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a4y1v7g7

这是我和DannyData的一次辩论,我们的辩题是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到底是让知识鸿沟的效应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我选择的辩论方是扩大。

解释辩题

我现在非常简单的解释一下什么是知识鸿沟,该理论在 1970 年提出,研究方向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引入比如广播和电视,让那些原本在富有阶层和贫穷阶层之间存在的信息量和知识量上的差异,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

表面:鸿沟缩小

现在距离 1970 年,50 年过去了,表面上来看互联网让这个知识鸿沟缩小了。
很容易理解,互联网是人类几千年来最快捷、最方便、门槛最低的信息获取方式。尤其是在互联网早期从业者、信息传达者都秉持的一个免费分享的理念,于是之前一些需要很高门槛或者大量金钱才能得到的稀缺的信息在我们这个时代唾手可得。

  • 比如你在微信读书等读书 App 上,以非常低廉的价格甚至免费获取经典小说或人文社科理论。
  • 比如你可以去网上搜索到那些之前只有在行业内部才可以找到的论文。
  • 比如原本一些我们根本接触不到的大佬,或者他拥有非常高知识量的精英阶层,现在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接触到。
    • 比如之前你要想听哈佛教授讲的课,你只能去到哈佛去旁听,或者你请你的一个朋友去录像,可能还有版权问题。
    • 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在网上轻易地找到哈佛公开课的视频、 TED 演讲,在类似知乎的网站上看到一些专业性非常强、信息壁垒很高的行业大佬出来分享自己行业中专业知识、信息

这些都是之前普通大众根本没有办法接触到的。

举例 B站

很多人都会开玩笑说b站是一个学习网站,但是这不仅仅是一个调侃, 大家可以试着搜一下,小破站上至少有以下的几个门类的信息是非常完善的。

1 关于职业发展的信息。B 站上你不但可以搜到怎么去做品牌、去做市场、做销售、做 HR……
你还可以搜索到实战的东西,你怎么去办一个活动,怎么写一个文案,
你还可以搜到一个职场相关的元信息,比如你怎么去面试,怎么去升官发财……

2 关于学术方面

  • 比如怎么样去用最简单的方式理解量子力学;
  • 比如怎么样去理解一些人文社科的理论。

3 除了这些相对严肃的学术信息,还有成千上万的冷知识

  • 怎么样在上厕所的时候压水花?
  • 全世界最耐寒的生物是什么?

4 实用的生活技能方面。
比如最常见的两大板块,你怎么样去做一顿好吃的食物,美食类的东西,
健身类的,怎么样减脂,怎么样增肌等等。
甚至这些美食、健身方面的都有系统性的相关课程,而且都是以免费形式告诉大家
包括一些兴趣爱好层面的,

  • 怎么样提升你的篮球技巧?
  • 怎么样去做手工?

    实际:鸿沟扩大

    在这些大量的质量也不低的信息 唾手可得的今天,知识鸿沟就变得减弱了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不那么乐观,我给大家说几个理由。

因为信息鸿沟这个概念在 1970 年被提出来,它就不仅仅是关于你能接触到的信息量的多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广播电视时代也不存在信息鸿沟,那个时候穷人也比之前能够接触到更多更大量的信息。
那么当时知识鸿沟的存在就被归结到以下的五个原因上。

原因分析

5个鸿沟扩大原因

1 传播技能上有差异
比如我作为一个内容生产者,我看到一篇内容我可以很轻易地判断他是不是软文,他是不是忽悠小孩玩的,是不是一个到处洗稿而来拼凑的缝合怪。
但是普通大众可能就不知道这方面的差异。

2 已有知识积累的差异

3 人际关系上的差异
你能够接触到一些本来就具有很强信息壁垒的人脉,就可以更好判断你接触到的信息是真是假,是高质量还是低质量。

4 信息的选择性因素
比较富有的阶层或知识含量比较高的阶层,他愿意去接受更严肃的信息,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没有改变,我认为还加深了,待会咱们详细讲。

