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老蒋】为什么后来者总能居上?——老蒋的UP主两年总结(上)

永远不要被一般等价物困住——老蒋的两年总结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f4y1L7h4

五、50 分到 70 分

第五点,它是一个悖论,一个内容从业者会困惑的事。
在这个时代如果你是做大众传播的内容行业生产者,你会发现大众对真正好内容缺乏判别能力。
这话可能会稍微有点得罪人,但这是实情。
大众能够分得清 10 分与 50 分的内容之间的差别;
但对于 50 分到 70 分内容之间的差别,可能一半的人分不清楚。

什么是 50 分的内容呢?
比如知识性视频,有的看上去是一些正确的话,有很多的知识点,但你会发现它是给外行看的;
真正这个领域中的人看完这个视频会不屑一顾,“你这说的是什么玩意乱胡说八道”,或者你根本没有了解到这个行业真正的逻辑。

我对自己的视频有一个要求,无论哪个领域,这个领域中真正的从业者、专业人士在看过我的视频之后,他不一定说有用,但是他会说老蒋没有在忽悠人,他是真正了解过的这个领域,而且他说的东西是有扎实的调研基础的。

比如我说到互联网的共享经济,那么我相信真正的互联网从业者,做共享经济相关平台的人,看到我的视频,他也会觉得我不是在胡说八道,甚至我会有一种奢望,我的某些内容让真正的专业人士受到一些启发和收获,那就更好。

但这里会存在一个问题,这么做是需要代价的。
一个人真正去了解一个领域,以我的能力大约需要 5 - 7 天的时间,而且这只是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理解,或者比较中等复杂度的生态,比如书店它就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生意。但是如果出一期视频完整地给你讲明白这个电商行业是怎么回事,我要先对电商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给我半个月的时间我都不一定能搞定这件事情。

当这件事情时间成本和制作成本高、难度很大时,你就会想——
既然受众分辨不出来,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呢?我为什么要求自己做得这么好?

当然我自己不常有这样的纠结,因为我更多是审美层面考虑。
我如果做出了让专业人士觉得糊弄人的东西,我自己会不舒服。

但从利益层面考量也有两点好处,也是做内容行业(我做 UP 主以来感到的)最大的隐形红利。

5.1 UP 的好处

做 UP 主有很多非常明显的好处——出名、涨粉、挣钱。

同时你能够通过做内容这件事情认识非常多很优质的、有意思的人。
这件事很有意思,内容天生可以连接人,你如果买了一块很好用的肥皂,你只会觉得这个肥皂很好,这个牌子也许不错,但你并不会去了解做出这个肥皂的人是谁、设计这个肥皂的人是谁。

但内容不一样,如果你看到一篇写的非常好的文章让你你非常敬佩它,或者你看到一个非常好的视频令你很认可赞同甚至感动的话,你会天然去想认识一下这个文章是谁写的,这个视频是谁拍的。如果有机会,我甚至希望加他微信跟他聊聊天。

这是内容最独特的一点,内容天然是可以连接人的,因为我们可以理解成每一个内容都是从生产者身上扒下的一些东西,把他自我的一部分融入到了这个内容里,才能够产出一段话或一期视频。

这里面你就能体会到 50 分到 70 分内容之间的差距。

  • 如果你总做 50 分内容,这个行业中真正比较挑剔的人,相对高层次群体,你的内容不足以吸引他来认识你,没有那么喜欢你。
  • 如果你做到 70 分的话,这个行业中绝大多数的从业者或同行都会对你产生一种认可,乃至于一定程度上尊重的感觉。

所以你就可以通过做内容这件事情,你并不需要主动去联系别人,自然会有其他很有趣的、有意思的、很厉害的人过来找你说:“老蒋我想认识一下你。”
这是我做 UP 以来我觉得最可贵的一种收获,认识到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人。
而且他们天然是可以给到你信任的,虽然有的人你完全没有见过他,但是他一上来就愿意说他的实情、个人情况、个人经历,他愿意把他的故事讲给我,把他行业中一些比较机密的信息告诉我,因为我通过我的内容已经取得了他的信任,这是我非常感激的一点。

六、70 分到 90 分

刚才第五点,我说的是 50 分内容和 70 分的区别,以及我为什么想多花一些成本去做 70 分的东西。
但我们换一个问题,70 分的内容真的足够好吗?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每一个内容创作者内心创作动机和驱使他做这件事情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对我来说,70 分的美容不够好。我之前一共做了差不多得有六七十个视频,其中真正让我非常满意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我一回想它能够给我带来满足感甚至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一共就寥寥几个视频。

