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6kr.com/p/1721937248257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诗书传家,流芳百世。
在今天,实现从草根到中产,从中产到精英的阶级跃迁,是很多青年的梦想。他们花费大量时间,结识人脉,维系关系,激烈厮杀,但这样辛苦积累的资产随时可能贬值,对未来的焦虑只增不减。或者,你还可以选择另一条人少的路径:积累文化资本。
b11 阳志平 - 图1

1

寒山苍翠,秋水潺潺。如果将人生比喻成河流,同源之水,清浊各异。因此,仕女爱姻缘,士子求前程。如果以终为始,站在 48 岁看 36 岁,站在 36 岁看 24 岁,我们发现,不同的生活方式区分了不同的人。

假设两种极端,你拿青春赌明天,赌上你的 24 岁到 36 岁的 12 年时间。一种极端是过去 12 年,你只积攒人脉,在过往人生中,你花费了大量时间,结识人脉,维系关系。另一种极端是过去 12 年,你只闭关读书,远离人群,埋头苦修,在过往人生中,你读了 10000 本好书,写了 1000 本书的读书笔记。

哪条人生路径容易大概率胜出?前者是多数年轻人曾经选择过的「阳光大道」,后者则是少数人走过的林荫小路。康德、梭罗等无不是选择了后者的行者。即使到了如今,也有少数人选择后者,典型如神话学大师坎贝尔,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木屋里,用五年时间去看自己喜欢的书。

无人问津的小路,反而是通往心灵自由的捷径。熙熙攘攘的大道,反而是你推我搡,厮杀激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前者积攒的是社会资本。什么是社会资本?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林南在《社会资本》一书中的定义,社会资本是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本。 那些处在两个人际网络之间的人,就比只处在一个人际网络之间的同伴社会资本大;同样,那些在单一人际网络中,受到更多人喜欢,拥有更大影响力的人,就高于那些沉默寡言、孤僻独处的人。
假设我要选拔安人心智旗下的高管,候选人 A 与候选人 B。那么如何评估谁的社会资本更高呢?一个简单的度量社会网络的方法,更多看你占据的四大网络的位置:建议网、友谊网、信任网、外界网。

建议网指的是这个高管,企业内有多少人愿意寻求他的建议;友谊网是指多少人把他看做朋友,愿意邀请他参加生日晚会;信任网是企业内部多少人信任他;外界网则是在产业上下游,多少信息节点离不开他。在高管评定中,我们往往可以采取董事会网络等类似外界网指标,比如,候选高管与担任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董事会、股东的关系。

社会资本不仅影响人的职业生涯,同样影响国家。日裔美国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一本书,叫《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福山把诚信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并分析东西方各国文化传统和信任度的差别,指出在中国及其它东南亚国家培养信任很难,需要很长时间。

1999 年,年轻的杨青刚刚博士毕业,正在硅谷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工作,他读了此书,思考道:
如果能在有志于生物医药工业发展的华人朋友同行间建立一个会员制的社区,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开始互相帮助,培养彼此的信任度。那么多年之后等会员们职业持续发展,需要在生意上作更大的决定时,他们就可以借助于在这个会员制社区所积累的人脉和彼此的直接或间接的信任,拥有更多的资源。如果会员之间合作,也可以对对方有更多的了解。

而这,成就了生物科技领域的百华会传奇。之后,杨青老师创办百华会的思考又激励了我创办开智社群。找到一个好妻子的最好时机是去堵她的高中校门。同样,更容易形成信任的时候是在你的职业生涯早期。在职业生涯早期,与一批内在动机驱动,热爱学习,好奇探索世界的小伙伴同行,这是积攒社会资本的最佳手段。

2

中国处处可以看到对社会资本的重视。 华族发明了成千上万的名词来描述社会关系中的微妙,你比他更有地位,此时,你帮对方忙,这个叫做「给面子」;你和对方地位平等,你求对方帮忙,这个叫做「看我面子」。你求地位比你低的人办事,结果失败了,你恼羞成怒,叹道「丢脸」、「没脸见人」;一个社会地位高于你的人帮你站台,你立即发一条朋友圈,晒照片,内心笑道:「真长脸」。

在中国,金钱、财富等经济资本与人脉等社会资本前所未有地亲密。似乎,你的人脉就代表着你的财富。因此,绝大多数年轻人推崇这条路径。甚至误以为,这是通向成功的唯一路径。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魏晋风流,九品中正制盛行时代,上品高门望族中品普通士族下品寒门庶族,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可以近似地理解为今天的阶层。你究竟属于社会上哪个阶层?社会资本在你成为普通士族时作用较大,但到了上品时则意义微弱。

