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凭什么能拿“诺贝尔文学奖”?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54y1v7xp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
彼得恩隆德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
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
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并称“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
很好地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而就在前一年
莫言刚刚凭借自己的长篇小说《蛙》
获得了矛盾文学奖
这一国内长篇小说最高荣誉

可以说莫言在这一时期
先后得到了中国和世界
文学界的官方认可

但是当大量没怎么
接触过严肃文学作品的观众
被“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名头吸引
争相开始阅读莫言作品之时
却一下子被这位有点黄
有点暴力 的作家搞懵了

批评和赞美两派声音如潮水般涌来
弄得他自己不得不站出来
开了个发布会
解释“莫言凭什么能拿诺贝尔奖”

让经典不再难读
hello,大家好,我是举人
这期视频让我们一起聊聊
莫言和诺贝尔文学奖那点事儿

如果这期点赞过2w
我继续为大家加更更多文学类视频
辛苦你点一点啦

莫言有个好翻译

翻译文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谁能打桥上过 过多少
得看译者的脸色

整个20世纪中国学者翻译西方书籍超过10万册
而西方学者只译介了1000多册中文图书
这其中文学更是占了少得可怜的份额

所以莫言的获奖不得不提一个人
就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葛浩文”
2012年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英译本均出自他之手

用他的话说
莫言是中国的知名作家
他的作品是写给中国人看的
而我的目的是给外国人看

所以他并不仅仅是在机械的转译
更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
对作品进行了删减和改写
让作品更能被大多数英语读者所接受

比如“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
姥姥死了独生子——没有救(舅)了这种大量民间俗语
抑或是项羽刘邦 三国水浒这种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耳熟能详
外国读者一头雾水的引用
他干脆做省略处理,减少西方读者阅读麻烦
防止他们读的时候
要停下来看注释
情感被打断 保证外国读者阅读体验

而诸如《红高粱》中
东北乡 人万千 阵势列在墨河边
余司令 阵前战 一举手炮声连环
东洋鬼子魂儿散
纷纷落在地平川
这样的说唱词 他则是很好的用英文的押韵
加以了改编
给英文读者以同等的说唱体验

汉语大量的双关
词语的活用 成语的解读 修辞的运用
中文说话的那种夹枪带棒
甚至于阴阳怪气
想要很好的传达给西方的读者
而不失韵味难于登天

你可以很好的传达故事情节
但实际上一个作家与其他人相区别的
所谓个人风格
恰恰是在故事情节外
用各种词语,对话,特殊文化符号
所堆砌出的我们称之为“神韵”的东西

这同样也是我们经常
Get不到世界文学大作的原因

葛浩文的翻译
与其说是很好地还原了莫言
不如说是很好地再创造
所以论及莫言获奖第一个原因
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
获奖的是“西方读者眼中的莫言”
而不是中国读者眼中的莫言

对此莫言也曾在美国演讲时
给予了葛浩文先生工作高度评价
“我的朋友对我说葛浩文教授翻译
与我的原著是一种旗鼓相当的搭配
但我更愿意相信
他的译本为我的原著增添了光彩

莫言赶上好时候

瑞典文学院院士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成员
谢尔·埃斯普马克在1986年著作
《诺贝尔文学奖内幕》一书中
曾明确的指出
看似毫无逻辑章法可循的诺贝尔文学奖
其实一直都会有某种倾向性

比如新千年以后
大家就发现如果当年获奖者是个享誉文坛的大家
那么下一年就会爆冷

2000年获奖者是
还没得到国际文坛认可的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
2001年转过头来
就把奖给了英国最有成就的移民作家奈保尔
而2002年则是
不为人熟知的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
2003年则把奖颁给了
南非最知名的作家库切
如此循环

而另一个更为显著的规律则是
英语作家与非英语作家的交替
2001 2003 2005 2007逢单数是英语作家获奖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逢双数是非英语作家获奖

