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好多人一辈子都没搞清什么是学习">01:好多人一辈子都没搞清什么是学习
- 02:什么叫“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02:什么叫“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 03:其实你早就学会了“英语”">03:其实你早就学会了“英语”
- 04:为什么会觉得编程、解题毫无头绪">04:为什么会觉得编程、解题毫无头绪
- 4.5:这些学习方法从何而来">4.5:这些学习方法从何而来
- 05:思维导图原理:人生与高手之差">05:思维导图原理:人生与高手之差
- 5.5:怎么设计你自己的思维导图画法">5.5:怎么设计你自己的思维导图画法
- 为什么费曼技巧被称为终极学习法
- 我知道很多人容易迷失,所以来谈谈为什么要学习科学">我知道很多人容易迷失,所以来谈谈为什么要学习科学
- 以为只有你会用食物诱骗小猫,网上这些招数一直在把你当小猫诱骗和洗脑">以为只有你会用食物诱骗小猫,网上这些招数一直在把你当小猫诱骗和洗脑
01:好多人一辈子都没搞清什么是学习
**
老师和家长总是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可从没有人告诉过我们什么是学习,学习和记忆的区别又是什么。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记忆就是学习。
更讽刺的是,市面上有一大堆学习方法,学习这些“学习方法”比你要学习的内容还要难。
或许你曾有过疑问,为什么小学你经常拿满分,但到了初中后拿满分却越来越难,并非你没有努力,是也不是因为难度不同,而是因为前后所运用的是两种不同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的乘法所运用的能力是记忆,考试题都在乘法表的 81 种情况之内,只要没有偷懒,就可以拿满分。
但记忆可以解决的是情况有限的问题。它两个弊端:
- 容量限制:你我都知道乘法有无数种情况,我们没有办法记忆所有情况的答案。
- 难以集齐:就算想要记忆,也无法集齐所有的情况。设想有 108 种不同的卡片,每次随机给你 1 张,要集齐所有卡片的难度有多大?当年小浣熊干脆面就是用这种水浒卡的营销策略大赚了一笔。
实际生活中,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有无数种情况,但可记忆的例子十分有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
学习是从有限的例子中,找出问题和答案之间规律的一个过程,而所找出的规律叫做知识。
高中有了文科和理科,恰巧分别对应着记忆和学习。
- 文科:人文规定,社会文化等知识,相对而言难以找到规律来压缩信息,只能依靠大量的记忆。
- 理科:自然规律,可以像 F = ma 一样找到一个公式压缩无限情况,可以通过若干例子找出规则。
然而分科并不科学。很多女孩子正是因为“听话”,可又没人告诉过她们正确的学习方式,使得她们今后的“学习”走偏了方向,会非常认真的记忆所有信息。
然而如果“学习”后要记忆的内容比“学习”前还要多,那并没有真正学习。
我们常说学习要举一反三,但严格来说,只有举一反三才叫学习。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曼说“如果你没有办法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你所学的知识,你就没有真正学会它”。因为学习正是在用知识来压缩原本无限的信息。
学习英语时,我们多么希望动词的过去式没有特例,因为我们不想记忆各种不同的情况,也难以搜集这些不同的情况。我们在用规律来换取信息的压缩。
如果我们真的能获得所有的例子,那就压根不需要学习了。
02:什么叫“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学习观》视频最大的作用在于调动注意力和帮助梳理关系,是教不会别人的。若想学会,就需要自己联想例子。
看我视频的人会产生两种极端,一种会觉得帮助很大,因为他自己有联想身边的例子。而不联想的人则会觉得任何一个动画都是无意义的跳动。
不过,确实涉及了很多机器学习的知识,原本想讲机器学习的我忽略了这一点,因此我会在公众号的文章内加入视频没有的例子。
01“光看定义是学不会的”
**
在人脑中,学习是通过例子找出问题和答案的规律,重塑大脑连接而完成。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什么是问题,什么是答案。很多人压根连要学的知识所描述的问题和答案都不清楚就“学习”,最后只是记住知识的描述而已。
例1:这就是为什么你查维基、百度百科,看完定义还是什么都不懂。因为定义是知识的描述。
例2:学习做菜,我们很清楚,问题(输入)食材,答案(输出)是的美食,要学习的是怎么把食材变成美食。通过的是一个又一个的例子让大脑的连接记住了什么样的食材应该怎么切,多重的食材应该放多少盐。
例3:某人想要学习计算机 C 语言,认认真真的记住了培训老师的每一句话,但老师从来没告诉过他 C 这个知识的问题(输入)和答案(输出)是什么,要用 C 做什么(输入怎么变成输出)。最终只是记忆住了知识的描述而已。给他新的任务(输入),他还是不知道怎么把任务变成计算机可执行的步骤(输出)。甚至给他任务后,他都不知道自己在哪,要做什么。
02“信息与知识”