互联网寒冬、饭圈以及附近的消失,实际上六七十个视频里加起来,一共就这六七个视频是能够突破 70 分,达到 80 分 90 分的内容。
那这几个视频和其他视频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6.1 好内容的三层要素

我想过这个问题。我这里引入一个我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好内容是分成三层的——骨、肉和皮

最外面的一层皮是表达形式,是你怎么样去表现你的主题。
对视频来说,可能是影像质量、是 bgm、是整个视频衔接的节奏结构、是素材的运用。

再往下一层是肉——视频的内容,如果光有皮没有肉,视频是言之无物的,是空洞的。
这个肉可以是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个知识、一个观点。

现在一个视频有很好看的外皮,它节奏很舒服可看性很强,又有一个很紧实的肉,内容是扎实的。

但是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我觉得他只是行活,当然不差不丢人,但它也只是行活,它是一个满足了某种行业标准、满足受众需求的一些东西。
最终区分一个内容有没有灵魂的是它的骨。这个骨头是内容真正的独特性,它是真正区分于这个视频和其他所有视频,这个小说文章和其他所有小说文章的不同的地方,它往往来自于作者非常个人化的,非常独特的个人经历和创作动机。

6.2 创作的动机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非得是我来做这个选题?
市面上每一个领域的活跃的创作者都有几千几万个,那么对于同一个话题,所有人好像都能说上两句,为什么我非要花时间投入到这里面去做这个选题?
为了流量、为了蹭热点都只是一部分的理由。如果仅是如此,产出不了最顶级的、最好的东西。

最终你如果能做出来非常好的内容,一定是这个选题跟你本身是切身相关的,你在自己生活中观察到的某些现象,你有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或者你生活中遭遇的一些事情让你心心念念非要把这些话说出来。

有了这个东西才是区别于一个好内容和行活的真正的区别。

6.2.1 举例 何同学

这里最好的例子是何同学的视频,我非常喜欢,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是如此,都觉得它是 80 分 90 分的内容,但是它好在哪里?
当然他的视频剪辑节奏、后期一切的东西都很好,但这不足以成为他这么独特的原因。

实际上他视频里你仔细去想、去回顾每一期视频的那些知识点、那些道理,如果我们用一句话说出来,并没有那么的深刻,那么的惊世骇俗。
真正区别何同学和其他人的是,每一个视频里,你都能看到他在生活中真正经历的事情总结出来的一些感悟,是真正触动到他本人的,他在把这个东西分享给大家。
这就是一个视频、一个好内容的骨头,是跟作者强相关的非常独特和个人化的东西。

6.2.2 举例 狂阿弥

这里面不一定是他的个人经历,哪怕是一个内容创作者在写一个其他的人,比如狂阿弥在做他的人物系列,它在做坂本龙一或者张艺谋。
你会发现,为什么狂阿弥人物视频是非常好的,是因为他真正对这个人物有他独特的个人的理解,以及创作动机。
他很清楚为什么他非要去做这个选题,为什么他要从成千上百个名人里选择这些人去做一系列视频。
因为就算他不做视频,这些人在生活中也真正触动到了他,对他造成的影响,所以他要做这个选题必须是由他来完成。

6.2.3 举例 老蒋自己

对我来说,如果我的视频都是 70 分内容我是没有办法一直在做 B 站这个事,因为我是一个很容易厌倦的人,当一个事情没有新的刺激点、兴奋点,我本人也没有提高时,我就很难去因为比如新的涨粉或一些其他利益继续做这个事情。

真正能够让我觉得 UP 主还是挺有意思挺好玩或挺有成就感的,让我还要做下去的,就是那六七期的东西。这件事情也不仅限于自媒体或者 UP 主,如果你想要在一个领域里真正干出一些事情,取得一些成就的话,你需要瞄准那些真正杰出的、闪闪发亮的东西,尽管它看上去很难。

有可能你在瞄向那些 80 分、90 分的东西时,你做出的最终绝大多数都是行活。但如果你是朝着那个方向去走的话,最终你会在某一些时刻,在一些偶然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一些真正闪闪发亮的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会成为继续让你做这件事情的动力。

