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清韵:生活里的苟且、诗和远方

https://mp.weixin.qq.com/s/igGZY0dkqLTIKirEF3aYsw
原创 黄清韵 齐步齐走

导读

高二时候的主题演讲,我们有一个话题是“娱乐与思考”,探讨当下娱乐至死与思考渐失的现象。
黄清韵选择是这个话题,摘录一段她的演讲:

刘开复言“这是一个矮人的时代”。知识结构转型下的社会,多得是庸庸碌碌的众生蚁族,少的是孔子那样拔地而起的巨人,知识的普及,使我们在目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前提下靠机械地重复前人的事业就可以满足现有的需要,许多问题已经经过了深度思考,于是我们躺在前人的经验之上坐享其成、醉生梦死,我们不再是一种心灵的“乐”,而成了心灵的麻痹,最终成了一种麻木。我们变成了被媒体牵着鼻子走的人,看到EXO人气爆棚就也加入追星大潮,一边tfboys风头正起,又赶快转换目标。思考是一种本能,是一种让生活更美好的工具,是我们达至彼岸的小舟,它却逐渐被遗忘、被淡化、被浅层化、庸俗化。

三毛云:心之何如,似有万丈迷津,其间无舟子可以渡人,除非自渡,他人爱莫能助。它本来是一个人的探索过程,而娱乐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是一种群体性活动,娱乐不应该代替思考,更无法代替思考。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下,匆匆转型的中国无疑是面临着一种“降维”的局面,就是跳过思考,拿着外国研制的移动设备,直接进入娱乐阶段。而此时的发达国家,在同样崇尚娱乐的局面下,也不忘去尊重知识、思考、科学、创新,这就是其“先进”的根源所在。
——黄清韵《娱乐与思考》节选

她从娱乐成为主调的原因说到思考的重要性,她认为”思考“过程就是人的探索过程,她认为从娱乐到思考是渐进的过程,经由探索才能获得娱乐之乐,而这乐才是心灵之乐。

这是典型的黄清韵式:追根溯源,探究,思考,而后果断表达,不容置疑。

她就是这样一个从不缺少独立思考的学生(bà)。

本期分享者:
黄清韵

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你一定在想,这句泛滥的鸡汤句,为什么还放在嘴边说?

几年前,来到某个小山小水,拍两张照片,发一条朋友圈,加上这句话,就仿佛让自己带上了文青的光环。

所以,当我在北大自招考试时,看到作文题只有这俗套的一句话时,有些惊讶,细细咀嚼,也有些恍然。

你细细品读这句话,里面的味道醇厚而丰盈。
01

有关阅读

高中三年,我没有买过一本语文课外练习册;另一方面,我在“语文”上花费的时间却不能算少。妈妈总说我的房间乱,因为所有的书都不摆在书柜里,桌上,床上,地上,椅子上,它们出现在你能够想象出的任何一个地方。我对于别人眼里的狼藉却很满足,随便拿起一本书就可以翻阅的房间让我感到很有安全感。

我理解的阅读是一种生活。它在你的日子里潜滋暗长。高三一年,老师提倡的阅读方式是“精读”,即深入地研读与个性化素材有关的文字。它的作用是显性的,然而,我认为这样的阅读,会让人逐渐乏味,同时远远不能满足在考场上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要求。精读的同时,我们需要泛读。一本杂志,几页散文,甚至是语文练习册的页边……它们是隐性的,说不定在某一次写下一个段落时,似曾相识的感觉会击中落笔生花的你。

别说高中没有时间阅读。中午看扬子晚报的时间,晚上睡觉前小读一会的时间总是有的。到了距离高考只剩一个星期左右时,我借着回归课本的名义,翻阅完了高中三年所有的教材和读本,如戏剧小说选读,鲁迅作品选读,红楼梦选读……老话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读书的时间,就渗在那些海绵小小的孔里。
02

