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努力常常是白费力?

【案例1:为什么努力写PPT很多页是废纸?】埋头写PPT写了50页,实际20页有问题(啰嗦、偏离主题、缺乏逻辑……),如果能提前规划,就可以少做无用功。
【教训】先写大纲再写内容
【本质】先掌控全局,再专注细节
【应用】
比赛/开会:先分清环节,再具体执行。
写作:先定大纲,再发散就很少跑题。
考试:先看清题目,再回答。

【案例2:为什么不推荐盲目的题海战术?】
数学课先讲知识点,然后做题。新题没见过,但能通过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完成解题。
题海战术,最终目的是抓住问题的本质,反复熟悉知识点从而掌握解题能力

【反面】只做题,不发掘知识点,不迁移举一反三,白费力

【总结】如何让自己的努力变得更聪明?
软实力(可迁移能力)。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理解最本质的东西,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由表象到本质,由本质应用到表象,反复训练,达到融会贯通

【联想】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实践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举一反三】

排位
青铜(自己)吃一堑,不长一智
黄金(自己)吃一堑,长一智
钻石(自己)吃一堑,长十智——每件事深度复盘反思
星耀(别人)吃一堑,(自己)长一智——多看别人怎么做的
王者(别人)吃一堑,(自己)长十智——深度参与别人的复盘反思

不知道大家在哪个段位呢?
眉山论剑陈平说“翻万卷书,游万里路,会百家才”
我也曾在青铜段位不断摸爬滚打(哭泣),不过我们可以先从读书、实践、交友行动起来,在成长的路上一定能走得更稳更远。

初中学的的东西,到了高中就是错的,人生就是往后走,越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可能是错的,或者想问题太简单了,觉得之前的自己是个傻逼,自己就成长。

不全是这样,有些东西是一直会是对的,就像1+1始终都是等于2
人生并不见得所有东西都要从自己的经验中来学习,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类就会回到上古时代,只有老人家才是最有智慧的。
当人类有了语言之后,信息可以进行有效的传递,我们就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少走弯路了。

  • 有了文字之后,信息的传递效果会更好,
  • 有了互联网之后就会传递得更好,
  • 有了AI翻译之后效果就进一步的好,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这个社会发展如此之快。

Good judgment comes from experience, an experience is often the result of bad judgment.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在远古的时候最有智慧的是老人,到了后来就变成读书人,而到了现在就变成了掌握外语和互联网的现代人。

青铜(自己)吃一堑,不长一智
黄金(自己)吃一堑,长一智
钻石(自己)吃一堑,长十智——每件事深度复盘反思
星耀(别人)吃一堑,(自己)长一智——多看别人怎么做的
王者(别人)吃一堑,(自己)长十智——深度参与别人的复盘反思

量化,更好对号入座,给用户“节奏感”

人生的长度是相同的,但是要想办法比别人吸收得更快。 :::info 策略-算法 ::: 其实量化之后的好处就是不需要去做更深的悟了,会让更广的人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和操作方法

:::warning 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实践论》 :::

从偶然王国走向必然王国,深度思考就是搞出理论
很多的一线员工不能成长为主管,其实本质上就在这一点上了,而有一些基层的主管不能成为更高层的主管,也是卡在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