**
然而知识不是信息,学习不是记忆,并无法仅凭记住知识来学会知识。这也是人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以为将知识告诉了某人,对方就可以学会。以为听懂了知识,就表示自己学会了。
信息是具体的情况,知识不是单纯的信息,而是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例1:你小时候养的狗有四条腿,隔壁邻居家的狗有四条腿,这里有两个具体的情况。但要学习的知识是全宇宙的狗与狗腿数的关系,即狗都有四条腿。
例2:狗剩花了15元买了10斤西瓜,赵四花了30元买了20斤西瓜,这里是两个具体情况。可获得的知识是,可能他们村的西瓜斤数(输入)与价格(输出)的关系是1.5元每斤。
例3: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是爱,人们对花草的呵护是爱,少年对李小龙的崇拜是爱,男生付出了金钱要求对方一定要回报自己,不是爱,是交易。4个实例中,爱的共性是奉献。输入是事件,输出是判断是否为爱。这种判断类的问题叫做分类。可以是多个类别。
为什么一定学习?正如学习观01和上面的例子所展现的,这些实例我们一辈子都记不完,也穷举不出所有的不同情况。只能找出共性,来判断从来没见过的事件是不是爱。来判断一锅的食材该放多少盐合适。
03“改变你的大脑连接才是学习”
然而知识的描述只是对学习起到指引的作用,最终的学习一定要通过例子理清问题和答案的关系来重塑大脑连接**。
这就是为什么在讨论、写文章、以及辩论时一定会伴随着例子,而不是单纯的对知识进行描述。因此在看书时,也要注意区分,哪些是例子,哪些是对知识的描述。我个人在写文章时,甚至常常会将例子和知识描述分开来写。
例1:游泳并不是看了游泳书就能学会的,而是需要通过无数个例子来重塑大脑的神经连接。所以需要时间,需要睡眠,反复几天的重塑后,你会发现自己并没有看过什么新的游泳书,但就会游泳了,因为大脑连接重塑了。
例2:真正学会的知识最难忘记,而且是越复杂的知识越难忘,这也是为什么就算流落荒岛10年的人后回家后照样可以听懂母语,毕竟大脑连接已经构造出这种信息与信息的关系。
04“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华罗庚的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学习方法就是指:先尽可能的搜集更多的例子帮助你体会问题和答案之间的关系**,而当你真正学会的时候,这些例子就被压缩成知识。
例1:单看我的视频并且自己不去联想例子、也没有看这个文章,只是看完就完了的人,只会觉得他懂了。但实际没有。1分钟的视频是装不下那么多信息的,《学习观》视频最大的作用在于调动注意力和帮助梳理关系,但若看完了梳理的关系而不去联想身边的无数个例子从而改变自己大脑连接的话,也就没有做到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05“学得的知识不一定正确”
**
最后,由于学习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所以需要验证从现有例子中所提炼的知识,是否能描述问题和答案的真正规律,而不是仅仅记忆了现有的例子。
例1:这就是为什么需要考试。考试的目的正是为了验证你构建的关系是否正确,通过分数来回过头调节自己的学习。不幸的由于成长环境的因素,让学生以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得高分。
例2:因为学习的核心是从少数例子推出规律的归纳法,永远无法保证正确,只能保证符合现有的例子中。所以需要来不断通过验证的方式调整自己归纳的规律。比如牛顿力学在宏观例子中好用,但在微观例子中就出现误差了。
03:其实你早就学会了“英语”
学习观5.5是思考类的学习方法,但千万别忘记还有一类知识并非思考类,非意识能解决的。面对这种情况,就不得不大量训练,也就是俗称的肌肉记忆。
这类知识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明确输入输出。若没有输出的反馈,练习一辈子也无效。这是英语听力和口语学习中人们不断犯的错误。
视频**“**我们知道体育运动需要练习,知道理论也并不能做到。可我们对外语的学习却在「用看书来学游泳」”
正文
学习最重要的两步:
- 明确问题(输入)和答案(输出)
- 用例子构建知识:知识的构建分为两大类型:运动类和思考类
区别在于是否依靠意识,因为意识是后进化出来的,擅长解决的是推断问题, 但速度缓慢,无法应对多因素任务。
学不会的原因都出在:
- 错误的输入和输出,甚至都不知道输入和输出是什么。
- 错误的知识构建方式,很多人一生都在用思考类方式来学习所有知识。比如看书学游泳。
- 不通过例子仅记忆知识。
以语言为例,四项能力的正确的输入,输出,类型分别是:
- 听:声音 -> 意思,运动类
- 说:想法 -> 发声,运动类
- 读:文字 -> 意思,运动类
- 写:想法 -> 打字,运动类
我当年接受的应试英语的普遍误区是:
输入和输出是完形填空,阅读选择等这类从一些列文字到另一系列文字的思考类问题。
- 听:文字 -> 文字,思考类
- 说:文字 -> 文字,思考类
- 读:文字 -> 文字,思考类
- 写:文字 -> 文字,思考类
而当你出国后,就会发现你所学“英语”的输入和真实英语输入是不同的。
那既然都是文字,是否意味着我们练就了很好的阅读能力呢?也并非如此, 因为多数时候学生只是记住了单词的中文描述。
然而语言的输入从来就不是一个单词,而是一个句子,同一单词在不同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 要想把握句子中某个单词的真正含义,需要通过体会大量不同的例句的意思。 所犯的正是没有例子这个错误。很多英语“名师”,不管他们总结的再好,若仅仅是告诉你语法,你永远都是在记忆信息,而不是学习知识。