6.3 好内容的代价

我刚才提到了 50 分的内容做到 70 分是需要代价的,70 分的内容做到 90 分就更需要代价。
这个代价甚至不是花更多的时间,时间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代价是你的内容如果想从 70 分做到 90 分,你就丧失了可复制性和工业化的可能。
90 分的内容是没有办法根据某种模板或者某种流水线的流程进行批量化生产的,因为 90 分的内容里面,会带有你很强的个人色彩,会有你一些非常独特的感悟或经历。
但是一个 UP 主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什么样的生活经历,每天你经历的事情是有限的,每天你的所得所见所闻所想都是有限的,你的输出速度一定会快于你的输入速度。

那这里就有几条路。像何同学的做法,一年就出几个视频,是可以进行持续的。
但是也有另外一条路,也是我自己在选择的,我不会去追求每一条内容都是 90 分的,每年我做出一些让我真正特别满意,让我觉得完成了一件事的东西就足够。
我更追求是把每一个视频做成 75 分或者 80 分,即在这个行活之外增添一些比较独特的东西。

6.3.1 老蒋独特的洞察

比如去年年底,我做了一期荷尔蒙社交(下),这期视频肯定不是 90 分,因为它大部分在给大家阐述一个发展脉络和一个框架,荷尔蒙社交、异性社交是怎么样走到现在,中间有什么推动力量,仅此而已。
但是我在其中还是加入了一些比较独特的东西,比如在视频的中段,我说到现在这些异性社交软件,不但会改变我们和异性认识的方式,也会很深的改变我们和异性交往的心态和行为模式。异性之间交往的那层张力和那种光晕一样的东西在逐渐的消失。

我在视频的最后,我提到从全球性的东西来看,现在的青少年以及年轻人的性爱频次在大大下降,总体上大家都有一种趋向——追求现实中的性体验转向追求虚拟化的性体验,而且这是一种很难阻挡的趋势,因为大家觉得现实中的性爱的负面反馈可能太强了,性价比可能太低了。

像这样的一些点,它并不是从哪边调研而来的,而是通过我各种各样的调研,我通过使用这些软件,我通过琢磨这些领域中的事儿,我得到了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这些点虽然在三四十分钟的视频里只占七八分钟,但是它也是很重要的。

这个我并没有调研过,我猜一部分比较挑剔的受众正是因为这些东西,他才会选择持续性关注你。
所以我个人是比较看重这些,我会自我要求每期视频不仅仅是 70 分,哪怕因为我能力和见识的原因,没办法把它做到一个 90 分的样子,但是我会希望它突破一个纯粹的行活。

6.3.2 老蒋半途而废的尝试

在这两年之中,我也做过很多半途而废的尝试。
我写了一个稿子,写完了以后觉得不够好,我就放弃了;
我调研到一半的时间,可以出一个视频的但最终没有出;
甚至前一阵有一期视频我已经全部做完了,字幕都上了,我仍然觉得它不够好。
这个不够好的点是因为我有一个判断标准——这个内容能不能让我产生一些兴奋感,这是一个好内容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如果一个内容能够让内容创作者自己感觉兴奋,它才能具备成为一个好内容的可能性。

在这里我也立下一个 flag 也是自我要求——假如有一天我对自己做 UP 主这件事情最终完全丧失兴奋感,我会停止下来。
我希望自己可以办到,不因一些生活的惯性或其他东西把自己耗下去。
到那一天,我会停止我的 UP 生活,给自己这一个生活阶段画上一个句号。

七、直播带给了我什么

第七点,整个做 UP 主这件事情里,带给我最不期而遇的、最意外的一种收获来自于直播,来自于一个几乎不赚钱也不涨粉的东西。
直播这件事情它会给我带来一些我在生活中其他地方找不到的体验,一种很陌生的、很微妙的感受。

7.1 偶遇“直播”

因为我从小是一个比较安静比较往里收的人,我不太善于和完全陌生的人交流,我也不太能嗨得起来。

我生活中很兴奋的时刻都来自于自己做一些事情,比如我读一个小说读到某个令人非常激动的段落,或者我看一个电影,或者我自己写一个东西,或者我和几个密友非常熟悉的朋友,一起聚会一起聊天,聊得非常激动人心。这些时刻是能够带给我非常完全放开的(包括喝酒),然后触角完全伸出去的一种打开的状态。
但是像一般人都可以的,比如在 livehouse 或演唱会等一些场合,我是嗨不起来的,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欠缺酒神精神的,我也很羡慕那些能够解放天性把自己打开的那种人。

