落荒岛的必备书”,有一个叫做“生活的避难所”,还有“黑暗中的那盏灯”
另外,它还有一些更有逻辑的方法,比如说专门有一片区域就叫“好好相处”,显然就是在说人际关系的,这里面又分成“友谊万岁”,就是说友情的。
“婚姻这座围城”说的是亲密关系的,还有“和孩子共同成长”说的就是亲子的;
还有一片叫做“时代脉搏”,里面有分“人人都是产品”“行业揭秘”“创业这条路”,这些做法虽然很细微,但是有效,而且它是非常贴近年轻人的,在书店真正应该扎实修炼和创新的内功上,做出了一点点突破和一点点差异化。

我在逛各种书店的时候,还看到一个小细节,但是我觉得很体现这个书店经营者的用心程度。
我发现有一些书店,它是会把每一种书的一两本把它拆开,然后包上书皮,专门供顾客去翻阅,有的书店就不会做这一点,它可能就是所有的书外面都包上一层包装纸,然后你也不能去翻它拆他,那么我每次看到这样的书店,我都很困惑不解。
如果我进到一家书店,发现里面所有书我都是不能看内容的。那我来这家书店的目的是什么?那这跟我在京东或者当上买书究竟有什么不同?

我觉得像这种小的细节,虽然非常的细微,但是确实能够体现出书店经营者的智慧和他为顾客有没有去考虑,而且也确实能够让真正的文化人和读书人带来更好的体验,这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三个问题

好,那么这个最后的最后我再说三个不一定对的想法,或者说这三个是我现在也不知道答案的一些问题。
1.我个人认为书店未来是不是会存在一种可能性,书店和互联网的业态进行更深的一些融合?

比如说书店充当某些书籍和阅读相关的线上业务的门面,我举具体的例子就是连锁书店能不能和京东商城进行合作?
我干脆就不比价了,我比不过你,那书店直接引导用户在京东商城下单购买,然后线上平台会给书店一些通道费或者书店把自己卖身给某些读书类的或者知识类的APP,我可能不太挣钱,但是我充当你的一个展示和体验前台。

那这方面我其实看到过一些尝试,比如说言几又与知乎有过会员方面的合作,很可惜没有持续下去,现在应该已经停掉了,还有就是上海新开的多抓鱼的二手书店,我觉得也算是一种线上线下的联动的尝试。

但是,这个想法为什么说不一定对,是因为它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这条路径的问题在于就是线上线下融合的一般性的逻辑是什么?

这个一般性的逻辑是说用线上的超大流量去反哺线下,为线下的业务带来很多的客流,然后在线下完成消费

但是,书店其实是反过来。书店如果想和线上合作,很可能是用很小的线下流量去引导大家在线上完成消费,这个漏斗就是逆着的,他很难为互联网平台带来真正的价值和长期的利益,因为互联网平台说白了根本看不上你那点流量和交易额,当双方在利益上匹配不了根本不对等的时候,其实就很难维持住这种长期的合作。

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比较成功的,真正能够立得住的互联网平台和书店的合作,但是我觉得这个方式是非常值得去尝试的。

2.我始终觉得社区是书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

那刚才我说的这个网红书店长期来看是不太能成立的。我个人认为书店还是应该扎根在社区,应该长期服务某群人,就像万圣和先锋一样,它滋养辐射周围几公里内的学生和市民,成为大家文化生活的一个去处,而且有很多人是熟客老客。

那么这种社区型的书店,也是是日本和欧美的书店,一种非常常见的转型方向,日本和欧美的传统书店它们也会面临互联网电商的施压,也就是这些的社区书店会花更多的精力在服务上,然后他们会尽量的让来书店的客人能够享有一段非常安宁,非常舒适的时间。

而且,国外的社区书店会非常注重日常活动的运营,从咱们这边也比较常见的这种签名售书和讲座,到更加特别的更加社区化的类似于读书讨论会,然后故事会,经验分享会,亲子活动等等,他们都会开展。

但是社区书店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在之前附近的消失那期视频里说过这个问题,就是国内的大城市,其实是没有社区或者缺乏社区的,像纽约东京或者巴黎都有那种一直存活在某个街头巷尾的书店、酒吧、餐馆或者咖啡馆,但是国内在居民区开书店真的是太难了,因为大家尤其是年轻人都是996,最后回到离市中心十多公里之外的卫星城,然后倒头就睡,那么社区书店的存活土壤是非常薄弱的。

我刚才一提到我非常喜欢的先锋书店和万圣书园。其实这两个书店也并不是围绕社区展开的,而是他们在大学旁边才得以存活。那先锋书店是紧挨着南大鼓楼校区的,那万圣书园,就更别提了,它是在五道口那边,紧挨着清华北大,旁边还有一大堆的高等院校,所以说社区书店在中国的前景其实是要取决于社区文化能不能在国内去复苏,我个人是持比较悲观预期的。

3.电子书会不会最终把纸质书连同书店一起赶出历史舞台?