在用百词斩背单词时还容易产生另一种偏差,输入输出变成了:图片 -> 中文,运动类。
而学英语时最为致命的误区是插入了中文思考这个中间输出,把单一知识变成了两套思考类问题。
- 听:声音 -> 中文 -> 意思,思考类
- 说:想法 -> 中文 -> 发声,思考类
- 读:文字 -> 中文 -> 意思,思考类
- 写:想法 -> 中文 -> 打字,思考类
所以掺入意识思考中文后说英语会异常慢。 很多人可以听得懂意思,但让他同时给你翻译成中文的话,他会反应不过来, 就是因为他的大脑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并不思考中文。
很多英语方法正是在解决这三个误区:
原理一:矫正输入输出的偏差:
- 看电影学英语
- 练习说外语:选个话题,表达看法,不思考中文。
- 只看英语解释,是避免加入中文思考这个中间输出。
原理二:不经过意识,而使用运动类构建知识:
- 泛听,泛读
- 看电影学英语
原理三:通过例子避免仅把知识当信息记忆:
- 理解单词时看很多个例句,重构你的大脑对理解该意思的连接。
- 针对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分别用大量例子练习。
十年学不会英语的真相很残酷,并不是因为没有努力,你确实学到了知识,但却是完全不同的知识。
04:为什么会觉得编程、解题毫无头绪
预告
《学习观》粗略的大纲就是以下的四部分,但由于这些内容都是从机器学习理论类推而来的,所以随着《超智能体》系列的更新恐怕还会有新的学习方法被加入到《学习观》中。不过以下的掌握核心就足够了。毕竟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的知识。
《学习观》06、07 拟定是分享另两个思考类学习方法。不管任何内容,我都会把背后的原理解释出来,让大家可以自行判断,切勿迷信。 Xmind 的导图文件在《学习观》完结时也会分享出来。
视频
正文
我们可以同时应用多个运动类知识,譬如某人可以边走路边聊天。 但意识在某一刻只能专注一个思考类问题,因此,在某一刻若无法从脑中搜索到能直接从输入得到输出的知识,问题就无法解决。
然而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又是有限的,这种直接从输入得到输出的知识往往会超过我们的知识范围。应对办法可以是学习更多的知识。 但还有一个简单,却又无比强大的办法就是分而治之。
将问题拆分成,脑中存有的,能直接从输入得到输出的小问题来解决。
你一定听过这个方法,但恐怕你并不知道它为什么如此强大。
原因在于,它可以将原本需要你掌握指数级知识量才能解决的问题,变成用线性级知识量就可以解决。
假设你只掌握了3 种知识,不考虑顺序,单从组合来看,就可以形成 7 种新知识。 如果不拆分问题,你需要掌握 7 种知识才能做解决这些问题。 而有 20 种知识的时候,二者的差别就是 20 对 1048575。
在编程时,所用到的知识远不止 20 个。 但其实人类天生习惯于搜索能直接从输入得到输出的知识,这也是新人在面对编程问题常常束手无策的原因,因为根本搜索不到。
该原则适用于所有思考类知识,不管是写文章,答数学题,还是解决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4.5:这些学习方法从何而来
前言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我本是讲机器学习的,为什么出了 4 个《学习观》的小视频。难道 YJango 要加入鸡汤文行列中了吗?
附录
没有免费午餐定理 早就告诉了我们,没有万能学习法,必须依照具体任务而选择学习方法。所以你会发现,至今所有的视频里,我只对原则提出了问题,但其实并未给出任何学习方法。
然而实际生活的情况并不像定理中所假设的那样,虽然没有万能学习法,但却有一些原则。在 《学习观》05 中便会提到第一个真正跟学习方法相关的构建知识的原则。
也就是说,我依旧在讲机器学习。我希望人们不再觉得机器学习与自己毫不相干,机器学习的知识还有另一种用法。
《学习观》并非独立的视频系列,从开始就是《超智能体》一部分,你若喜欢可叫它前传。不同之处就是同样的机器学习知识应用在了人脑上。
以后我也会慢慢揭开为什么这个专栏叫做《超智能体》,它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到时候你会明白它既不与机器学习相关,也不与学习相关,而是我曾经未完成的作品。
关于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与人脑学习的类比我没有详解解释。有两点:
错误学习算法:不是所有任务都适合用深度学习来建模。该用浅层学习的时候用深度学习,该用深度学习的时候却用了浅层学习造成的不良表现。类比的是该用运动类学习方式,却用了思考类学习方式。
错误迁移方式:我们的学习大多是知识的迁移,因为发现知识的人并非我们自己,而是前人。浅层学习算法可以通过描述关系方便的将知识从一个系统迁移到另一个系统。然而深度学习却完全不能这么迁移。类比的是某人会英语,会游泳,但这个人无法仅通过语言让另一个人学会游泳。很多知识并不可以仅仅通过描述就能达到迁移的效果。
05:思维导图原理:人生与高手之差
前言
市面上有太多的学习方法,几乎都是作者的经验总结,背后没有原理,更像是信仰一样去完成某些步骤,坚信神奇会发生。很多人都知道思维导图简单又强大,但却很少有人能说出来为什么,往往也不知道该如何正确使用。
你一定想过,为什么有人可以快速学会新知识,有人可以迅速找到解决办法。YJango 下面要传达的内容,是创造知识的知识,是卖你知识的人不会告诉你的知识。
