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你坚持活下去(限10个字之内)?

一观ONE
提供一个观点 不强求认同

如果提问者纠结的点,是需要个理由在「生」与「死」之间做出选择的话。
那我想提示一点:在你「当前生活」之外的选择,其实不是「死亡」,而是一万种、百万种不同的「活法」。
换言之,你不需要强迫自己做「生」与「死」之间的二选一,而是可以在百万种活法里选择一个,或者尝试很多个。而死亡不过只是这无穷选择中的一个而已。
学会破除人为制造的对立难题,而不是纠结于语言制造的困境。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我在B站上的一篇文章:《语言困境与二元对立》

正文

最近在听一门课,是 TalBen Shahar 讲授的《积极心理学》,又名《幸福课》。

里面有段话很有共鸣。

很多人问:“你幸福吗?”
这个问题我无法直接回答。幸福是和别人比出来的?还是存在一条标准线,超过它才算幸福?
我觉得幸福不是二元对立,不是非此即彼,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
幸福是连续的、有方向性的。
我能说,自己确实比15年前刚开始研究幸福问题时,更加幸福了。
但我无法保证,上过这门课的学生都会终身幸福(be happy),我只能祝各位在课程结束时,变得更加幸福(become happier)。

这段话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人类在使用概念时,自己制造的「语言困境」

很多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其实没有清晰的定义,也经不起追问。强行把定义模糊的词汇,安放在一个「是与否」「有或无」形式的判断问题里,就好比试图用一个笼子锁住一团雾,或是一张网盛起一盆水那样,选错容器,费多大力也得不到结果。

比如,如果有人问,「你找到人生意义了吗」或是「这样的人生有没有意义」,这很难作答。

怎么定义「意义」?更进一步,怎么定义「有」?是我觉得有就算有,还是多数人觉得有才算有?是每一天都有才算有,还是多数日子有就算有?

但如果问题换成「今天你是不是比昨天过得更有意义」,多数人是能感知到差异并给出判断的。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健康」:与其问「我现在健康吗」,不如问「今年怎么吃、怎么运动,能让我比去年更健康」。

「美」:与其问「怎样才算美」,不如问「做这样的改变后,是不是会更美」。

「自信」:与其怀疑「我是自信的人吗」,不如想想「这样说或这样做,是不是会显得更自信」。

「自尊」:与其纠结「我是高自尊的人,还是低自尊的人」,不如思考「如何提高我的自尊心」。

如此等等。

借用英语学习里的一点知识,一些看上去像名词或形容词的概念,其实更适合用「比较级」的方式去理解。「happier」比「happy」更好实现,「doing better」比「doing well」更好判定。

或者用数学的语言,就是把二元变量,当成连续变量处理。

有人可能会说,这并没有解决原来的问题,只是重新构建了一套叙述,把原问题回避和绕开了。

我想提示的是,有些问题更适合被消除,而不是被解决。如果一个问题在构建时就自带矛盾,为什么一定要从矛盾里求解出不矛盾呢?

举个极端的例子,你也可以设问:为什么圆形里没有角?为什么红色里没有蓝色?

但这些问题只是在形式上「像个问句」,生活中并没有回答的必要。

对待它们,只能转换思考模式,把头脑从人为制造的难题中解救出来,然后把行动引导到一个正确的问题方向上去。

作者:一观ONE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805347
出处: 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