虽说瑞典学院评委们的
评议和表决记录都予以了保密
但很显然语言平衡 地区平衡
知名和冷门平衡都在他们考虑的范围内

而在莫言之前
2011年获奖者刚好是
瑞典本国的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虽然特兰斯特勒默很早就
享誉世界诗坛
但自从1996年之后
诗人就始终与诺奖无缘
诗歌这种文体似乎一下子在评委那里失了宠

并且由于诺奖早期过多的把奖颁给了
瑞典本国的作家招来了很多的批评和质疑
以至于1974年之后
瑞典人甚至是北欧作家
就再也没有获得过诺奖
2011年特兰斯特勒默获奖
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冷门

以此规律推算 2012年
我们要找一位长期诺奖热门候选的非西方作家
最终村上春树和莫言
二者角逐也应证了我们的这种推论

莫言绕不开政治

除了地域,语系考量
政治也是诺奖一个
始终绕不开的话题
比较有意思的是
美国人民经常指责诺奖评委
因为“政治倾向性”不给美国作家颁奖
而中国人民恰恰相反
指责诺奖评委因为“政治倾向性”
给中国作家颁奖

美国自93年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获奖后
就始终与诺奖无缘
直到2016年鲍勃迪伦获奖
而他还是个音乐人不是作家
美国人民就很气啊
莫非说我世界第一大国
就找不出个作家来了吗
你们这些欧洲人就是自诩为贵族
嫌弃我们美国是暴发户不懂文学

结果诺贝尔文学奖评委
同时也是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贺拉斯·恩格尔
在2008年还真就下场亲自撕逼
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
公开说美国文学孤立,自闭
他们很少翻译其他语言的作品
充满偏见和无知
世界文学的中心是欧洲,不是美国

当然了恩格尔逞了口舌之快后
也很快就丢掉了常务秘书一职
不过他的这一番言论
也确确实实地
让诺贝尔文学奖的节操碎了一地
“欧洲中心论”
明明白白的把西方评委的傲慢
呈现在了大众的面前

早在2000年法籍华裔作家高行健获奖之时
就有声音说他是凭借对中国政治的“异见”打动了评委
但是被评委会予以否认
并且强调了诺贝尔文学奖不是
要颁给那些带有中国历史和环境特色的作品
而是要颁给符合自主文学空间各种标准的作品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认为
高行健用中文融入了现代西方文学
重新构建了一种中国文学的形式

这个解释也让很多人不满意
直指这就是一种“文学殖民主义”
本质上就是在将世界其他区域文学
强行拉入西方的轨道之中

莫言的作品是好作品
但是仅仅写出了好作品
并不能让你得诺贝尔文学奖

和余华 贾平凹 王安忆等人作品
主题更多着眼于人性不同
莫言更加直面社会的敏感问题

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
用强烈风格处理诸如计划生育
官场腐败这类敏感题材
显然是符合西方对中国的猎奇想象
政治上让西方读者更容易接受和受到青睐

尽管莫言宣称
奖是颁给作家本人的
和国家关系不大
但想必这话连莫言自己也不能完全说服

诺奖从来都不是一个纯文学性评判标准
过去不是 未来也不一定
不然不会将诸如托尔斯泰
卡夫卡,米兰昆德拉等
一大批文学成就很高的人拒之门外
也不会让诸如丘吉尔
这样的政治家进入文学奖的殿堂

但仅仅以一句“政治需要”
否定莫言所有的文学成就
则是更加不可取的

莫言的文学成就

最后让我们
把文学的事交还给文学
莫言本身
就是20世纪八十年代
中国新时期小说
现代性转型的领军人物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
各种抗日神剧,裤裆藏雷
但对于那个年代
相对单纯的人来说
《红高粱》中杀人越货的
土匪兼抗日英雄余占鳌这种故事
无疑是极具突破性的

把好人当坏人来写
把坏人当好人来写
把自己当罪人来写
颠覆以往我们看到的
在文学和影像中极具正面抗日英雄的形象
将人物放置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加以挖掘
将现代性写作手法引入了“高密东北乡”
在他的笔下
高密东北乡是一个最美丽最丑陋
最超脱最世俗
最圣洁最龌龊
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
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大量的丑陋 粗鄙 恶俗的物象背后
是如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一般
用极端的严肃呈现
极端的荒唐
用极端的残酷呈现
极端的温柔