视频
播放速度很快,我希望你能暂停来思考每个动画的意义。
理解该视频需要先看完《学习观》01-04
并建议先观看《超智能体》03的前两分钟。
正文
学习观前面的视频只提到了学习的定义和原则,但并没有涉及任何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思维导图就是我想介绍的第一个学习方法。
它的强大不在于帮助你记忆,而在于帮助你克服学习和应用中的误区。
01“ 从没有人教过我们怎么学习”
**
多数人的学习方法往往是阅读某个知识的描述,搞清意思,不断重复,并希望记住它。但这一过程只是在应用人脑的阅读和记忆能力,产生的学会了的错觉,实际是能看懂的感觉,并没有在学习。尤其是在读理科书的时候,你会觉得,每个词你都认识,就是看不懂,因为理科书在描述的关系。看小说容易是因为小说传达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具体的例子,需要你自己从中提取道理。
02“ 如果能记忆,那就不需要学习了”
**
而使用思维导图时,你不再只是记忆知识的描述和无限的例子。是先写出一个关键词。然后你会问自己它是什么,从而不断的联想起很多例子。你会强迫自己用这一个关键词描述所有的例子。也就是说,你在压缩信息。进而不得不分析这些例子的共同输入和输出,找出规律。
而当问自己它的作用或目的时,你实际上在思考输入是怎样变成输出的。因为输入和输出可代表一类事物中任何一个情况,因此被称为变量。而这里的变成指的是从输入到输出的一种变换关系,也就是函数。从输入变成输出的情况是无限的,但都可以被这一个函数所描述。要学习的知识正是这种不变的关系,而不是可变的具体情况。因为你永远都没办法见到所有的情况。只能从有限的例子中找出规律,用来预测你从未见过的情况。毕竟若要解决的问题是已知问题,直接上网搜索就可以了,也就不需要学习了。人生需要你解决就是那些谁都没见过的情况。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你的大脑连接被这些例子所改变了,最终关联到一个关键词上,便完成了一次学习过程。
03“ 名字根本不重要”
**
随后你会用一个更好的关键词来代表你找出的关系,一种是动宾结构,因为它描述了输入和函数,输出也随之确定了。
不过当人们开始传播该知识时,动宾结构会名词化,譬如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物理定律。一个知识可以有很多名字,但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输入到输出的这种关系。不幸的是很多人只是记住了最不重要的名字。
还有一种知识本身就是名词,也会让你觉得它并没输出,但这种知识的输出是分类任务中的类型,描述它的句子是主谓结构,谓语被导图的连线所代替了。
04“ 知识与智慧”
**
然而这并非思维导图的全部,它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对知识的拆分。
而若将要学习的知识拆分小知识的组合的话,你需要的例子就从指数量级变成了线性量级。并且所拆分出的小知识中,很多都是你已经学过的,可直接用于该次知识的构建。知识网络的好处就在于知识的重用性上。这正是为什么有人可以快速掌握一项新知识的秘密。
思维导图的核心在于知识的拆分上,因此它既可以在学习未掌握的知识时用来拆分,也可以在应用已掌握的知识时用来拆分,也就是分而治之的具体操作方法。
但拆分知识的能力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知识,并且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二阶知识。不同点在于:一般的知识是描述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而二阶知识是描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比如,多次重复一个知识,组合某些知识来产生新知识。
在拆分一个大知识时,若从大知识向小知识来拆分,则是正向思维;若从小知识向大知识来拆分,则是逆向思维。
知识的拆分只有一项终极原则,所拆分的知识之间要尽可能的彼此独立,这样才可以减少学习所需要的例子的数量。
05“ 可以把思维导图扔了”
**
而当你回顾我所提到的,学习
1. 要明确输入输出
2. 要将信息压缩成知识
3. 要用例子重塑大脑连接
4. 要用二阶知识来分而治之
你会发现当正确思维导图时,你在不经意间做到了以上的所有要素。
然而它之所以好用是在于满足了这些要素,不在于思维导图这个名字。若没能在使用中满足要素,即使用了思维导图也没用。但若能满足这些要素,即使什么都不用,也能让你真正学习。
附录
使用思维导图的参考步骤
一阶知识
1. 列出关键词
2. 问它是什么
3. 问它的作用
二阶知识
1. 列出关键词
2. 拆分关键词
- 组合 (从属):由哪些子知识构成
- 顺序:哪些步骤
- 条件:什么情况下成立
- 循环:是否是同一知识的多次应用
- 循环拆分子知识
5.5:怎么设计你自己的思维导图画法
01“没有什么是固定的”
**
在解释完思维导图如何能够满足学习的要素后。就来思考该怎么设计画思维导图的步骤。
依据是如何能满足这四个要素,而不是对思维导图的信仰。你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来设计。
1. 要明确输入输出和任务
2. 要将信息压缩成知识
3. 要用例子重塑大脑连接
4. 要用二阶知识来分而治之
在设计步骤的过程中,我也会使用这些步骤来画步骤的导图。
02“无米之炊”