两宋最具影响力的望族,有莆田之蔡,白沙之萧,毗陵之胡,会稽之石,番阳之陈,新安之汪,吴兴之沈,龙泉州之鲍。其中吴兴之沈,堪称千年望族。早在魏晋年代,吴兴之沈,即为一代武宗,土豪祖师爷。但因为欠缺经学传承,外加南北之争,始终入不了上品高门。直到唐宋,沈族一代又一代努力,从豪强沈法兴开始,再到德清沈、归安沈、乌程沈、竹墩沈,开枝散叶,猎猎张扬。

相对来说,在年轻时积累社会资本的发展路径,会存在极大的局限。

第一是受限于地域。 比如你换工作到北京来,那么需要重新构建一个人际交往圈子。开个玩笑,假设你是天津滨海新区的老大,在当地横着走,但是到了北京五道口,你可以横着走吗?前文举的吴兴沈氏的例子,佐证了此点。在当时,武力值堪称第一,却始终得不到上品士族的承认。

第二是不够稳健。比方说,你好不容易和对方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但是对方因为利益问题,背叛你了,然后彼此关系,从此中断。不是你的原因,但你也不得不承受损失。典型案例如离婚,不仅损害时间、金钱,更伤心劳神。

第三就是存在明显的天花板。社会资本受社会脑制约。按照英国进化心理学家邓巴的研究,受制于人类社会脑的生理限制,人类能管理的人际关系在 150 人左右。他主要是指那种你在机场遇到,不打招呼不好意思的人,加在一起,不过 150 人左右。在社交媒体工具的帮助下,人类第一次能尝试管理 4500 人。做个极端一点的假设,如果你将 10 年时间都花在与人社交上,那么你一天什么都干不了。反之,10 年时间,读 4500 本好书,却是可行的。

那么,为什么社会多数人,首选积累社会资本的发展路径呢?这是因为人类演化习得的进化偏差。我们更容易记忆人脸。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完成面孔识别这类任务,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反之,大脑爱偷懒,我们逃避学习抽象的概念。当你年轻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呼朋唤友,春风得意马蹄疾,看尽长安;一个是独自一人,三更灯火五更鸡,熟读精思,多数人会选择哪个?

3

若想从寒门子弟跃迁为士族,或从普通士族跃迁为上门高品,在今天则是从草根到中产,从中产到精英,你还可以选择另一条路径:积累文化资本。什么是文化资本?它的提出者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他认为,文化资本是指借助教育的行动所传递的文化物品。资本除了直接转换成金钱的经济形式之外,它还以文化的形式存在。之所以激发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概念,正是他注意到,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与他家庭所处的社会阶级相关。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诗书传家,流芳百世。
b11 阳志平 - 图2
具体而言,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包括三种形式:具身的、客观的、制度的。什么是具身的?它只属于你。文养气,诗洗心,十年寒窗苦读,沉淀在你身上的精气神。它不因地而异,不可转让,始终为你所有。客观的则指你的藏书、你的作品。乱世黄金,盛世古玩。更聪明的玩法则是在家族建立藏书楼。如沈节甫( 1533- 1601)建有著名藏书楼「玩易楼」,与归安茅坤「白华楼」、嘉兴项元汴「天籁阁」、宁波范钦「天一阁」齐名于世。沈氏千年望族,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资本积累。这也是在今天这个电子书流行时代,我始终坚持藏书的考量,家财万贯,不如满室书香。

制度的文化资本则指各种文凭、证书与资格认证。在这个事情上,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第一种极端是高度重视证书,比如今天各类考证狂。另一个极端却是忽略证书的重要。多年前的我年轻气盛,毕业伊始,就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圈内工作,有无数次机会拿博士学位,却始终不以为然。从而让我的某些文化资本失去了制度保证。当然,失之桑榆,得之东隅,最终自己慢慢成了构建制度的人。

文化资本更容易洞穿不同阶层,实现认知升级,阶层跃迁。这是为什么呢?与社会资本受限于地域比较,2002 年诺奖得主卡尼曼,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都受到心理学圈的追捧。在 2002 年,我第一次统计国内引用卡尼曼的论文总数,不过三四十篇而已,而今天引用已经高达成千上万。同样,具身的文化资本,始终属于你,黄金万两,不如一技在身。
文化资本更令人忽略的特点是,你可以更高效地利用你的时间,实现量级跃迁。以一位年轻人 24 岁到 36 岁 12 年时间举例,交友数量级的差异难以太大,因为都受制于邓巴数字,往往不过是 10 个好友与 100 个好友的差异。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样,在过去 12 年时间,耐心地读了上万本书,写了上千本书的读书笔记,那么,就与社会上多数人的阅读量拉开了差距。据统计,中国国民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不过四本,社会上 99% 的人,10 年时间,阅读的非虚构类著作,没超过 100 本。