5 理解和记忆的因素
可以理解成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
在广播电视时代,这五个方面的因素导致的信息沟,在互联网时代不但没有减弱,而且这五个因素还在更加的扩大,它的影响还在加深。
下面我重新梳理,以我的逻辑给大家来讲一下为什么。

1 学习的敌人更强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在这个大众传播、大众娱乐的时代,学习和思考的敌人在迅速变得更加强大

这里又分成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你的大块时间用来娱乐的比例在增强
现在无论是短视频、抖音、快手,包括长视频 B 站,还是一些手游, PC游戏,这些娱乐手段实在太丰富,我们稍微自制力差一点,就会沉溺在这些快感的获取中不可自拔。这样你用于学习的时间,用于真正思考的时间其实是在大幅的下降。

第二个层面,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碎片化时间被最大化的挖掘和利用了
在广播电视时代,就算你每天沉溺在看电视,你躺在沙发里,一回家吃着薯片,喝着可乐,吃着披萨,在这一躺看一晚上电视。
但是至少你在等车的时候,你在吃饭的时候,你在睡觉前,你在走路的时候,你在骑车的时候,包括你在洗澡的时候,至少在这些时候你还是一个能够处在思维放空的一个状态,你还是能够不接受大量外界的大众传播的信息。
但是现在这些边角料的时间也被这些内容平台大量刺激性的输入所占据了。

  • 你现在吃饭的时候边玩手机,那不太正常了吗?
  • 你在洗澡的时候,你也可以听歌;
  • 你在这个开车的时候,你可以听一个知识付费的音频软件;
  • 你在走路的时候,你在等车的时候,坐地铁的时候……实际上我们这些边角料的时间都已经投入了这个娱乐、信息的汪洋大海中。

这一点对于学习和思考的威胁是巨大的。

我说一个我自己生活中的体会。
这两年我越来越珍惜我在洗澡时候的这一点点时间,我每天可能用来淋浴的时间仅仅是15到 20 分钟左右,但是洗澡的时间我发现我思考问题的效率是最高效的。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有洗澡时候听歌的习惯,我在洗澡的时候就是一个纯粹的我自己能够想事,还有自己能够琢磨一些东西的时间。

你别看这个淋浴的时间在每天可能只占比如 1/50 甚至1/100的时间。但是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让我把一些原本想不明白的事情弄得条底更加清晰,更加结构化。为什么呢?
因为我听过一句话,我很赞同叫枯燥增长智慧,思维这个东西是需要一定的信息量、素材,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衡量揣摩,包括犹疑、留白的时间,供你把这些信息把这些素材去消化,转化成完全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专属于你自己的判断,还有自己衍生出来的一些独特的洞察。
我认为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发呆的时间,让我们去处理信息转化的时间

总结,尽管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质量在提高,但是学习和思考的敌人也变得更加强大,这分成两个层面:

  • 我们现在大块的、高占比的时间被低刺激的娱乐占据着,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学习和思考。
  • 这些边角料时间被占用了,它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枯燥无聊、留白的时间被缩短。

这个对于思考上的危害可能是更大的。

2 系统性学习更难

因为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先学到了一些基础的东西,打下了一个根基之后,然后你的学习目标、want list 在不断扩大,它跟读小说类似,因为读小说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真正能够沉浸在文学中,很懂文学是什么的人,永远不会有读书荒这回事。

你一旦说我不知道读什么,因为你不懂文学,或者你没有很深入的了解文学。一个人只要深入到文学之中,他的 want list 是会不断地增加的。

一个初级的文学爱好者可能喜欢像这个《三个火枪手》或者《斯巴达克斯》这样的故事性很强的、戏剧冲突很强的东西,但是他深入了以后,他自然会发现自己阅读上的偏好,发现自己更喜欢的作家,然后他的 want list 在不断地扩大。
学习也是一样的。不管他是国际政治还是金融还是现代物理……你深入到这个体系中以后,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你先接触到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经过你的咀嚼消化、思考后,你有了更多的目标,你有了新的想探索的领域,然后你再去学习这些东西,然后你又有了更多你想不明白的问题,你有的更多你想去了解的东西,一步一步往前走。