**
先看第3条,要用例子重塑大脑连接。
所以,第一步就是搜集例子。可以把搜集例子按渠道来拆分成脑中现有的和借助外力的。头脑风暴和上网调查。
头脑风暴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搜集所有相关例子。而上网搜索,其实就是研究生们每天做研究的做法。
03“自我提问与质疑”
**
再看第1条,需要明确输入输出和任务。
所以,第二步就是自我提问。
问列出的关键词是什么,比如问思维导图是什么。这实际上是在学习分类,输入是一个事物,输出是它是否是思维导图。可以上网搜到无数个例子,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记住这么多例子。
今天的任务清单:是
明天的任务清单:是
三角函数的知识体系:是
天龙八部的人物关系:是
而且,我大脑中可以回想起的不重复的例子也是有限的,无法穷举所有不同的情况。就是学习观 01 提到的,记忆的容量有限和难以集齐。所以需要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就是第2条,找出规律,将信息压缩成知识。
我会不断的问为什么这个例子是思维导图,也在不断的质疑自己,反驳自己,也就是在寻找分类的边界,上个视频我把边界定成了能把杂乱信息拆分成知识网络的工具。这个知识是判断一个事物是不是思维导图。
04“不要忘记目的”
**
但我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以后自己可以画出任何情况的思维导图,包括我从来没见过,这些例子中没有的情况。
这时的输入和输出就不一样了,输入是杂乱信息,输出是知识网络,要学习的知识是输入是怎样变成输出的。
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明确要学习的规律是什么,以免学错规律,或半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问:它是什么,为什么是, 是分类的自我提问。问:它的目的,如何达成, 是回归的自我提问。
05“分而治之不是鸡汤”
**
还有第4条,拆分任务,也是自我提问。问的是子知识与子知识的关系。
拆分成组合关系时,会问,它有什么。
拆分成执行步骤时,会问先后顺序,还有条件循环。
这个自我提问便是循环,而循环的停止条件是把大知识拆分成自己已知的知识为止。
06“视角创造不同”
**
还有一点是视角。比如人可以拆分成 男女,再拆分成老少,还可以先老少,后男女。也就是视角不同了。一个是侧重性别,一个是侧重年龄。
上个视频中思维导图其实是在侧重原理,问的问题是它有什么属性特点来考虑组合关系。而这里我问的是先后顺序,来考虑画导图的步骤。
07“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
**
说完了步骤,可以想想该怎么利用网上有的思维导图工具。Xmind 有外框,联系,还有笔记,概要。
外框:不太常用。可用于临时提醒自己在用怎么视角,以及注意力该放在哪里。
联系:可以画夸层级知识之间的关系,因为同层知识的关系已经是并列或顺序了。
笔记:因为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一个知识,如果我想对知识进行描述,可以写在笔记里。
概要:笔记不显示知识描述,如果想显示的话,可以放在概要上。一般我会在把自己的导图发给别人时使用。
08“习惯也是在压缩信息”
**
这里可以再把提问细分一下,分成问变量与变量之间关系的一阶知识,和问知识与知识之间关系二阶知识。
之前提到了怎么命名,如果是分类的话,句式是什么是什么的主语谓语结构,但谓语被连线代替了。所以就只有主语。
比如,“分类属于一阶知识“这个知识是名词。
如果是回归的话,就是像搜集例子这样的动词和宾语的结构。
09“勿忘初衷”
**
最后列出一些误区来提醒自己。
1. 因为是压缩信息,我如果把所有东西都写上去的话,就失去意义了。
2. 拆分的信息之间要独立。你可以看到独立与不独立对于信息的压缩能力的区别。
3. 又因为重要的是整个过程对我大脑的重塑,所以看别人的导图也没意义。
4. 最后是画完导图也要不断的验证自己构建的知识网,当有了新例子和体会后要更新导图。
5. 还有一点是不要去画完全没有规律的信息的导图
为什么费曼技巧被称为终极学习法
前言
可网上对费曼技巧原理的解释却是玄之又玄,大量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心理学”理论强行解释。和推崇思维导图时一样,把工具当成了某种仪式步骤来执行,希望可以产生魔力。
01“手段可以选择,目的才是核心”
**
费曼技巧只有两步:第一步是学习,第二步是解释。学习时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所有技巧。可为什么只多了一步解释却有如此大的作用?在解释的过程中到底达成了哪些目的?
02“条条大路通罗马”
**
想想一下我们是如何向某人解释一个知识的?可能我们看了很多的例子与知识描述,但我们不能将这些重复给对方听,只能浓缩信息,挑核心的规律来解释。浓缩后的规律会被转化成一个个句子,每个句子都包含主语谓语和关系。当将概念转化为语言时,同时做到了三件事:明确了复合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描述了所拆分出的子知识的输入输出及关系,最终理清了所要解释的知识。这些目的在使用思维导图时就可以达成,费曼技巧也和思维导图一样,只是工具。
03“有效验证”
要说解释**最关键的作用,就在于:验证二字。
使用思维导图时,可能你画完导图,却仍感觉什么都没学会。该如何验证自己已学会某项知识呢?
