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NV41177j1
上期视频发出后,收到了一条读者私信,他说我从小很喜欢看历史和军事,喜欢里面的英雄故事,向我们自己有一天也能做成一件大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随着年龄增长,周围的人和事好像都变得越来越浮躁,每天打开手机,负面新闻和各种争吵,让人郁闷窒息,自己也变得越来越没动力。制定了很多学习目标,但总是因为懒惰贪玩,或者是一些情绪上的事打乱计划,久而久之,自己好像也习惯了这种消沉的状态。虽然有时候看到别人成功和逆袭的故事还是会热血沸腾,但没过几天又会回到老样子。
我挺认同你视频里说的,需要一个宏大信念去对抗日常的琐碎,我感觉自己曾经也有过一段动力十足的日子,但现在好像没了,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吗?
这位朋友提的问题很具体,也很实在,每个人都可能感觉自己生活动力不足,但每个人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这期视频我会谈谈我最困扰的两个问题是什么,他们不一定完全契合你的情况,但如果你足够耐心,应该能找到一两点启发。
1.持久
Q1.怎么让理想和目标产生持续的激励效果,而不是一说完就凉凉?
简单来说,理想信念可以宏大深远,但应当被克制谨慎地谈论,而行动目标的制定则应该迈小步,确保每一步都触手可及。
当下确实有一种不好的现象,是把理想当成一种兴奋剂去高频使用。
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有太多激动人心的故事、口号高频的轰炸你,把你的情绪抬到一个高亢的位置,但却不告诉你有哪些实实在的行动,能承托得了这些溢出的情绪。
当情绪和能量没有行动作为支撑,没有习惯加以缓释,它很快就会回落到一个正常水平甚至更低的水平,而这种大起大落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内心空虚。
连带的结果是,为了填补巨大落差带来的空虚。你很可能会不自觉地想要收集更多小满足、小愉悦来积累出一个兴奋的总量。
比如无休止的刷视频、打游戏或是不停买一些便宜但用不上的小物件,每做一次确实能快乐一点点,但一停下来,你就觉得时间好像被浪费了,于是又陷入巨大的悔恨。
另一种可能是你会追求一些极端的体验,用一次性、强刺激来让自己的兴奋水平快速回正,例子我就不举了,很多都写在刑法里。
两种弥补方式的问题在于,前者很容易演变成麻木,你飞快地做出一些行动和决策,但并没有享受其中;
而后者会让你的兴奋阈值越来越高,不得不去追求一些更大的刺激,有时甚至是冒险。 :::success 高亢的情绪和能量,如果没有行动承接,就会带来大起大落的空虚 ::: 它们都会让我们在生活的泥潭中越走越累,越陷越深。
克制的激情
我们很少会把激情和克制这两个词放到一起,但事实上在谈论理想时,提倡一种克制的激情。对解决空虚的问题很有帮助。
拿我自己来说,我知道自己很需要时不时看一些励志的热血的煽情的东西,好让自己感觉精神不那么贫瘠和枯萎,好让自己能中和日常生活的负能量,好让自己感觉真实地在活着,当我也会清楚地告诫自己,不要沉溺于自嗨,不要把复述宏大口号当做是自己的高尚,也不要用随手转发正能量的动作去代替真实的行动。
人们对美好理想和英雄壮举的崇拜是天然的,是本能的,但商业力量有在利用这种心理机制,去把你本该每个月、每季度唤醒一次的崇高体验变成每天每小时都可以消费的文化商品。
心灵的触动变得寻常和廉价后,那些本该警醒人心的文字、撼动观念的事件,激励我们有所作为的人物榜样,也会失去它们原本的效果。
每个人都变迟钝了,但这个钝化的过程是我们半推半就接受的。
所以怎么办?是狠狠骂一通算法、平台、资本、工具吗?
除了能解一时之气,我们好像不太能改变媒体和工具的现状。
我自己在尝试的一个对策,是严格遵守一条纪律,每周仔细观看的励志和煽情类内容永远不要超过3条
多了,一时我消化不了,二是我知道那些高远的人生目标和道理,并不会因为我知道了就变成是我的了,我的肉身只能以一种缓慢的速度进步,所以我更应该抓住眼前能做的小事尽力去做,然后一点点靠近那个理想的方向;而不是空谈一个口号,满足口嗨的快乐,逃避现实的行动。
这是我在面对信息喧哗时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理想应当被克制地谈论,而不是当成兴奋剂高频使用。
·过度消费励志和煽情类内容,会让自己懒于改变、内心迟钝。
·对策:对励志内容的观看设定限制,每周不超过3条。
2.内部矛盾
Q2.我总觉得自己动力不足,干什么事都提不起劲,这里面除了外部环境的压抑和纷扰,有没有我自己身上的问题?