但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免费内容这么多、大量信息摆在你面前的时候,这个过程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忍不住会被打破的。
比如量子力学是一个很玄妙,很容易被人吹牛逼的东西。但是实际上你在接触量子力学之前,如果你想严肃地学习这个领域的话,你需要大量前置信息、知识积累,你才能够真正深入到这个领域。
但是现在很多人不是这么做的,都倒过来了,因为量子力学有很多非常好玩的东西、非常吸引眼球的一些现象,比如薛定谔的猫,那么大家就会忍不住地跳过这些前置的部分,然后钻研到量子力学,甚至把它和一些神秘学的东西,和一些更大架构的佛学或者世界观的东西相连接起来。你就认为你懂了,比一般人更加了解这个领域,甚至还产生了优越感。
但是实际上这根本不是一个系统化的学习过程,你也没有得到什么真正的知识,你了解到的只是一些碎片,而且它可能是错误的碎片。

这是第二点,在这个时代系统性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容易被干扰产生岔子,你更不容易去一步一步地推进去了解某一个领域,这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自己有非常强大的分辨能力。

3 定制化内容增多

第三点和第二点可能有些相关。第三点是现在大众传播环境里面专门针对给大家的知识焦虑所做的定制化内容越来越多了,这也是一个大环境的改变,它最少有两个方向。

3.1 算法推荐的时代,平台更懂你
平台知道你的焦虑在哪个地方、你有什么样的内容消费偏好、更喜欢的知识领域。而且不但有可能去专门给你推你爱看的内容,甚至有可能给你推你爱看的观点和你喜欢的立场,这是非常要命的。
比如你因为政治立场,因为你个人的好恶,或者你个人对于某个问题的看法,你就喜欢站在某一个立场抒发比较偏激观点的一类自媒体。那么这个平台就会反复地给你推相关的内容,那这是会阻碍到你获取到另一个相反的、与之相抗衡的信息

3.2 定制化付费内容
现在内容市场上,现在的传播环境里,有大量的自媒体还是知识付费平台,专门针对人们知识焦虑而定做的产品出现。这样的内容不管是文章还是视频,从诞生开始它就是高度产品化的,被高度设计过,里面可能有 30% 的科普,有 30% 的故事,还有 40% 的其他,按照这个东西严格调配。另外节奏也是固定的,比如他一定会在每两分钟内出现一个刺激,让你获得一个自己有认知的感觉。
这就和之前有一些教授或者学者写书去对外传播的动机完全不一样。

以前对去对外传播的心态是什么?
我知道很多的东西,我把这些东西系统性总结成书籍或者著作告诉大家,他的私心可能是我要获得我的行业影响力,或者著作流传下去。虽然也是名利上面的考虑,但是这样的名利考虑和现在不一样,他会为了这些名利去输出更加系统化的、更加严谨的立得住的学问、理论。

但现在这些专门缓解人们知识焦虑的就是一种精神按摩品,完全没有想系统性地输出什么,没有自己的表达欲,只是为了给你进行一阵精神上的抚慰,给你精准喂食你想要的东西。
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过程。

  • 一方面获得的流量、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获得了大家为知识付的费。
  • 另一方他获得了谈资,获得了安慰,今天我又进步了一点点。

两全其美,互相都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但是这毕竟是一种假象,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办法从这种知识型的内容产品中获得真正深刻的洞见,或者真正靠谱的对于某一个领域的理解。

这里我完全不避讳,我的内容产品也是如此,并不能让大家真正的深入了解某一个领域。
所以我有两点我自己的选择,
1 我的视频不去追求最大的量,我不去把它按照一个产品化思路缩短成五六分钟。 B 站运营也跟我说过做成 30 分钟以上的视频会大量减少完播率进而影响你的播放量,但这是我的一个选择,我宁愿告诉大家一些相对丰富的、相对完整的、相对能够显现出我思考过程的内容产品。
2 在我的视频里,在我的直播中不断地提醒大家,我的视频没有太大的价值,它的价值就是给你们一些思考的框架,给你们一些有启发的点,算是一个引路石,能够让你们有兴趣让你们去有启发地去了解某一个领域,这就是我内容的价值。