有关写作

“个性化素材”这种写作模式刚刚流行时,很受欢迎。对于寻找自己的素材,我也充满了兴趣。可在几次大考之后,很多同学却开始奇怪,为什么自己充满文化气息的文章得不到高分,甚至屡屡偏题呢?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这种模式的走偏。“个性化”不是指谁的素材更个性,谁文章里出现的传统手艺,传统小吃最小众,而是谁的写法最独特,有辨识度。平面化的人物形象(坚守初心/勇于创新),平面化的故事情节(落伍—创新—重新流行),个性化素材导致了大众化写作,看多了便觉得味如嚼蜡,面目可憎。

我对于写作的第一条建议就是有“观点意识”和“写法意识”。写作不是流水线工作,一篇文章必须有自己的观点,看到一个作文题,不能立刻去想素材,想用哪一个来“套”,要先给自己五分钟的时间,审题后去想观点。看到给出的一句话,你觉得它说的有没有道理,原因是什么,它的反面是什么……把你的想法简要地记下来,再去看看与之前的文章有什么共通点。敢于剪裁与抛弃,敢于写新的。2017年高考,“车”的命题下,习惯套作的同学“说书如车”,“刺绣文化如车”的教训希望不会重演。

想出观点,究竟是不是一件难事?我以前也觉得有些困难。高二时候,茉莉老师的一节语文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对于一个作文话题,她请全班所有的同学轮流说出一个观点(eg.“距离”: 人与自然、艺术、文化、社会、自我的距离;距离产生的原因,缺失的原因,社会上(不)重视距离反应的社会心理,距离的好处、坏处……)一个人只能想几个,几个人就能想十几个,全班人的观点最终挤满了整块黑板。

我们未必有时间把一个作文题成文,但写观点的时间是有的,和同桌交流一下,就有了新的角度。渐渐的,思考的角度就广阔了。平时看新闻,也可以想一想它的起因和结果,哪怕是一条娱乐新闻(为什么大家愿意给双宋cp祝福呢?)都可以让你若有所思。这种有意无意的训练会让你受益良多。

03
结束语

回到题目的那句话,有人说“教育是出了校门后还记得的东西。”

我说,语文是忘记了必备篇目阅读理解诗歌鉴赏后还记得的东西。诗与远方是扎根在苟且里的,扎根在你无聊翻阅的语文书,脑中一个小念头里的。

三年语文学习不应该磨去你的棱角与灵气。

与诸君共勉。

黄清韵:生活里的苟且、诗和远方 - 图1
佳作欣赏:

清 眸

文 | 黄清韵

暮色四合的黄昏,我在寻常小院里,读汪曾祺的文章,洗尽人间火气。

他写家乡高邮的咸鸭蛋,写浅褐色的五香干,写扬州三月的干丝,字里行间,仿佛有一只乌蓬船摇橹而来,桨声欸乃。

最无趣的生活琐事,好像在汪老的一支慢笔里活了起来,叽叽喳喳,风生水起,妙趣横生。

“天真无邪”。我的脑中窜出这样一个词。潜意识里,把寻常日子过得太有滋味的人都应该无忧无虑,天真若孩童。譬如年轻的张岱与沈复,生活发给他一手好牌,年华才能活成一张绝美的写意。

——汪老的一生,大概就是这样事事顺遂,才将他的眸光,酝酿成孩子般的晶亮,映出生活大美。

我有些妒忌汪老了。

课本上,没有温情如诗的《受戒》,没有流水潺潺的《大棹记事》,只留下一篇《葡萄月令》,像一句暗喻的谜面。

汪老的文章读得多了,便有种感觉呼之欲出。隽美风景的掩映下,一味淡淡的苦涩萦于舌尖,我细细品啧。

“十二个月,多像汪老的一生。”语文老师微微一笑。

我反复地咀嚼一粒葡萄发芽、开花、除草、驱虫,直到成熟的短短一生,像是忽然参透了汪老的谜底。

“我是喷波尔多液的好手。”

“再没有人,吃过比我更多的土豆。”……

十年浩劫里,原来没有幸存者,只有身临者和见证者。

汪老的谜底,恰恰正是那无力抗争的苦难生活。生活的天空乌云蔽日,汪老在苦刑一样的劳改农场里,微俯下身子,轻嗅一朵土豆花的轻浅香气,倾听一粒浑圆的葡萄娓娓道来的故事。湛蓝的波尔多液成了一场浓墨重彩的雨,千人一面的样板戏里,他微眯起眼,哼起了不成谱的小调,想象唱词里的无限风景……