莫言从不避谈对外国作家的学习和模仿
莫言说对我触动最大的国外作家是
马尔克斯 福克纳和卡夫卡,后来又有了君特·格拉斯
而他也坦承正式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春雨夜霏霏》就是
模仿了茨威格名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当莫言第一次读到
川端康成的《雪国》中
“一只黑色而狂逞的秋田狗蹲
在那里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着热水”
这样的句子时
他会惊讶于狗 热水这些东西竟然能登大雅之堂

而当他读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这样的作品时
又会为这些书如何传达真善美去教育我们的人民
而感到深深的困惑

在现在我们看来
这些似乎有点可笑的问题
对于刚刚摆脱高大全和红光亮
创作原则的作家来说
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命题

借由这些外国作家
捅破了这层窗户纸的莫言
于1980年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
《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
《球状闪电》《金发婴儿》等等

把故乡土地河流 刁民泼妇
痴男怨女 英雄好汉
一股脑地推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

与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
带有更多的宗教性和神秘性不同
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
大多能让你看出清晰地批判对象
和所想表达的主题
带有着一种中国人才能领会的
所谓指桑骂槐的喜剧性和幽默感

例如《爆炸》中
借由狐狸引路 狐狸炼丹传说写人工流产
《生死疲劳》中
借地主六道轮回
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转生为大头婴儿
来写时代的变革 农民的苦难
《酒国》中写
检查官到酒国市调查“红烧婴儿”案
最后却醉酒淹死在茅厕里
来抨击官场的腐败

在这些作品中莫言
用戏谑代替呐喊,彷徨
我们经常会因读出奇趣 淫猥 不正经会心一笑
例如当你看到《生死疲劳》中
投胎成高密东北乡狗协会总会长的
西门狗在月圆大会发表讲话
在本月,我们亲爱的兄弟藏獒不幸去世
让我们齐叫三声
送它的灵魂返回高原
几百条狗齐叫三声 感动的西门狗眼睛潮湿
这样的情节时

你可能会一边领会着莫言意有所指一边发出坏笑
而在笑过后 还会回味一下
他的文字背后对历史 现实
和人性的批判,悲悯和同情

莫言说作家最大的财富是在
寻求快乐的过程中遭遇到的痛苦
而《生死疲劳》包含了我最重要的一些生活体验
这些体验基本上
我们可以猜测到是很沉痛的
而借由喜剧化手法表现出来
无疑是让痛更痛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当你知道了这些
再回头看我们一开篇说的
诺奖给他的颁奖词
“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
很好地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我相信你也能大概领会到
这句话的涵义

虽然从结果论角度讲
可能莫言的作品
就是因为表现中国的一些不好
引发了西方读者的兴趣

单如果从超出本国的名声
获得其他国家读者接受和欣赏这一角度去看待
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系列小说确实当得起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一个世界文学作品这样的名头

在莫言获奖之后
他的作品在放大镜下被人各种加以分析和解读
可能很难浓缩在这样一个
十分钟的视频里

我只能从“凭什么莫言能获诺贝尔奖”
这样一个小小的刨面帮你去简单理解

但正如莫言自己所说的
一个作家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就是把自己的血肉连同灵魂
转移到作品里
所以你不用听他说些什么
去作品中找就足够了

end

今天视频内容就这么多
自从人间失格那一期我喊出了
点赞过2w 就出一期莫言的视频
此后的每一天
我都活在拖更的痛苦里

生怕各位想起来说莫言咋还没更
跑来质问我 取消三连

所以这期无疑也是我的一个解脱
如果你觉得还可以
就帮我点个免费的赞
让这个视频能推荐给更多的人吧

我是举人
我会每周在这里与你分享
我对这个世界所知所想
如果你喜欢我的视频
喜欢我
欢迎点击关注
我们下期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