但是直播很意外的,我从 2019 年年底开始直播,我发现直播它成为了我一种补充代偿的一种行为。
我在有一段时间,非常非常沉迷于直播,包括到现在也偶尔进行直播,并不是因为它能够给我带来多少经济上的收益或者能够涨粉。因为它对我来说是一种另类的放松。
直播在前半年给我带来的反而是非常强的一种消耗,因为它有一点过度兴奋乃至于应激的一种状态。

7.2 直播是一种表演

大家能不能理解——直播其实是一种表演状态。我的确是在直播过程中和观众是一种很真诚的、很开放的一种心态在表达交流,但是它仍然是一种表演状态。
我知道在直播的过程中,我是被审视的,我是被注视的,我是一个客体,我的所有的行为都是会被记录和被观看的。然后甚至我的这种表演场景是我和观众的一种共谋。

当你做直播久了之后,你知道大概是什么样的人在看你的东西,他们会给出什么样的反应,你就不由自主的会预设一种反馈,然后特意为了制造某些效果说某些的话,做某些的姿态。
这没有那么不寻常,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做类似的事情,但是直播把这样的一种行为偏向给扩大化了。当你在表演的状态时,你知道自己在被关注时,那是一种很亢奋的状态。
所以我在早期直播时,因为我直播一般都很长 3 个小时左右,比如我 12 点或者 1 点直播完了以后,我可能再需要 1~2 个小时的时间平静下来,这是最开始几个月的时间。但是后来它非常神奇的变成了一种放松的体验。
我大概的给大家还原一下这件事情怎么发生的。

7.3 放松的直播体验

因为熟悉我的观众都知道,直播我从来不进行精细策划,也没有一个具体的开播时间,我想播就播,也没有准备,有可能前半个小时都在调整麦克风声音。
我大概会有一个规划——今天我想聊什么东西,我想跟谁进行对话,或者我想跟大家一起看《十三邀》等。但是里面具体在未来的两三个小时内,我会聊什么,我说哪一万多个字,我是完全不知道的。于是在这种状态下,你会把自己完全的给出去,你被迫要变成一个敏感、自信而且相信自己能够对外界的刺激及时给予反馈的一种状态,尤其是在连麦的环节中。
你必须相信自己是一定程度上不那么沉闷,甚至有点有趣的。
你相信自己是善于表达的,而且不会有太多冷场的。
你相信自己是能给别人带来陪伴和欢乐的。
你必须要对自己产生信心,并且你必须要对未来几个小时的不确定性全盘接纳进来——

  • 它有可能会拉胯;
  • 有可能会有一段时间你不知道要说什么;
  • 有可能你对话的对象没有什么意思,或者这个话题你没有那么了解;
  • 有可能会有观众会为难你……

你必须得面对你一个相当开放的心态,完全敞开的心态去面对直播这件事情。那么很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当你这么做时我就会体会一种完全的放松。

这种状态就像在伴侣关系中,在亲密关系里,你完全对你的另一半产生了信任,你们互相信任,然后你就可以把自己最隐秘的想法,把完全真正的自我展现给对方,这是一种让人很放松的状态。在直播中它是另一种,但是我觉得原理是类似的,甚至我会觉得它的原理和 V 中的 M 是有一点像的。

为什么我们看欧美的,往往做金融或者做高管的那些社会精英,他们反而喜欢扮演一个 M 的角色,那他们会花很多的钱去请服务人员来对他们施虐。
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他们的生活中要掌控太多东西,它们接受到太多的压力,他需要有一个时刻变成完全无助的状态,反而获得了代偿性的放松。
虽然我没有体会过这样的感受,但是直播中的一些心态和它有一些原理上的相通的。

并且除了直播之外,也会有一些其他类似的场景,因为我露脸而且做知识类、财经类的内容,而且我聊的话范围也比较广,在这两年多时间里,就会不停地有各种各样的人邀请我去参加某个活动和某个大佬进行对话,然后去参加某个圆桌论坛,或者让我上台去发表一段感想说一段话,或者让我接受采访等很多的场景。

7.4 直播带来的改变

我记得我从 2019 年底开始有这样的一些邀请。最开始的半年时间都是非常紧张的。
比如如果下周三有一个类似的活动,我可能从下周一开始甚至从现在开始,就要想这件事情,就始终在一个脑子里很远的地方挂着这个事情。
然后从下周一开始到下周二,我都没有办法很好地做事。
下周三又是一个非常焦虑地等待这件事情发生,不知道自己会表现成什么样。
但是久而久之,你就会产生一种信心,因为过往的每一次参加活动,都证明了你是有能力去应对这样的情况的。