4 真伪内容难分辨

如今的内容产业跟广播电视时代相比,内容和营销的结合更加的紧密了,营销推广的套路、形式变得更加隐蔽,更加的自然,更加的没有痕迹。
现在流量变现更加简单粗暴,方法更多。
所以这个时代两个东西变多了,一个是伪装成内容的营销信息,比如软文或者软植入的广告,实际上它就是甲方想宣传的内容。一个是专门为了吸引流量去变现的营销号,还有甚至是假新闻谣言。

在广播电视的时代,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传播的能力的,大家都还都是一个牌照化的经营,会比较珍惜自己的发声机会,大量传播谣言也没有太大的好处,比较变态的人才会这么做。所以很少有行业内的人去真正有目的大量传播谣言。
但现在专门有这种机构,你大量传播谣言,规模化产品化的传播谣言是能让你获得丰厚收入的。

所以这两点加起来,营销信息的增多以及假新闻、假事实的增多,共同导致什么呢?
在这个时代分辨真假信息,分辨真正的知识的难度增加了。

这方面我也做过测试,我也有过大量的观察。
实际上我觉得我的朋友圈已经在全社会算作相对精英一点点,因为毕竟还是好学校,毕竟我是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但就算是我朋友圈已经比全社会的认知能力稍微高一点点,仍然会出现大量的伪知识、谣言,还有大量不知道是营销信息、自来水去推广分享的这些人,就更不要提真正大众面对这种信息的无能为力,是很难抵抗这种信息,很难去进行分辨。

这一点在疫情我相信每个人体会的是最深刻的,包括我也一样。记得在二三月份,那会你很难分辨你看到的微博上的东西、求助的信息,包括一些所说的危机到底是不是真的,你也不知道你该去相信谁,你该去相信这些爆料者,还是该去相信媒体,你也分不清谁是反串黑,谁是故意的造谣者,谁是真正这个把自己知道的信息分享出来的人,你根本就无能为力。

总结

辩论的意义不是分出谁对谁错、谁高谁下,而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方式去探索同一个辩题。
所以基于上面的这个四点,从我的角度来说有些担忧的,这个知识钩有可能是在加深而不是缩小,换一种说法,它是从之前的硬知识鸿沟变成了一个软知识鸿沟。

互联网时代这些低收入、低受教育程度群体,他们没有渠道、没有财力、没有办法去获取信息,变成了他们根本就不愿意获取信息,更加玩物丧志,以及无法判断所获取信息的质量,并且他们也缺乏进行信息整合的能力,从一个非常硬的信息鸿沟变成了软性的信息鸿沟。

所以现在就存在一个这样的现象,认知遍地走,所有人都有很多的认知,表面上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大量思考,所有人都是大明白,脱口而出都能跟你说一些世界变化的趋势,说一些产业信息,说一些好像很幽默的话,好像是很深刻的理解。 但是什么变少了呢?

  • 真正细腻的具体的推演过程、分析过程
  • 真正的深刻的独特的洞察、真正务实的调研过程
  • 苏格拉底式的、返璞归真的、刨根问底的东西

这就是我对于这件事情的理解和思考。我个人认为是马东和许志远所说的前 5% 的精英阶层和后 95% 的所谓庸众他们之间的差距在更大扩大。
5%的精英,不一定是因为更聪明或他们有获取信息的渠道,而是因为他们愿意去做这件事,他们具有反人性的能力,摆脱低级娱乐和摆脱碎片化信息获取过程的能力,可能这才是真正的差异所在。

好了,我是老蒋,那现在我也没有跟丹尼串通过,我不知道他那边说了什么东西,希望他说的比我更精彩,希望我们俩的观点能互为补充,互有碰撞。感谢大家,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