生活中出现麻烦时,我们很容易把错都怪在别人身上,比如你明天有个工作要汇报,有份作业要交,但你今天就是觉得自己不在状态,也不能安心去做些别的事,你不知道怎么处理这种焦虑,所以习惯性的打开某个视频软件,刷一会儿转移一下注意力,但一刷一下午就过去了,到晚饭时间你后悔不已,时间怎么就浪费了,都怪视频诱惑我,赶紧把软件卸载。
但仔细想想,没有这个软件我就能安心坐下来学习吗?
我会不会还是坐不住,想要干点别的?
阻碍我安心工作的可能,根本就不是短视频,而是我内心里在抵触这个任务,把自己和诱惑对立起来,把自己当成外界的受害者,或许内心的负罪感会减轻一些,但并不会解决原本的问题。
我们需要面对的是自己内心的抵触和焦虑情绪。
而只有在思考问题时多想想我能做什么,哪些是我能改变的,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才会回到我们手里。
不然如果你习惯了一遇到问题,就找谁能出来当替罪羊,那么找替罪羊,这个动作就会消减我们自身采取行动的紧迫性,解决问题的压力没了,人的动力也就弱了,这是影响主动性的第一个因素——我们的思考习惯。
主动性的消磨,还可能发生在一些更隐蔽的地方。比如在评论区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些回复,另一个课代表求一张原图,等一波反转,要一份书单,好像我们习惯了不懂的东西,可以像变魔术一样,被好心人送到我们眼前;而不是在没有答案时,想想自己能不能检索一些材料,阅读一些内容,去把答案自己找出来。
这并不是说“不懂就问”的习惯不好,而是说寻找答案的能力,也得多联系才不至于荒废。
习惯对于人的影响是无形的,
小事上的勤奋,能带来大事上的勤奋;
小事上的懒惰,也会滋生出大事上的懒惰。
再比如我们都希望自己有独立想法,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到现实中,我们好像都习惯了在对一个视频发表评论前,先看看别人怎么说,给他人的评论点赞,就好像代替了自己说话,而不是主动的想了一想,我可能有哪些不一样的观点。
思考、学习和表达都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基本的活动。
如果你习惯了在这些事上一件件地放弃主动性,让别人为你做主,又怎么能奢望在遇到困难时能立刻切换成主动迎战的状态?
这不现实,毕竟我们既不是奥特曼,也不是美少女战士。没有变身器能让我们一秒钟变成强大的人。
我们周围的工具、利益、信息媒介、生活方式,确实在助长每个人性格中的懒惰,我也不会为他们辩解说他们没错,错只在我,但我始终觉得生活是自己的,我们总说要做自己的主人,这句话其实有两重含义
一是人有行动和选择的自由;
二是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们在生活中放弃的事物越多,确实可以让自己背上的责任越少,但与承担责任相伴的,那些锻炼主动性的机会,也就被我们一并舍弃掉了。
面对生活里的种种难事,你可以选择奋斗或者躺平,迎战或者逃避。哪种有用,哪种可耻,应该由你自己来判定。别人可以给你建议,但不能帮你承担责任,所以在接受别人的建议前,最好先想想,这个人是在鼓励我更主动的生活,还是劝我盲目一些,跟着他们的指引走就好。
生活的动力虽然源于内在,但他每时每刻都会受外界影响,它可以被激发得更强大,也可以被消磨得更软弱。
我没办法把我的动力直接装进你的头脑里,我能做的只是和你一起思考,哪些地方我们的生活动力正在被透支,又有哪些地方是我们不自觉地丢掉了自己的主动性。
![[Pasted image 20210526152936.png]]
·思考、学习和表达上,我们其实在不自觉地放弃「主动性」
一遇到问题就找别人当替罪羊,会消减我们采取行动的「紧迫性」,进而消减我们的动力。
·放弃的事物越多,确实可以让自己背上越少的责任。但与承担责任相伴的,那些锻炼主动性的机会,也就被我们一并舍弃掉了。
以上就是本期视频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欢迎转发评论点赞,让他有可能突破信息茧房,帮助到更多的人,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