于是现在,我发现我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种东西,我现在变成了一个甚至会有点喜欢见完全陌生的人,可能他是另一个 UP 主或者他是某一个投资人,或者他就是我在某个软件上认识的某一个朋友。我现在甚至会有些享受这样的过程。包括我在做 UP 主之前,我会对各个领域中接触到的一些大佬产生敬畏或一定的距离感,我会有一些畏惧——他是很有成就的人,我不知道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去和他进行交流。

但是当你在面上好像也成为了 someone 之后,有一些大佬会主动邀请你去进行一些对话或攀谈,以这种身份去跟他们进行交流之后,你会发现大家真的都差不多。当然每一个大佬如果他名副其实的话,他会在某一领域中很厉害,但是他就是一个人而已。

所以我从外部去观察自己在这样的心态中的变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当然这对我的生活可能并没有太多的帮助,没有什么特别多实质的意义。而且我甚至会警惕我会不会变成一个更加普通、自信且有一些油腻的中年人。我不知道有没有,也许会有。
但是总之直播带给我这样的影响、变化和收获是我之前没有想过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刚开始有点困惑,因为我发现一些观众会给我私信,他看我的直播很长的时间,他会说从我的直播中获得了陪伴感。

我记得今年春节前后,我和饭总还有冲宝最后一期的葱姜饭时,最后的时间是我和饭总,然后直播间里有非常多的人给我发 SC,我现在想起来还有点感动,大家都说感谢葱姜饭陪伴他们走过一段很艰难的一年,对我来说也是很艰难的一年。陪伴是相互的,我看到这个的时候,会觉得非常的…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会有些情绪化,总之我也很感激大家能够给我带来的陪伴。
在我一些比较孤独时我开直播,然后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出现在弹幕里,有时候我也会感觉到一些安慰一些陪伴感。
我也非常开心,虽然我没有做到什么,但是有一些人能够从我这儿获得一些快乐,获得一些安慰。
在这样一个很孤单的世界里,我们这些隔着屏幕根本不认识也不熟悉的人能够通过互联网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链接,然后能够产生一些共同的体验,真的是很奇妙的事情。

八、UP 主的荣耀与惩罚

最后一点,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大传播时代,仅仅在二三十年以前,好像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遥不可及的一段生活了,但是那个时候人们主流的生活方式中,内容消费和文娱的占比还比较低,大家每天更多的时间是用在城市中行走,和别人攀谈,工作生活洗衣服做饭这些事情。

但是到了现在,尤其在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里,内容消费和文娱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极大的部分。我周围的人,甚至大家每日平均内容消费的时间,比如不管是听歌、看电影、看剧、看视频、看文章、玩游戏,每天可能已经达到了 4~5 个小时以上。那么这样的内容消费,这样大量的信息势必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但这只是浅层的一部分,更深层次的东西是什么呢?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在三十年前假设我们的父母是一个沉默寡言不太会表达,一个看上去比较木讷的人,这对他生活不会有太多实质性的影响。假如他本人是一个善良有意思比较聪慧的人,实际上他仍然可以交到朋友,可以找到工作,可以很好的生活。

但是在这个时代不太一样了,我们的各种各样交流的行为,实际上都被移到了虚拟化的线上。那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们实际上是需要通过内容,需要一个载体和媒介才能进入这个大的传播网络中。
往大了说,你可能需要发文章视频来表达你自己。
往小了说,你可能需要发弹幕发评论引起别人的注意。
我们在社交软件上跟别人的交流,通过打字或语音仍然是内容。

现如今不管因为表达能力的不足或其他原因,如果有人被排斥在这个传播网络之外,实际上可能是一种被全世界遗弃的感觉。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面,拥有更多流量关注似乎就变成了一种权利,而我们这些不管叫网红也好、KOL 也好、UP 主也好、自媒体也好,我们似乎就成为了手握权力的一小撮人。

但有光亮的地方就会有阴影。当我们我们这些好像掌握了大量关注资源、流量资源的人,他拥有很多的优势,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容易失控,也更容易受到更多负面的反噬。