关于这个问题,谁也没有信心说,它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我个人,虽然非常的喜欢纸质书,目前也到现在一直都还有阅读纸书的习惯,但是我的答案是认为纸质书最终是会消亡,或者变成一个超级小众的品类。
但是我认为这个过程应该是非常缓慢的。

其实在十多年前,这个电子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那个时候,就会有很多人发出一种论调,说纸质书会在几年之内消亡,然后会完全被电子书取代,那事实证明大家也看到了,并没有。
因为纸质书所特有的这种收藏价值,包括我们延续了几千年的这种翻动书页的良好体验,暂时都是没有办法被电子书所替代的。

但是,真正绝大部分的优势,说到底也就是用户习惯的延续而已。

阅读方式的迭代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是因为它是属于精神需求,精神需求的迭代比较少受到功能性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是一种永恒的阻碍。

那在我的设想里,其实这个电子书取代纸质书的过程中应该是缓慢,但是其实比较残酷的一个过程,它并不是说有一批人最开始看纸质书,然后被各种各样的东西影响成了最终他们不看纸书看电子书,它的过程实际上会接近于从小就读纸质书、在一生中都会买书看书的人一批批地死去。

那在未来的几十年间,这个30后一直到80后一批的死去,这些都已经不存在了,没有消费能力了,那么阅读人群就完全更替成了这些从小就在各种电子终端上阅读,或者干脆就在线上阅读,然后基本没有对纸质书依赖感和情怀的消费群体。

那么大家都完全适应了电子阅读的体验,而且也接受不了这种非常重的,然后可能觉得很贵的这种纸质书的阅读方式。那么到那个时候,我觉得纸质书才会消亡,那可能这会是一个三五十年的过程。

假设我说的是对的,假设纸质书真的会消亡,或者说他没有消亡,但是书最后变成了一种类似于黑胶唱片的收藏品的话,那么书店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整体性的萎缩。

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书店也许会是一些所谓的数字化实体书店,那关于这个构想,我读一段2011年罗伯特纳尔斯的美国新闻出版业的从业者写的话

想象走进一家书店,里面的书架上几乎没有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开放的Wi-Fi网络。让人们能够接入互联网并阅读、观看、玩、收听整个书店库存里面的图书、报纸、杂志、游戏、电视节目、音乐等。只要你人在店里,那么你就可以阅读和观看你感兴趣的内容,但走的时候,你手上的阅读设备什么都带不走,除非你花钱购买。 结账的时候,你可以把选定的东西放在虚拟购物车里,用信用卡支付。数字内容的下载可以瞬间完成。也可以选购印刷版图书,只要仓库里有,但经常会采取送货上门的方式。如果你想支付现金,或者刷卡,书店店员都能帮助实现。店员也跟顾客一样,可以在网络上聊天,回答问题,并确保聊天始终文明礼貌。每个小时,店员都会通过网络发布一批试读新书——如果在这一小时结束前购买,还能享受折扣。

感恩书店的陪伴
这是一种对未来所谓的数字化实体书店的一种畅想。我不知道50年之后的书店会不会这样,或者说书店那时候完全消亡也是说不准的,但是不管怎么样,我都会怀念2008年2009年的前后,我在五台山的先锋书店经常去呆上一整个下午,不知暮色已至的美好时光。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才让我成为了我。

好的。我是老蒋,我是一个喜欢观察和琢磨事的一名up主,那么如果你觉得这期视频对你有启发、有收获的话,你可以给我一个三连或者关注我,这对我就会去有很大的支持和鼓励,那么咱们下期再见。

相关评论

书店业务极其复杂。总结起来,书店只要认真做,都能活得下去,无论个性小书店还是大型连锁。
能活下去的业态集中在几种,比如茑屋书店的模式、西西弗的模式、新华的模式等等。本期视频里基本都是独立的个性书店。
本期视频问题是 调研的样本量太小、太偏门,整个行业的情况根本没去调查,个性书店只是中国实体书店市场的九牛一毛。

个性书店中的头部,比如许知远的单向街,高晓松的杂书馆(类似孔夫子旧书网的线下体验店)

好的形态一定是在线运营、线下体验,全场景打通,未来实体书店只会更多,不会更少。只要还有书,就一定有书店。
等到纸媒被完全革掉那天,书店估计都不会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