量级差异,才能拥有信息不对称优势。信息不对称下降,智力不对称上升,这是社会大趋势。智商再高,天才与庸才,不过两三倍左右差异。但如果你精读过 1000 本以上的难书,你很容易拥有 10 倍、100 倍于同辈人群的信息差异。我经常开玩笑说,写读书笔记,百篇千篇万篇,区分开不同人群。如果你与人交谈,常常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那是因为你太懒了,读的书过少。

一个努力向上的年轻人,在 24 岁到 36 岁这 12 年,人生最美妙的时光,将自己的心力押注在完全受自己控制,严谨地制定个人自修计划,利用人类强大的好奇心,攻占一个又一个领域,积累庞大的文化资本。另一种做法则是在这 12 年中,不断地参与各类聚会,或者花天酒地,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或者不断跑场子,交换名片,认识一个又一个所谓大牛,时间、关系受他人制约。两者哪个更容易取得成就?

前者正是多数精英们走过的路。中国如韩愈、曾国藩、毛泽东;西方如富兰克林、芒格、德鲁克。就像德鲁克所言:
供职的那家报社下午出版。我们早上 6 点开始工作,下午 2:15 出版,于是我迫使自己在下午和晚上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社会和法律机构的历史、普通史、金融,等等。就这样,我慢慢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我现在仍然坚持这个习惯,每隔三四年我就会选择一个新的领域,例如统计学、中世纪史、日本艺术、经济学,等等。三年的学习当然不足以让我掌握一个领域,但足以让我对它有所了解。因此,在 60 多年的时间里,我不断地学习,每次学习一个领域。这不仅让我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迫使我去了解新的学科、新的途径和新的方法——我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它们的假设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

4

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同样可以相互转换。有个经常讲的段子是,你来往最频繁的五个人的平均收入决定了你的收入。其实,应该将这句话改为,你来往最频繁的五个族群的平均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你的社会经济地位。你可以主动挑选你的社交圈,培育更有助生发文化资本的社会资本。

拿我举例,我经常往来的前五个族群是:家人、同事、书友、学员、智者。其中,家人来自血缘,难以改变。你不太可能逼着老父亲、老母亲再去学习,他们在家打打麻将就好,颐养天年,平安是福。依然有不少人,将希望寄托在家人身上,成人十余年,没有有摆脱原生家庭影响。

但是你可以选择与什么样的人同事、与什么样的师友来往。这里存在一个微妙的关系。按照社会比较理论,人都喜欢比自己水准更高的人来往。一个婚恋市场的经典刻板印象是,C 女追 B 男,B 女追 A 男,最终总有优质 A 女剩下。

如果按照庸俗的中国关系学,最终,你交往的是一批什么样的人?狐朋狗友、利益之交。但注意到没有?我给自己设定了三个另类群体:书友、学员、智者。书友以开智书友会、英文书群两个族群的朋友为代表,君子之交淡如水,共同兴趣而已。学员则以比我小四岁、十岁左右的青年精英为主,面向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与代表未来的人群在一起。与学生相处,也是传承,成功人生的意义在于让每个目标都同时具备快乐、成就、意义、传承四种元素,并且对目标采取「适而可止」而非「多多益善」的态度。

除此之外,我还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特殊族群:历史上的智者。我喜欢读人物传记,家中数万藏书,人物传记占据了数千本。这些智者的图书与传记,构成了我 24 岁到 36 岁知识谱系图的一部分。十二年时间,看遍神作,对我影响深远的作者,数不胜数,如西蒙之于认知科学、马奇之于管理学、芒格之于投资、卡尼曼之于经济学,德鲁克之于管理学;诺曼之于设计、坎贝尔之于神话、莱考夫之于隐喻;费曼之于物理学,安德森之于网络学科;阿西莫夫之于科幻,艾科之于文学;弗洛伊德之于心理学;王阳明之于阳明心学;亚历山大之于建筑模式;佐藤信夫之于修辞;纳博科夫之于小说;阿奇舒勒之于创新算法;野中郁次郎之于知识创新;伯恩之于沟通分析;达尔文之于天择演化;伯特之于结构洞;格兰诺维特之于弱关系;钱穆之于史学;宇文所安之于中国诗学……

人很难在同一时间相遇,却容易在同一个地点相见。与不同时空的智者促膝谈心,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感谢来自开智社群的同学,将这些智者的资料汇总如下:

不仅仅读尽智者传记,我还在每年元旦,问自己一个大问题,看看历史上,有哪些榜样回答得好。来年看其人、听其言,读其书,模仿其行为模式。如此反复,从此直下山河,长空万里,海阔天空!