8.1 UP 的劣势

8.1.1 UP 更容易孤独

其中有几个点,有一方面是 UP 反而更容易陷入到一种孤独的状态。
这听上去是很扯淡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好像很多人都愿意和我们做朋友,我们发出的东西能获得极大量的反馈。但是的确很多时候是孤独的,我们的生活状态是孤独的,大多数的 UP 主都是昼伏夜出的,我开玩笑说我是在所有 UP 里作息最阳间的,真的差不多这么回事。
我大概每天 12 ~ 2 点之间睡觉,然后早上 8 ~ 9 点醒来,还保持着一个职场的生活习惯。这跟我上了很多年班有关系。但是很多 UP 我一聊天以后都发现,他们是在早上吃完早饭之后才入睡,他们利用夜深人静的时间去做内容,这也和 UP 自由职业的状态是有关系的。

我和 tengusan 聊过一期。有一个点是,当一个人不必强制工作时,那么休息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休息和工作是相互依存的一对概念。一个 UP 主一旦进入到这么一种职业状态里时,他生活的一切都似乎和这件事情息息相关。
尽管一天的时间,我可能只工作了三个小时,但是这一整天我仍然脑子里在想着这件事情,所以它是一个非常容易疲惫,非常不一样的状态。而且我们想的事情,我们担心焦虑的事情和其他人也不是特别的一样。
并且对于没有成立工作室和公司的 UP 主来说,我们这些东西还很难和周围的家人、朋友或者其他伙伴去分享,那这一切就造成 UP 是一个很孤独的状态。并且我们还很容易焦虑,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变动太快的行业里面,自媒体行业可能是每半年都会有一个相当明显的变化,受众的品味是在迅速的转移。

8.1.2 UP 更容易焦虑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行业里,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这会就带来天然的不安和焦虑感。并且我们的工作产生的反馈太过清晰、直接、快速。
大家想一想,很少有工作、很少有职业状态是像自媒体一样,能够获得如此清晰的、这么精准的各种数据反馈,以至于你根本无法躲避和骗自己。
那么流量就明明白白的摆在这里,你上一个视频里获得了 10 万的播放量,这个视频获得了 8 万,那么你就会去想我是不是要凉了,我是不是在走下坡路,是不是大家不那么喜欢我了。

我跟很多 UP 聊过一个事情,更诡异的是如果你上一个视频 10 万,这个视频 50 万,你获得这个爆款,按理说应该高兴,应该有一段时间是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实际上不是这样,那个时候你又会去想——我这样的成功是不是一次偶然,我最后怎么样维持住或者复制这样的爆款。

8.1.3 UP 更容易“受伤”

并且 UP 还有一个代价——他会受到大量负面的评论,甚至是恶意。

尽管 B 站大多数用户都是友好的,但是你获得了很多的夸奖,同时也会获得很多的批评,乃至其中有一些是辱骂甚至人身攻击。
这里面会存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很多做不做自媒体的人他是没有办法理解的,我在做这个行业之前也没有理解这个道理。
很多人会想,一个 UP 主,你既然获得了很多赞美,那么你当然应该去承受那些诋毁那些恶意。
一定程度上我也认可,但是大家在潜意识里认为这一切是可以抵消的。

比如你获得了 1000 条夸你的声音,你获得了 200 条批评骂你的声音。
可能我们觉得二者是可以抵消,那些好的东西会让你忘掉或淡化那些不好的东西。
但是并非如此,我们大脑不是这样工作的。

  • 当你看到一个夸你的东西、一个正面反馈时,我们体会到的是一种雄心勃勃,一种燃烧中的成就感、满足感,包括那种兴奋刺激甚至想出去炫耀的感觉。
  • 在听到骂我们的声音、感到那些恶意时,我们可能体会到的是沮丧、愤怒等其他的一些东西。

这二者是可以抵消的吗?
并不可以,因为它并不是像现实生活中有一个人跟你吵了一架以后,用手轻轻地摸你的后背说——刚才是我有问题,那么咱们从重归于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二者是可以相互抵消的,或者至少能给人带来抚慰的。

但是在互联网上,大家都是单维度输出,我不知道你骂我一句之后你背后实际上在想什么,我们的交流也没有办法继续延展下去,延展下去可能会更加糟糕。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不管是好的评论还是坏的评论,UP 体会到的都是一种相当激烈的情绪,而两种激烈的情绪是没有办法相互抵消的。