学习是用有限的例子归纳知识来压缩信息,所压缩的信息包括从来都没见过的情况。因为我们正是要用知识来解决未见过的问题,对于已见过的例子,记住答案或上网搜索就好了。
然而记住某些内容,只能重述这些内容,却无法解释新情况。与学习时不同,解释时所用的不再是学习时的例子,是对方所面对情况的输入和输出,要帮助对方来理清关系。
如果对方无法理解,则需要举新的例子,若还无法理解,则需要换新的视角。这些都是当初你在学习时从未遇到的情况,而当你可以生成并解释这些新情况时,也就验证了你的学习。
下面 6 个词的关系是:
学习 —> 理解 —> 解释
记忆 —> 记住 —> 重述
04“思维导图与费曼技巧”
**
思维导图是以过程为主导的学习方法,核心在于拆分知识,而费曼技巧是以目的为导向的学习方法,核心在于验证知识。但不要认为你只能使用一个。
对于拆分知识,费曼技巧并不如思维导图清晰。
对于验证知识,思维导图在新例子与视角上不如费曼技巧。
可以在费曼技巧的学习步骤时使用思维导图,也可以在思维导图的复习时用新例子验证。
0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所有无限推崇费曼技巧的人真的理解费曼技巧?我称其为费曼技巧源于我对费曼先生的喜爱和敬佩,我有去了解了先生的生平,可我在很多人的文字里却看不到这份喜爱。所有人也都没有提到孔子。
但如果真的将该技巧追溯于某人,恐怕至少要到春秋末期。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两千年前就将该技巧应用在了教学中。我们初一(上)的论语十则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记载的就是费曼技巧。
这里的「故」是学习时的例子,而「新」是未见过的例子当可以从有限的例子中提取知识来解释新的情况时,就意味着你真正的学会了它,便可将知识教授他人。
稍微有些讽刺不是吗?人们苦苦追寻的终极方法却每天清晨都传荡在中学的走廊。
我知道很多人容易迷失,所以来谈谈为什么要学习科学
前言
**
出国太久了,没意识到之前的视频涉及敏感话题,所以修改了重新发一遍。又怕内容有些晦涩难懂,又加了一些提示性标题。所以请看过视频的人再看一遍。该篇文章的内容是新编写的。
这个视频是学习观第四部分的开端,主要是为了以后展开生理特点的部分。以及谈论如何判断模型好坏。
视频
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8662982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52992693
01“感知源于模型,尽管不是真实,却是生存唯一”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会看到更多生理和物理现象,对于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会不断被颠覆,很容易产生经常悲观和虚无的情绪。
而最容易产生的情绪就是:“如果感知不是真的,那还有什么意义”
但当你学会思考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时,你就会发现,不是不想求真,是因为从原理上就做不到。而且,允许我们存活到现在的恰恰是 “非真” 的模型,而不是真实。
如果我们真的进化出感知真实的生理器官,恐怕我们早就不存在了。比如下面的图片里, A 和 B 看似不同,
实际上 A 和 B 是相同颜色,
因为周边的颜色环境造成 “相对的” 感知到 B 亮于 A。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假设 B 是藏在阴影里的猎豹,如果真的进化出感知真实的视觉的话,那很多情况下 “该看不到的内容” 就是看不到,而我们存活到今天的原因正是因为演化出的感知系统不是求真,而是求存。所以进化出的感知系统一定是“相对感知”而不是“绝对感知”。
关于很多人觉得 “不真实就没有意义了” 的问题,实际上,我们脑中的 “求真” 想法并不是追求 “真实”,而是追求 “可坚信感”,因为我们依赖模型而活,如果不坚信自己的模型,就无法做出决策,无法生存。
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网上的戾气那么重,评论的人那么不实事求是,固执己见。因为他们根本不是来 “求真” 的,所有人都是希望得到 “我的模型是可以坚信的” 感觉。我们是进化成的“本能”的偏袒自己的模型。
我们的大脑其实完全有能力意识到我们与其他生物感知不同的现象,也完全有能力意识到眼镜可以把视力调节成无数种形态。
02“为什么要学习”
那是不是固执己见,坚信自己的模型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自然选择已经告诉我们,有些模型是无法支持生物生存,直接被淘汰掉了。因此我们才要构建可以依赖的、可以维持生存的模型。因为我们的生存就是构建在这个规则之下的。
而学习正是为了构建这些模型(模型和知识在这里相同),从而让我们更好的看清世界,更好在自己所处环境里内生存。
03“判断模型好坏”
虽然科学也不能感知真实,但是它却可以让我们依赖,可以让我们生存。所以科学包揽了感知和认知模型的研究,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唯一选择。
但对于观念层面,我们没有唯一的评估标准。这里的模型是无法依靠科学来选择的。因此高等科学教育并不能保证人品。网上才有那么多打着科学旗号却怀揣其他目的的观念。他们直接把科学与真理划等号,这很危险,科学不是真理,是相对真理,或者说是生存真理。
而在知识付费领域里,观念层面的知识也最多,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以被构建出无数个模型,但很多人并没有判断模型好坏的能力。
所以我其实对于知识付费又赞同又反对,赞同在于它提高了国民水平,反对在于它也可以被用于圈钱,降低人们的信任。因此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有判断模型好坏的基本能力后才去知识付费。
04“了解生理模型”
一半以上的生理特性是演化出来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构建认知和观念模型的。然而只要是人类,生理特性就可以被他人利用。
下一个视频你将会明白这个视频末尾的用意。你将会看清分析身边的观念植入行为。比如
- 为什么你会被特定的标题吸引
- 为什么人们喜欢故事不是道理
- 为什么辩论根本不是在讲道理
- 软件如何让你不断查看手机的
但是同样的,这些特性也可以被你自己所利用,用来学习新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学习观会分享这部分的内容的原因。
所有的价值、原则、决策都源于模型。 谁塑造了你的模型,谁就塑造了你。
以为只有你会用食物诱骗小猫,网上这些招数一直在把你当小猫诱骗和洗脑
前言
我想大多数人在听到“了解自我”时都会以为我指的是什么精神上的了解,然而我是一个纯粹的务实主义者。我所指的实际上是生理上的了解。请记住学习观 09 里的这个生理模型,因为以后将会提到,它可以被你用来压制其他欲望,克服拖延症。
此文还有另一个标题:我们亲手毁掉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强大学习能力,却反过来责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喜欢学习。
另外我希望大家可以理解的一点是,该公众号是非盈利,是我一个人在做所有的工作,我无法回复那么多人的消息,而将来哪天停掉了也并不奇怪。
元旦快乐。
视频
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9525280
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53722157
目录
**
- 好奇心的作用
- 好奇心的对象
- 好奇心的敌人
- 广告概念植入
- 洗脑权健案例**
正如我们会用食物引诱宠物一样,网络也一直在用人性来引诱大众。权利、情色、金钱等这类引诱,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可为什么我们对有些并非这类低俗引诱的内容仍然难以抗拒?这里到底利用了人类的哪个生理模型?