5

如果将时间、空间摊平来看,每个人不过是一只在三维空间上爬行的蚂蚁。为了更好地看清你所在的蚂蚁部落的爬行轨迹,布迪厄发明了「社会空间」的图示法来描述人们的阶层跃迁。如下图所示:
b11 阳志平 - 图3
此图出自他的经典之作《区分》(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此书被我收录在开智正典 2017 年 1 月版之中,至 2017 年 1 月,被引用次数是 45827,也位居社会科学 20 世纪高被引的 Top20 。今天流行的中产品味、小资趣味等词,发轫于此。

上图中的纵轴表示你所在的族群拥有的资本总量。越上面的表示越高阶层,比如上图中工程师的资本总量就高于技术工人的,因此工程师位居上方,技术工人位居下方。横轴则表示不同族群拥有的不同资本类型。比如左边的大学教授、甲壳虫乐队的文化资本大于经济资本;反之,右边的企业主的经济资本则大于文化资本。

布迪厄将人的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符号资本四种。在社会空间图示时,为了简化问题,他常常只通过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来定位社会不同阶层所处的位置。上图中的箭头方向则表示阶层跃迁状况。布迪厄按照这个族群在社会上的就业人数比例变化来表示该阶层的发展状况。箭头向上,表示上升趋势;箭头向下,表示下降趋势;箭头方向持平,表示停滞。如果绘制一幅中国不同族群的「社会空间」图,那么从事互联网相关职业的族群,如工程师、运营、产品经理处在上升趋势。

布迪厄的四种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都容易懂。那么,什么是符号资本?符号资本(symbolic capital),也译作象征资本,指运用符号使占有不同形态的其他三种资本合法化,即上述三种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通过符号而获得合法化的形式。在我的《心智工具箱:资本论》一文中,我更倾向使用「政治资本」一词来描述类似含义。

当你处在社会中层或下层,你在努力往上走。文化资本也好,社会资本也罢,它都会帮助你。当你处在社会中上层,你却在不知不觉使用荣誉、信用等种种符号资本来维系自己阶层的统治地位。 布迪厄终其一生,始终在维持同性恋、女性、少数族裔等社会弱势群体利益,他在当时,针对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如是群嘲:符号暴力!

你们这帮人,不再使用直接的暴力,却转为使用奖赏这类隐藏的软暴力!太虚伪了!就像硅谷创业教父 Paul Graham 不想告诉大家的一个残酷事实是:在美国,唯一强迫人的方式是征兵,但我们已经 30 年没有这么做过了,而是一直利用名利吸引人工作。

布迪厄的一个经典研究是对巴黎高师毕业生的研究。巴黎高师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摇篮,大师辈出。布迪厄虽然毕业于此,却并不认同知识阶层的虚伪。先看一个他对巴黎高师学生选择专业的研究。他发现,从学校到教师,巴黎高师不仅仅极力淡化不同学科的社会阶层限制,还不断神话不同学科的智力要求、人格特质要求,从而隐形地神化那些在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上高人一等的学生群体。哲学、法语与数学,从来需要才华与天赋,因此成为上层与中产家庭出身的学生专利;而中下阶层的孩子老老实实去学习地理、自然科学吧,这样的学科刻板印象告诉你,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轮不到你去拼天赋。

一位高三学生很难区分,心理学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好坏。学校与教师在极力淡化心理学与计算机专业的阶层差异,而是强调心理学与计算机专业的智力、兴趣与人格差异。符号暴力最隐蔽的地方在于,来自阶层的差异最终却转换为个体的差异了。你必须承认命运,不是你的家庭阶层不同,而是你的智力不行。而布迪厄通过系列创造:中产、品味、区隔、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系列词汇,群嘲了知识分子阶层的虚伪。

这种虚伪,不仅在你高三选择专业时,干扰你的决策。甚至在他们死掉了,还依然在影响你的判断。布迪厄的另一个经典研究则是巴黎高师毕业生的悼词研究。巴黎高师毕业生的模范人生是成为大学教授与学术精英,但依然有不少毕业生在外省中小学教师位置上终其一生。吊诡的是,无论是巴黎的学术精英,还是在外省的中小学教师,离世后的悼词,多半会脱离评价个人,而是强调巴黎高师的神话位置。

巴黎高师的文凭本身赋予了校友制度化的文化资本,而他们去世时,也在不知不觉维持这份文化资本的神话:落难贵族仍是贵族。北大毕业卖猪肉,也是不同于你普通屠夫出身。
从此,身份成了命运;文化成了枷锁。

小结

亘古长夜黑如墨,总有智者点亮苍穹。布迪厄 2002 年去世后,人们引用他的自述,如是纪念他:「我把自己看得有点像这个中世纪的石匠,他在拉苏泰莱纳教堂里,雕刻一个表现连结并高高在上的柱头,柱头淹没在穹顶的黑暗里,注定让人完全看不到。」人生除了资本、价值、阶层跃迁、工具理性之外,还有理想、意义、平静生活、广义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