这里我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抑郁这种东西是没有办法跟躁动、躁狂相互抵消的,那么二者如果结合起来交替同时进行的话,它会变成一种更加棘手的疾病,就是双相情感障碍,变成一种躁郁症。

实际上大多数人没有办法想象当你受到了上百个一对一的、非常真实的而且只冲你而来的恶意言论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实际上还是相当有冲击力的。
所以绝大多数在一定体量之上 UP 就会选择逃避。我亲耳听到不少腰部以下 UP 主(几十万粉丝以上)对我说他们干脆不看任何的私信,不看任何的评论,因为他们承受不住这样心情的起伏跌宕。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是会看每一条的评论和私信(哪怕我基本上不去回复),但这也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我这样的话会离受众近一点,我会知道大家在想什么。
对于一个自媒体来说,贴近受众真实的所思所想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所以很奇怪吧,UP 这件事情虽然它享有大量的荣耀,会让你站在聚光灯下,会让你挣得比一般职业要更多一些,但与此同时,它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甚至是一种诅咒。你会体会到普通的生活状态里体会不到的无力感、那种失望、被伤害的感觉,以及那种焦虑和孤独。

8.2 解法

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如果我们要把 UP 主作为一种长期的职业状态来看,我们就需要去面对它、去解决它。

有一种做法是非常强大的人会选择所谓的“以力破巧”——我不顾一切往上爬,当我爬上去之后,很多事情就不再是太大的问题,或者它表面上看被消解掉了。
比如我们对于涨粉、流量的一种焦虑,那 50 万粉时你可能非常焦虑,但是假设你到了 5 百万粉时也许就会好一些。
那时哪怕你不站在了主舞台上,没有那么受欢迎,你不在最巅峰的时期,但是你的粉丝基数导致你每次的流量并不会低,以及到了那个粉丝量级,可能你会在短短几年内挣到上千万甚至数千万的钱。也就是如果你要是要求低一点的话,可以把这辈子的钱都挣到,那么等你爬上去了之后有可能会构建一些安全感。

但是对于大多数 UP 主来说,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强的动力或者那么强的能力去完成这样不断的去往上爬,用更多的刺激去盖过那些负面的体验,我们做不到。

我这里说一些我对抗这些负面东西的方式。

8.2.1 更健康、更稳定的生活

非常俗的一点,我们要拥有更健康、更稳定的生活。这是什么意思?

首先你的作息要更加健康,那么在上班时,实际上各种条条框框会阻止你这么做;但在家里,你自己在做一个自由职业者时,一个人如果自制力差的话,会形成非常极端的作息。这是对你健康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威胁非常大的一件事情,以及包括适当的运动和更健康一点的饮食。

那说到健康的饮食,其中喝什么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我是一个重度的茶饮爱好者,只要我在家里没有什么事时我就会沏茶喝,但是毕竟有时你急着做一件事情懒得沏茶,或者你可能需要去外出。那么我是在家里有习惯随时囤一些东方树叶的。这是我觉得市面上最接近真实茶的质感的茶叶。
同时它也是真正无糖的,它是零添加,没有任何香精的。这样的饮料当然会比可乐、奶茶之类的东西要健康很多。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点,保持健康,保持一个相对稳固的生活作息和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8.2.2 “工夫在诗外”

我做 UP 越久我就越能体会到,UP 主这个职业是需要更多 UP 主之外的生活,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从 2019 年的 7 月份到 2020 年的上半年,我都没有太多地意识到这一点,因为那时候我把 UP 主这件事做成了,获得了关注,并且我在进行新的一些尝试它所带来的新奇感、兴奋感是压过了那些东西。然后此时很多 UP 都有类似的体验,在这个阶段你会全身心投入到这个状态中,你脑子里是没有其他的任何事情,你觉得生活只要有做视频只要有 B 站这个事情就足够了。

但是这不是可以持续的、非常好的一种状态。那实际上如果你想长期做这件事情的话,你就一定需要能暂时砌一堵墙,暂时和它隔离开,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那么具体来说,我觉得 UP 主尤其需要有 UP 主这个系统之外的朋友——它既不是你的粉丝,也不是另一个UP,也不是 B 站或者 mcn 的人的这样一个朋友圈子,哪怕只有几个比较亲密的朋友也可以。你需要有这样的社交活动,他可能是你的亲人、你的老朋友、你的老同学都可以。