01“好奇心的作用”
**
人们现在都意识到好奇心的重要性,但却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会慢慢消退,不仅如此,学习能力也不如以前。
于是人们得出一个结论:好奇心和学习能力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很多人因此觉得自己已经来不及学习,这辈子就认命了。这是多数人对好奇心的认识。
然而这个认识却完全错了,因为不管年龄是否与好奇心相关,都会随着时间而增长,无法认为年龄就是影响好奇心的因素。
事实上,好奇心和食欲、性欲一样,是人类的基本欲望。和好奇心相关的大脑区域就是负责奖励机制的伏膈核,也正是对成瘾行为起重要作用的区域。因为我们不得不依赖自己的模型而存活,所以一定会想尽办法的去建立模型(学习),而好奇心便是演化出来促进学习的奖励机制,每个人生下来就是一部终身好奇的学习机器。
但这却和我们的普遍认知不符。因为很多家长费劲了脑汁也无法让孩子喜欢“学习”,有些人也觉得自己根本不爱“学习”。怎么能说好奇心和食欲一样是人类的基本欲望呢?
事实上,我们不是不喜欢学习,而是不喜欢不符合大脑特点的记忆。当我们对食物饥饿时,大脑会产生进食欲,会无法抑制的想要进食。学习和进食一样,当我们对知识饥饿时,大脑会产生求知欲,也会无法抑制的想要学习。
但多数人的“学习”并不是这样。他只是知道自己需要学习,却没有产生过好奇心,最终变成了强迫自己去记忆知识,又怎么可能会喜欢呢?
02“好奇心的对象”
既然好奇心是促进学习的关键,那么如何调动自己的好奇心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我们到底对什么好奇?
好奇心的目的是为了构建知识,让我们可以适应当前环境,得以生存,因此我们对知识好奇。然而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我们无法通过记忆知识来学习知识,只能通过归纳例子来构建知识,因此我们更为好奇的内容其实是例子。而在生活中的例子正是故事。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如此喜欢故事,为什么大多数的演讲都是以一个故事作为开始,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都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游说君主。因为一个故事可以瞬间让大脑清楚知识的输入和输出。
而例子是从输入到输出的一个具体变换,缺一不可,所以当只有输入或输出时,好奇心会使我们的大脑急切的想要知道另一个,帮助自己搜集完整的例子。
现在我们来回答网络标题是如何利用好奇心来引诱大众的。大致可分为例子残缺和知识白送两大类。
1. 例子残缺:
例子残缺的特点是:标题只给你输入或输出,但绝不完整的提供二者,让你的好奇心来点击内容。
1.1. 不提供输入(“普及类”居多)
例1:网上这些招数一直在把你当小猫诱骗
(招数X->诱惑的)
例2:这个东西不能乱玩,否则后悔来不及
(东西X->危险的)
例3:男人不育居然是这些习惯导致的
(习惯X->使不育)
例4:长寿秘诀破解,最关键的因素居然是这个…
(因素X->使长寿)
例5:赵丽颖和冯绍峰结婚背后的真相竟然是
(原因X->使结婚)
1.2. 不提供输出(新闻类居多):
例1:新手司机误把油门当刹车 结果…
(错踩油门->后果Y)
例2:世界上最不合拍的两个星座在一起了
(不合拍在一起->后果Y)
例3:那些辞职去考研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辞职考研->结果Y)
例4:如果世界上只剩一个女人,将会发生什么?
(极端情况->结果Y)
例5:面试官问期望的薪酬是在问什么?
(表面问题->实际问题Y)
2. 知识白送:
而白送的知识分为两种,正是《知识的分类(下)》里介绍的回归知识(程序性知识)与分类知识(陈述性知识)。
2.1. 对分类知识,我们好奇的是“判断依据”
例1:开车遇到这种情况,赶紧加速离开
(你->赶紧离开,情况依据B)
例2:一个男生,真正爱你的八种表现
(男生->爱你,表现依据B)
例3:HR教你如何判断一个公司的好坏
(公司->好or坏,判断依据B)
例4:没有感冒却长期咳嗽有这些症状快就医
(你->有病,症状依据B)
例5:越没本事的男人,爱说下面四句话
(男人->没本事,言语依据B)
2.2. 对回归知识,我们好奇的是“如何做到”**
例1:6 分钟视频教你如何成为爱情高手
(方法P)
例2:教你怎么涂粉底液三个小诀窍摆脱墙壁脸
(诀窍P)
例3:学会这个技巧,关键时刻能救你一命
(技巧P)
例4:像有钱人一样思考15个秘诀让你不知不觉发财
(秘诀P)
例5:学会这一招,葱蒜姜放半年都不会坏
(花招P)
从上面的例子你会发现,只要产生了好奇心,都难以抵挡这种诱惑,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是不喜欢学习的。所以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请不要对他的好奇心不耐烦,因为我们当代的教育系统已经是好奇心的最强杀手了。
3. 自我应用
然而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如何将好奇心应用到我们日常学习之中。关于这一点,我其实在《学习观5.5》中已经分享出来了。正是画思维导图时的自我提问。
有些人看完《学习观5.5》后觉得还是不会画思维导图。然而思维导图是用来拆分要学习的新知识。每次我们都需要重新思考新知识与子知识之间的关系,这些人真的有思考过吗?真的有进行那些自我提问吗?那些自我提问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拆分知识,更会调动我们的好奇心来促进我们的学习。
03“好奇心的敌人”
但知道了如何应用好奇心后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回答那就是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好奇心会下降呢?实际上,阻碍我们好奇心的根本不是年龄,恰恰是我们已有的知识。
1. 固执心理