墨黑一片的生活啊,汪老在一朵花,一句词,一株草木的琐碎里,看到了一场惊鸿。

那双我曾以为清澈如孩童的眸,大概是见得太多苦难,才变得那么透彻明亮。它将苦难轻描淡写地过滤沉淀,只留下保留在文字间平仄有味的景致意趣。

像一汪清溪,缓缓流向春天。

汪老说:“我想做一个厨子。”真是适合他,少些盐,少些油,一点耐心,一双清眸,生活本味,足以撩人。

黄清韵:生活里的苟且、诗和远方 - 图2

结束语:

我不太看综艺类节目,近几年那些火热的我都没怎么看过。(有点老年后状态:))不过,近些日子,偶然间,倒是开始追刷回看窦文涛的《圆桌派》。

黄清韵:生活里的苟且、诗和远方 - 图3
第一季豆瓣评分8.8分,到了第二季,是这样了:
黄清韵:生活里的苟且、诗和远方 - 图4
评价人数只有几千,低流量,高口碑。

什么感觉呢,就是在看一群文化人聊天,不闹腾,有趣,还会有思考,就像是带动了你也去回头看看你自己,也去想想,你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他们看似闲扯,实则三观超正,都有各自的表达。

就说有一期,请了何冰,聊的话题是:要不要跨出“舒适区”。

他们聊到了演员的表演,他们说,
“演员只有在一个人物上才有自由”,
“人生中有一个角色,就是演自己”,
“每一个人,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在演戏”,
“演那个让自己满意的角色”……

由演员的表演说到文学作品的创作,说到雅与俗的区别,说到钱钟书,说到情绪的表达,说到了国民的情绪化……

要不要走出“舒适区”,演员何冰是这样表达自己:

黄清韵:生活里的苟且、诗和远方 - 图5
黄清韵:生活里的苟且、诗和远方 - 图6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来演完美的,我是来经历的”。

是不会戳中了你?无论现在的你是在什么年龄,在什么境况之下。去经历,管他好不好,管他成功不成功!

若是从感知生活,认识自己的一面来看的话,懂得这些,该有多重要呢!

就像我自己,喜欢看《圆桌派》这样的访谈,会让我不至于耽于声色娱乐之间而不知所以,它们总能把我的目光引向远方去。

就像黄清韵的演讲中所说,娱乐不会取代了思考,但过度娱乐会消退掉思考的能力。

所以,人生有思考,越早越好。

我们常常羡慕甚至疑惑,为什么有学生能学的那么轻松?

我想,这“轻松”里有不少因子是他们有主见,有思考,有对学什么、怎么学的定夺,不茫然地被动接受。

当然,如何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是另外一个庞大的话题了。

就像黄清韵,她知道语文学习的根在哪里,于是她没有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无缘由的刷题上,而是在阅读与感受上,她知道真正的好作文是什么模样,她知道写作是为何而写,所以她会在内容表达与观点的确立上花时间,这都是她的独立思考的展现,而又因为她思考的深刻,让她在阅读与感受上,在内容和观点的表述上,有了区别于旁人的见解。刻苦用功是进步必备,但不是唯一,更不是全部。

最后,送一段尼采语给大家:
对于那些与我有任何羁绊的人,我祝你们经受苦难、孤寂、疾患、虐待、侮辱与病症。我愿我的朋友们不至于对于深切的自我厌恶、痛苦的自我怀疑以及难以忍受的一败涂地感到陌生。
——尼采

追求好、更好,是本能,但尼采认为有些人放弃得太快了,因为舒适令我们上瘾,如何从舒适区里觉醒过来,你得用思考之力。

——茉莉

分享:黄清韵
编辑:茉莉
配图拍摄:申皓文
(微博@申皓文SHW)

黄清韵:生活里的苟且、诗和远方 - 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