那么另一方面,拥有做视频和看视频之外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中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琐事。
比如你偶尔去做一做家务或者做一做饭都是一种调剂,又或者是一些发烧或者一些爱好,这样一些做视频之外的兴趣爱好是非常重要的。
甚至我们功利一点来讲,因为做 UP 主这件事情从好的一方面来说,视频是很丰富的一种东西,能容纳很多东西的载体,你看过的任何东西、你经历的绝大多数事情都能够成为你的素材,生活中的各种体验都能够成为你 idea 或者表达方式的一种来源。

8.2.3 永远不要被一般等价物困住

那最后一点是心态上的,是一个务虚的东西,但是它可能更重要或者更本质一些。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应该用单一的评价体系或某个单一通用性的衡量标准去进行一个判定,这些评价体系也就是围绕一般等价物——钱。
对于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事情、绝大多数体验来说,我们各种各样的东西似乎都可以和钱去划上一个等号或进行换算——我们的时间值多少钱,我们和一个人的关系值多少钱,我们的工作值多少钱……

但是如果一切都往钱上看的话,它会变成一个非常狭窄、非常缺乏幸福的一种通道,你没有办法退出,每个人都必须得往前跑,每个人都必须得挣更多的钱。
当你和其他的人去进行对比,你发现你挣钱能力没有他多时,你会对自己失望,你会感受到沮丧。那么对于 UP 来说不太一样,这样的一般等价物似乎就变成了流量或粉丝。做 UP 主的一切事情甚至包括挣钱多少都可以用获得多少流量来进行一般性的换算。

那么如果你眼里只有这个东西(流量)的话,你就非常容易被流量所影响甚至异化。
你不再是一种目的,你变成了一种工具,你反过来变成了流量的工具,你被它所控制了。

我个人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一个人一定要警惕你的生活被某种单一的一般等价物所困住、所框住。一旦你被它异化控制之后,实际上我们不光受到影响的是生活,还是我们本身。
这样的一般等价物最终不但会影响、去衡量我们的行为,它也变成我们去衡量自己的一杆尺子,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

比如在古代时,皇帝或官员会认为,我之所以有我的权力是因为上天给予我的,他的一切生活都被权力这样的一般等价物所置换,他会认为我之所以有权利是因为我是更好的人,我是一个生下来就更好的人,那么因为我是一个生下来好的人,所以我要更多的权力,他把自己套进了这样一个循环里。

那么包括我们看到很多手握资本、大量社会资源、大量金钱的人,他也会这么去想。
换算到 UP 主,很多人可能都会掉入这样的一个陷阱——我有很多的粉丝,于是我便高人一等。
又或者反过来,我面对一个比我粉丝更多的人,跟我同时起步但是我没有他走的快,我好像就不够好,我好像就过着一种失败和令人沮丧的生活。

我对自己的要求,而且我觉得一种真正好的生活一定要跳出这种一般等价物。那么如何做到?
实际上我们去喊口号,我们仅仅抵制这样的东西是没有用的,就像我们很难通过低欲望本身来去反抗消费主义一样,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呢?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在这个单一的评价标准、一般等价物之后,我们要在他背后寻找到那个更核心的、更深的那个目的。
因为从逻辑上来说,一般等价物绝对不是你生活的目的。

有人说我生活的全部就为了钱,但是一定不是。没有一个人的生活目的是为了赚钱,他一定是为了虚荣心,或者为了更好的生活,或者是为了他的孩子,他一定是为了用这个钱去实现某一种目的。
我们如果想抗衡一般等价物,不管它是权力还是钱还是流量,我们就需要找到背后的那个目的。
我们需要去扩充其他目的,其他的衡量标准。
我们需要在这条单一的狭窄的路之外,找到其他的方向,找到其他的路,不然的话你就变成了工具,人就变成了一台永远无法停歇、永远无法被取悦,永远无法满足的机器。

九、结尾

本期视频非常感谢农夫山泉给予的大力支持。
今年是东方树叶上市 10 周年,他们已经坚持了 10 年去做无添加的茶饮。
今年还推出了两种口味,一款就是这个颜色非常好看的琥珀色的青柑普洱,另一款是玄米茶,推荐大家去尝试。

我是老蒋,我是一个喜欢琢磨事,喜欢就关注各种各样的问题,喜欢表达自己的 UP 主。那么我现在做 UP 主已经两年的时间了,非常感谢大家的陪伴,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如果你觉得这期视频是真诚的,是有一些收获的话,希望你给我一个三连,并且关注我。
好了,谢谢大家,我们青山不改,绿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