因为我们依赖模型而活,因此不仅进化出了用于构建模型的好奇心,也同时进化出了用于保护已有模型的固执心。 倘若什么都信,那就会像受骗的老人一样把钱财交出去。 而固执心有两个常见的表现:
1.1. 拒绝新知识
看到新知识后,会说服自己,这个没用,然后心安理得的不学习它。
1.2. 归为旧已知
看到新知识后,会说,这个不就是那个啥吗?我知道。然后忽略了细小差异。比如用中文发音系统来学习英语。
小孩子由于没有任何知识,固执心弱,所以好奇心强,学习能力强;但抗欺骗力弱。 而成人由于已经构建知识,固执心强,所以好奇心弱,学习能力差;更新能力也弱。
固执心是进化出的保护机制,没什么不对的,这样反而不容易陷入知识恐慌。 但你又想要让自己有创造力,就唯有保持初学者那种一无所知的心态,才会激起好奇心,才会保持对知识的饥渴。
这正是乔布斯留给新生的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乔布斯更可能传达的是另一种意思)。
2. 权威思维
除了固执心理外,好奇心还有另一个敌人,是权威思维。这种思维是不独立思考,只相信权威,认为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官方的、唯一的知识。看到新知识后,就相信一定有一本教科书罗列了所有内容。而这是当代教育环境最容易让人们形成的一种学生思维。
有些人对于只要加上科学二字的内容就无条件相信。当意识到自己被骗后,就得出了科学不可相信的结论。但上面所指的“科学”是该人通过网络所形成的对科学的认识,而真正的科学是对知识不断验证和更新的一个过程。
地心说在当时可以满足所有的观测,是最科学的知识,而观测到更多新数据后,科学又将知识更新为了日心说,但当发现太阳也不是宇宙中心后,就又再次更新了知识。正是科学这种以验证为标准,又不断完善的精神才被人们所推崇。
所以我并不想要教任何现有知识,因为知识是无限的,当下的知识在未来一定会更新,我根本教不完,而当我死了之后呢?我做的所有努力都不会有任何意义。所以我想传达的是如何学习知识,如何判断知识。
以上是我个人对我所看到的数据所总结的知识,那是否就一定是完善的呢?当然不是,上面就没有提影响好奇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要与自己相关,毕竟我们只会去构建与自己相关的知识。然而即使加入了“与自己相关的”这个要素,我们对好奇心的认识仍然需要不断更新完善的。
04“广告观念植入”
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来分析,现在的广告是如何进行观念植入的。
- 钻石: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是保值的, 结婚应该送钻戒
- 哈根达斯: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请她吃哈根达斯是爱它的表现
- 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送礼应该送脑白金
- 王老吉:怕上火喝王老吉:王老吉防止上火
没错,不管多么可笑,都是包装成观念(知识)来进行宣传。因为大脑所饥渴的是知识,而不是信息。
真的以为现在很多公众号是免费给你科普知识用的吗?10个知识里,9个真知识用来打开你的好奇心和戒备心,随后只需要掺入一个假观念就可以达成商业目的。
05“洗脑传销”
**
我们再来说说洗脑,还记得上个视频末尾盗梦空间的片段吗?
洗脑的基本操作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好奇、亲情、恐惧、贪念等)在目标的脑中通过例子构建一个观念模型。由于决策是自己的模型所产生的,所以不会怀疑自己被欺骗。不仅如此,一旦观念建成后,不管其多么荒谬,固执心就会保护所构建的观念。所以越是告诉被洗脑的人传销是骗人的,他越是加强保护心理。
06“权健帝国”
**
最近刚爆出来的权健就利用了多种手段。
1. 权威思维:
号称权健是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的自然医学。
2. 获新生针对与癌症作斗争的人们(利用救人心切):
通过虚假案例:一个信息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内蒙古4岁女孩小周洋患癌症在权健自然医学重获新生,来构建权健可以治癌的观念。
3. 针对想一夜暴富的人们(利用贪念):
通过特别案例,来灌输暴富理论,构建无关因果,比如说,可以把马云的案例包装成“马云就是因为相信别人不相信的才取得成功”,然后让其相信组织编的故事。
07“……”
**
我是21日发布的学习观08,就是为警告人们观念植入问题而做的铺垫,希望不要再发生魏则西事件,而丁香医生25日就爆出了权健的黑幕《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你可能没有办法体会我看到文章后的心情。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科学教育,本该最有能力辨别知识的好坏,本该用知识保护那些人们,可他们宁可相信谣言也不选择科学。难道我们自身不应该反思吗。我们总是把科学知识包装成高不可攀的样子。连传销都知道通过例子来构建模型,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却变成了机械记忆。
还有人说,这就是现在的自然选择,淘汰掉一些蠢人。然而淘汰掉的是什么?仅仅是信息受限的朴实人民。留下来的是什么?那些快被涨破了的水蛭们吗?
蚁力神,三鹿奶粉、魏则西、权健,这些事件都让人义愤填膺,然而每个事件的背后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多方利益纠缠的共生体。权健事件的调查接下来一定会受到各种阻碍,一瓶果汁卖一千块,想象权健多有钱,有多少人在权健工作,又有多少人吃着沾血的馒头。
即使权健倒台了,未来也会有无数个这样的共生体。当利益链条错综复杂时,就再也无法期望政策可以保护我们。
但这样的共生体却是由我们的无知喂养起来的,能够保护我们的,唯有提升我们每个人的认知、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